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米勒"编著的书籍

推销员之死

《推销员之死》首演于一九四九年,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了七百四十二场,一举囊括了托尼奖、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从而使阿瑟•米勒赢得国际声誉。

剧本讲述一名推销员威利•洛曼悲惨的遭遇。六十多岁的威利年老体衰,不再受到主顾欢迎,只能经常向邻居借钱。他因此时常自言自语,陷入与现实交错的梦幻和回忆中去。他懊悔年轻时没有像哥哥本那样去阿拉斯加闯荡,发财致富,又责怪两个儿子不务正业,一事无成。

威利的长子比夫是他最大的心病。比夫已经三十五岁却依然生活没有着落,他向往农场的田园生活,却下不了决心付诸实践。比夫年幼时,一次撞见威利与情人幽会,使他大受刺激,从此越发自暴自弃。比夫成年后换了一份又一份工作,却没有一件事情成功。在比夫的少年时代,威利就对他寄予不切实际的期望,如今依然盼望他出人头地。在生活道路的选择上,父子两人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威利的妻子林达发现他有打算自杀的迹象,比夫为了安慰老父亲,不得已决心去向从前的上司借钱做生意,却碰了一鼻子灰。威利也鼓足勇气向老板要求留在纽约工作,不再到新英格兰跑业务,却被老板辞退。威利懊丧之下,精神恍惚,儿子反唇相讥,嘲笑他不过是个东跑西颠的推销员罢了。

老推销员做了一辈子的美梦,现在全都幻灭了,最后他为了使儿子获得一笔人寿保险费,在深夜驾车外出撞毁身亡。临死前,他依然幻想着儿子有了这笔本钱就能出人头地。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6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四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写作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内容简介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一辑,收录以下15位作家的长篇访谈:拉尔夫·艾里森、罗伯特·弗罗斯特、伊利亚·爱伦堡、路易-费迪南·塞利纳、阿瑟·米勒、约翰·多斯·帕索斯、海因里希·伯尔、哈罗德·布鲁姆、钦努阿·阿契贝、罗伯特·戈特利布、约翰·勒卡雷、A.S.拜厄特、乔纳森·弗兰岑、埃马纽艾尔·卡雷尔、凯尔泰斯·伊姆莱。

唐江、陆源、彭伦、文泽尔、杨向荣、林晓筱等15位译者联袂翻译。

**收录10+幅珍贵作家手稿图,带你重返文学杰作的诞生现场。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