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书籍

文化的江山05

公元前200年—公元200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时代,中国与世界相遇。

在这段时期里,皇帝不仅仅是帝王,还是思想者,秦始皇用王权统一地上的九州,还用神权和君道同体的思想统一天、地、人,实现天人合一,使文化中国与王朝中国结合,为后世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在东西方遥遥相望,都在寻找对方。汉人击败匈奴,打通西域,汉文化将萌芽于良渚文化的玉帛功夫发扬光大,不仅控制了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的玉石之路,还拓展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丝绸之路,汉代人用行动兑现了古代关于昆仑山的想象,在西域化干戈为玉帛,西域中国化,东方希腊化,中国成为走向世界历史的国度。

----------------

【编辑推荐】

1.《人民日报》海外版推荐,一套建立文化自信的文化中国读本:

《人民日报》海外版力荐《文化的江山》系列。

“文化自信”不是空喊口号,根本上是建立在对“文化中国”的理解和认同上,还没有一部作品像《文化的江山》这样如此系统和鲜活地挖掘出文化中国的巨大价值的,这是全球化时代,世界在重新定义中国,中国如何面对世界时,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研读的文化中国读本。

2.站在文化的角度理解中国历史:

从文化角度出发看历史,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带来新鲜的视角和可能。历来写史,多以王朝为本位,以宫廷政治和帝王权谋为主线,被王朝史观牵引进王朝中国的历史。王朝中国不过历史表象,文化的江山才是历史的本体。摆脱二十五史里的王朝中国,重读中国历史,发现一座丰富的文化的江山。

3.以全球史观解读中国历史:

在汉代,中国和西方、和世界相遇,而西域正是中西方文化汇聚的中心。作者将圆心放在西域,向西,看希腊化的丝路花雨,向东,看中国化的西域,观察中西方两大文化潮流如何交织并互相影响,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分析中国在这一历史时期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什么位置。

4.王朝历史的更替,也是思想和文化的变革:

以往的中国史图书在书写秦汉历史时,大多注重王朝政治的更迭。本书透过王朝历史,从思想和文化的根部探究推动王朝更替的原因,从外儒内法到黄老之学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分析思想变革是如何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的。

5.思想者的见解:

作者刘刚和李冬君夫妇都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专攻思想史,思想史家的背景和训练,让他们的表达不拘泥于成见,不局限于考据,重视贯通式的哲学思辨,善于独立思考带来的新鲜见解,《文化的江山》系列不是为了普及一般知识,而是充满真知灼见。

6.诗性的文笔,戏剧化的冲突,充分还原历史场景,感受历史人物的悲喜与灵性。

作者写作文笔受王国维影响较大,推崇《人间词话》的诗性表达,因此本系列诗性和审美的写作技巧贯穿始终;不用成语,不用晦涩的理论,专注于历史现场和原始文本解读;古典白话,回归本土性的汉语写作。

【赞誉推荐】

重读中国历史,就是以文化个体性对中国历史进行价值重估和本体重建。

——刘泽华(1935-2018),历史学家

历史是民族和国家的支柱与灵魂,不能有丝毫失忆。祈望国人重读中国历史。

——来新夏(1923-2014),历史学家

王朝总是短暂和灰色的,而文化则永恒而常青。超越王朝视角,把中国历史放到江山中,以诗性之眼,去品读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文化的江山》这套书的立意与全球文明史视野都值得点赞。而其大胆阐释,让人吃了一惊又一惊,却又不乏令人眼前一亮之处。捧读此书,不能不感叹作者的独到思维与优美文字相碰撞而产生的魔力。

——许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考古队队长

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开辟出五千年中华文化与历史研究的独特视野!着眼于文化的江山,就能够超越朝代更替,发现中华文明的另一番天地!概览先民衣食住行之需的诸项发明,纵论革故鼎新的深邃哲理,透视生产与生活要素的进化态势,才可以产生有分量的历史把握。

——王振耀,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中国有两部历史,一部以二十四史为代表,那是政治史、王朝史。一部是存在方式丰富的文化史。长期以来,文化总被忽略,一直在边缘状态存活。这不公平!试问,对于今日中国人而言,唐朝重要还是唐诗重要?于是,作者发愤要为中国文化鸣不平,一部散文诗般的大作就这样诞生了。全书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浪漫、诗性、审美的一面,结构富有思辨特色,行文大开大阖,文字灵动飞扬,感人肺腑。以诗话体写史,在学界是难得一见的创新突破,会获得热烈响应。

