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能源战争
瓦茨拉夫·斯米尔著,2025年版本书从以中国、俄罗斯、美国、沙特和欧洲为代表的全球能源五大权力中心的能源战略调整,到全球能源市场、气候、技术、地缘政治领域的冲突与合作,描绘了一幅复杂的全球能源图谱,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立体的能源世界,更为能源安全、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冻土上的扩张和震荡的大洋,
血与汗堆起的技术堡垒
化石燃料的统治还远未结束
能源大洗牌正悄然进行……
随着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逆全球化趋势的抬头与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我们站在了能源更迭的十字路口。中国,作为能源革命的先行者,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装机容量上提前达成目标,预示着绿色能源的未来已来。
未来 10 年化石燃料是否会迎来终局?经济脱碳和建立以清洁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体系能否实现?
《即将到来的能源战争》以雄辩的论证和详实的数据,深入剖析了以石油为主要燃料的能源产业全貌,化石燃料作为驱动现代文明的引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变。它曾是引领航空业、农业和制造业迅猛发展的宝贵原料,更是全球化进程和地缘政治博弈的核心。
二战之后,全球能源格局形成了五大权力中心: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非欧佩克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以沙特为代表的欧佩克国家和欧洲
随着“石油美元”向“科技美元”的转型,比尔·盖茨指出,AI和清洁电力的发展速度将决定能源需求的未来走向,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速度将如何影响各国的经济与能源安全战略?
沙特阿美炼油厂落地盘锦、中俄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埃克森美孚百亿级投资大亚湾的同时,俄乌、巴以冲突不断,非洲政变浪潮蔓延,地缘政治在能源转型中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
2024年第一季度巴菲特增持雪佛龙和西方石油两只能源股,而到 2050 年含碳能源依然会是人类的主要能源吗?可持续的航空燃料等一类燃料研发加速,预示着怎样的未来能源图景?
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环境学院荣誉教授瓦茨拉夫·斯米尔深度剖析清洁技术、经济脱碳和能源安全观念演变的历史脉络,并 从犀利的跨学科视角,洞悉大变局下的全球石油产业链和能源格局。
专业评论:
从来没有哪位作家的书能像瓦茨拉夫·斯米尔的一样让我期待。——比尔·盖茨(Bill Gates)微软公司创始人
斯米尔教授在有效弥合复杂的能源概念与公众理解之间的差距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促进了一个更加知情和自觉的现代能源社会。——世界能源理事会,百年世界能源领袖奖之“能源系统杰出贡献奖”颁奖词
斯米尔博学的大脑是出了名的百科全书。——杰弗里·D. 萨克斯(Jeffrey D. Sachs),被《纽约时报》称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三任联合国秘书长特别顾问,“休克疗法”之父
斯米尔又一次做到了这一点,他写了一本书,令我们都得以从中获得新的见解。这一次他在本书中解释了石油生产、消费及其对社会的更广泛影响。——克里斯·莫特谢德(Chris Mottershead),英国石油公司能源与环境高级顾问,伦敦碳信托基金董事,伦敦国王学院科研创新副校长
这是一本信息准确、可读性很强的书,精彩地介绍了理解复杂的全球石油系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彼得·R. 奥德尔(Peter R. Odell),2006 年欧佩克奖得主,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国际能源研究荣誉退休教授
在能源政策界,有很多人都在怀着“虚假的期望”,而斯米尔则乐于揭露这些谬误。——戴维·维克多(David Victor),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国际气候政策专家
斯米尔的作品引导了一代人以最广泛的意义来思考能源,你可以从他的一本书中摘录一段,然后围绕它展开整个职业生涯,并且斯米尔避免了以能源为导向的观点可能带来的心理陷阱。——伊丽莎白·威尔逊(Elizabeth Wilson),达特茅斯学院能源与社会研究所前所长
深度剖析清洁技术、经济脱碳和能源安全观念演变的历史脉络 从犀利的跨学科视角,洞悉大变局下的全球石油产业链和能源格局 斯米尔教授所取得的成就促进了一个更加知情和自觉的现代能源社会
作者简介:
瓦茨拉夫·斯米尔
(Vaclav Smil)
欧佩克研究奖
百年世界能源领袖奖之“能源系统杰出贡献奖”
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环境学院荣誉教授
入选《外交政策》“全球百位思想家”
瓦茨拉夫,斯米尔是一位享誉国际的能源科学家和多产的科普作家,受到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等知名人士的高度评价。他的研究跨越能源、环境、人口变化、粮食生产和技术创新史等多个领域,尤其在中国能源问题的分析上展现了深厚的跨学科素养。
斯米尔出版了近50部专著,发表了近500篇论文,以其广博的知识面和对能源发展脉络的细致追踪而著称。他倡导低碳生活,实践高效节能的生活方式,其住宅设计体现了他对高效生活的追求。
斯米尔对现代社会的衡量标准持有批判态度,不认同仅以GDP作为衡量发展水平的指标,尽管对人类未来持有审慎乐观的态度,他相信即便面临挑战,能源格局的崩溃并非不可避免。“我们一直在崩溃,但我们也一直在重建。”斯米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