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魏晋之际的诸种研究,大体是站在陈寅恪先生相关论述的延长线上加以发展、修正,运用政治集团学说所具有的利弊在这一时段的研究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自从1980年代以来,涌现了不少从个别历史事件的考证入手,通过细节的考证复原魏晋之际政治变局的佳作,本书之作亦得益于此。《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采取将政治史与家族史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脉络中探讨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另一方面考察魏晋大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交往网络,探究这一网络在魏晋政治变局中发挥的作用。
《唐诗三百首》是我国影响广的唐诗选本,金性尧先生的新注本有选择地吸取了前人的注解和他们那代学人研究唐诗的成果,参以自己精深而独到的艺术见解,使疏解更为翔实新颖。《唐诗三百首新注》自1980年出版以后,深受海内外读者喜爱,累计印数近三百万之多,诚如赵昌平先生所说,金性尧先生“以学问家、文章家而为注家,博而能约,浅而能切,通而能清,其著作沾溉后学,为畅行而恒久者,良有以也”,“或曰蘅塘退士为唐诗之功臣,则性尧前辈洵为功臣之功臣也”。此次的新版更附加了其女金文男为全部诗作和诗人所做的辑评,进一步提高了此书的欣赏和参考价值。
《人间词话》一书乃是王氏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本书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黄霖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词学大师王国维的学术个性。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 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自问世而至清代,《文心雕龙》的注释本颇为稀少,直到清代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出现,刘勰之书方得一较为完备的校注本,由是黄注本流行百余年。《文心雕龙(精)》集清代黄叔琳对《文心雕龙》的辑注以及纪昀的评语、近代李详对黄注的补正以及著名国学大师刘咸炘对《文心雕龙》的阐说于一炉,并以新校《文心雕龙》原文为底本,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文心雕龙》的独特文本。
苏轼为北宋杰出大作家,才赡学富。本书选苏氏诗、词、文各体代表作品,注释翔实,考据详确,颇具学术性,为近年来罕见之优秀选本,对欣赏、研究均极有用。末附《东坡先生年谱》,久已佚失,从日本复制,价值极高。
本书主要由隋史和唐史两方面组成,具体详尽地讨论了隋唐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或历代人物,如关于四镇始末的通考、关于均田制与租庸调有关系的证定等,集中反映了岑先生数十年中读唐史的心得,在隋唐史通论上亦常发前人之未发。
龙榆生先生一生研制词学,与唐圭璋、夏承焘二先生相比,其在词的声律之学上的成就尤为突出。《唐宋词格律》详细讲解了唐宋词中较为常见的百余个词牌,说明词牌之来历及所属宫调,指出其适宜表达的情感类型,详析其定格、变格之平仄声律。对各个词牌之定格、变革,均列举传世名作,以便使人获得感性认知。所以,此书即为唐宋词格律之书,也可作为唐宋词选本来使用。此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性,还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可读性,广受到词学研究者和填词爱好者的欢迎。
中国文学史(套装共2册),ISBN:9787532564552,作者:台静农 著
酒经译注,ISBN:9787532557264,作者:(宋)朱肱 撰,宋一明、李艳 译注
东汉时代形成了中国专制社会的基础,东汉史对于中国史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本书从解释秦汉帝国的政治、社会体制如何发生质变,又如何产生后面的六朝时代这一问题出发,将皇帝统治方式、外戚宦官与儒家官僚间的政治合作与斗争,以及地方社会的结构变化等内容相关联,探究东汉时代社会地方社会的发展、变迁如何改变东汉国家的政治,国家统治进而又如何改变了地方社会。
推荐语:伊沛霞教授五十年中国史研究成果精选。