——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刚和李冬君的这套《文化的江山》是一部史诗,既是史又是诗。他俩诗意地栖居于历史,却让我强烈地感到现实,让我透过王朝的中国看到我们的文化中国,看到中国的文化的江山。文化的“江山”不是“化石”,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江”是流动的,“山”也是运动的,它们是那样的源远流长,让我们遥想各种未来。

——周实,《书屋》杂志原主编

《文化的江山》是一部关于文化中国的史诗。作者的个性、才思和当下少有的健全自信的史观在书中有酣畅的表达,不少史论可圈可点,关于历史和人格、人生气象的吟诵,融激情、清明的理性于一体,举重若轻。这是在我国家文明再造之严重时刻的历史启示录,既是向文明中国致敬,又是教化当代中国,对当代社会生活和知识生产机制的教训。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珍藏的书。

——余世存,学者、自由作家,《非常道》作者

半世纪来个人著史之壮举。史学功力深厚而不显山露水,史识冷峻超迈而多有精彩议论,行文似轻松随意而言必有据。亦诗亦论亦散文,有思有情有文采。不拉主义张大旗而自成一家,不引重言做帮衬而自有境界。

——单正平,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南开大学兼职教授、文学评论家

作者的思维是富于张力的,突破了一般史家拘谨内敛的心态,力求以自由的心态写自由的时代,许多解读令人耳目一新。

《文化的江山》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浪漫、诗性、审美的一面,结构富于特色,行文大开大合,特别是文字灵动飞扬,感人肺腑,因此是一部对国人,特别是对青少年传播祖国传统文化的力作。

——胡长明,《书屋》杂志执行主编

面向文化江山,王朝徒成阴影;求索个体意志,民族无复幻影。这是一部风格突出的历史长卷,诗史互证,思辩勃发。

——周泽雄,独立学者,自由作家,主要著作《知识分子的笔墨事功》

这部“文化的江山”系列,不是帝王的江山,而是我们每个普通中国人心中的江山,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江山,信仰的江山,文化的江山,牵动每个人乡愁的江山。

这套书不是对帝王的意义,而是普通人的意义。

我只希望学生读中国史,不论走到哪里,拥有中国心,做中国人。

——王洋, 上海市曹杨二中 校长

作者跟着中国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走,跟着江山美人走,行进于美烟丽云、智山仁水、礼门义路之间,为美丽文化而代言,浓笔书写了一个个思想者的名字,一座座文化的山,一片片诗的土地,一条条歌的河流,写出了一个文化的中国、思想的中国,一个具有书卷气的中国,一个具有丝玉气质、青铜体魄、虎虎生气的文化的中国。

——胡松涛,军旅作家

很羡慕这样琴瑟相合的作者伉俪,能够合作出如此佳作,读史角度颇为娴雅,是另一种重要的史学注脚。

——豆瓣读者

看到谈墨家思想,谈韩非和嬴政的思想、关系,真是通透精约。

——豆瓣读者

作者本来想到域外求存在,“乘槎浮于海”,但当他们从历史中选择了文化的江山后便放弃了原来的想法。感谢这对学术夫妇给善良的人们带来一种享受,一种期待。所以,这书很治愈啊。

——豆瓣读者

历史也可以如此诗意。

——豆瓣读者

认知陷阱:无论如何都想告诉你的科学真相

为什么有些父母不给孩子接种疫苗?为什么人们还在滥用抗生素?为什么很多人还不能理性地看待艾滋病?当一件事关乎健康,人们往往会坚称:科学是错的,因为没有充足证据作证,因为不明的危险无处不在。

在《认知陷阱》中,戈尔曼父女探究了这种拒绝健康科学背后的心理机制、社会因素、以及神经生物学方面的原因。在分析诸多否认案例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导致人们拒绝接受有关健康的科学的六个主要因素:对阴谋的恐惧、对复杂的恐惧、魅力领袖的影响、认知偏见与互联网、因果关系与填补认知鸿沟,以及风险预测的本质。作者认为,人们的固有信念会对新的观念自然抵抗,而健康科学在这种抵抗面前尤为脆弱。科学研究表明,在面对新信息时,人类对于改变我们的想法有本能的、根深蒂固的不适感。而这种研究正是现在神经科学的前沿领域。

本书试图探究人们在为自己或所爱的人做有关健康的决定时,进行了怎样的思考和风险评估,并提出一种重要的观念:我们要将科学的知识和技术传播给公众,让公众抛弃那些固有的错误思维,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做出明智的决定。

--------------

【编辑推荐】

用数据告诉你,比起空难,淋浴时摔倒其实有更大的风险!

