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辛格博士最为推崇的“西方第一中国通”,邓小平赞誉“为中美建交作出了巨大贡献“”
★ 华夏文明4000年连绵不断的深层原因洞若观火,晚清-明国-新中国风云变幻的时代把脉人。
★ 原名《中国:传统与变迁》,费正清先生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堪称西方汉学领域的第一通史。
★ 其冷静态度和独特角度,又令本书对当下中国社会充满警醒与启发意义。
费正清主编并撰写导论
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文献汇编与评论的完美结合
◎ 编辑推荐
费正清提出的“冲击-回应”理论,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的海内外关于近代中国的研究。本书将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文献组织在“冲击-回应”的理论框架下,将原本零散的史料整合起来,探讨了在西方挑战的刺激 下,中国长久稳定的意识形态和知识阶层做出了怎样的回应。
现代读史更多的是接受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如果可以直接接触第一手的原始史料,每个人又会看到怎样不同的历史面向呢?这本史料与评论的汇编是我们的尝试。
◎ 内容简介
本书在“冲击-回应”模式的框架下,试图分析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条重要的线索:面对西方的强势扩张,中国精英阶层如何理解这个陌生的文明,以及如何存续本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体制。本书通过选取近代历史文献中的部分核心史料和经典篇章,全景式地展现了近代中国几代先锋人物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 名人推荐
如何认识西方是近代中国的思想主题。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对西方的认识由表及里、从浅到深的历史发展过程。本书为我们理解这一历史过程提供了基本文献和入门初阶。
——欧阳哲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非常重要的作品。我们甚至无法以三言两语概括本书所呈现史料的珍贵性。作者在介绍本书的写作背景时对这部作品做了精彩勾勒,他们对近代中国思想家的评论极具启发性。
——《美国历史评论》
对于那些喜爱思想史的人来说、本书是对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思想领域的文献的汇编及评论的完美结合。作者将学界的研究成果精炼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模式。
——《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年鉴》
八位海外汉学家联袂聚焦古代中国的经典战役与战争思想
☆ 八位海外汉学名家齐聚一堂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古代战争。
☆ 全书以战例为立足点,通过对战例的分析,起于先秦,止于明代。
☆ 以战争军事为题,实则照见中国古代政治、风俗、人文地理等方方面面。
全书以战例为立足点,通过对战例的分析,讨论了古代中国政治中“文”与“武”的关系、文官科层制如何驯服军队、内亚游牧骑兵对中国军事史的影响等重要话题。本书虽然以战争军事为题,但不仅仅是从军事战术的角度来分析,正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所述:“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本书集合了八位著名汉学家对古代中国军事史的细致分析,研究内容囊括了野战与围城、外征与内讨、御侮与平乱,起于公元前632年,止于公元1556年,跨越先秦、西汉、唐、宋、明各代,通过城濮之战、征伐匈奴、淮西之役、襄阳围城、鄱阳之战、土木之变、剿平倭寇等经典战例,呈现出经常被忽视的古代中国的军事风格和军事传统。
这是一部中国军事战争史领域的奠基之作。作者均是在国际上久负盛名的汉学家,他们从中国历史上几场至关重要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战役入手,通过细致的分析,以小见大、引人入胜地呈现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道,揭示了战争这一“国之大事”对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关键性影响。
—— 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一直以来,西方学者对中国军事史的研究付之阙如。本书成功地复兴了一个基础研究领域,它本身就是一部突破之作。
—— [澳] 王赓武,知名历史学者
我们必须感谢这些作者将战争置于更广泛的政治背景之下,这么做有利于读者把握中国军事思想史的主线:权力必须具有心理和政治影响力,即便唯一可用的手段是军事手段。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 基辛格博士最为推崇的“西方第一中国通”,邓小平赞誉“为中美建交作出了巨大贡献“”
★ 华夏文明4000年连绵不断的深层原因洞若观火,晚清-明国-新中国风云变幻的时代把脉人。
★ 原名《中国:传统与变迁》,费正清先生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堪称西方汉学领域的第一通史。
★ 其冷静态度和独特角度,又令本书对当下中国社会充满警醒与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