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中讲述了国民党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党治政权。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形态在漫长的王朝帝制崩溃后,开始向一种新的党国体制转型。中国从此步入党治时代。蒋介石多次公开强调,国民党组织内部的“涣散松懈之弊”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这种“涣散松懈”,源于它的“以军统党”的组织形态;源于基层建设的薄弱:城市有党,农村无党;源于党派的纷争离析:西山会议派、CC系、力行社、政学系、三青团等组织不断“火并”。最后,这个弱势独裁的政党无法逃脱尴尬悲凉的历史命运……
本书以国民党“治党史”为中心,着重探讨了国民党的组织结构、党员的社会构成、政治录用体制、党政关系、派系之争与党内精英冲突、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等方面。
《欧洲至暗时刻(1878—1923):“一战”为何爆发及战后如何重建》是欧洲著名的外交史学者、现代外交史学的重要奠基人罗伯特·巴尔曼·莫厄特的代表作品,始于1878年《柏林条约》签订,终于1923年鲁尔危机,详细讲述了欧洲四十五年历史中的重要事件,深入解读了巴尔干危机、“一战”、巴黎和会、国际联盟、欧洲失败的战后重建始末。作者带着深沉的感情,理智的思考,描绘了欧洲列强贪欲膨胀、走向战争,胜利国对战败国实行侮辱性的、敲骨吸髓式宰割,战后欧洲强国失去理性、陷入疯狂,从而使欧洲不断陷入恶性的至暗时刻的画面
该书初版于1880年
本书以祖鲁王国与纳塔尔殖民地的早期历史开篇,讲述了祖鲁国王夏卡的对外战争与军事制度,夏卡的弟弟丁冈篡位后的残酷统治及其与布尔人的冲突;接着概述了祖鲁人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和宗教,揭示了祖鲁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展现了祖鲁战争爆发前的时局;之后详述了祖鲁国王塞奇瓦约推行扩张政策导致与英国爆发战争、伊桑德尔瓦纳战役、洛克渡口保卫战、埃科韦战役、因耶赞战役、兹洛巴内山战役、坎布拉战役、因托姆贝大捷、吉恩赫洛沃战役、乌伦迪战役、塞奇瓦约被俘等重大历史事件;深刻剖析了生存空间、丛林法则与南部非洲文明的进程的辩证关系。
《民族报》:“祖鲁人与布尔人、英国人争夺南部非洲生存、发展空间的拉锯战。”
《每日快报》:“阿瑟·威尔莫特比较客观地叙述了祖鲁王国兴起、衰落、灭亡的历史。”
《每日电讯报》:“祖鲁王国的灭亡是大英帝国坚船利炮的必然结果。”
英国历史学家
《英国历史评论》特聘审稿人
牛津大学非洲史教授
阿瑟·威尔莫特代表作品
《民族报》
《每日快报》
《每日电讯报》
隆重推荐