本书数据表明,摔倒致死的风险是1/152,而死于坠机的风险是1/8321

我们显然无力分辨真正的风险……

本书将用庞大的数据、案例告诉我们,我们对风险的认知存在哪些误区!

要知道,人类的心智天生就带有喜欢高估小风险低估大风险的倾向。

以疫苗、抗生素、艾滋病等典型社会事件为例,解释我们常

略过科学真相的原因

害怕打疫苗的人往往夸大了不良副作用微乎其微的风险,同时又低估了麻疹爆发的毁灭性后果。

我们常常会被随机性愚弄——认为某件纯粹偶然发生的事其实事出有因。

每个人都会犯这种错误。在这方面,一知半解是很危险的!

庞大的科学研究成果,严密的细节论证,有力反驳阴谋论者

人们能从相信虚假的阴谋论中获得什么呢?

一群志同道合的阴谋论者是如何发展成一个团体的呢?

为什么要说服人们相信他们错了如此困难?

本书中提到人们坚信不科学的观念的每个理由时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如果看不起相信虚假的阴谋论的人们,认为他们既无知又恶毒,也许最有可能巩固他们的反科学立场。

在风险无处不在的时代,提供对健康问题的有效指导

面对错误观念的顽固,我们不能轻视,也不用感到无力。本书将教给你在做出健康决策时如何提高识别科学信息并加以利用。此外,我们还需要大大提高科学教育、科学新闻业的水平,研究能帮助非科学界人士理解科学证据的本质,对利益冲突难题中的方方面面有所认知。

---------------

媒体推荐

在《认知陷阱》一书中,戈尔曼一家不仅解释了人们如何沉迷于政客们的错误主张,还解释了为什么聪明人最终会加入邪教,为什么一个饱受枪支暴力蹂躏的国家会继续拒绝枪支管制措施……作者不但驳斥了机会均等说法的揭穿者,还驳斥了恐惧转基因者、反疫苗者和美国长枪协会。

——《大西洋月刊》

在这本精彩的书中,萨拉•戈尔曼和杰克•戈尔曼一同解释了为什么即使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许多人还是否认科学的确凿事实……对这个主题感兴趣的人,以及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的粉丝来说,本书都是最佳读物。

——《图书馆》

也许一本由公共卫生专家撰写的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事实和统计数据一次又一次地被置若罔闻……这本书思想深刻,探讨了支撑我们做决策的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和进化根源,而这会使适应性行为变得让人不适应。

——《新科学家》

为什么这么多人坚持与证据背道而驰的信仰?公共卫生专家萨拉•戈尔曼和精神病医生杰克•戈尔曼调查了导致这种适得其反的否认科学事实的心理因素,并得出结论:正常的、进化的适应性倾向对我们不利。

——《科学美国人》

从反病毒疫苗者到那些否认反驳艾滋病毒导致艾滋病的人,科学文盲、医学不信任和阴谋论思想严重威胁着公众健康。萨拉和杰克在《认知陷阱》中揭露了否认主义的心理基础。让那些宣扬破坏性的否定主义运动的人暴露在灯光下,是我们对付其恶劣影响的最好武器。作者在这本推理充分、证据充分的书中做了很大的贡献。这是不可否认的。

——塞思•卡利克曼博士,康涅狄格大学心理科学教授

科学把我们从黑暗时代带到了启蒙时代。不幸的是,美国一股强烈的反科学情绪正威胁着我们回到一个更黑暗的时代——我们拒绝疫苗,否认气候变化,谴责已经并将继续拯救我们生命的基因工程技术。《认知陷阱》描述了反对科学的力量,以及单靠科学教育无法解决问题。作者用一系列有趣的例子解释了为什么很难说服人们相信真正的风险所在。

——保罗•奥费特,医学博士,《坏信仰:当宗教信仰破坏现代医学》作者

一本引人入胜、可读性强、知识量大的书,分析了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欺骗我们去抵制科学证据,甚至不惜牺牲我们的生命。

——尼克利•奥克,开普敦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教授

这是一项发人深省、饶有趣味的对否认科学的审查,重点分析一些人提出不受科学支持的观点,然后在相反的证据面前坚持其谬误的原因。作者严谨地用研究来支持他们的论点,其中的趣闻逸事使全书通俗易懂。最终,这些概念的结合,以及贯穿文本的生动叙述,让本书在这个政治动荡不安的时代继而民间话题挑战不断的时代成为有趣而适时的资源。本书适合的读者范围非常广泛。

——《心理学评论》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