1959年《铁皮鼓》面世,标志着战后德语文学的崛起,鼓手奥斯卡从此在世界文学画廊中占有一席之地。
《铁皮鼓》是君特·格拉斯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奥斯卡生于1924年,三岁时目睹了成人世界的荒诞无聊,决定停止长高。他经历了“二战”带给波兰和德国的苦难,见证了纳粹的罪行。三十岁时,这个将现实敲入鼓声,将玻璃唱碎的人,在精神病院写下自己的生平和家族故事,他试图在其魔幻现实自传中证明,自己是充满假象、谎言和罪恶的世界中的特立独行者。
1979年,由施隆多夫执导的同名电影上映。该片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奥斯卡外语故事片奖。
长篇小说《比目鱼》以格林童话《渔夫和他的妻子》的故事为框架,反其道行之,以独特笔法勾勒出人类发展进程,揭示了占统治地位的男性制造暴力、追求权力并走向穷途末路的过程,探寻了妇女在推动真正进步即消除饥饿方面所起的作用。九个不同时代的厨娘栩栩如生。书中融入大量历史人物与事件,亦真亦幻,亦庄亦谐, 堪称文明史的一幅超现实主义缩影。
主题词比目鱼。你为什么在法庭上要隐瞒不是一个男人、而是我们的奥阿从天狼那里盗取了火种?……我曾经多少次嘲笑过你那普罗米修斯……不是男人,而是奥阿去了镇守元火的天狼那儿,并躺在它的身边。你不愿意相信这一点。现在女权主义者们在控告你……
我写什么
写饭菜,写回味,
补写不请而到
或迟到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客人。
写鲭鱼对柠檬汁的渴望。
所有鱼中我主要写比目鱼。
本书是格拉斯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推出的新作,一面世就好评如潮,连续数月占据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两周内售出25万册。小说取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1945年1月30日,德国豪华游轮“古斯特洛夫号”满载一万多名难民和士兵在古滕港启航,朝西方驶去,不料当天夜里就在波罗的海上被苏联潜艇发射的鱼雷击沉,船上近万名逃亡者葬身海底,其中儿童占四千多!小说以这一故事为背景,用写实和虚构相结合的方法,披露了那场战争的发动者,在给别国带去沉重灾难的同时也给本国人民带来无尽的痛苦。这是一场比“泰坦尼克号”还要让人刻骨铭心的海难。而书中虚构的故事也是惨烈的:身怀六甲、年仅17岁的图拉上了“古斯特洛夫号”。夜间九时许,一阵剧烈的摇晃和几声猛烈的爆炸把她从睡梦中惊醒。所幸她被救上了德军舰艇。伴随着游轮下沉以及成千上万名儿童妇女的尸身在冰冷的海面上载沉载浮,儿子保尔降临人世。获救后她怀抱襁褓中的儿子继续逃亡,辗转来到东德什末林,并当了一名工人。保尔长大后当了记者,逃到了西德,在经历了结婚生子、家庭离异后,又与儿子康拉德长期分居。两德统一后康拉德才见到奶奶。奶奶十分宠爱他,还经常对他讲过去的经历,结果使他产生了偏激的观念,创办了新纳粹网页,最后竟然开枪杀害了网友犹太青年大卫。
德国媒体称:格拉斯以撼人心扉的笔触将读者带回那段可怕的历史,并讲述了它的影响,尤其是对一个特殊群体的深远影响。
《局部麻醉》是君特·格拉斯的小说。1967年,《铁皮鼓》中闹事帮的头头,已成了西柏林的中学历史教师。他在调查一个原纳粹将军,这个败军之将企图用沙盘打赢第二次世界大战。他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决定在柏林街头焚烧自己的宠物狗,以抗议美国在越南战争中使用凝固汽油弹,他试图劝阻学生。正在治牙的他体会到:抵御人世间的痛苦只能靠局部麻醉。
《我的世纪》是君特·格拉斯的代表作,体裁独特,包罗万象,从1900年到1999年,每年一个故事,不同人物从不同视角叙述百年来德国及世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全书穿越时空,现实和历史交织,展现了一个世纪的德国全景图。