大约17世纪中叶,两个不同的种族在南部非洲相遇。一个种族是从欧洲大陆中心迁移而来的卡菲尔人,另一个是来自欧洲最繁荣的文明国家的荷兰人。几乎与卡菲尔人来到大鱼河岸边同时,荷兰外科医生扬·范·里贝克也登上了桌湾海岸。扬·范·里贝克到桌湾海岸的目的是给荷兰东印度公司出航和归航的船队设立一个“休整之所”。新殖民地的开拓缓慢、逐步地进行着,直到19世纪,英国的殖民开拓者才真正地控制了卡菲尔,英国政府也拥有了好望角的统治权。不过,多种原因使荷兰移民的后代对英国殖民者的统治感到非常不满。1837年,一部分荷兰移民的后代迁入了纳塔尔东部,并与卡菲尔人中最勇敢、组织最良好的阿玛祖鲁部开始接触交往。阿玛祖鲁部最初是一个很小、受人轻视的部落。阿玛祖鲁人都是“烟草销售商”或者烟草贩子。19世纪初,阿玛祖鲁人开始在黑乌姆沃洛西河和白乌姆沃洛西河之间的地带贩卖烟草。经商尽管与他们的本质相反,但象征着他们的理想追求。因此,他们给自己的民族选取了一个他们所能选取的、最令人骄傲的名字—祖鲁,因为在卡菲尔语中“祖鲁人”意味着“神仙”或者“天上之人”。19世纪初,祖鲁人中诞生了一位伟大的领袖—“乌茨卡”,即“夏卡”或“带来曙光之人”。后来,夏卡成了非洲南部的“成吉思汗”。他以自己的努力和获得的成功为祖鲁人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
夏卡从未临阵脱逃过,也从未遭遇失败。在谋杀了自己的叔叔并登上王位之后,夏卡便将原来充满小商小贩的国家缔造成了一个遍地勇士的国家夏卡极其重视军事训练,他的军队装备与古罗马士兵征服世界时使用的强大武器——短剑或者锋利的长矛——相同。夏卡命令每位士兵只能携带一件武器。因此,除非战死沙场,士兵们要么带着武器凯旋,要么作为懦夫被处死。士兵们尽管可以得到性欲的满足,但绝不会获准结婚,所以没有一个士兵能够享受到妻子的柔情蜜意及子女与家庭带来的天伦之乐。为建设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夏卡抛弃了祖鲁人一项最古老、最重要的仪式——割礼。他认为,无论多么神圣、重要的仪式,都没有比建设不可战胜的军队更神圣、更重要,因此一切都要为此让步。夏卡担任军队总指挥,同时统领一些较大部落的酋长。夏卡的军队按照不同年龄段编为三支部队:第一支部队由老兵组成,叫“阿马多达”;第二支部队由年轻人组成,叫“埃布托”;第三支部队由“埃兹布托”或“勤务兵”组成,经常吸纳一些败兵。每支部队至少有一千五百人,并由一位将军率领,每位将军麾下还有很多副将。全国各地都散布着驻扎军队的克拉尔,即由栅栏围起的军营。这种栅栏通常呈椭圆形,面积很大。夏卡检阅军队时,在他的克拉尔前的一片开阔的场地上,人们载歌载舞,同时举行骑士竞技,从而为士兵们助威,提振士气。一旦夏卡确定发动战争,其行事便会极其隐秘。与此同时,他派出密探小心侦察。他还让祭司或巫师念咒献祭,以确保战事顺利。夏卡会派出一位身着兽皮、面相凶恶的先锋来到士兵中间。先锋大声高喊道:“必胜!必胜!”此时,为了鼓舞士气,夏卡会发表一场鼓舞人心的演说。然后,将士们开始奔赴战场,奋勇杀敌,以身殉国。五万名精心组织、坚定刚毅的勇士,会毫不留情地杀死无数男女老少,甚至将家禽家畜屠戮殆尽。
为什么免费的巧克力让我们疯狂?为什么百老汇剧场里价格越高的位置卖得越火?为什么100 万美元带来的愉悦感,400万美元才能让它翻倍?为什么议价时,一定要抢先报价,而且一定要狮子大开口?
