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彩插配图版名家谈吃散文集,一篇文章一幅手绘彩插,特邀插画师根据书中出现的烹饪场景和菜品手绘全彩精美插图,呈现原汁原味的当年的吃食。
食物总是带给我们温暖和幸福感。美食既是生活的艺术,也是情感的纽带。美食在作家的笔下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概念,它更是一种文化底蕴的代表。提到中国现当代美食散文家,必有汪曾祺、梁实秋、蔡澜等,文学大师们爱吃、会吃,更会谈吃。大师们的吃,更多的是文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大师们谈吃,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字里行间皆是生活里的踏实享受,读来常有一种“酒足肉饱,酣畅淋漓”的感觉。让我们从这本《人生大事 吃喝二字》中品味大师笔下的食物的味道、历史的味道、文化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和真情的味道。
近半个世纪以来,一些反正统的历史学家开创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环境史——研究人类社会与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历史。在相关著述里,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背景,其自身也是有生命,在不断演变的;这种演变既有其内在动因,也是对人类活动做出的反应。不只猫猫狗狗,岩石、大海、森林、草原等万物皆有历史,它们与人类相互独立又被人类所形塑。
《世界环境史》是由全球史奠基人威廉·H. 麦克尼尔、大历史学派创始人大卫·克里斯蒂安以及美国环境史大家约翰·R. 麦克尼尔等30 多位知名历史学者共同撰写的一部世界环境史专著。其内容出自宝库山六卷本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中的《世界环境史百科全书》,是这部经典百科全书的精选版,从中萃取40 个词条,基本涵盖了物种、地球承载力、气候变化、地震、疾病、瘟疫、物种灭绝、环保运动等环境史的重要主题,每个主题由一位知名学者撰文,讲解深入浅出,不失专业水准。
《世界环境史》以联系的观念看待世界环境史的发展,将史学家的资料和研究方法与考古学、生态学、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结合,注重文献,也注重视觉图片的使用,不仅推动了科学知识与环境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方便环境史研究的专业人士查阅、教学,也适合对环境史以及对环境问题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
【编辑推荐】
麦克尼尔父子合力编著,环境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作序推荐。
40篇全球环境史研究的前沿成果,涵盖环境史重要主题。
环境史作为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21世纪以来,在美国有上千名年轻的学者投入环境史的研究,中国环境史研究还远未形成规模,环境史基本问题还困扰着不少研究者。
环境问题不容乐观,让人类持续焦虑的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备受关注,仅2020年接连的世界性灾难——新冠肺炎、东非的蝗灾、加拿大的暴雪袭击、澳大利亚的山火………正在给我们敲响警钟。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一场瘟疫的降临,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需要环境史的专业研究,对普通读者来说,了解基本的环境常识和观念在当下也变得必要。
【赞誉推荐】
如今我们开始明白,“环境”主题正是历史之基,它是政治、文化、社会运动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世界史本身也是相对新颖的概念,它推动学者们走出民族国家,并越来越走向环境模式,为“文明”的兴衰提供广阔的物质背景和理论框架。我希望本书的篇章能推动史家和科学家进行一场相互尊重的对话,也能让它在众多国家中广受读者欢迎。就提升我们对过去的理解而言,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彼此。
—— 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
美国环境史学家,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
疾病在变化,从未停止。人类的应对也在改变,但它改变的只是疾病折磨我们的方式。从大约1750 年以来,医学知识和实践极大改变了全球的疾病模式,延长了数十亿人的寿命。但是我们所有的技术并未改变我们仍是地球生命之网的一分子的事实,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在吃与被吃。
——威廉·H. 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
历史学家,全球史研究奠基人本书作者之一
在21 世纪的前10 年,环境史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然而非常遗憾的是,环境史这种欣欣向荣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对大环境的不乐观,特别是对全球范围内环境问题的持续忧虑造成的。只要我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空气质量、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的森林以及其他更多热点问题持续保持关注,环境问题就将一直紧紧抓住历史学家的神经。由于问题很可能会越来越突出,环境史的前景尽管被看好,但却令人苦恼。
——约翰· R. 麦克尼尔(John R. McNeill)
美国乔治敦大学环境史教授,世界环境史大家、本书作者之一
黄奇帆、厉以宁、刘世锦领衔之作!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国家智库精选读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作序!
