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简介
1949年,美国法学家富勒在《哈佛法律评论》发表了他虚构的“洞穴奇案”。五名探险者受困于山洞,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因缺少食物,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获救之后,存活的四人被以杀人罪起诉,一审判处死刑,被告上诉至最高法院。富勒以一人分饰五角,虚拟了最高法院5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词。
50年后,《哈佛法律评论》编辑部邀请6位法官和学者再次审理该案、撰写判词,呈现对此案的重新思考与论战,并请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大卫·沙皮罗撰写评论。本书是对这11篇判词和1篇评论的完整汇集。
苏力(1955-,北大博雅资深教授,北大法学院前院长)可能是当代中国最具创造力、最富争议的法学家(甚至可以去掉“之一”)。他先后独立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10篇),出版文集/专著12部,译著14部。他的研究领域涉及法理学、法律经济学、法律社会学、法律与文学、政法和社会制度(中国宪制)、诗歌、修辞学、知识分子等等,其影响早已“出圈”,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创办《法律和社会科学》集刊(cssci),倡导跨学科研究,“超越法律”;他创办《法律书评》集刊,鼓励真正的、有创造性的学术书评。此外,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文字具有诗性气质,他的研究具有史诗旨趣和抱负(尤其他的《大国宪制》一书)。
本书以札记/笔记的形式、尼采的笔法,尝试对苏力的学术和思想进行一个初步的解说和评注。
《最后一杯:美国禁酒令的立与废》的作者是美国资深媒体人、非虚构作家丹尼尔·奥克伦特 (Daniel Okrent),他获得过普利策奖提名,曾担任过《纽约时报》公共编辑。《最后一杯》是他的代表作,入选过多家媒体的年度选书,也是关于美国 “禁酒时期”历史最重要、最受欢迎的一本著作。禁酒时期可调是美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葩”时期,从1920年领布宪法第18次修正案(禁酒令)宣布限制所有酒精类饮品的生产、运输,进出口和销售,到1933年第21次宪法修正案废止禁酒,这十四年对美国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禁酒问题也是更深入理解美国政治生态、法律与强制、道德与社会等问题的一个绝佳切入口。《最后一杯》可谓是一部“史诗“级的作品,分四大部分,共21章。奥克伦特积十年之力,搜集并详查了大量档案和史料,详述了美国禁酒令从立到废的整个过程。他笔下的人物众多,上至一国总統,下至平民百姓,政客、巨商、贵族、说客、私酒贩、作家、教士、法官、警察、歹徒等—应俱全,登场人物达数百人。奥克伦特以风趣辛辣的笔触,揭示了各路迥异的政治力量如何汇聚于”禁酒“这一旗帜之下,奇迹般地达成共识,完成禁酒大业。而这一次对私人生活的空前干涉,又受到了哪些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反弹,为当今美国社会遗留下哪些不可忽视的印迹。本书为读者了解禁酒令时期的美国历史提供了窗口,更完整、全面地体现了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生态及面貌,其中文版的出版,也可以填补禁酒令领域的一块空白。
《中国古代大案探奇录:和氏璧》内容简介:战国时期,七雄争霸,逐鹿中原。强国连衡而斗诸侯,意图席卷四海,包举宇内。弱国会盟谋取合纵缔交,力图安命保身。礼崩乐坏,风云乱世。有传闻称,得和氏璧者得天下。由此围绕楚国镇国之宝和氏璧,上演了一场激烈的夺璧之争。
拥貔貅,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山川图画,极目神州。苍莽大地,谁主沉浮?
作者以战国时期七雄争霸为背景,围绕凝聚着丰富而深厚历史内涵的“和氏璧”,巧妙自然地融历史真实事件与小说设计的案情发展、侦破为一体,生动刻划出许多鲜活的历史人物,为读者展示了不少动人故事,且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语言流畅精炼。写人物,栩栩如生;写景色,美轮美奂。给读者一种享受文字美的感受。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暂无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