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书籍

最后一人

七十年过去了,她从未真正入睡。身体睡着的时候,灵魂却醒着;灵魂睡着的时候,身体却醒着。犹如游荡在回忆里的孤魂野鬼。

她记得门牌上流水般的陌生名字,以及朝着那些名字扑过来的身体。

她记得女孩们用力呼出的佛头花,还有像煤球一样乌黑发亮的鲜血......

裂成碎片的记忆清晰如昨 ,她却唯独想不起自己是谁。

“幸存者”的身份如同沉重的诅咒。她奋力地逃离家乡,逃离人群,逃离自己。可恐惧和羞耻始终穷追不舍,吞噬掉她所有的欢笑与眼泪,斩断她与世间的全部联系。为何自己不能像别人一样堂堂正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回来是罪过吗?哪怕是从地狱里。看着电视上播放着“幸存者仅剩最后一人”的消息,她低声喃喃着:

——不,这里还有一个人。

她想把一切都说出来,然后再死去。

----------------------------------------------------------

◆她们见过地狱,最怕的却是被遗忘。

◆韩国首部以“慰安妇”受害者证言为蓝本的小说,真实与虚构共筑的历史侧写。入围2022年都柏林文学奖的伤痕之作。

◆作者历时2年,研读了三百多条受害者证言,以小说之笔结合真实证言,内容详细缜密之程度犹如“纪录片”。

◆虽然她们生活在女人“猪狗不如”的时代,但是每次看到那些没有失去人的气度、威严和勇气的受害者,我都会感叹不已。——金息

◆ 2018年首尔市“年度之书”,2017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优秀好书,2017年韩国“世宗图书文化体育观光部”、“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优秀好书,2021年台湾OPENBOOK 年度好书奖!

◆韩国权威媒体《朝鲜日报》《中央日报》《东亚日报》《韩民族日报》一致推荐阅读。

◆每一页都是无声的哭诉,每一秒都是那段历史的活证, 每一个字都燃烧着生命的烛光。

◆每年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妇”纪念日。她们的伤痛不容忘却,她们还在等待一个道歉。

----------------------------------------------------------

◆ 面对集体创伤记忆,我们仍需凝视、理解与抚慰伤口,没有梳理过去,就没有面对未来的勇气。──吴秀菁(《芦苇之歌》导演、台湾艺术大学电影系副教授)

◆ 只剩下的最后一人,那是抵抗肉身消失的记忆,那是对抗历史删除的个人,那是否定结局的开始。小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朴惠泾(韩国文学评论家)

◆ 在被脚注标记的一句句话里,她的人生就那样浸满鲜血地尘封在历史之中。——李泰勋(韩国作家)

◆ 本书把历史上虽是一大痛处、韩国文学却一直没有正式面对的“慰安妇”问题,带进文学的舞台。──崔末顺(台湾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 二战期间韩国“慰安妇”们的可怕经历被长久忽视,金息这部重要的作品为她们的故事发出了声音。——美国费城自由图书馆

原生母爱

“都是为你好”“你为什么不理解我”“你能不能为我想想”“要不是为了你”……

对很多人来说,母爱意味着束缚、压抑和窒息。妈妈不再是释放情绪的心灵栖息地,而成了枷锁和羁绊。

但这本书不是为了进行“因为她是妈妈,所以要体谅她”这样的无力说教,而是想要向大家传达一些负责任的方法和有意义的心理咨询经验,探索治愈心灵创伤的方法,找到和妈妈相处的恰当方式,处理好和妈妈的关系。

在本书中,作者基于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经验,深入讲述了各种心理辅导案例,重新审视了创伤的意义,给黑暗中踽踽前行的来访者带去一丝光明。

有的妈妈愿意为子女倾尽所有,但是孩子因为这份沉重的爱寸步难行;

有的妈妈无视家人的所有需求,但是孩子因为这份爱的缺失心墙高筑;

有的妈妈将子女当作夫妻关系的筹码,但是孩子却沦为了这段三角关系的牺牲品;

有的妈妈对子女有选择、有区别地爱,但是被偏爱的孩子和被忽略的孩子却受到同样的伤害。

心绪如果层层堆积,心门终将缓缓关闭。实现认知和信念的转变才是避免家庭伤害代代延续的方法。希望每一个读完此书的人都能鼓起勇气去重新挖掘内心深藏的苦楚,都能与儿时曾极力想要拥抱的妈妈重逢,都能拥有踏上人生新征程的无穷力量。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ISBN:9787801730282,作者:(英)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Frances Stonor Saunders)著;曹大鹏译

.

