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霍兰"编著的书籍

卢比孔河

公元前509年,罗马人驱逐了他们的国王,开启了一段近500年的共和实验。然而到了公元前49年,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将军恺撒公然违犯将领不得带兵跨过卢比孔河的法律,跨过这条小河,进军罗马。随后爆发的内战埋葬了共和制度,导致了元首制的建立。恺撒为何会对自己的国家兵戈相向?共和国到了这时为何已难以为继?

公元前1世纪初,罗马已经成为地中海的霸权国家。迦太基被毁,希腊诸邦俯首,西班牙、高卢、帕加马尽归罗马。扩张给罗马带来了财富和荣耀,但也埋下了暴力和腐败的种子。行省总督权力膨胀,跟随总督征战的士兵日益变成总督的“私兵”,总督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巨头。而来自东方行省的财富、美色和政治文化也侵蚀着共和国的根基。政治贿赂横行。共和国官员越来越喜欢模仿东方君主的派头。庞培自我标榜为新亚历山大大帝,恺撒和安东尼拜倒在埃及艳后的石榴裙下……共和国的理想与传统已被政客抛于脑后。

同时,罗马城中的阶级分化日益严重。贵族老爷住在装有“空中浴池”的别墅里大啖蚝肉,很多平民则蜗居在合租的公寓楼里挣扎求生。阶级斗争变得白热化。斗争各方不断突破政治底线。宣扬民粹的保民官鼓动支持者冲击甚至焚烧元老院;执政官寻求成为独裁官,并进一步寻求终身执政;对立的政治派别不再诉诸选票、法律和辩论,而是诉诸暴力——从元老院中的互殴到街头械斗,最后升级为内战。自由与和平已无法共存。为共和辩护的西塞罗和加图不敌手握重兵的安东尼和屋大维。军事巨头收拾了乱局,将和平再次带给了罗马,但同时,也将奴役带给了罗马。元老院沦为橡皮图章,共和国名存实亡。

本书以恺撒跨过卢比孔河为切入点,描绘了罗马共和国最后一个世纪壮阔和血腥的历史。这是一个群雄并起、政治转型的大时代,充满了权力争夺、政治阴谋、阶级斗争和残酷内战。书中登场人物众多,不仅有苏拉、恺撒、庞培、西塞罗、安东尼、屋大维等政治巨人,也有男扮女装的政治小丑、坐在鱼塘边垂钓“躺平”的失意政客以及为了共和舍生取义的刺客。他们共同演奏了一曲走向帝制的变奏曲。

【编辑推荐】

●罗马版《权力的游戏》,现实比小说更加黑暗、残酷,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的血腥变奏曲

手握重兵的行省总督割据一方,尾大不掉;宣扬民粹主义的保民官的支持者冲击甚至焚烧元老院;执政官寻求成为独裁官,并进一步寻求无限期执政;出身高贵、举止优雅的元老们竟在元老院里大打出手;政客收买的打手在罗马街头械斗;政治和司法腐败横行,神秘的敲门人给陪审团带来了大把的钞票和美女;政治人物的婚姻完全出于利益的考虑;敌友关系瞬间变化;共和国的统治者竟然拜倒在埃及艳后的石榴裙下……共和的理想和价值已被抛于脑后,权力成了罗马人仅有的嗜好,人民公敌名单越来越多地张贴在罗马街头,内战不断。最后,一位军事强人收拾了乱局,罗马虽然恢复了和平,但失去了自由。政治为何会变得极化、暴力和残酷?走向帝制难道是一个共和国注定的命运?

●现代民主共和制的历史之鉴,读懂了罗马共和国的衰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现代西方民主政治面临的危机

收拾共和乱局的军事巨头不仅有罗马元首屋大维,还有法兰西皇帝拿破仑;寻求终身执政的民选官员不仅有罗马独裁官恺撒,还有法国总统拿破仑三世;冲击立法机构的不仅有罗马保民官克洛狄乌斯的支持者,还有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支持者;更不用说议会里的拳脚相加以及时常爆出的政治腐败丑闻……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罗马共和国的一些政治实践,在现代西方国家民主化的过程中也反复出现。2020年美国大选前,美国有人认为特朗普会发动政变,成为美国的恺撒,但这并没有发生,是特朗普能力不济还是美国并未到达自己的“卢比孔时刻”?想更好地了解西方现代民主的发展历程和如今面临的危机,先从读懂这个存在了近500年的古典共和国开始。

●全景展示一个自相矛盾的共和国中的众生相。社会大转型下,罗马公民会如何选择?不同的选择会导致怎样不同的命运?

