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政治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论述深刻地介入了现代生活的重要议题:受什么样的伤应该得到五角大楼的紫心勋章?安乐死是否应该得到法律许可?一条命是否不如十条命贵重?代孕合同是否合法?是否应该认可同性婚姻?在现代市场功利化原则与个人道德正当选择之间,明分界限,探究缘由。
这些貌似互不相关的社会议题的争议,都可以归结为对公正持有不同的观念。桑德尔将这些观念归纳成三种:追求福利最大化的功利主义、尊重个体权利的自由至上主义,以及提倡公民德性和共同善的政治观。每一种理念都意味着一种不同的考量公正的方式。桑德尔通过对一个个鲜活案例的探讨,引出亚里士多德、康德、洛克、罗尔斯等18位哲学家的正义观,并指出其各自的优势和潜在问题,促使我们开启一场独立思考的思辨之旅。
桑德尔在书中探讨了哲学中历久不衰的问题:正义代表的是追求效用最大化,或是尊重人性尊严,还是提倡德性?身为公民的我们对彼此负有哪些义务?过去的伟大哲学家都辩论过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仍然持续存在。哲学不会产生决定性的答案。这些问题也并不是只有哲学家要面对的,公正和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思考公正和正义才能促使我们思考最好的生活方式。
本书是一部关于自由的意义的重要著作,它追溯了本世纪后半叶美国民主的再造过程,针对公共哲学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哲学的论证和一种历史的论证。其哲学主张认为,程序自由主义一一一种声称政府应该对关于良善生活的各种竞争性见解保持中立的政治理论一一是不充分的:其历史的观点则认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程序自由主义在不断地为美国的政治话语创造词汇,它已经排挤了共和主义对公民身份和自由的理解,并开始作为一种支配性的公共哲学大行其道。在桑德尔看来,程序自由主义已经逐步取代了公民共和主义,并给美国的民主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只有通过恢复共和主义传统,致力于共同体认同和自治所需要的公民美德,才能消除美国民主的不满。
用金钱奖励取得好成绩的孩子是否可行?付费猎杀稀有动物是否道德?人的生命是否可以被定价?一个国家的碳排放权是否可以拿来买卖?
我们生活在一个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拿来买卖的时代。在过去的30年里,市场和市场价值观渐渐地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主宰了我们的生活,涉及医疗、教育、政府、法律、艺术、体育,甚至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等。我们从拥有一种市场经济滑入了一个市场社会。
在《金钱不能买什么》中,迈克尔·桑德尔论述了当下突出的市场与道德的困境,市场的角色和范围是现代政治所缺失的一场重大辩论。我们想要一个市场社会吗?市场应当在公共生活和私人关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我们如何能够决定哪些物品应当可以买卖,以及哪些物品应当受非市场观念的支配?
为了决定市场所属之地及市场应当与什么领域保持一定距离,我们就必须首先决定如何评价相关的物品——健康、教育、家庭生活、自然、艺术、公民义务等。这些都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而不只是经济问题。为了决定金钱应当及不应当买什么,我们就要首先决定,什么样的价值观应当主导社会生活和公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何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便是这本书的主旨所在。
桑德尔希望,这本书可以推动人们重新思考市场在我们的社会实践、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和范围,展开公共讨论,并为人们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提供一个哲学框架。
【内容简介】
中国读者早已不会因为一位外国学者的到访而感到新奇,但哈佛大学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到来仍让中国读者兴奋。桑德尔因为网络公开课《公正》而为中国公众所熟知,在2007年到访中国后,更是获得了“通常只有好莱坞明星和NBA球员才能享有的受欢迎度”。
桑德尔说:“我去过很多国家,可能除了美国之外,中国有关自由市场的设想和道德直觉是最深刻的。”桑德尔一直期望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哲学,并从中汲取资源。2016年,桑德尔专程来到中国,与中国哲学领域的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探讨。与会专家从中国哲学当中有关德性、家庭、共同体等观念出发,反观桑德尔的政治哲学思想,指出它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可能性关联和冲突。桑德尔针对这些批评或思考,给了出自己的回应。后来,各位学者的与会论文与桑德尔的回应结集成册,就形成了这本《遇见中国》。
《遇见中国》是一部具有启发意义的中西哲学平等对话之作。它体现了自晚清、五四以来,中国文化的两个转向:一是中国对西方思想文化由全盘接受走向反思与辩证,二是中国对自身传统思想文化,由批判、全盘否定走向重新发现与求证。与桑德尔的相遇,为我们重新发现传统的价值,提供了契机。
迈克尔·桑德尔在《向中国哲学学习》中总结道:“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之间任何一种相互学习的方案,均应该从接受某种不对称开始。我的朋友、前哈佛大学同事杜维明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是一种学习型文明,而西方是一种教导型文明。他在这样说的时候,并不是在称赞西方。我认为他是在说,那些认为自己是在给世界上其他国家传达指令的社会,终会陷入一种狂妄自大。他们的学说会堕落为布道。一种一心从事教导和布道的文明,不仅会招致普遍的憎恨,自己也会丧失面向世界、聆听世界并向世界学习的能力。我很感激这本书的对话者,他们慷慨地贡献了自己的思想,馈赠了批判性的互动。”