本书原名《谁承担后果——中央情报局与文化冷战》,其实也可视为美国文化冷战史,因其所描述的时间跨度起自二战结束直 至苏联解体,史料丰富翔实,从正文后所附的注释和资料来源即可见一斑。作者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是一位居住在伦敦的文献纪录片独立的制片人。她从开始研究到成书,历时七八年,辗转各地,查阅大量资料,遍访尚在人世的当事人,可见其态度之认真。由一个外国人来写美国,大概较少偏见与局限。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的知识界普遍减少了对苏联的偏见,思想上明显左倾,共产党力量壮大,甚至盛传意大利共产党可能执政。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向西"扩张",抵制共产主义对西方的影响,发动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这已是大家都熟知的史实。不过,一般的论述都偏重于政治、军事领域,较少涉及文化艺术领域,而本书恰恰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个领域。本书通过作者的详尽论述,读者会看到美国为进行这场特殊的战争,耗费了多少金钱,网罗了多少人才,费了多少心计进行策划和组织,涉及多少不同的文化艺术种类,又有多少世界名流卷入其中。透过这些触目惊心的论述,我们不难体会到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冲突确实根深蒂固,并可以进一步认清当今一些美国人,尤其是决策者和政客仍摆脱不掉冷战思维的本质。

女性主义觉醒系列(套装共12册)

编辑推荐:

【1】女性主义导师上野千鹤子继《厌女》《始于极限》后又一力作, 一本独立女性人生指南。

【2】女性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处境。

女性主义先驱上野千鹤子 × 女性主义先锋樋口惠子,一场始于性别与困境,终于放手和理解的对话。

关于恋爱、婚姻、工作、自我、自由等30个女性生命课题,围绕当代女性如何看见自己、成为自己,两位导师,通透看待,诚挚分享。

【3】性别对立时代的启发之作。女性要对抗的,从来都不是男性,而是整个社会对女性的期望。他说,她说,他们说,父母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说。

“世界看不见我,我要看见我。”

只有真正看见了自己,才能活出想要的人生。

【4】经历过疫情的我们,将如何更好地生活?76岁的上野千鹤子和88岁的樋口惠子,真诚分享

【5】两位女性主义导师的多元对谈,深度揭示女性主义的觉醒与未来

内容介绍:

现在的你,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是父母眼中希望的“乖乖女”,还是爱人希望的贴心伴侣;

是孩子希望的温柔妈妈,或是公婆希望的贤惠儿媳……

那么你自己呢?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这个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里,我们该拥抱变革,活出独一无二的人生?还是遵循传统的轨迹,安稳地度过一辈子?

这个问题,或许能在本书找到答案:

上野千鹤子,不婚主义者,一生奉行自由与独立;

樋口惠子,两度结婚,始终维护着自我与家庭的平衡。

她们选择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却都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在这场关于“如何看见自己”的对谈里,关于恋爱、婚姻、工作、自我、自由等30个女性生命课题,她们通透看待,真诚分享。

她们让我们领悟到:生活可以有多种选择,但唯有看见自己,顺应内心,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我的爱情观

★ 李银河3年来首部新书,系统讲述现代人的爱情观!

★ 给所有女孩的爱情必修课:爱与被爱,都值得冒险。

★ 在恋爱婚姻中平等对话、保持自我,是每个人的必修课题。

----------------

【编辑推荐】

▲ 社会学家、女性主义代表人物李银河,3年来首部新书,系统讲述中国人的爱情观。

传奇的爱情经历、权威专业研究,多年社会调研积累,体验了爱情、研究过爱情的李银河老师,给你讲透爱情。

▲ 陷入爱情、直面焦虑、经营婚姻、争取平等、守护自我。5大主题,畅谈女性如何掌握人生主动权。

“女性应当反抗对身体的规训”

“势均力敌才是最好的婚姻”

“不要放弃自己的职业追求”

没有高深概念,只解决普通人遇到的问题,以严谨的社会学调查思路,多年社会调研积累,将感情这件事说清楚,讲明白!

▲ “不讲道理”的李银河,用年轻人的话,回答年轻人的问题。

什么是爱情?——爱情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肉体和灵魂的吸引,没有任何世俗的算计掺杂其中。

什么是好的婚姻?——势均力敌才是最好的婚姻。就是男女平等、人格平等、经济平等,精神上和物质上全都平等。

什么是健康的亲密关系?——只有保持独立,才能找到一个尊重女性并与你人格平等的男人。

自我独立重要吗?——有了完整的自我,你才可能去爱另一个人或是被另一个人爱。

----------------

【内容简介】

传奇的爱情经历+权威专业研究+多年社会调研积累,李银河用年轻人的话,回答年轻人的问题。

现在年轻人都不谈恋爱了?催婚与恐婚的魔幻共存?亲密关系为何越来越难维系?我们真的爱无能吗?