全书登场人物众多,不仅有我们熟知的恺撒等政治巨人,还有“闷声发大财”的生蚝供应商、坐在鱼塘边垂钓“躺平”的失意政客、在自己的庄园里享受岁月静好的贵族、“男扮女装”企图勾引权贵夫人的野心家,以及舍生取义、捍卫共和理想的刺客等等。作者尤其擅长描写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抉择。是躺平、反抗还是入局权力的游戏,在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同,但是,他们的选择中都显出一种自相矛盾。苏拉选择做独裁官,却是为了不让罗马再出现独裁官;西塞罗要捍卫共和国,却不得采用违犯法律的政治清洗手段;起义的奴隶并不是要追求自由,而是要翻身做主人……没错,罗马共和国就是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国家。它在罗马城实行共和制,对行省却实行专制;它鼓励人民竞逐荣耀,却又要限制人们过分膨胀的野心;它鼓励公民团结一心,却又将阶级分化合法化;它是一个共和国,也是一个帝国。矛盾越来越不可调和,最终,自由与和平也发生了矛盾,罗马人不得不二选一。

●出版近20年来一直畅销不衰,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等数十位政界、史学界、文学界和媒体界知名人士联袂推荐

本书出版近20年来广受好评,至今仍经常进入美国亚马逊古代史图书销售前十榜单;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尼尔•弗格森,布克奖得主伊恩•麦克尤恩,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安德鲁•罗伯茨,《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前主编彼得•斯托瑟德,知名文化人梁文道等数十位国际国内政界、史学界、文学界和媒体界知名人士联袂推荐;赫塞尔-蒂尔特曼奖获奖作品,塞缪尔•约翰逊奖提名作品;《泰晤士报》《洛杉矶时报》《卫报》《每日邮报》《观察家报》《BBC历史杂志》《出版人周刊》等数十家知名媒体推荐阅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王忠孝老师作序导读。

【各界知名人士推荐】

在我读过关于罗马帝国的史书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霍兰的《卢比孔河》。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

了解了过去是怎样一步一步形成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未来会以怎样的可能性存在。一个例子是汤姆·霍兰关于罗马历史的书,它能帮助我思考今天美国的共和体制。这本书叫《卢比孔河》。

——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帝国》《文明》作者:尼尔·弗格森

霍兰为罗马世界画了一幅鲜明的社会肖像……本书是小布什理想的床头读物。

——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祸起1914》作者:马克斯·黑斯廷斯

这是罗马对共和主义进行实验的故事,其中包括恺撒、庞培、加图和西塞罗这些巨人。内容清新、机智风趣并且具有严谨的学术性。

——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拿破仑大帝》作者:安德鲁·罗伯茨

不论对古典学者还是当代政治系所的学生来说,霍兰对罗马共和国最后一个世纪的叙述都相当合时。它让读者看见一个系统、缓慢而又血腥的崩解,引人入胜之余,这还是个寓意十足的故事……有鉴于两个帝国型共和国许多相通之处,这是本对大西洋两岸资深政治家都颇具启发性的读物。

——英国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罗马的崛起》作者:安东尼·艾福瑞特

内容包含血腥与迷宫似的政治阴谋与斗争、精彩的演讲、惊人的征服与残忍的行径。霍兰的叙述清晰,步调拿捏得恰到好处。他并没有对罗马和我们的时代做出浮泛的对比,你可感觉到自己正透过他,见证了长久以来对权力与和平进行调和的困难。

——布克奖、毛姆奖和耶路撒冷文学奖得主、《赎罪》作者:伊恩·麦克尤恩

古典通俗史的范例……自塞姆的《罗马革命》以来,关于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很有可读性的著作……下回若有人问我为何我们应该研究罗马历史,《卢比孔河》将成为我推荐的入门书。