威廉·庞德斯通告诉我们答案:价格只是一场集体幻觉。在心理学实验里,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公平价格”,反而受到无意识、不理性、政治等不正确因素的强烈影响。
营销专家们很快就把这些发现应用了起来。“价格顾问”建议零售商怎样说服顾客多付钱或少付钱,谈判教练也提供类似的建议帮商务人士谈成交易。全新的价格心理学要求商家设计价签、菜谱、返款优惠等。 可以说,价格是最为普遍的隐形说服大师。
《奥利弗·克伦威尔与清教徒革命》是牛津大学现代史教授查尔斯·哈丁·费尔斯的代表作品,系统地解读了斯图亚特王朝政治、宗教制度及对外战争与清教徒革命爆发的必然关系,奥利弗·克伦威尔在清教徒革命从低谷走向高潮期间扮演的重要角色,英格兰大内战中王党军与议会军之间的历次战役,斯图亚特王朝覆亡、查理一世被处死与清教徒统治在英格兰确立的现实逻辑,奥利弗·克伦威尔担任护国公时期英格兰的内政与外交,以及奥利弗·克伦威尔对英格兰国运、民族运走向的巨大影响。
皇家历史协会主席
美国考古协会会员
斯坦霍普奖得主
牛津大学现代史教授
查尔斯·哈丁·费尔斯代表作品
《泰晤士报》
《纽约时报》
《华盛顿邮报》
客观评价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觉非
重磅推荐
《每日电讯报》:“查尔斯·哈丁·费尔斯教授在自己作品中无差别对待君主与臣民、王室与议会、王军与议会军,秉笔直书,客观陈述。正是因为这样,他的作品才更好地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泰晤士报》:“《奥利弗·克伦威尔与清教徒革命》关于英格兰内战爆发的原因的论述,引起了争论,但这是个好事,它再次勾起了人们的记忆,让人们不要忘记民族的历史。”
《纽约时报》:“难能可贵的是,《奥利弗·克伦威尔与清教徒革命》对克伦威尔的历史贡献评价是比较客观的,没有陷入歌功颂德的俗套。”
《华盛顿邮报》:“查尔斯·哈丁·费尔斯教授很受美国学界的欢迎。他的新作《奥利弗·克伦威尔与清教徒革命》在美国出版后,很快引起了学界的重视。”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觉非:“17世纪以来,在总数约四千种有关克伦威尔的著作中,查尔斯·哈丁·费尔斯的《奥利弗·克伦威尔与清教徒革命》被公认为是*好的一本。”
自任护国主后,奥利弗·克伦威尔曾经对一名议员说:“我出身绅士家庭,虽非名门,但也绝不是无名之辈。”在宗教改革时期,许多英格兰家族财富累增,声名鹊起。克伦威尔家族便是其中之一。这个家族的发家应归功于第一代埃塞克斯伯爵托马斯·克伦威尔。作为亨利八世的首席大臣,第一代埃塞克斯伯爵托马斯·克伦威尔曾经一手摧毁了英格兰修道院的势力。1494年,第一代埃塞克斯伯爵托马斯·克伦威尔的姐姐凯瑟琳·克伦威尔嫁给了普特尼富裕的酿酒商摩根·威廉姆斯。摩根·威廉姆斯的家族发家于格拉摩根郡。凯瑟琳·克伦威尔的长子理查德·克伦威尔随母姓,追随舅舅第一代埃塞克斯伯爵托马斯·克伦威尔进入亨利八世宫廷,协助第一代埃塞克斯伯爵托马斯·克伦威尔与难缠的英格兰教会人士周旋。由于与亨利八世的政务大臣有亲戚关系,理查德·克伦威尔一路财运亨通,获赐大量土地。1537年,理查德·克伦威尔获赐亨廷顿附近欣钦布鲁克的本笃会小修道院。1540年,富饶的拉姆西本笃会大修道院及附属的几个最有价值的庄园也被他收归名下。紧随财富而来的是无上的荣誉。1540年五朔节,亨利八世迎娶克莱沃的安妮。为庆祝这桩英格兰和德意志这两个新教国家的联姻,1540年5月1日,在威斯敏斯特举行了盛大的体育竞技大会。理查德·克伦威尔与其他五人一道,击败所有挑战者,获得冠军,捍卫了英格兰的荣誉。亨利八世对理查德·克伦威尔的精妙剑术极其赞赏,赏赐他一枚钻石戒指,并封他为骑士。
