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爱的夏天,也是躁动的夏天,一次在布鲁克林的偶遇,将两个年轻人引向了艺术、奉献和启蒙的道路。
日后,帕蒂·史密斯会成为一名诗人和表演者,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则将自己极具挑衅的风格对准摄影。而此时,他们只是两个饥肠辘辘的年轻人,在城市中穿行,被纯真和热情所裹挟。从科尼岛到 第四十二街,他们感受着城市的脉搏,并最终来到“马克斯的堪萨斯城”。——在那著名的圆桌旁,“波普教皇”安迪·沃霍尔已身影不再,但他的王室成员们仍在此接受朝拜。
1969年,人类登月之年,他们驻扎进了切尔西旅馆,并很快融入这个由声名狼藉者和名声显赫者所组成的社群,结识了当时最富影响力的艺术家和各式各样的边缘异客。
这是一个各种意识都分外高涨的时代,诗歌、摇滚、艺术和性别政治的不同世界,在彼此碰撞、炸裂。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两个孩子约定,要看顾彼此。他们是斗志昂扬的浪漫主义者,将自己完全献身于创作,并被对方的梦想和渴望所点燃。在饥饿的年月里,他们轮流为对方提供着激励和养料。
《只是孩子》以爱情故事开始,以挽歌结尾。它是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纽约的一次礼赞,那时,这座城市正在逐渐发展为西方世界的文化之都。这本书记述了它的富庶和贫穷,也描摹了它的混混和恶棍。它讲述了一个真实的神话,勾勒出一幅正在向上攀登的年轻艺术家的画像,而预示着名望降临的序曲也随之奏响。
这本书不再那么关于过去,而是关于我是谁,我在做的事,在读的书,在想的念头,在喝的咖啡,在踱步的地板……这本书是我的人生路线图。——帕蒂·史密斯
(独家收录2016年新增长文和六幅新照片,中译本首度呈现。)
《时光列车》是帕蒂·史密斯继《只是孩子》之后,再次奉献给世人的一部难以归类、情感真挚的回忆录新作。作者将本书称为自己的“人生路线图”,它关于记忆与创作、文学与咖啡、冥想和侦探剧集,关于哀悼和希望,也关于时间及其流逝。全书包含二十则随笔,又如同二十个悬浮的车站,串联起她周游世界时曾流连过的咖啡馆或其他地点。回忆的多棱镜折射出的点点光斑,将读者带入她的灵感之地和想望之原。
《时光列车》始发自伊诺咖啡,在这间她每天早上都会造访的格林威治村的咖啡馆里,史密斯啜饮着黑咖啡,观看当今世界的蜃景,怀揣对事物过往面貌的眷恋,不时埋头进笔记簿里奋笔疾书……她流畅、精妙的笔触,带领着读者在梦境与现实、过去与当下之间穿梭。从位于墨西哥郊区的弗里达·卡洛的蓝房子,到在柏林举办的北极圈探险社团的会议,从纽约海滨她刚刚买下便遭特大飓风侵袭的老屋,到热内、兰波、普拉斯、三岛由纪夫的墓地。
跟随着作者所提供的漂移不定的路线图,我们得以不断接近她生命中那些重大事件的核心:我们审视她独居生活的日常(村上春树、布莱克、波拉尼奥、塞巴尔德、巴勒斯……挚爱的藏书陪伴着她),和她共赴堂吉诃德式的冒险,并将最终与她共同凝视痛失爱侣——吉他手弗雷德·索尼克·史密斯——之后,所无法弥补的生命黑洞。作者多年来拍摄的黑白宝丽来照片穿插在书页之间,仿佛来自旧日时光的护身符。本书再次证明了帕蒂·史密斯是当今艺术家中最为独特与非凡的一位。
《奉献》(Devotion)
在这本开创性的书中,流行文化艺术家帕蒂·史密斯详细介绍了她自己的创作过程、灵感和意想不到的联系。
本书由一个富于巧思的小说开篇,讲述一个为了艺术而活的滑冰运动员和一位占有欲极强的收藏家之间的故事。之后,作者带我们进行第二场旅程,探索这一故事的来源。我们将穿越法国南部,抵达加缪的故居,参观伟大的法国出版社伽利玛的花园,在那里,三岛由纪夫、纳博科夫和热内的灵魂交相辉映……帕蒂·史密斯慷慨地与读者们分享她的工作笔记,让我们在这本引人入胜的小书中瞥见她艺术的炼金术。
《白日梦》(Woolgathering)