——悉尼大学古典学教授、《迦太基必须毁灭》作者:理查德·迈尔斯

在《卢比孔河》这本书里面,霍兰先生他要探讨的,就是共和跟民主这种制度为什么会衰亡,为什么会败退。

——著名文化人、媒体人:梁文道,《开卷八分钟》

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是英国历史作家霍兰写的《卢比孔河》。事实上,书中涉及的这段罗马史,当时的罗马人早就已经写得非常精彩了,之后历代西方作家不断地花样翻新,到了霍兰手里,可以说是集大成,他一方面继承了欧洲的史学传统,非常严肃、严谨,另一方面,故事又讲得很生动,通俗但不低俗。

——青年历史学者、《南北战争三百年》《孔子大历史》作者:李硕,《澎湃新闻》

《卢比孔河》内容异常丰富, 其庞大的人物阵容令人印象深刻。人物花名册不仅包括马略、苏拉、庞培、克拉苏、恺撒和西塞罗这些预期中的人物,连都会美型男、高级生蚝供货商、过誉的桌上舞者、后巷妓女与小咖政治玩家也应有尽有。

——罗格斯大学古典学教授:科里·布伦南

关于公元前100年到公元前44年纠葛的政治事件,没有比《卢比孔河》更佳更清晰的向导了。

——契尔特纳姆文学艺术奖得主、《成吉思汗》作者:弗兰克·麦克连

一位述说细节的真正行家……《卢比孔河》扯下了恺撒等人冠冕堂皇的道德外衣。

——奥斯卡原创剧本奖得主、《亲爱的》《丽人行》编剧:弗雷德里克·拉斐尔

这是霍兰对于罗马共和国覆亡的杰出的全新研究……可谓新生代作家重新对罗马的评估。

——欧洲电影奖编剧奖得主、《影子写手》和“西塞罗三部曲”作者:罗伯特·哈里斯

罗马共和国如日中天时的历史……此书的刺激之处在于,不论是一座山或一个文明,一旦抵达巅峰,向下坠落在所难免。

——惠特布莱德奖得主、布克奖五次提名作家:贝丽尔·班布里奇

聚焦于人物和他们的互动,叙事技巧跌宕起伏,以锐气和热忱写成……一本让人愉悦的书,也是对于晚期罗马共和国相当锐利的解读。

——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罗马帝国档案》作者:彼得·琼斯

波斯战火:第一个世界帝国及其西征(新译本)

内容简介: 公元前550年,波斯人在居鲁士大帝的领导下,推翻统治他们的米底王国,独立建国。随后,在三代人的时间内,波斯先后攻灭吕底亚王国、新巴比伦王国、埃及王国,以及色雷斯地区的许多小邦,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世界帝国。公元前490年,波斯“万王之王”大流士一世将目光瞄向了西方:爱琴海彼岸的希腊诸城邦。 这时的希腊小邦林立,彼此之间相互攻伐。面对“万王之王”的大军,很多希腊城邦感到恐惧,它们有的听天由命,有的作壁上观,有的和敌人暗通款曲,有的甚至直接投敌。最后,两个实力最为雄厚的城邦——斯巴达和雅典——站出来领导各邦开始反抗。 “万王之王”信心满满,认为这些蕞尔小邦会在弹指间灰飞烟灭。然而,马拉松之战,以雅典为首的希腊联军以不到200人的阵亡为代价,重创波斯大军,造成数千波斯军人死亡;温泉关之战,斯巴达300勇士力抗新的“万王之王”薛西斯的数十万大军,成功拖延了波斯的进攻,最终全员战死,抒写了世界战争史上一曲悲壮的史诗;萨拉米斯湾海战,兵力处于劣势、内部矛盾重重的希腊联合舰队在亲自督战的薛西斯眼前,再次大败波斯舰队,奠定了战争的胜局。
《波斯战火》不仅生动描述了希波战争的全过程,让人可以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战场上的血肉横飞,而且展现了战争前和战争中波斯和希腊社会的全貌。作者抛弃了近代以来笼罩希波战争的意识形态色彩,不是简单地将战争看成是“民主西方”与“专制东方”的对决,也没有把希腊获胜的原因简单地归结民主制度的胜利,而是透过战争的种种细节,一步一步为我们厘清战争的前因后果。