然而,仅仅过了六周,权势熏天的第一代埃塞克斯伯爵托马斯·克伦威尔的势力就一落千丈。第一代埃塞克斯伯爵托马斯·克伦威尔对宗教改革的推进速度已经远超亨利八世的预期,他帮亨利八世物色的新妻子克莱沃的安妮也受到憎恶。亨利八世抱怨道:“不管别人怎么说,她长得可不美。”亨利八世突然下令休妻。连同克莱沃的安妮一起被废的还有之前的治国政策和首席大臣。1540年6月10日,因叛国罪,第一代埃塞克斯伯爵托马斯·克伦威尔在会议厅被逮捕,并被送入伦敦塔a。人们说“他改革宗教的方式卑鄙无情,却又正确无私”,但亨利八世将这个改革践踏在地。第一代埃塞克斯伯爵托马斯·克伦威尔热衷于推进宗教改革。他一度放言,即使国王和整个王国都不赞同宗教改革,他也会凭一己之力剑指国王及任何反对者。第一代埃塞克斯伯爵托马斯·克伦威尔深信如果上天能多给他一两年时间,“所有事务都将在他精心设计的制度体系下运行,而不必取决于国王的好恶”。1540年7月28日,第一代埃塞克斯伯爵托马斯·克伦威尔被送上断头台。
当第一代埃塞克斯伯爵托马斯·克伦威尔被处死后,同情他的人很少,悼念他的人只有理查德·克伦威尔一人。据传,理查德·克伦威尔竟敢违逆上意,身着丧服出入宫廷。看在理查德·克伦威尔有孝心的分上,亨利八世宽恕了他。终其一生,理查德·克伦威尔深受亨利八世的宠信,先后被任命为枢密院绅士和伯克利城堡的治安官,获赐更多土地。1544年,理查德·克伦威尔去世。
该书初版于1900年
本书与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齐名,都是公认的古典时期的学术佳作,多层次、宽角度、有条理地讲述了公元前29的奥古斯都成为罗马帝国的“元首”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蛮族的入侵下灭亡的505年的历史,以深刻的思想总结了罗马帝国历代王朝的兴衰的经验与教训。
《红楼财经传家》一书,作者从财经与传家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分为六章。第一章:财经之眼看贾府;第二章:秦可卿背后的家族与财富博弈;第三章:贾宝玉是贾家财富核心;第四章:实力和势力背景的妻妾博弈;第五章:《红楼梦》里的教子逻辑;第六章:贾府转型诗书传家。作者认为《红楼梦》的主线其实是在讲勋贵世家的三代到五代的转型,暗线是“天香楼”和秦可卿为链接点的财富博弈过程。最终,四大家族的转型,只有贾府的转型最成功,“兰桂齐芳”是贾府第五代人通过读书来实现的。作者解读《红楼梦》,追求知至,展现了一部不一样的红楼景象。
居鲁士大帝是古代波斯帝国的缔造者。他以伊朗西南部的一个小首领起家,逐一打败米底、吕底亚和新巴比伦等三个帝国,统一了古中东大部分地区,建立了从印度到地中海的大帝国。 居鲁士在占领巴比伦之后,转而向东北进军,以图降服中亚的游牧民族。结果波斯军队大部分战死,居鲁士大帝本人亦战死在疆场。 本书以别样的笔触叙写了居鲁士大帝的一生,其中不乏对神庙、神谕的清晰解读。
本稿内容共380节,通过一个个逻辑严密的小故事,简明扼要地总结出或冷僻或与大众认知大相径庭的三国知识,短小有趣,引人入胜。书稿通过这些比较冷门且有趣味性和影响力的知识点,推翻了很多大家对很多人物及故事的刻板印象,如“刘备借荆州”“周瑜气量小”“三英战吕布”“诸葛亮娶了一个‘丑媳妇’”等,并依据史料提出了新的观点;另外作者在书稿中收集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有意思的知识点,如“汉末三国的‘酒王’”“三国*隐秘的豪门”“三国助人为乐的楷模”“三国*有名的贪官”“汉末三国*牛的卧底”;还有一些对现在的社会生活依然有影响的三国时期冷门知识,如‘以茶代酒’典故的由来”“史上*位‘坐堂医生’”等。
无详细内容介绍,四海清单
本书是“宋金逐鹿”系列历史小说的第一部,从赵构登基开始,到黄天荡之战为止,期间脆弱的南宋政权被金国逼到无立足之地,但是在此过程中,宋朝原有的浮靡之气被战火涤荡干净,中原民族被文章礼仪所束缚的战斗精神在重压之下重新迸发出来,一批新生代战将在血与火中迅速成长,岳飞、韩世忠、吴玠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最终黄天荡一战,金国感受到了“南人”的勇猛与顽强,从此开始调整其战争策略。
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女法老。因其美艳的容貌与个人强大的吸引力,而被称为“埃及艳后”。 她聪颖机智,但同时也擅长手段、心怀叵测。她的一生富有戏剧性,特别是卷入了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内战之中。为保住自己的王位,她凭借自己绝色的美貌和强大的政治手腕,先后让罗马两位最伟大的将军——恺撒、安东尼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而也许也正是因为受到她的魅惑,才造成了安东尼的惨败。最终安东尼伏剑自刎,克利奥帕特拉也自杀而亡。