【编辑推荐】
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公正》作者
迈克尔·桑德尔
对话中国哲学
展示中西互鉴的可能性,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1.《遇见中国》是中西哲学平等对话的跨文化交往范例
中西哲学如何展开平等对话?哈佛大学哲学教授、《公正》作者迈克尔·桑德尔和中国哲学领域的专家们为我们做出了示范:不是从整体上对中西进行比较,而是从具体的文本出发展开相互的学习和讨论。中国哲学领域的专家们从中国哲学当中有关德性、家庭、共同体等观念出发,反观桑德尔的政治哲学思想,指出它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可能性关联和冲突。桑德尔针对这些批评或思考,给了出自己的回应。
2.启发我们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过去对西方的看法,以及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对待西方文化,从全盘接受、消化,到开始反思,对待自己的文化,也由批判、否定,到开始重新寻求其内在价值,寻找扎根于中国本土的公共哲学,这场对话正是对我们当下思潮的印证,中国哲学迎来了复兴的时代。
3.激发我们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普世价值的关注
通过这场对谈,我们会发现,儒家哲学的共同体观念与桑德尔的社群观念有诸多共通之处。儒家伦理也可以被应用到对当下问题的分析之中,而且比社群主义走得更远更深入。它告诉我们,我们过去跨大了中西哲学的差异,中西哲学之间其实有许多可以相互借鉴之处。
4.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一场跨文化盛宴
本书是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组织召开的“桑德尔与中国哲学”国际会议促成的一部成果,由哈佛大学出版,参与对话的九位学者中不乏安乐哲、罗思文等西方汉学大家,文化的交融共通为围绕桑德尔的这场盛会增添了分量。
5. 为理解桑德尔观点提供了独特的中国视角
它对桑德尔已经出版的代表作品及其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讨论,从中国哲学的相关概念切入进行评价和比较,为阅读和进一步理解桑德尔的作品,反思其不足,提供了精彩的文本,读桑德尔,就无法错过《遇见中国》。
【名家推荐】
自20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迈克尔·桑德尔对中国的公共哲学产生了塑造性的影响作用。他与这九位杰出的儒家学者和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具有洞察力、着眼于实际并且非常睿智,让我们能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一些有关共和主义的定论。这本书是精彩的比较哲学。
——杜维明|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迈克尔·桑德尔与这些杰出的中国哲学界学者之间的对话,非常罕见且珍贵,它涵盖了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中众多的根本性问题。双方之间那些令人惊讶的共同点和有趣的差异,使我们确认人性是相通的,而且具有创造性的可能。
——陈祖为|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教授
当今中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和青年知识分子被迈克尔·桑德尔所吸引——这不仅是由于他出色的著作和公开演讲,还由于他的个人魅力。桑德尔就社会正义以及市场与道德之间的紧张关系进行了发人深省的思考,这本卓越的书则展现了有关这种思考的回应,这种回应是深思熟虑且富有挑战性的。可以说,我们中国人正在与迈克尔·桑德尔的哲学相遇,正如他也正在与中国相遇。这真是一场恰到好处的哲学相遇!
——万俊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这本书是跨文化思考问题的典范。当代中国思想家参与到迈克尔·桑德尔的思想当中,桑德尔反过来也参与到他们的思考当中,我们的哲学世界变得更好了:我们现在知道彼此的立场是什么以及我们可以从对方那里学到什么。
——贝淡宁(Daniel A. Bell)|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在本书中,政治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论述深刻地介入了现代生活的重要议题:受什么样的伤应该得到五角大楼的紫心勋章?安乐死是否应该得到法律许可?一条命是否不如十条命贵重?代孕合同是否合法?是否应该认可同性婚姻?在现代市场功利化原则与个人道德正当选择之间,明分界限,探究缘由。
这些貌似互不相关的社会议题的争议,都可以归结为对公正持有不同的观念。桑德尔将这些观念归纳成三种:追求福利最大化的功利主义、尊重个体权利的自由至上主义,以及提倡公民德性和共同善的政治观。每一种理念都意味着一种不同的考量公正的方式。桑德尔通过对一个个鲜活案例的探讨,引出亚里士多德、康德、洛克、罗尔斯等18位哲学家的正义观,并指出其各自的优势和潜在问题,促使我们开启一场独立思考的思辨之旅。
桑德尔在书中探讨了哲学中历久不衰的问题:正义代表的是追求效用最大化,或是尊重人性尊严,还是提倡德性?身为公民的我们对彼此负有哪些义务?过去的伟大哲学家都辩论过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仍然持续存在。哲学不会产生决定性的答案。这些问题也并不是只有哲学家要面对的,公正和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思考公正和正义才能促使我们思考最好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