书中透彻地探讨了恋爱、择偶标准、婚外情、生育观念、女性独立、女性焦虑等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没有艰涩的学术理论,以有趣的个案帮助你破解现实中的困惑,更透彻地了解爱情、婚姻和两性问题。

终于看见了自己

编辑推荐:

【1】女性主义导师上野千鹤子继《厌女》《始于极限》后又一力作, 一本独立女性人生指南。

【2】女性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处境。

女性主义先驱上野千鹤子 × 女性主义先锋樋口惠子,一场始于性别与困境,终于放手和理解的对话。

关于恋爱、婚姻、工作、自我、自由等30个女性生命课题,围绕当代女性如何看见自己、成为自己,两位导师,通透看待,诚挚分享。

【3】性别对立时代的启发之作。女性要对抗的,从来都不是男性,而是整个社会对女性的期望。他说,她说,他们说,父母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说。

“世界看不见我,我要看见我。”

只有真正看见了自己,才能活出想要的人生。

【4】经历过疫情的我们,将如何更好地生活?76岁的上野千鹤子和88岁的樋口惠子,真诚分享

【5】两位女性主义导师的多元对谈,深度揭示女性主义的觉醒与未来

内容介绍:

现在的你,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是父母眼中希望的“乖乖女”,还是爱人希望的贴心伴侣;

是孩子希望的温柔妈妈,或是公婆希望的贤惠儿媳……

那么你自己呢?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这个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里,我们该拥抱变革,活出独一无二的人生?还是遵循传统的轨迹,安稳地度过一辈子?

这个问题,或许能在本书找到答案:

上野千鹤子,不婚主义者,一生奉行自由与独立;

樋口惠子,两度结婚,始终维护着自我与家庭的平衡。

她们选择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却都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在这场关于“如何看见自己”的对谈里,关于恋爱、婚姻、工作、自我、自由等30个女性生命课题,她们通透看待,真诚分享。

她们让我们领悟到:生活可以有多种选择,但唯有看见自己,顺应内心,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帝国陷阱:美国政府如何保护海外商业利益

"本书运用诸多具有深刻意义的案例,解释说明并论证分析了美国政府在19世纪末之后的一个多世纪的时期内,代表美国商业利益对外国进行干涉,以保护美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利益的兴衰史。

关于“陷阱”

一、为什么叫帝国陷阱?

一旦美国某届政府承诺代表美国投资商出面予以干涉,以保护其在海外的财产等权益,那么未来的政府要想避免此类干涉就更加困难。如果某位总统令人信服地承诺动用美国的强大势力保护在外国的美国财产权益,那么,这个国家可预见到的投资风险就会降低,更多的资本就会大量涌入。未来的政府可以拒不履行含蓄的承诺,但是这样一来必须带来政治成本,政治成本越大,投资商拥有的财富所面临的风险就越高。简言之,代表海外投资商进行的成功干涉,将引致更大的海外投资;而这些更大的海外投资一旦受到危险,又会制造成更大干涉压力。结果就是一个“帝国陷阱”,而落入这个陷阱,美国政府就会发现,他们很难抵抗保护美国海外财产利益的强大压力。

二、资本操作陷阱的方式

20世纪的美国投资商,在压制国内反对派和战略利益方面普遍获得成功。他们所运用的特定政治战略随时时间的推移也已发生变化。20世纪初期,海外投资商绝大部分都是动用个人的政治关系以影响政策。随着帝国陷阱这一模式开始实施,个人政治关系变得更容易。20世纪30年代,投资商开始运用更为复杂的战略,将保护他们的利益与政府当时高度重视的其他利益联系在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投资商们鼓动公众和国会舆论,向行政部门施加压力。这些公司试图将国家利益,如反对共产主义,与他们的财产权益捆绑在一起,争辩说,保护他们的收入来源,对否认敌对国家诸如此类的收入来源发挥了有益的影响作用。美国各类公众认为,没收他们同胞的财产,就是针对美国的攻击和损害。其他公众担心,一个国家对美国财产的没收得到允许,其他国家可能会随之效仿,如此这样,在某个时刻,所受到的经济损失有可能高达一定程度,足以影响到公众他们自己的利益。诸如此类的担心并不一定是现实,它们只需要被人们相信。干涉成本往往都是分摊,范围覆盖全社会,借助了所有这些战略,海外投资商正是从这一事实中受益。