本书精选伊沛霞关于中国史的代表性论文11篇,是其从业治学五十年以来成果的集结。序言《五十年的中国史缘》为伊沛霞访谈录,将其治中国史之缘起、经过等,娓娓道来。论文11篇,所涉内容基本可以分为唐宋制度史、社会史、家族史、性别史等几个领域,既有伊沛霞年轻时所写的专题研究,如《唐代的书仪》(1985)、《宋代的火葬》(1900),也有体现近期研究成果的《朱熹在墨贴上的题跋》(2017)、《广而告之:宋代政府与大众的交流》(2019)等。附录所收姚平、张聪等人(伊沛霞的五位学生,亦即本书编者)的代表作品,不仅是伊沛霞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现,也反映了西方汉学研究之薪火相传,以及海内外汉学界之学术互动。
★ 陈来、董平教授联袂推荐!现存最早的王阳明传记小说,冈田武彦《王阳明大传》的重要参考资料。
★ 国内首次注解最早的阳明传记,冯梦龙《阳明出身靖乱录》全新注释本,另配30幅王门弟子所亲绘的阳明行迹图,用明人传记+明代年谱,真实还原阳明的一生。
★ 注释详细,考证详实,并对原著所涉史实加以考辨,一本即可了解阳明传奇故事的流变过程。
★ 书前撰有长篇导读对涉及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概念加以详细注解,可以帮助读者快速掌握本书要点。
本书是一本独特的王阳明传记,将明代著名作家冯梦龙的《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和王阳明入室弟子邹守益的《王阳明先生图谱》合二为一。《靖乱录》原文包括正文和眉批,本书予以标点、分段,并将《图谱》中30幅图分别插入正文相应位置,更增添三幅王阳明手迹。此外,本书添加了对《靖乱录》正文的大量注释,包括校勘记、生僻词语注释、引文查证、传奇故事增补、征引相关史料及研究成果。
《靖乱录》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阳明传记,也是推动阳明传奇故事广泛流传的重要而媒介,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亦大量征引《靖乱录》。在阳明去世三十年后,其入室弟子邹守益为了缅怀先师,激励后学,率领同门弟子编著《王阳明先生图谱》,至今仍是研究王阳明图像和事迹的重要文献。
本书初版于1923年9月,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虽是一部学术性的专著但预设的读者对象却是青年学生,史识丰富,笔调流畅,数年内不断重印再版,是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的史分期最有特色:周以前上古史,秦朝统一到唐朝全盛为中古史,从唐朝安史之乱至南宋为近古史,元朝至朝中叶为近世史,西力东渐以后为最近世史。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是三代以前和秦汉以后社会的一个大界限”,而西力东渐是传统社会与现代历史的另一个大界限,其间的历史,只是承平—致乱—再复承平的不断重演,而无本质上的变化。但就政治形势和民族关系而论,汉唐和宋元明清又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唐中期安史之乱可以作为中古史和近古史的一大界限。这种从史实出发、突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大关节目的历史分期,更为平实中肯、接近史实。
《白话本国史》规模宏大、视野开阔。与现今各类通史专著总是先政治、经济,后文化、外交的叙述顺序不同,吕先生的叙事往往都是有横向态势的展开,由大到小,由远至近,将所叙述的事件置于一个宽阔的时空范围,高屋建瓴,四方周赡,以获“通方之见”。该书除了叙述历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组织、宗教文化、社会情形之外,尤其关注与中国历史关系密切的东南洋、中西亚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诸如“近代的蒙回藏”、“近代的西南诸族”、“近代的后印度半岛”、“中西交涉的初期”、“藩属的丧失”、“俄蒙英藏的交涉”等内容,都有专门的章节加以叙述。这些与现代中国休戚相关的问题,多为后来通史著作所缺失。书中包含的大量的知识原点,许多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知识,都是工具书里不易查到的。而开列的参考阅读书目,为进一步的学习、研讨指示了方向。
从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北宋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北宋文人和北宋文学,有其鲜明的特点。王水照先生《北宋三大文人集团》,通过分析钱幕僚佐集团、欧门进士集团、苏门学士集团,这三个时间上前后相继、人员上传薪接脉的文人集团的构成、群体特点、文学活动,为人们展现了北宋的社会文化和士人精神生长、演变的主要线索,以及北宋诗歌、散文、歌词创作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
王阳明是怎样一个人?他生活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如何?
他怎样一步步走上了明代的政治舞台?广为人知的“投江渡海”的传说,是否真有其事?
