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编著的书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文全译本百万纪念版)

* 全球销售超三亿册的超级畅销书

* 二十世纪堪称伟大的小说

* 米兰·昆德拉代表作

人生选择之书,轻与重的相对论

“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

“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 随书附赠定制版米兰·昆德拉主题贴纸

* 打造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个性昆德拉文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代表作,享誉世界的超级畅销书,小说依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剧变,以托马斯与特蕾莎偶然而宿命般的爱情为主线展开故事,不仅仅是描述几对男女感情上的纠葛,也不仅仅是书写个人命运在大的境遇变迁中的沉浮、个人在变革时刻的选择,更是一部层次丰富、意象繁复的哲理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谵妄之下人的生命分量几何这一带着神秘感的疑问开篇,随着不断穿插的书中人物的生活走向、所思所想提出了生命之轻与重、灵与肉的相对论。

该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昆德拉借此坚实地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

——《华盛顿时报》

他的作品使我坚信人类一定会生存下去,世界一定会生存下去,我全心全意在这个世界上所信仰、寻求和热望的一切都将恢复其人性的面貌。

感激他是因为在这个悲剧的今天,他使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体会到,面对不朽的东西,即使死神也无能为力。”

——法国作家路易·阿拉贡

一部隐秘而闪光的杰作。

——伊恩·麦克尤恩

我只看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告别圆舞曲》,很喜欢。跟拉美、美国作家不太一样……小说中的讽刺有一点儿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

——莫言

小说的艺术(2022版)

米兰·昆德拉随笔代表作 读懂各时代小说的必读之作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小说?

从福楼拜、卡夫卡、普鲁斯特到乔伊斯

米兰·昆德拉的七堂小说公开课

小说从何而来?人们为什么喜欢小说?阅读小说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在本书中,米兰·昆德拉从堂吉诃德走出家门讲起,描绘小说的一路变迁以及为人类带来的精神慰藉,进而道出小说的智慧。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昆德拉说,在这个格言的启发下,他喜欢想象:拉伯雷有一天听到了上帝的笑声,欧洲第一部伟大的小说因此诞生了。小说的艺术来到世界正是上帝笑声的回响。小说的智慧不同于哲学的智慧,它不是从理论精神,而是从幽默精神中产生的。

《小说的艺术》也昆德拉小说美学的集中体现,借由此书,我们可以了解作家的艺术观点、风格、技巧,和他对写作的态度、对文学传统的理解,以及在这个态度背后对人和世界的想法,是对小说存在价值的最佳回答。

★ 米兰·昆德拉作为小说的创作者和研究者,对小说艺术思考的总结

★ 读懂昆德拉的必读之作,大气磅礴,是昆德拉随笔代表作

★ 昆德拉小说美学的集中体现,了解昆德拉小说创作理念的最佳入门书籍

★ 对小说存在价值的最佳回答: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

★ 昆德拉现代性的集中体现:“刻奇、力托斯特、大男子主义者、美、命运、下流、笑”…… 昆德拉对这些词语的解读,今天依然有着的强烈的现代性

一个被劫持的西方或中欧的悲剧

★ 米兰·昆德拉生前首次授权作品,一代文学大师最后的悲悯之声

★ 一把打开欧洲文明的钥匙

★ 在思想的高处,追问来路

《一个被劫持的西方或中欧的悲剧》是一代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生前最后授权出版的作品,收录作者早年创作的两篇思想文化随笔,曾产生广泛影响。

《文学与小国》是昆德拉在1967年捷克作家大会上发言的文字稿。昆德拉从捷克民族的悲剧性命运出发,探讨坚守小国文化特性的意义所在。

《一个被劫持的西方或中欧的悲剧》最初发表于1983年。在本文中,昆德拉继续探讨小国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它们的灭亡可能带来的灾难。他警告说,欧洲正在失去自身的文化认同感,真正的悲剧将是欧洲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 米兰·昆德拉生前授权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从捷克民族的悲剧性命运出发,探讨文化繁荣对于塑造民族身份的意义所在

★ 集中反映昆德拉特质,勾勒出作家精神气质和思想地图

★ 对于捷克作为地理上的中欧国家,与法国等西欧国家不同处境的思考,映照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和国家,引人深思

★ 昆德拉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作家,但在这本书里,他是真正与我们同时代的作家。这两篇文章有力地论证了捍卫文化就是捍卫一个国家的存在。 40年后,昆德拉的话仍然引起共鸣。 小国不是由地理边界来定义的,而是由它们共同的文化来定义的。 ——goodreads

★ 昆德拉关注捷克斯洛伐克和乌克兰等欧洲中部小国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并认为它们的文化身份日益受到威胁。——《纽约书评》

慢(2022版))

* 米兰·昆德拉最轻松的作品

* 一部关注现代人心灵生活的“慢”小说

* 当速度成为迷惑人心的魔鬼时,世界还能重新找到“慢”的艺术吗?

* 一部关注现代人心灵生活的“慢”小说,思考在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人们该如何寻回慢的艺术;

* 时空交错的三则故事,啼笑皆非的人生舞台 ,“现代人追求即刻满足”,这种“快”让我们更加幸福了吗?

* 引人思考的心灵之书:技术到底为人类带来了什么?当全世界为疫情所困时,世界“慢”下来了吗?

随书附赠定制版米兰·昆德拉主题贴纸

打造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个性昆德拉文集

《慢》是米兰·昆德拉移民法国后用法文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将虚与实、过去与现在完美融合。

小说中作者和妻子薇拉去一座已改为酒店的城堡度周末,驾车行驶在公路上时,一辆摩托车飞驰而过,引起了作者对速度的思索。由此他回忆起18世纪法国作家维旺·德农的小说《明日不再来》中贵妇人和年轻骑士的故事。与之交织的是一群现代人的荒诞之夜:20世纪的某一天,一群昆虫学家聚集在城堡酒店开研讨会,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可笑的闹剧。

“慢是幸福的标志”,相较于《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不朽》所探讨的沉重话题,《慢》的主题看上去令人惊奇,显然是昆德拉所有作品当中主题最为轻松的小说,通篇“没有一句正经话”。作者自己曾说:“作品没有任何一个严肃的词。”

他的作品使我坚信人类一定会生存下去,世界一定会生存下去,我全心全意在这个世界上所信仰、寻求和热望的一切都将恢复其人性的面貌。

感激他是因为在这个悲剧的今天,他使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体会到,面对不朽的东西,即使死神也无能为力。”

——法国作家路易·阿拉贡

我只看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告别圆舞曲》,很喜欢。跟拉美、美国作家不太一样……小说中的讽刺有一点儿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

——莫言

一个没有回忆的民族和国家,也不会有历史,如果没有回忆和历史,将来又代表着什么呢?照昆德拉的说法,就像书中开快车的年轻人一样,“他已经从时间的连续性中被抛开,他已在时间之外,他已进入狂喜之态,他已经忘了他的年纪、他的妻子、他的子女,所以他一无所惧,因为恐惧的来源是将来,所以一个从将来解脱出来的人无所畏惧”。对我而言,这个不会恐惧将来的人也没有将来。

——李欧梵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