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1957:第一、二次中东战争与以色列复国之路。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之父”戴维·本-古里安颁布《以色列国独立宣言》。次日,阿拉伯联盟国进入巴勒斯坦,宣布对以色列处于战争状态,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史称“巴勒斯坦战争”,也是以色列独立日之后的第一场复国战。
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赫尔曼·沃克笔下的以色列复国战,充满了被阻滞的艰辛与不易。从建国之日起,以色列一边应对阿拉伯联盟国的强力军事打击,一边面临国内武器及人员短缺的危机,同时,不得不与俄、美、英、法等国进行着漫长而严酷的博弈及对抗。
《以色列的诞生.希望.1》的故事也由此展开。依靠斡旋于各大强国、为以色列争取到政治与军事援助的兹夫·巴拉克,及英勇善战的约西?尼灿等建国功臣,使得襁褓中的以色列在与强敌的对峙之中,以压倒性优势赢得了第一、二次中东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战争的最终结果,既夯实了以色列在世界军事史中的地位,同时对阿拉伯联盟国、中东地区乃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色列的诞生.希望.1》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以色列建国史巨著,也是一曲令人唏嘘的卫国英雄之悲歌。在持续数十年的复国战硝烟背后,巴拉克与约西的个人命运如何流转,他们的情感生活又将遭遇怎样的冲击,并因此做出何样的抉择,都将在书中一一呈现。
1958~1967:第三次中东战争与以色列独立之路。
第一次、第二次中东战争后,巴以冲突不断,并进入白热化阶段。同时,英国与法国也迫于国际舆论压力,相继减少了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而此时,在以色列国内也陆续爆发了数次政治骚乱与武装冲突。国内外形势日渐严峻。
为寻求国际声援,“闪电狼”兹夫·巴拉克出任以色列驻美使馆武官。他凭借多年来的战斗经验与政治经验,在联合国的会议上竭力为以色列争取极大程度的政治支持。同时,“堂吉诃德”约西·尼灿渐渐展露其出色的军事才能,成长为装甲部队骨干,指挥其麾下的装甲旅投身如火如荼的战事之中。
在各方夹击之下,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发动闪电式空袭,摧毁了阿拉伯联盟国的空军力量,战争仅持续了六天,便以阿方战败告终,史称“六日战争”。这一经典之役重绘了中东地图,也再次巩固了以色列的国际地位。然而,却并未给以色列带来期盼已久的和平,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至今仍在影响着巴以局势。
《以色列的诞生.希望.2》既是一部巴以冲突史,也是以色列建国功臣们的个人成长史。巴拉克会与“女王”艾米莉继续这段忘年恋,还是会回归家庭?约西与妻子耶尔继续貌合神离还是分道扬镳……他们感情生活的谜团,也会在本书中一一解开。
新版序言
事实上,《以色列的诞生:荣耀》是我最先打算写的历史小说,以在圣地重生的犹太国初始阶段为内容。如果把以色列的生存奋争当作一场戏剧,那么我认为,一九七三年的赎罪日战争可以算是这场戏剧的浓缩版:在最神圣的日子里两条战线上遭受突袭,超级大国苏联对阿拉伯国家的进攻给予了令人生畏的支持,以色列在兵力和武器均与对方悬殊的情况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到最后取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胜利,突破了阿拉伯国家的包围圈,由此走向与埃及签署和平协议的道路。
战场上的殊死搏斗,外交上的重大事件,这就是我的规划和设计。我把这些告诉了我的一位以色列老朋友,他是一位已退役的少将,战场经验丰富,与华盛顿方面的关系也非常好。他听我讲完后,沉闷地善意劝解:“别想着用一次战争就讲清楚这件事,这是一个百年故事。”
他的话在一定程度上说得对。我不得不再写一部与这本小说同等篇幅的小说,来为赎罪日这场“戏剧”布置舞台,这就是之前写过的《以色列的诞生:希望》。
现在已不存在的苏联对犹太国是很敌视的,尤其是一九六七年“六日战争”之后,如果不去考量这个因素,是很难理解以色列的成长史的,甚至对现在,二〇〇二年三月我描述的暴力活动,也很难理解。如果不是苏联在联合国里不依不饶、吵闹着要废除甚至扭转那次震惊世界的胜利结局,中东的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个局面,这个地区也许早就和平了。