编辑推荐:

●2000年东西方文明冲突的源头,西方文明起源的重要支柱。战争若是另一种结局,西方文明可能不会存在! 波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横跨三洲的统一专制帝国;希腊,一堆政体多样、偏居一隅、争吵不断而又共享一 定文化的小邦。两种文明因波斯的扩张而发生冲突,小小的希腊战胜了强大的波斯,意义重大。黑格尔称希波战争让“整个世界的历史来到了悬而未决的时刻”。倘若希腊被波斯征服,世间将不会有雅典的民主,不会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大家,希腊文明的独特性将消失。如此一来,罗马能够继承并传递给后来欧洲的遗产将变得无比匮乏,欧洲可能无法发育出独特的现代文明,“西方”这个文明实体将不会存在。
●跨越两大洲的海陆大战,世界历史上以小搏大、以弱胜强的典型案例。 马拉松战役,雅典率领的联军以不到200人阵亡为代价,击杀6000多波斯士兵;温泉关战役,斯巴达300勇士力抗波斯数万大军;萨拉米斯海战,内部矛盾不断的希腊舰队竟一举击败舰船数量4倍于己的波斯舰队……到了攸里梅敦河战役,希腊人已经敢于深入波斯领土作战,在海陆同时打败了波斯军队。横跨欧亚非三洲、之前一直是上升势头的大帝国,竟然屡屡败于只有自己一个省大小、内部并不是很团结的希腊城邦之手!
●世界帝国为何屡败于蕞尔小邦?抛弃“民主西方”战胜“专制东方”的陈词滥调,更多从战争本身考察战争的成败。 从大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开始,历代历史学家都将希腊的胜利归因于民主制度,将战争视为“自由战胜奴役,公民美德战胜腐朽专制”的典范,“民主西方战胜专制东方”的解释主导了对希波战争的研究,甚至成为西方民主神话的一部分。而霍兰更多从战争本身考察希波战争。波斯的失败可能是由于轻敌,他们傲慢地认为希腊人都是软脚虾;可能是由于某些武器装备的劣势,穿着棉布衣的波斯士兵竟然冲向希腊重甲士兵方阵;还可能是由于“万王之王”急于求成,决策失误,将自己的舰队送入了对方的包围圈…… ●抛弃西方(希腊)中心论,以希腊和波斯的双视角描绘出走向战争的全景和当时世界的风貌。 在书写战争前,霍兰先回顾了全球性君主国波斯的崛起和扩张,尤其是波斯如何一步步征服米底、吕底亚、新巴比伦和埃及,中间还穿插有大流士政变等权力斗争的故事,还回顾了斯巴达的“狼性文化”和从家族斗争及政治斗争中诞生的雅典民主。霍兰改变了传统上以希腊为主视角,而把波斯作为配角甚至是“丑角”的研究惯例,公平对待希腊和波斯双方,以东西方双元视角勾勒出战争乃至当时世界的全景。
●出版近15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布克奖得主伊恩•麦克尤恩、知名文化人梁文道等二十余位作家、史学家和媒体界知名人士联袂力荐 本书出版15年来广受好评,至今仍经常进入英国亚马逊希腊史图书销售前30榜单;布克奖得主伊恩•麦克尤恩、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玛丽•比尔德、《杀戮与文化》作者维克托•汉森、英国知名历史和旅行作家简•莫里斯、知名文化人梁文道、著名时事评论员何亮亮等数十位国际国内史学界、文学界和媒体界知名人士联袂力荐;朗西曼奖获奖作品;《星期日独立报》《观察者报》《每日电讯报》2005年年度图书;《泰晤士报》《金融时报》《卫报》《独立报》《当前世界考古》等数十家知名报刊合力报道。

作者简介:

