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编著的书籍

望春风

1958—2007,微缩五十年时代变迁,演绎幽微处世情人性。“中国最美的书”设计者陆智昌倾情担纲设计。

《望春风》是格非获茅盾文学奖后的首部长篇大作,亦是集其30年文学创作精华的成熟之作。《望春风》具有微缩中国乡村当代史的意义,在创作过程中备受文坛、媒体和读者瞩目。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乡村是无可回避的精神源泉。《望春风》完成了一次几乎不可能的返乡之旅,以回到“过去”来看“当下”的观念,余韵悠长、值得咀嚼的历史片段,置于时代长河背景的“桃花源”气象,如“清明上河图”般娓娓道来的手卷写法,描绘乡土中国的活色生香,发见普通人的高贵品质,定格日常生活的瞬间永恒。

“江南三部曲”写江南,《望春风》则是对江南故事最为专注、集中和彻底的表达。相对于“江南三部曲”,《望春风》更接地气,更加沉稳,更有温度,更多地关注时代洪流下乡村的人情之美。在对历史的沉思中,用宏阔又精致的结构,以及极为老辣纯熟的文字,对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乡村作了告别。同时,为读者打开一个小小的山口,“仿佛若有光”。

-------------------------------------------------------------------------------------------------------------

儒里赵村,江南一座简朴而风景如画的乡村,号称祖先是世代簪缨的高门望族。在这里,似乎天大的秘密都能守得住。浩劫岁月中维持完整,时代变迁中悄然离析。小说刻写家乡的村庄逐渐衍变的复杂过程,通过个人命运、家庭和村庄的遭际变化,描写江南乡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运动,并展现它可能的未来。

文明的边界

【编辑推荐】

✍️格非首部清华文学讲稿,三年“小说叙事研究”课精华

2018年至2020年,格非在清华大学中文系“小说叙事研究”课上,从19世纪中期以来的小说家里精选出三个案例,讨论一百多年来社会、历史和文化观念的变革。在课程录音与讲义的基础上,整理成这卷珍贵的文学讲稿。

✍️三位不安的现代隐士,三种带预言性质的伟大作品

《没有个性的人》|穆齐尔:被二战的炮火惊醒,流亡瑞士

《暗夜行路》|志贺直哉:一生搬家多达26次

《白鲸》|麦尔维尔:一直在海洋与陆地、城市与孤岛的生活之间摇摆、

✍️对乡村文明衰落或城市化兴起引发的问题,尝试作答

对现代文明进程的强烈质疑和反思,是19世纪以来所有伟大小说的共同特征。本书所选的三位小说家,皆是由传统自然过渡到现代文明的居间者。格非条分缕析其作品,尝试对乡村文明衰落或城市化兴起引发的问题,做出理性回答。

从某种意义上说,今日危机并未消除。在他们向未来眺望的目光中,我们身处其间。

【内容简介】

《望春风》出版后,引发的对乡村文明衰落或城市化兴起的困惑与忧虑,余波犹在。2018年至2020年,格非在清华大学中文系“小说叙事研究”课上,将这些问题带入现代小说史的脉络中思考,从19世纪中期以来的小说家里精选出三个案例,讨论一百多年来社会、历史和文化观念的变革,由此形成这卷生动的文学讲稿——《文明的边界》。

本书聚焦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日本作家志贺直哉与美国作家麦尔维尔。从《没有个性的人》《暗夜行路》至《白鲸》,格非带读者穿梭于文学的森林,去拜访这三位不安的现代隐士。

对现代文明进程的强烈质疑和反思,是19世纪以来所有伟大小说的共同特征。这卷文学讲稿,以传统自然过渡到现代文明的居间者之视角,发出叩问:究竟什么是现代文明的边界?它到底要将我们带向何方?

相遇

【编辑推荐】

在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前,格非在文坛上首先引起瞩目的是他的中短篇。

◎ 横跨二十世纪先锋文学年代,茅奖得主格非中短篇代表作全收录。

·格非成名作:《迷舟》

·中国当代文学最奇异的小说:《褐色鸟群》

·格非最好的短篇:《相遇》

◎ 古典汉语之美与现代叙事迷宫的完美交融之作。

◎ 封面采用江南水印版画,书口刷黛绿色,打造江南作家的江南风情系列,藏读两宜。

【名人推荐】

我们小说家里面有两个大学者,其中一个就是格非,这两个小说家蕞让人骄傲。——莫言

《相遇》是格非最好的短篇,有限的文字,满纸无限的开始和可能。——冯唐

《相遇》本身是很重要的预言,格非一系列作品不断写到这种相遇,这是格非作品的主调。——赵毅衡

【内容简介】

褐色鸟群飞过,带走的是时间还是记忆?

李商隐的《锦瑟》是预言了冯子存的命运,还是补缀了他故事的注脚?

民间传说九姓渔户中的“青黄”究竟是什么意思?

……

迷舟青黄,锦瑟风琴。我们在这如梦的世界,不断相遇。

格非是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早年以短篇小说引起文坛瞩目。《相遇》是格非的经典自选集,收录了其1987年到2003年,从二十岁初至三十岁末鼎盛时期的十二篇小说,包括成名作《迷舟》、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最奇异的小说《褐色鸟群》、被誉为“格非最好的短篇”《相遇》等,展现了先锋文学年代格非的创作风貌。在精密的叙事迷宫中,源远流长的是薄雾般的古典汉语之美。

博尔赫斯的面孔

【编辑推荐】

茅奖得主格非经典随笔集

◎ 回忆往昔岁月:

全面了解格非的答案之书:

·电影儿童为何在乡村的神秘夜晚“跑酷”?

·高考少年在“当木匠”与“上大学”间做何选择?

·是不苟言笑的学者,还是亲切幽默的老师?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交游盛景:

·余华为何常常夜宿华东师大?

·欧阳江河为何与孔雀搏斗?

·成为好学生的首要前提是不上课?

◎ 解析大师经典:聚焦废名、托尔斯泰、麦尔维尔、卡夫卡、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等文学大师名作,鉴赏伯格曼与布努埃尔两位电影大师作品。

◎ 封面采用江南水印版画,书口刷黛绿色,打造江南作家的江南风情系列,藏读两宜

【名家推荐】

我们小说家里面有两个大学者,其中一个就是格非,这两个小说家蕞让人骄傲。——莫言

《相遇》是格非最好的短篇,有限的文字,满纸无限的开始和可能。——冯唐

《相遇》本身是很重要的预言,格非一系列作品不断写到这种相遇,这是格非作品的主调。——赵毅衡

【内容简介】

如博尔赫斯拥有多张面孔,本书展示了格非作为爱看乡村电影的孩童、在“当木匠”与“上大学”间徘徊的高考生、严谨的学者、幽默的老师等多重身份特质,是全面了解格非的窗口。

全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收录随笔类文章,包括游记、忆旧文、读书札记和文化短评等。后半部分则是他多年来写下的相对系统而深入的评论文章,剖析了废名、列夫·托尔斯泰、福楼拜、麦尔维尔、卡夫卡、马尔克斯、博尔赫斯、乔伊斯等文学大师经典,也鉴赏了伯格曼与布努埃尔两位电影大师的作品。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