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ce Lebow"编著的书籍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

難解的家庭問題,在父母老後,只會更形嚴重

他們的固執、依賴、控制、不安、情緒勒索,讓子女身心俱疲

如何照顧好父母,卻不必透支自己?

★一覽6種「老後難相處」的父母類型

★zui健康的陪伴心態,zui務實的應對建議

★美國專業高齡照護組織「暮光服務網」創辦人,經典著作

聽聽這些父母說的話,你是否覺得熟悉?

「你有空做這做那,為什麼就是沒空關心我?」

「忙到沒時間接電話,我要你這種女兒幹嘛?」

「我為你付出一切,zui後換得了什麼?」

「你要送我去安養中心,我乾脆去死算了!」

「你爸丟下我先走了,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聽聽這些子女的心聲,你是否心有同感?

「每次只要電話一響,我超怕又是我媽,指責我又做錯了什麼事。」

「每次想出國度假時,我媽就會『剛好』生病。」

「我媽成天跑醫院、換醫生,不料卻是愈看愈糟。」

「我爸年紀越大越固執,看誰都不順眼,什麼都要他說了算。」

「父母老後變得性格負面,我好怕自己也受影響變得負面。」

「面對難搞的家人,再多的SOP都不一定有用。有時候,你的家人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解決。這本書則是替這份『理解』提供了一個起點。」——海苔熊(科普心理學作家)

【依賴型父母】

無法忍受獨處,希望兒女能時刻相伴、隨傳隨到

緊緊依附兒女,凡事皆靠其打理

要與子女分離時,立刻表現出身體不適或明顯不安

無法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凡事都仰賴子女幫忙定奪

【潑冷水型父母】

言語負面,滿腔怨言,覺得全天下人都對不起他

對別人極度挑剔,自己卻承受不了別人的責難

不講理,總要別人先讓步

疑神疑鬼,充滿戒心,有時到了偏執的地步

【自戀型父母】

只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無法理解對別人造成的影響

一下自認高人一等,一下又覺得矮人一截

對他人的需求無感,卻自以為寬厚慷慨

嫉妒別人的生活,見不得別人好

【控制型父母】

利用內疚感等情緒勒索的手法操縱子女

生活方式不容挑戰,無論是一般瑣事或重要的價值觀

若子女的回應不如預期,馬上展開報復行動

樂於激起子女的無助感,實際上是反映出自己內在的無力感

【自毀型父母】

曾有酒精或藥物成癮、飲食失調等問題

曾有自殺傾向,或威脅有此打算

曾有某些強迫行為,像是賭博、不停清洗身體等

不配合醫療,不遵守飲食限制或不肯服藥

【恐懼型父母】

杞人憂天,容易恐慌,擔心個不停

一天到晚覺得身體不適,也許是真的,也許是想像

有許多莫名的恐懼,害怕人群、細菌等

拒絕面對現實,不敢看醫生、害怕住進醫院就再也出不來

你的父母可能一直以來都難相處,到了老年變本加厲;也可能因為疾病或喪偶,到了老年才變得難相處、難溝通。不論如何,成年子女都必須理解到:父母老後只會格外抗拒改變,因為那會摧毀他們終生的自我防衛機制。

根據美國高齡照護組織「暮光服務網」的統計,前來尋求專業照護諮商的成年子女當中,為難相處父母感到焦慮的比例超過百分之五十。子女的壓力來源,不只是照顧父母所需的體力負荷,還有面對父母一再非理性行為的心力交瘁。許多子女,即便很早就離家獨立生活,與父母保持距離,但是當父母年老體衰,他們不得不重新回頭面對這段關係。