他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和各种政治势力有怎样的联系?一生几经波折,原因何在?
他以“致良知”为中心的心学体系究竟是如何建立、如何发展而成的?
“良知”说,究竟有怎样的含义?他所说的“心”“良知”,和传统儒家所说的“性”“理”等概念,是怎样的关系?当如何评价?
他本人的思想和作为,对我国历史和文化有怎样的影响?有没有可供我们今天参考的因素和值得吸取的教训?
本书建立在对国内外所见王阳明生平资料的网罗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上述问题,做了认真的考证,从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作者独到的见解,勾画出比较真实的王阳明的生平脉络。
这是作者多年明代政治史、思想文化史和王阳明研究的成果。
《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坚瓠集(套装共4册)》经作者数十年采撷而成,上至经史子集、天文地理,下至里谣杂说、风俗志怪,无所不包,于明代之事尤多,不惟可供谈助,以足资考证。《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坚瓠集(套装共4册)》始刊于康熙二十九年,现存世有康熙年刊巾箱本、道光刊本、《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及民国十五年柏香书屋校勘本。
编辑推荐:
★2021年恰逢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重新对其“法度与道德”进行思考。
★力图还原熙宁变法前后的政治背景及思想语境,寻找时人及后世批判王安石的根源所在。
★爬梳剔抉充足的文献材料,尽力重现王安石真实的政治理想。
内容简介:
王安石因主持熙宁变法而在生前身后遭到无数异说纷纭的评价。本书以北宋的学术与变革思潮为线索,对王安石的学术及其变法运动进行了系统的考察,重点对新儒学如何通过完善国家的治理体系,以实现社会政治的良序发展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通过对王安石的经学义理学、政治理念、行政举动等方面的分析,显示其政治改革“重法度”的特点,并指出王安石将道德或人才问题作为法度运行的一部分,与庆历传统“道德优先”的路线大不相同,点明“法度与道德”是以王安石为首的荆公新学与元祐学术的最根本冲突所在。
本书收录了40篇南京大学学人谈自家书房的随笔,滋味醇厚、感情真挚。作者们来自南大文、理、工等十余个院系,有知名学者、院士、博士生、企业家等。内容围绕买书、藏书、读书、写书的人生经历,分享自己学习、研究、教书、育人的心得体验展开。书中配有大量学者书房内景图片,近距离感受学者之家:家即书房,书房即家。精装全彩印刷,纸质优良,收藏尤佳。
人生的淬炼,学问的熏陶,性情的涵养,酿成浓郁的书香,辅以滋味醇厚的文字,加上缤纷的彩色图片,可谓色香味俱全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赏心悦目的书,值得向所有爱书人推荐。
★四十位南京大学学人谈自家的书房,他们来自南大文、理、工等十余个院系,有知名学者、院士、博士生、企业家等。
★四十篇文章最初发布于南京大学图书馆公众号“上书房行走——走进南大人的书房”专栏,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累计阅读量达34万人次。
★四十篇滋味醇厚、感情真挚的文字, 四十堂全学科“大学通识教育课”,由各专业优秀学者分享读书、藏书、学习、研究的经验,特别适合高中生、大学生阅读。
★配有大量学者书房内景图片,近距离感受学者之家:家即书房,书房即家。
★每篇文章末尾都附有学者推荐书单,分享该专业经典或入门图书,以便读者延伸阅读。
★精装全彩印刷,纸质优良,收藏尤佳。
明清易代是一个绵亘数十年的历史过程,诸多社会矛盾和政治力量的交织角逐,造就了天翻地覆的大动荡时代,每每引发后人探究的兴味而又索解为难。陈生玺教授数十年潜心研究此期历史,创获独多,于1991年即有《明清易代史独见》一书出版,共收文11篇,颇受学界推重。现陈先生又增入十几年来精心结撰的5篇论文,并对原书所收各篇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从而成为面貌一新的增订本。全书涉及明清争战和议、清兵入关、剃发令等重大课题以及陈圆圆、李岩、毛文龙等重要人物的史料发覆,将微观的缜密考证和宏观的全局把握相结合,立体地再现了气象万千、跌宕起伏的明清更迭图景,足资相关的研究者、爱好者参考。
唐代女性在临终前最放不下的是谁?