《以色列的诞生:荣耀》的前一百页详细阐述了当时所发生的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联合国拟定了一份决议,呼吁各方“从战争期间占领的领土上撤军”。美国和以色列表示同意。柯西金却非要塞进去两个他认为是无所谓的字:“所有”,即“从战争期间所有占领的领土上撤军”。林登·约翰逊和阿列克谢·柯西金在这“两个无所谓的字”上的死不相让体现出当时的问题所在。那“两个无所谓的字”在当年的报纸杂志上可是很流行的话题,也是这本书前一百页的高潮所在。在苏联不遗余力的支持下,阿拉伯国家壮起了胆子,要继续打下去,仍想着要消灭以色列。结束战争的停火协议还在签订期间,“埃拉特”号驱逐舰就被击沉了,这是《以色列的诞生:荣耀》开篇讲的一场战斗。从这场战斗中就可以看出他们想要消灭以色列的决心。
赎罪日战争的吸引人之处,我承认,首先是战场上的激烈战斗和各方权力中心如莫斯科、开罗、耶路撒冷和华盛顿之间的激烈角逐。其次,我得说,要算埃及领导人——安瓦尔·萨达特(Anwar Sadat)了。他有可能算是这个时代中最伟大的阿拉伯人了,先是精明机智地策划并指挥这次战争,然后又出行耶路撒冷,同以色列讲和。果尔达·梅厄在被问及关于这位战争英雄的印象时,她很热切地说:“萨达特!竟有这个勇气。”埃及方面至今还在庆祝萨达特发动战争的那一天,把一些大桥、大街和纪念碑命名为“十月六日”。
这部作品大部分的调查研究工作都是在以色列完成的,在那些年月里,我被问过无数次:“你打算怎么来结束这个故事?”在我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这部作品时看不到结局,二〇〇二年的今天也不会看到多少。虚幻的“奥斯陆和平进程”落空了。“九·一一”恐怖事件之后,国际事务风云变幻,以色列仍要苦于应付不断发生的恐怖袭击,防御警戒远方来的导弹威胁。不过,全世界人民对于以色列长期抗争的认知在不断改变。在这种改变中,我看到了双方皆存的希望;至于荣耀,以色列的历史已经证明,用战场荣耀来换取真正的和平,以色列是何等愿意,一如它和安瓦尔·萨达特所做过的那样。
《以色列的诞生:希望》和《以色列的诞生:荣耀》两书中所涉及的军事与外交争斗都是按照真实史实来写的,是以进行了多年艰巨调查而得来的史料为基础的。小说中也有虚构的人物参与到实际的历史事件中,但在每本书后面的“历史注解”中都清楚地指出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一位在调查史料方面帮过我很大忙的以色列老人看了小说前面几章后大嚷:“你没打算把它写成一部军队故事,是不是?写了太多其他的东西,而不是军队!”的确是这样。但是,在那段日子里,以色列的生与死可不仅仅取决于军队,外交也起了巨大的作用。读者们要记住一个简单的原则:书中除了四个虚构的主角外,那些以色列的政治人物、外交人员、中校及中校军衔以上的军人,都是那个年代真实存在过的人。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1948~1957:第一、二次中东战争与以色列复国之路。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之父”戴维·本-古里安颁布《以色列国独立宣言》。次日,阿拉伯联盟国进入巴勒斯坦,宣布对以色列处于战争状态,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史称“巴勒斯坦战争”,也是以色列独立日之后的第一场复国战。
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赫尔曼·沃克笔下的以色列复国战,充满了被阻滞的艰辛与不易。从建国之日起,以色列一边应对阿拉伯联盟国的强力军事打击,一边面临国内武器及人员短缺的危机,同时,不得不与俄、美、英、法等国进行着漫长而严酷的博弈及对抗。
《以色列的诞生.希望.1》的故事也由此展开。依靠斡旋于各大强国、为以色列争取到政治与军事援助的兹夫·巴拉克,及英勇善战的约西?尼灿等建国功臣,使得襁褓中的以色列在与强敌的对峙之中,以压倒性优势赢得了第一、二次中东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战争的最终结果,既夯实了以色列在世界军事史中的地位,同时对阿拉伯联盟国、中东地区乃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色列的诞生.希望.1》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以色列建国史巨著,也是一曲令人唏嘘的卫国英雄之悲歌。在持续数十年的复国战硝烟背后,巴拉克与约西的个人命运如何流转,他们的情感生活又将遭遇怎样的冲击,并因此做出何样的抉择,都将在书中一一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