本書填補了老年照護研究的一塊空缺。談照護的優秀著作已有很多,但深入探討父母麻煩行為的書籍卻付之闕如。探討人格障礙的書籍也汗牛充棟,但多半從治療患者出發,至於旁人該如何協助則幾乎少有著墨,更遑論直接以老年人口為主題,因為有人格障礙的老年人很少會主動尋求治療。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成年子女,必須了解問題並不在單一方面。你若只聚焦在父母的問題行為上,而忽略了彼此的互動關係,便很難走出困境。本書的功用之一,是讓你看到這令人痛苦的親子關係,可以透過應對心態及溝通模式的調整而獲得改善。也希望藉由此書,讓為人子女者,能更加理解父母難相處背後的掙扎與痛苦。

專家推薦

方孝鼎/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

呂旭亞/榮格分析師、諮商心理師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林依瑩/臺中市副市長

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

陳穎叡/臺北仁濟院社服室主任、新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理事長

海苔熊/科普心理學作家

陳正芬/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

孫健忠/臺北大學和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教授

張美珠/財團法人臺北市立心慈善基金會總幹事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作家

楊培珊/臺大社工系教授兼系主任

(以上依姓氏筆劃排列)

【評量表:父母的難相處程度有多高?】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

如何陪伴他们走过晚年,而不再彼此伤害?

最健康的陪伴心态,最务实的应对建议

面对难相处的父母 读这一本书就够了!

◎ 编辑推荐

在这个快速发展又变幻莫测的世界里,你或许一直在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希望活出最好的自己。

然而,父母却经常在毫无保留地爱你的过程里失去了自我。身体机能衰退已让人无比沮丧,他们还要接受自身观念落后和失去家庭话语权的残酷现实。父母可能变得小心翼翼、失落、沉默,可能因害怕孤单而对你有诸多要求,也可能以一种惯性的关爱模式,试图进入你的生活,干涉一切……这份爱让人心疼,也成为负担,让你无奈,让你抓狂,让你无所适从。

但是,谁更有机会改变呢?

趁一切还来得及,给自己一个与父母好好相处的机会吧。

☆ 与年长父母相处的实用指南

本书聚焦两代相处难题,帮助身心疲惫的你建立更健康的陪伴心态,为深感焦灼的你提供更务实的应对建议。

作者归纳出六大类型父母行为模式,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帮读者评估“父母是否真的难相处”。25个经典案例以父母的问题行为和子女的应对模式展开,在反思和梳理清楚立场和原因后,作者会带你以富有智慧的语言范式进入情景演练。案例之间环环相扣,不管父母是老后难相处,还是持续一生的人格模式,书中都有贴切的应对策略和温馨小贴士。也许你会获得摆脱恶性循环的力量,也会还会变得更爱父母呢。

☆ 作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两位作者皆为资历超过30年的社工师,接触过很多类型的“问题父母”。阅读本书,首先获得的就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意识到原来有那么多人跟你有同样的处境,会让你感到如释重负。其次就是身临其境的感受,熟悉的语言和行为模式出自作者的看护经历,因此你会看到更有针对性的建议而非宽泛的理论和模糊的概念。

☆ 成年子女视角

面对难相处的父母,请先训练自己的同理心。了解父母看似“麻烦行为”的根源,往往是内心深处的孤独和痛苦。然后运用这层理解,改善你与父母的相处方式。重新认识父母的“自作主张”和不被接受的“为你好”,审视自己的沟通模式;同时以平和的心态陪父母面对老年课题,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父母很难改变,但你可以选择和他们不同的道路,尽力照顾好未来的自己,学习优雅地变老……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来自专业人士的与年长父母相处指南,两位作者有30年以上的老人看护经验,面对过许多难相处的父母,他们会帮助你与家中长辈实现更顺畅的沟通。本书针对一些复杂案例提供了中肯的建议,还有关于“如何陪父母面对老年课题”和“如何陪自己优雅变老”的贴心指南。也许你不能完全改变父母,但至少可以从愤怒、懊悔、内疚、自责的恶性循环中逃脱出来,学会接受这一切,尽可能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生活,并不再步父母后尘……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