.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我国开启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新征程。实现共同富裕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很突出,必须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其中关于就业、住房、教育、医疗、收入、养老等方面的宏观规划,关乎共同富裕的目标,也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本书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作序,黄奇帆领衔解读,厉以宁、刘世锦、蔡昉、迟福林、姚洋等知名经济学家联袂执笔,阐述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重点任务、实现路径和战略举措,帮助读者全面准确理解共同富裕,明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把握新发展机遇。
精彩书摘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长期存在的三大差别——区域差别、城乡差别和贫富差别仍然较为突出。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将三大差别背后的收入差距即东西部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缩小到合理范围内。
——黄奇帆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但究竟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则涉及一系列与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等有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厉以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始院长、名誉院长
进入共同富裕第二阶段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战略和政策的核心是促进机会均等,着力提升低收入群体的人力资本,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人力资本差距,以增效带动增长的方式缩小收入差距。
——刘世锦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广泛的就业和创业活动是实现共同富裕之源。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首要任务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将劳动力市场制度和公共就业服务良好结合,提高有能力有意愿人口的劳动参与率。
——蔡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
经济学是什么?怎么学经济学?为什么要学经济学?什么是有意义的学问?我们为什么会信任没见过面的厂商?教育也是一门经济课题?我们通过什么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什么有人卖血盖房却不住?送礼影响胎儿发育?移动支付的分界线在哪?“走出去”的国有企业的生产率为什么更高?哪个年代的女性更敢于争取?什么是有意义的学问?“技术上的难”和“意义上的重”如何取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成立以来,首次招收本科生后,特地为新生举办了多场讲座,多位教授借此机会,严肃、细致、真诚、幽默地回答了这些从学问、社会到人生的各色疑问。
林毅夫、姚洋、张维迎等教授侃侃而谈:经济学方法论、理论与战略,便于深入理解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理论支撑经济学细分领域及相关现象,学到如何成体系地剖析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自身求学经历,传递自己对学问、学习的理解,对社会、对国家的关怀与责任感每一位学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演讲风格都能对你有所启发。这一切都将帮助你进一步理解中国现实、世界局势,在认知自己、认识世界的路上走稳。林毅夫强调:“北京大学的学生和广大的经济学爱好者、研究者……不仅要思考个人的职业发展问题,更要考虑自己未来对社会的最大价值所在。”这本书将帮助你进一步理解中国现实、世界局势,在认知自己、认识世界的道路上走稳。
一个人的认知尺度好比探索心智宇宙的望远镜,一旦将思考尺度抽象变形,无穷大或无穷小,往往会收获新的价值。
什么是真正的认知升级?北京大学教授、《最强大脑》科学判官魏坤琳讲述了如何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终身学习者,为心智成长提供了有效路径。
大千世界,我们该如何定位自己?科幻最高奖项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从全宇宙的尺度,让我们重新体会个人在这个世界的坐标。
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路径?陈虎平老师告诉你,一个人再努力努力不过时代,所以要把人生设计放到城市演化、产业驱动的大背景中。
……
《认知尺度》集合了国内一流的认知科学研究者,从时空尺度、思维尺度、人生尺度,为我们理解现在、把握未来提供了有意义的指导,让你打破时空藩篱,拓宽与外界的接口,进入更大的世界。
今天,数字科技正在深刻改变世界,颠覆并重塑着经济社会运行的传统模式。在本轮数字化发展进程中,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创新的重要发源地。 与此同时,“建设数字中国”明确纳入我国“十四五”时期国家战略体系。蓝图已绘就,企业如何把握蕴藏其中的产业发展机遇,乘势而上? 时逢中国加入APEC三十周年,为深入总结数字经济发展的中国先进经验,为产业发展贡献长期价值,APEC中国工商理事会精心组织产业研究领域专家编撰本书。全书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关键路径,以及数字化变革中的底层认知启示为导言,由数字经济篇、数字社会篇和数字治理篇三部分组成,聚焦产业数字化、数字生活与消费、碳达峰与碳中和、新基建与数字城市、乡村振兴等核心领域,全面勾勒“数字中国”全貌。 本书精彩呈现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脉络,同时选取了代表中国数字经济独特优势以及具有全球引领意义的样本企业予以解读,以揭示产业繁荣背后的企业成长路径,研判数字经济新发展方向。
新史纪丛书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这是一本彩插配图版名家谈吃散文集,一篇文章一幅手绘彩插,特邀插画师根据书中出现的烹饪场景和菜品手绘全彩精美插图,呈现原汁原味的当年的吃食。
食物总是带给我们温暖和幸福感。美食既是生活的艺术,也是情感的纽带。美食在作家的笔下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概念,它更是一种文化底蕴的代表。提到中国现当代美食散文家,必有汪曾祺、梁实秋、蔡澜等,文学大师们爱吃、会吃,更会谈吃。大师们的吃,更多的是文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大师们谈吃,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字里行间皆是生活里的踏实享受,读来常有一种“酒足肉饱,酣畅淋漓”的感觉。让我们从这本《人生大事 吃喝二字》中品味大师笔下的食物的味道、历史的味道、文化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和真情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