三、帝国陷阱经历的三个阶段

美国非正式的帝国,在整个20世纪没有因总统的更迭而不断地移动,反而出现了两次明显的兴起与衰落。20世纪初期,当政治压力迫使美国政府必须保护其国家的海外利益时,第一个“帝国”出现了,这一时期美国政府更多地使用武力手段来解决问题。当大萧条摧毁了维系该帝国的政治联盟时,这个非正式的帝国就此寿终正寝。第二轮经济利益驱动的干涉行动崛起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直持续到80年代。第二个“帝国”的地域范围更加广阔,受到富于挑战的反共产主义的影响,而且几乎不可能圈入直接的军事干涉;但是,第二个帝国(与第一个类似)也使得投资商操纵了美国政治系统,且常常相当成功,或者保护他们的投资,或者确保他们的损失获得赔偿。第二个帝国并没有彻底地终结,而是被司法化的争端解决机制所取代,私人投资者发现,司法化争端解决机制的制定与发展,与求得华盛顿的支持一样极具吸引力。这也是帝国陷阱的第三个阶段。"

帝国陷阱:美国政府如何保护海外商业利益

"本书运用诸多具有深刻意义的案例,解释说明并论证分析了美国政府在19世纪末之后的一个多世纪的时期内,代表美国商业利益对外国进行干涉,以保护美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利益的兴衰史。

关于“陷阱”

一、为什么叫帝国陷阱?

一旦美国某届政府承诺代表美国投资商出面予以干涉,以保护其在海外的财产等权益,那么未来的政府要想避免此类干涉就更加困难。如果某位总统令人信服地承诺动用美国的强大势力保护在外国的美国财产权益,那么,这个国家可预见到的投资风险就会降低,更多的资本就会大量涌入。未来的政府可以拒不履行含蓄的承诺,但是这样一来必须带来政治成本,政治成本越大,投资商拥有的财富所面临的风险就越高。简言之,代表海外投资商进行的成功干涉,将引致更大的海外投资;而这些更大的海外投资一旦受到危险,又会制造成更大干涉压力。结果就是一个“帝国陷阱”,而落入这个陷阱,美国政府就会发现,他们很难抵抗保护美国海外财产利益的强大压力。

二、资本操作陷阱的方式

20世纪的美国投资商,在压制国内反对派和战略利益方面普遍获得成功。他们所运用的特定政治战略随时时间的推移也已发生变化。20世纪初期,海外投资商绝大部分都是动用个人的政治关系以影响政策。随着帝国陷阱这一模式开始实施,个人政治关系变得更容易。20世纪30年代,投资商开始运用更为复杂的战略,将保护他们的利益与政府当时高度重视的其他利益联系在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投资商们鼓动公众和国会舆论,向行政部门施加压力。这些公司试图将国家利益,如反对共产主义,与他们的财产权益捆绑在一起,争辩说,保护他们的收入来源,对否认敌对国家诸如此类的收入来源发挥了有益的影响作用。美国各类公众认为,没收他们同胞的财产,就是针对美国的攻击和损害。其他公众担心,一个国家对美国财产的没收得到允许,其他国家可能会随之效仿,如此这样,在某个时刻,所受到的经济损失有可能高达一定程度,足以影响到公众他们自己的利益。诸如此类的担心并不一定是现实,它们只需要被人们相信。干涉成本往往都是分摊,范围覆盖全社会,借助了所有这些战略,海外投资商正是从这一事实中受益。

三、帝国陷阱经历的三个阶段

美国非正式的帝国,在整个20世纪没有因总统的更迭而不断地移动,反而出现了两次明显的兴起与衰落。20世纪初期,当政治压力迫使美国政府必须保护其国家的海外利益时,第一个“帝国”出现了,这一时期美国政府更多地使用武力手段来解决问题。当大萧条摧毁了维系该帝国的政治联盟时,这个非正式的帝国就此寿终正寝。第二轮经济利益驱动的干涉行动崛起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直持续到80年代。第二个“帝国”的地域范围更加广阔,受到富于挑战的反共产主义的影响,而且几乎不可能圈入直接的军事干涉;但是,第二个帝国(与第一个类似)也使得投资商操纵了美国政治系统,且常常相当成功,或者保护他们的投资,或者确保他们的损失获得赔偿。第二个帝国并没有彻底地终结,而是被司法化的争端解决机制所取代,私人投资者发现,司法化争端解决机制的制定与发展,与求得华盛顿的支持一样极具吸引力。这也是帝国陷阱的第三个阶段。"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