汉尼拔是古代迦太基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统帅迦太基军队,与古罗马共和国进行了第二次布匿战争。虽然最终迦太基人战败了,但是汉尼拔和他的部队翻越阿尔卑斯山、数次重创罗马军队的战役却永载史册,成为后世了解古代战争的经典案例。
中华有五千年灿烂文明。但是,这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秦汉而下的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更为人们所熟知,而秦朝以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秦”历史,人们了解的相对少一些。 本书从考古和史料辨析两方面入手,将一个比较接近历史原貌的先秦历史画卷呈现到读者面前,以弘扬中华灿烂文化为主旨,以别开生面的笔触来写史,让读者在愉悦中收获知识,从而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
本书是作者韩石山多年来所写有关林徽因和研究和评述文章的合集。书中各篇文章引述史料,探究了林徽因的生平经历、个人性格、在文学和建筑学方面的成就以及婚恋方面的风波等,并透过林徽因的种种事迹,探讨那一代女知识分子的品格与生活状态。对于林徽因其人,作者韩石山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她是那个时代知识女性杰出的代表,也是独特的代表。对林徽因的身世、性情及婚恋事迹,作者有自己的看法,并对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婚姻状况,以及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费慰梅、傅斯年等人的交游关系,依据史料做了翔实的考辨。 现在,经韩石山自己编定,选其有关林徽因的文章十余篇,成一本小书,多数篇目,一仍其旧,有的篇章,有修订与补充。
本书通过一个个成长故事,将对亲子关系健康发展和青少年成长诸问题的深入思考落实到纸面上。旨在通过亲子共同阅读,让家长更加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学会接受自家孩子不完美的一面;帮助孩子学会与家长共同面对、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本书可以引导家长遵守孩子成长规律,学会接受孩子们的平凡、普通和不完美,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减少焦虑心理。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中讲述了国民党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党治政权。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形态在漫长的王朝帝制崩溃后,开始向一种新的党国体制转型。中国从此步入党治时代。蒋介石多次公开强调,国民党组织内部的“涣散松懈之弊”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这种“涣散松懈”,源于它的“以军统党”的组织形态;源于基层建设的薄弱:城市有党,农村无党;源于党派的纷争离析:西山会议派、CC系、力行社、政学系、三青团等组织不断“火并”。最后,这个弱势独裁的政党无法逃脱尴尬悲凉的历史命运……
本书以国民党“治党史”为中心,着重探讨了国民党的组织结构、党员的社会构成、政治录用体制、党政关系、派系之争与党内精英冲突、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