《启蒙的冒险》整理自哈罗·齐默尔曼1998年对君特·格拉斯所做长篇访谈,涉及君特·格拉斯的生活和创作历程、美学主张、政治观点等,尤其深入地探讨了他多部作品的创作初衷和背景,有助于读者更好了解其思想。
《猫与鼠》原是作者完成《铁皮鼓》后潜心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的一部分,最初定名为《土豆皮》。1961年,他将这一部分抽出单独出版,剩下的部分则成为“但泽三部曲”第三部《狗年月》。《猫与鼠》叙述了纳粹统治时期,但泽的中学生约阿希姆·马尔克青春期的懵懂与冒险,以及他受英雄崇拜宣传的毒害走上毁灭道路的故事。
纳粹统治下荒诞的“狗年月”
《狗年月》是“但泽三部曲”之三,继《铁皮鼓》《猫与鼠》之后,揭露德国法西斯折磨和毁灭无辜者肉体的同时,对人们心灵的毒害和摧残。
当代世界文豪的名作:共收录96篇诗文,人生最后光阴的全纪录,对人生、对生死、对世界的最后沉思。
高水平艺术作品集:格拉斯的雕塑和绘画作品曾被收藏家高价收藏,书中60幅绘画佳作,尽显艺术气质。
首次正式出版:格拉斯生前创作了大量诗歌,这是国内正式出版的首部诗画集。
重新认识格拉斯:优雅睿智的语言、生动有张力的素描,展现真实而性情的格拉斯。
独特装帧设计,极具收藏价值:锁线裸背、手工贴图、明信片式书页,设计细节考究,装帧精美,收藏首选!
虽然衰老带来了种种磨难,死亡也近在眼前,一切重又看似可能:情书、自言自语、嫉妒、最后的哀歌、对社会的讥讽,以及幸福时刻……在这本书里一一呈现。
只有经历了岁月洗礼并狡黠地躲过了死亡的艺术家,才能创作出如此充满智慧、风趣俏皮而又昂然不屈的作品。生活中丰富的动人故事浓缩在这本书里,这是作者生命最后时光的精巧的缩影。诗歌、抒情散文与绘画互为呼应、相得益彰,格拉斯创造了人生最后的伟大艺术品。
《铃蟾的叫声》讲述了生于但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移居德国的教授雷施克和波兰女镀金师亚力山德拉的故事。这对黄昏恋的主人公在格但斯克(但泽)成立了公墓公司和养老院,让出生于此的德国人叶落归根。他们的事业受到无数白发苍苍的游子的欢迎,也在当地引起了巨大争议……
《大脑产儿》写于1979年。君特·格拉斯夫妇和电影《铁皮鼓》导演施隆多夫夫妇访问了中国、印度等国,亚洲之行激发了他对世界人口、核危机等问题的奇思异想,写下了这部“随笔、小说和电影剧本的集合体”。
本书分“文学格拉斯”和“艺术格拉斯”两部门。“文学格拉斯”收入其小说、戏剧、诗歌、随笔、讲演、自传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力图使读者对格拉斯的文学创作风格有概要了解,其中包括《铁皮鼓》等长篇小说的节选,戏剧《洪水》,随笔《我的老师德布林》,自传《剥洋葱》《盒式相机》等。“艺术格拉斯”部分包括作者的素描、水彩、雕塑等美术作品。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1959年《铁皮鼓》面世,标志着战后德语文学的崛起,鼓手奥斯卡从此在世界文学画廊中占有一席之地。
《铁皮鼓》是君特·格拉斯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奥斯卡生于1924年,三岁时目睹了成人世界的荒诞无聊,决定停止长高。他经历了“二战”带给波兰和德国的苦难,见证了纳粹的罪行。三十岁时,这个将现实敲入鼓声,将玻璃唱碎的人,在精神病院写下自己的生平和家族故事,他试图在其魔幻现实自传中证明,自己是充满假象、谎言和罪恶的世界中的特立独行者。
1979年,由施隆多夫执导的同名电影上映。该片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奥斯卡外语故事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