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王阳明图传

★ 陈来、董平教授联袂推荐!现存最早的王阳明传记小说,冈田武彦《王阳明大传》的重要参考资料。

★ 国内首次注解最早的阳明传记,冯梦龙《阳明出身靖乱录》全新注释本,另配30幅王门弟子所亲绘的阳明行迹图,用明人传记+明代年谱,真实还原阳明的一生。

★ 注释详细,考证详实,并对原著所涉史实加以考辨,一本即可了解阳明传奇故事的流变过程。

★ 书前撰有长篇导读对涉及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概念加以详细注解,可以帮助读者快速掌握本书要点。

本书是一本独特的王阳明传记,将明代著名作家冯梦龙的《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和王阳明入室弟子邹守益的《王阳明先生图谱》合二为一。《靖乱录》原文包括正文和眉批,本书予以标点、分段,并将《图谱》中30幅图分别插入正文相应位置,更增添三幅王阳明手迹。此外,本书添加了对《靖乱录》正文的大量注释,包括校勘记、生僻词语注释、引文查证、传奇故事增补、征引相关史料及研究成果。

《靖乱录》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阳明传记,也是推动阳明传奇故事广泛流传的重要而媒介,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亦大量征引《靖乱录》。在阳明去世三十年后,其入室弟子邹守益为了缅怀先师,激励后学,率领同门弟子编著《王阳明先生图谱》,至今仍是研究王阳明图像和事迹的重要文献。

白话本国史

本书初版于1923年9月,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虽是一部学术性的专著但预设的读者对象却是青年学生,史识丰富,笔调流畅,数年内不断重印再版,是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的史分期最有特色:周以前上古史,秦朝统一到唐朝全盛为中古史,从唐朝安史之乱至南宋为近古史,元朝至朝中叶为近世史,西力东渐以后为最近世史。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是三代以前和秦汉以后社会的一个大界限”,而西力东渐是传统社会与现代历史的另一个大界限,其间的历史,只是承平—致乱—再复承平的不断重演,而无本质上的变化。但就政治形势和民族关系而论,汉唐和宋元明清又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唐中期安史之乱可以作为中古史和近古史的一大界限。这种从史实出发、突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大关节目的历史分期,更为平实中肯、接近史实。

《白话本国史》规模宏大、视野开阔。与现今各类通史专著总是先政治、经济,后文化、外交的叙述顺序不同,吕先生的叙事往往都是有横向态势的展开,由大到小,由远至近,将所叙述的事件置于一个宽阔的时空范围,高屋建瓴,四方周赡,以获“通方之见”。该书除了叙述历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组织、宗教文化、社会情形之外,尤其关注与中国历史关系密切的东南洋、中西亚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诸如“近代的蒙回藏”、“近代的西南诸族”、“近代的后印度半岛”、“中西交涉的初期”、“藩属的丧失”、“俄蒙英藏的交涉”等内容,都有专门的章节加以叙述。这些与现代中国休戚相关的问题,多为后来通史著作所缺失。书中包含的大量的知识原点,许多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知识,都是工具书里不易查到的。而开列的参考阅读书目,为进一步的学习、研讨指示了方向。

书房记

本书收录了40篇南京大学学人谈自家书房的随笔,滋味醇厚、感情真挚。作者们来自南大文、理、工等十余个院系,有知名学者、院士、博士生、企业家等。内容围绕买书、藏书、读书、写书的人生经历,分享自己学习、研究、教书、育人的心得体验展开。书中配有大量学者书房内景图片,近距离感受学者之家:家即书房,书房即家。精装全彩印刷,纸质优良,收藏尤佳。

人生的淬炼,学问的熏陶,性情的涵养,酿成浓郁的书香,辅以滋味醇厚的文字,加上缤纷的彩色图片,可谓色香味俱全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赏心悦目的书,值得向所有爱书人推荐。

★四十位南京大学学人谈自家的书房,他们来自南大文、理、工等十余个院系,有知名学者、院士、博士生、企业家等。

★四十篇文章最初发布于南京大学图书馆公众号“上书房行走——走进南大人的书房”专栏,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累计阅读量达34万人次。

★四十篇滋味醇厚、感情真挚的文字, 四十堂全学科“大学通识教育课”,由各专业优秀学者分享读书、藏书、学习、研究的经验,特别适合高中生、大学生阅读。

★配有大量学者书房内景图片,近距离感受学者之家:家即书房,书房即家。

★每篇文章末尾都附有学者推荐书单,分享该专业经典或入门图书,以便读者延伸阅读。

★精装全彩印刷,纸质优良,收藏尤佳。

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

唐代女性在临终前最放不下的是谁?

为什么有许多唐代女性要在遗言中特意交待不与丈夫合葬?

唐代女性的遗言会得到执行吗?会由谁来执行?

一个信佛的唐代女性在临终前会怎样安排自己的后事?

……

这些问题都能在《离形去智,无累乎物: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一书里找到答案。

本 书一共搜集了236例隋唐时期女性遗言,考据范围甚广,数量庞杂,有待字闺中的女子、官女子、比丘尼、皇帝后妃、官妓、官员之妻、平民女子等等,透过遗言考察隋唐时期女性在临终前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所乐所痛,并关注这些遗言的实现与否, 即逝者的后代或亲朋对其遗言或遗嘱的态度。从隋唐人的临终关 怀,可以看出不同身份的女性临终前所关心的主要内容及不同类型的生死观,其中展现出当时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有助于增进我们对隋唐社会及女性的了解。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遗言是对亲朋真实意思的表达与真实情感的流露,纵使有所隐晦,一般不会作假虚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当作在世者勘破生死的一把钥匙。遗言体现了逝者的人生总结、社会认识、生命感悟、处世态度、思想智慧,因此我们可以透过遗言,对死者死亡观进行思想史的解读。隋唐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相对较高,从她们的遗言中可以发现不同身份女性临终前的关注内容及不同类型的生死观及临终心态,借助亲人对她们遗言的执行情况,可以对唐代会及女性地位进行另一视角的考察。

吕思勉国文课

*民国畅销至今,文言入门读物,国人必读经典。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严耕望、黄永年等亲身经历的大师课堂

*166篇国文课,选材精当,深入浅出,处处可见大师风采。

*首次邀请名校教授深入导读,全新注释,文言小白也能轻松阅读。

*书前精美插页,一窥民国课本原貌;开本小巧、版式 疏朗,方便阅读。

《吕思勉国文课》分为六册,以短小精悍的课文讲古诗寓言、历史百科、山川人文,让我们近距离感受中国语文之美。其内容注重“寓教于乐”,用简洁流畅、轻松有趣的文字,启发学生“发表思想之能力”;其取材广阔,涵盖古今中外,包罗自然人文,以达到“授以切于实用之文字”的目的。华东师范大 学程怡教授深入导读,全新注释。

.

诚之师不修边幅,上堂后,尽在讲台上来往行走,口中娓娓不断,但绝无一言半句闲言旁语羼入,而时有鸿议创论,同学争相推敬。

——历史学家 钱穆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历史学家 严耕望

吕先生在黑板上写的是文言文,这种文言文既不象章太炎那么古奥艰深,又不象梁任公那么多水分,而是简雅洁净,这对有志文史之学的青年人学习文言文也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历史学家 黄永年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