为什么有许多唐代女性要在遗言中特意交待不与丈夫合葬?
唐代女性的遗言会得到执行吗?会由谁来执行?
一个信佛的唐代女性在临终前会怎样安排自己的后事?
……
这些问题都能在《离形去智,无累乎物: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一书里找到答案。
本 书一共搜集了236例隋唐时期女性遗言,考据范围甚广,数量庞杂,有待字闺中的女子、官女子、比丘尼、皇帝后妃、官妓、官员之妻、平民女子等等,透过遗言考察隋唐时期女性在临终前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所乐所痛,并关注这些遗言的实现与否, 即逝者的后代或亲朋对其遗言或遗嘱的态度。从隋唐人的临终关 怀,可以看出不同身份的女性临终前所关心的主要内容及不同类型的生死观,其中展现出当时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有助于增进我们对隋唐社会及女性的了解。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遗言是对亲朋真实意思的表达与真实情感的流露,纵使有所隐晦,一般不会作假虚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当作在世者勘破生死的一把钥匙。遗言体现了逝者的人生总结、社会认识、生命感悟、处世态度、思想智慧,因此我们可以透过遗言,对死者死亡观进行思想史的解读。隋唐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相对较高,从她们的遗言中可以发现不同身份女性临终前的关注内容及不同类型的生死观及临终心态,借助亲人对她们遗言的执行情况,可以对唐代会及女性地位进行另一视角的考察。
《饮膳正要》三卷,元忽思慧(又作和斯辉)撰,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
忽思慧于元仁宗延祐年间(公元1314-1320年)任宫廷饮膳太医,主管宫廷饮食、药物补益事项,兼通蒙汉医学,积累了丰富的营养学知识,乃集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和宫廷日常所用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谷肉果菜中性味补益者,于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编成此书。
此书卷一、卷二以食疗、饮食制作、饮食宜忌为主要内容,列养生避忌、聚珍异馔、诸般汤煎、神仙服食、食疗诸病等15大类;卷三载食物本草约200种,并附插图,一一介绍性味、主治。全书自成体系,图文并茂,有很高的价值。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景泰本为底本。
*民国畅销至今,文言入门读物,国人必读经典。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严耕望、黄永年等亲身经历的大师课堂
*166篇国文课,选材精当,深入浅出,处处可见大师风采。
*首次邀请名校教授深入导读,全新注释,文言小白也能轻松阅读。
*书前精美插页,一窥民国课本原貌;开本小巧、版式 疏朗,方便阅读。
《吕思勉国文课》分为六册,以短小精悍的课文讲古诗寓言、历史百科、山川人文,让我们近距离感受中国语文之美。其内容注重“寓教于乐”,用简洁流畅、轻松有趣的文字,启发学生“发表思想之能力”;其取材广阔,涵盖古今中外,包罗自然人文,以达到“授以切于实用之文字”的目的。华东师范大 学程怡教授深入导读,全新注释。
.
诚之师不修边幅,上堂后,尽在讲台上来往行走,口中娓娓不断,但绝无一言半句闲言旁语羼入,而时有鸿议创论,同学争相推敬。
——历史学家 钱穆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历史学家 严耕望
吕先生在黑板上写的是文言文,这种文言文既不象章太炎那么古奥艰深,又不象梁任公那么多水分,而是简雅洁净,这对有志文史之学的青年人学习文言文也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历史学家 黄永年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对魏晋之际的诸种研究,大体是站在陈寅恪先生相关论述的延长线上加以发展、修正,运用政治集团学说所具有的利弊在这一时段的研究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自从1980年代以来,涌现了不少从个别历史事件的考证入手,通过细节的考证复原魏晋之际政治变局的佳作,本书之作亦得益于此。《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采取将政治史与家族史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脉络中探讨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另一方面考察魏晋大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交往网络,探究这一网络在魏晋政治变局中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