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灯"编著的书籍

大地上的亲人

【编辑推荐】

🟠3个村庄+50位亲人+20年观察,看见他们,看见土地上最为广大沉默的人群

🟠三个气质不同却各具困境的样本村庄,展现转型期乡土中国真实复杂的乡村图景

🟠从旁观者到介入者,从寄寓乡愁到“问题的场域”

🟠村庄的女儿书写大地上的亲人:凸显真相、直面问题、寻找可能

🟠非虚构领军作家黄灯首部作品,《我的二本学生》的母题之书

【内容介绍】

“在亲人天聋地哑无法表达的境况中,我的写作,是一部三十年来社会转型过程中,现代性裹挟城市的面具,彻底渗透到村庄、渗透到生活于此地人群的经验史。我出入与我深刻关联的村庄,借由亲人的遭遇,试图展现出身为农的亲人和命运抗争的复杂图景,追问中国村庄的来路与去向,也借此袒露内心的不解与困惑。”

本书是非虚构领军作家、学者黄灯的首部作品,也是其代表作之一。继《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一文引起全国范围内大讨论之后,作者黄灯历时一年,爬梳整理13年来对乡村问题的研究思考,聚焦3个具有样本意义的村庄——嫁入丰三村、生在凤形村、长在隘口村,追踪50位身边亲人的命运流徙,以社会学精确视角和置身事内的切近温度深入体察乡村个体的人生经验,“勾勒出中国农民与命运抗争的复杂图景”,完成《大地上的亲人》一书。书中的他们面目不再模糊,而是“在柴米油盐、生儿育女、生老病死的细枝末节中推进人生”,在现代化的潮流中,起起伏伏,充满活力又潜藏隐忧。

身为亲人的黄灯,以文字重建与他们的精神联系,带给读者启发与深思。在时空的错落中,黄灯关注到现代性转型过程中的村落命运。在时代的裂变中,大地上的亲人们承受着个体与整体共生的命运。在关于乡村的叙述中,他们不是作为一个个偶然的个体存在,而是始终作为一个庞大而隐匿的群体在默默承受。

【名人评价及推荐】

黄灯在《大地上的亲人》中,展现了这个群体复杂、多样的生存状貌。她只是秉承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读书人的本心,作为见证者,用文字为时代记录下她亲人的呼吸和气息,迷惑和挣扎,痛苦和希冀。这种写作于时代是一种证言,于黄灯自己是一种提醒。

——杨胜刚(黄灯丈夫)

黄灯用她的感受,用她的笔,把她现在身处其中的这段人生百态做出描述。

——全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温铁军

三村苦乐百家味,一城贵贱两重天。这本书写得诚恳和慈悲,虽只是剖示一个家族样本,却不失为跟踪中国社会千年变局的一种微观史记,一份逼问过去与未来的深重忧思。

——作家 韩少功

为什么这样一部朴素的,并没有刻意追求文学性的作品这么让人感动?因为在这种苦难中生活的,是我们的亲人,是我们熟悉的人,他们就在安徽,就在湖北,就在湖南,在我们身边,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有权利追究,他们背后的历史原因是什么、背后的历史逻辑是什么。

——作家 李陀

黄灯的这类作品也许要比有些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学术研究”更有认识价值,她的不忘初心,体现了一种最干净的写作状态,不掺杂乱七八糟的动机,就是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所以她写农民才能那样心挨心肉贴肉,才会有那样朴素动人的力量。

——社会学家、剧作家 黄纪苏

文学感性和批判理性,有野心的写作企图沟通两者的鸿沟,黄灯的文字是个体生命体验锤炼的诗与思,带着走出乡村的年轻知识群体的体温,思想从日常生存的痛楚处滴淌,凝结成刺破现实和历史必然性的寒刃,乡村被文字撕裂的创口,远离空洞的美学幻境,在介入和召唤行动的意义上向未来呈现。

——2016年首届《十月》“琦君散文奖”颁奖词

黄灯以一个学者的谨严和执着,持续关注乡村的亲人及在校学生,她观察,询问,省思,记录,亲近赤诚的个体,倾听真实的叹息,不止于纸上的旅行,着迷于实践中的真知。

——南方文学盛典·2020年度散文家颁奖词

我们致敬黄灯,从《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到《我的二本学生》,她用持之以恒的行动,实践着一名教师的人文关怀,和一名知识分子的社会思考与道义担当。

——2020年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新京报书评周刊”致敬词

在对中国的典型化问题的解剖中,作者(黄灯)有效地在文体的杂糅性与现实的复杂性之间进行了一次非虚构试验。更为可贵的是,《逃离与回望》将个人的真实心路历程同乡村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从农村出发,又回到农村,试图为这个信息化和现代性极度泛滥的时代开出药方,而急剧变化的乡村是她找回自我的开端,从学术理性到人文情怀,再到对乡村一次次深情的回望。

——第二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主奖颁奖词

这是一部真诚而朴素的作品,悲悯和忧患赋予了它厚度和重量。农村儿媳的身份,让作者得以零距离地走入当下乡村生活现场,观察到它的细部和褶皱、血肉和筋膜,感受到广大的卑微者的艰辛与苦难,梦想和挣扎。经由一种深邃的理性目光的透视,一个家族的生存之路,成为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样本,储存了社会转型期的丰富的信息。

——第二届三毛散文奖散文集新秀奖颁奖词

我的二本学生

作者黄灯在一所二本院校从教,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使她成为这群学生成长变化的见证者。《我的二本学生》相当于她的教学札记,这里面有她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分享,对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也有两届班主任工作的总结思考,更有近100名学生的现身说法,是黄灯向读者描摹一群年轻人生活剪影的尝试。

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有3005所高等学府,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人们熟知的985和211院校只占100多席,二本及以下学生面目是有点模糊的。为了让读者真切了解二本学生这一群体的社会性现实,在书中,黄灯做了跨越时间的、空间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比,借以考察时代变化、生源地、家庭流动情况对学生就业去向和人生目标设定的影响。

书中最真切动人的,是一个个具体学生的采访日志。在这些用学生名字命名的章节中,访谈个体向读者倾吐着他们对于高考的回望、对于城市生活的生疏、对于毕业的迷茫以及就业的慌张。在这些倾诉中,你将了解他们彼此之间的社交距离、他们和这个社会的认识过程;他们与父母兄妹之间交流的阻畅、与故园乡土的亲疏;他们对于网络文学和游戏的认识、对于新媒体时代的适应和迷失;他们对于考公务员和考研之间的权衡,对于安稳和漂泊的抉择。还有他们对自己人生还有父母、乃至国家责任的担当与跋涉。这每一个被当事人讲述出来的故事,都带着看得见的呼吸、烟尘、脚步还有凝视。在这些极为细致和具体的生命切片中,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二本学生,而是八五后、九零后这一批年轻人,他们所有人。他们所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并没有将他们彼此区分很开,反而,成为他们共享的课题。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