汤姆•霍兰(Tom Holland,1968—),英国著名历史学者、著名历史畅销书作家,英国古典协会会员,毕业于剑桥大学,取得了英语、拉丁语两科一等荣誉学位,曾任英国作家协会主席和大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咨询委员会主席。
霍兰已出版十余部作品,包括小说和历史非虚构作品。他的代表作《卢比孔河》和《波斯战火》出版后,被《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独立报》《卫报》《观察家报》等多家媒体评选为年度图书。
霍兰曾为BBC第4频道改编过《荷马》《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维吉尔》等历史节目,还是该频道《创造历史》节目的主持人。他还翻译过希罗多德的《历史》,该译作被收入“企鹅古典系列”。他于2007年荣获古典协会奖,该奖主要授予“在促进古希腊罗马语言、文学及文明的研究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

波斯战火

古典世界第一次横跨欧亚的国际性较量

拉开两千多年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大幕

本书荣获朗西曼奖 / 《每日电讯报》年度最佳图书

《卫报》《观察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独立报》赞誉推荐

【内容简介】

公元前 5世纪,波斯决心向西征服希腊,东西方世界陷入战争。

波斯是当时世界空前强大的超级帝国,铁骑铮铮、灭敌无数。从“宇宙之王”居鲁士开始,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波斯横扫整个中东地区,建立起一个从印度延伸至埃及的庞大国家。希腊偏安于爱琴海岸,贫瘠弱小、城邦林立,领土不及波斯境内一个小小的省份。在波斯人眼中,希腊是一群流氓国家,波斯理应为他们带去真理和秩序;在希腊人眼中,波斯是不可理喻的蛮族,而希腊人骨子里流淌着“不可被奴役”的血液。两个文明存在无法跨越的差异,差异产生疑虑,疑虑最终导致战争。

《波斯战火》讲述了波希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全部经过,从精于权术的波斯帝王与热衷内斗的希腊城邦,到军事化变态管理的斯巴达勇士,以及标榜良治政府的雅典政客,书写了一部充满野性的磅礴史诗。书中最精彩之处在于还原了波希双方惊心动魄的激战场面。不论是公元前 490年,双方在马拉松平原相遇;还是斯巴达 300 勇士在温泉关隘口血战“万王之王”薛西斯;抑或萨拉米斯海战中,波斯 1200 支战舰被雅典人 300支战舰彻底击溃……每一个场面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读者置身于古代战场,透过盔甲亲眼看到的一样。

波希战争作为古典世界第一次横跨欧亚的国际性较量,拉开了数千年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序幕。《波斯战火》从一个全新视角再现这场古典世界的文明角斗,对于想要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来说,本书是最值得期待的入门读本。

【专家及媒体评语】

精妙绝伦……汤姆·霍兰是一位头脑冷静的学者,他在这部关于古典希腊的著作中展现出来的权威性和动人之处,毫不逊色于他的上一部叙述古罗马的历史著作《卢比孔河》……霍兰处理希腊和波斯文明所使用的手法,在同类书中也非常难得。

——玛莉·贝尔德(Mary Beard),享誉国际的古典学家

《波斯战火》讲述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关于波斯战争以及弱小的希腊如何击退薛西斯的超级军队。本书既不是对胜利者的称颂,也不是对“立场正确”的标榜,而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写给所有读者的杰作。

——维克托·戴维斯·汉森(Victor Davis Hanson),美国著名军事史学家、《杀戮与文化》作者

这是我读过的最激荡人心的一部史诗。

——简·莫里斯(Jan Morris),英国著名作家

这是一部关于希波战争的权威著作,它所呈现的历史严谨可靠,它的文字像小说一样充满吸引力。

——克里斯托弗·哈特(Christopher Hart),英国知名历史小说作家

汤姆•霍兰笔下的历史充满活力,血腥且残酷,带有强烈的讽刺感和无法抗拒的叙事节奏……尤其对温泉关一役的描绘,是全书最精彩的内容。

——《每日电讯报》年度最佳图书

《波斯战火》描绘马拉松战场上雅典人冲锋的场面,就像从希腊重装步兵的铠甲向外看到的一样……书中所呈现的戏剧性时刻令读者战栗。

——《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最佳图书

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和萨拉米斯战役都是发生在2000年前的事件,但是汤姆·霍兰让人觉得仿佛亲身经历了这些一样。在他令人惊讶的生动笔触下,即使我们已经知道战争的结局,仍然会为之提心吊胆、兴致盎然。

——《伦敦旗帜晚报》年度最佳图书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