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既有学术底蕴,又颇具可读性的学术随笔集,全书一共收录了10篇文章,是作者关于刘易斯转折点、人口红利、生产率分享、社会福利、生育率、社会流动性等议题的思考和辨析。作者回溯经济学经典学说的理论渊源以及各种理论的政策涵义,对比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之间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以及政策选择,从而造就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果,看似一篇篇独立的文章,分述着不同的议题,题实则每个问都与当下中国的发展密切关联,都在探讨着中国经济未来的可能性。
黄奇帆、厉以宁、刘世锦领衔之作!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国家智库精选读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作序!
.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我国开启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新征程。实现共同富裕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很突出,必须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其中关于就业、住房、教育、医疗、收入、养老等方面的宏观规划,关乎共同富裕的目标,也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本书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作序,黄奇帆领衔解读,厉以宁、刘世锦、蔡昉、迟福林、姚洋等知名经济学家联袂执笔,阐述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重点任务、实现路径和战略举措,帮助读者全面准确理解共同富裕,明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把握新发展机遇。
精彩书摘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长期存在的三大差别——区域差别、城乡差别和贫富差别仍然较为突出。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将三大差别背后的收入差距即东西部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缩小到合理范围内。
——黄奇帆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但究竟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则涉及一系列与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等有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厉以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始院长、名誉院长
进入共同富裕第二阶段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战略和政策的核心是促进机会均等,着力提升低收入群体的人力资本,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人力资本差距,以增效带动增长的方式缩小收入差距。
——刘世锦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广泛的就业和创业活动是实现共同富裕之源。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首要任务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将劳动力市场制度和公共就业服务良好结合,提高有能力有意愿人口的劳动参与率。
——蔡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
2020年新冠疫情之后,沉寂多年的通胀魅影悄然在美欧发达国家浮现,并渐次展开,愈演愈烈,成为影响全球经济金融市场的重要因子。令人费解的是:为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多轮宽松措施都未能推升的通胀在疫情后再度浮现?为何本轮通胀愈演愈烈,引发美欧央行重拳出击?本轮通胀反映了哪些新特征、新趋势?美欧宽松措施的“放”与“收”将如何影响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全球经济金融格局会发生怎样的深刻调整?中国又该如何应对?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撷取多位论坛成员的相关研究成果,深入探讨辨析上述问题,以期全面反映通胀的成因与发展变化,厘清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帮助读者洞悉大变局下的全球通胀演变形势,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各种挑战做好知识储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因此,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发展路径,不仅有助于充分发现中国社会与经济的韧性和潜力,也有助于组织及个人规划未来的奋斗目标与发展方向。
本书由林毅夫等著名经济学家领衔,汇集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经济视角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对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市场体系构建、双碳目标、人口趋势、现代企业治理等重要概念与现实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和科学洞察,为读者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路径,把握发展大势提供参考。
当前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必要物质基础。按照既有的变化趋势,几乎没有人可以否认中国将在2030年前后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yi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发展长期停滞的新常态下,中国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足以提供足够的增长动能。中国的人口转变和经济发展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新特点,给经济增长带来诸多风险与挑战。因此,理解新发展格局,认清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找到经济增长点才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抓住发展机遇,助力实现新发展目标。 知名经济学家蔡昉将经济理论、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结合在一起,从改革、创新、投资和区域发展等多个维度,立足当下国情,解析经济增长的热点、难点,提出新发展阶段增长问题的解决思路。读懂中国经济,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对企业和个人的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即便你决定不了这些条件,也要知道它们是什么。这或许就是你“赢”的机会。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金融,国之重器。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的有力支撑。 本书从金融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的几个重要维度——超大规模人口与市场、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和平发展与全球治理、完善现代金融体系、防范金融风险等,集结呈现了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的相关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金融方略,旨在为我国全面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可行之策。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最热点在哪里
著名经济学家蔡昉领衔创作,权威解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少子老龄化”已成为当前中国人口面临的最大问题,出生率下降,老年人口比例增加。著名经济学家蔡昉曾预测,中国人口的第二个拐点将出现在2025—2030年之间,是中国老龄化发展最快的时期,届时总人口增长将从正转负,人口红利消失,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深刻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回顾这几年的国民经济,从地产、金融、互联网到教育行业等涉及民生的各行各业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成为民众关心的社会热点。这些行业的变革遵循什么样的发展逻辑?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宏观政策指导?这些行业未来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近日,由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蔡昉领衔,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所、农业发展研究所和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十三位专家联袂撰写的《双循环论纲》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中国社科院原创研究成果,为读者解读当前国民经济领域重要趋势的同时,也深刻分析了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发展逻辑。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本书是一部既有学术底蕴,又颇具可读性的学术随笔集,全书一共收录了10篇文章,是作者关于刘易斯转折点、人口红利、生产率分享、社会福利、生育率、社会流动性等议题的思考和辨析。作者回溯经济学经典学说的理论渊源以及各种理论的政策涵义,对比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之间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以及政策选择,从而造就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果,看似一篇篇独立的文章,分述着不同的议题,题实则每个问都与当下中国的发展密切关联,都在探讨着中国经济未来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