一部短小明快的回忆录。帕蒂·史密斯重访她早年经历中那些最珍贵的体验,其中饱含着生动的真理,使这份回忆更接近于超现实。关于如何成为艺术家,关于一个年轻人发现自己如何学会了做白日梦这一崇高的职业,“这对我来说似乎是一件好事”。她经常在晚上,在大自然中发现乐趣,拯救“稍纵即逝的思想”,也讲述了观云、观星和游荡的乐趣。这本书会唤起我们自己的记忆,因为孩子们都会“瞥见、收集、拼凑出疯狂的真理”。
————————————
📝发现更真实的帕蒂·史密斯:一个写作者的自我剖析,一个艺术家的童年记忆。
——摇滚教母、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帕蒂·史密斯随笔合集,44幅珍贵手稿及照片收录。《奉献》讲述了她对写作的看法,《白日梦》则是结合了诗、文与画的回忆录:将童年记忆与黑白老照片穿插在一起,并与她的歌词创作相互映照。对于帕蒂·史密斯的歌迷与读者来说,这本书在展露她的创作才华的同时,也呈现了一个更敏感、更豁达、更真切的帕蒂·史密斯:她像我们每个人一样,曾经做过匪夷所思的梦,有过不切实际的幻想,并在多年之后用琥珀一样剔透晶莹的笔触,展示了这种孩童梦呓的纯真之美。
📝我们为什么要写作?因为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活着。
——在《奉献》里,帕蒂与读者们分享她的工作笔记,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创作过程与灵感来源。她创作了一个富于巧思的小说,随后带领读者追溯这个故事的起源与构思。无论是否有志于写作的人,都可以从中窥见一个真诚的写作者如何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融于笔下,最终成文。
📝“正如命运所安排的那样,我追求着一条远离我祖先的道路,然而他们的道路也是我的路。”
——《白日梦》初版于1992年,此后绝版多年,是一部短小明快的回忆录。写这本书的时候帕蒂·史密斯45岁,她站在人生的中点,捡拾童年的记忆碎片,回忆孩子的眼睛里那些平凡事物令人感到惊奇的意义:月光、云朵、谷仓和收羊毛的人。正如她在前言中所写的那样,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模糊又好奇的快乐去满足读者”。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这是爱的夏天,也是躁动的夏天,一次在布鲁克林的偶遇,将两个年轻人引向了艺术、奉献和启蒙的道路。
日后,帕蒂·史密斯会成为一名诗人和表演者,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则将自己极具挑衅的风格对准摄影。而此时,他们只是两个饥肠辘辘的年轻人,在城市中穿行,被纯真和热情所裹挟。从科尼岛到 第四十二街,他们感受着城市的脉搏,并最终来到“马克斯的堪萨斯城”。——在那著名的圆桌旁,“波普教皇”安迪·沃霍尔已身影不再,但他的王室成员们仍在此接受朝拜。
1969年,人类登月之年,他们驻扎进了切尔西旅馆,并很快融入这个由声名狼藉者和名声显赫者所组成的社群,结识了当时最富影响力的艺术家和各式各样的边缘异客。
这是一个各种意识都分外高涨的时代,诗歌、摇滚、艺术和性别政治的不同世界,在彼此碰撞、炸裂。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两个孩子约定,要看顾彼此。他们是斗志昂扬的浪漫主义者,将自己完全献身于创作,并被对方的梦想和渴望所点燃。在饥饿的年月里,他们轮流为对方提供着激励和养料。
《只是孩子》以爱情故事开始,以挽歌结尾。它是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纽约的一次礼赞,那时,这座城市正在逐渐发展为西方世界的文化之都。这本书记述了它的富庶和贫穷,也描摹了它的混混和恶棍。它讲述了一个真实的神话,勾勒出一幅正在向上攀登的年轻艺术家的画像,而预示着名望降临的序曲也随之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