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壘文化"出版的书籍

我說,所以我存在

2020德國非小說獎入圍X亞馬遜評價4.6顆星X長踞德國明鏡週刊暢銷榜

「當我們將個人觀點絕對化,就是在尋找語言上的他人支配權。」

──德國副總理暨作家羅伯特.哈柏克(Robert Habeck)

語言不只是不同語種所代表的文化,也是社會角色所發出來的聲音。

在這個日漸極端的分化世界中,我們究竟該怎麼彼此談論,而非只談論彼此?

人們被視為群體時,自我會逐漸不可見;唯有當人開口說話時,才能將自己從客體轉變為主體。在這個越來越嚴厲、充滿仇恨的話語時代,我們所有人如何才能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交流?

語言乘載不同文化情感,建構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同時為議題的框架和邏輯劃出限制,因而排除了異己。我們的社會由不同客體構成,並日漸形成標準,這些標準既是標籤也是框架,框架外的異己者便失去話語權而無法被看見。

「是經驗形塑了一個語言,是語言控制了一種經驗。」

──美國作家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

作者庫布拉是流利的多語者,她以土耳其語字詞表達的鄉愁無法完整複製到德語的經驗,精準地陳述了語言的限制和力量。除了以移民二代、多語者、伊斯蘭教信仰的多重標籤,即框架外的異己者視角來探討政治立場的形塑之外,她同時大量引用學術、實務與日常經驗來說明,人們在使用語言表達意見時會因語言限制而出現盲點,甚至因為忽略字詞的可能差異或是預設前提偏頗了論點。

如今社群媒體的興盛將詞語乘載的立場與意涵都放大,變化速度過快而來不及好好檢視,因此庫布拉試圖提出一種新的說話和傾聽方式,期望人們能在日漸極端分化的世界裡思考,以進行「真正的對話」。

本書特色

庫布拉用自己土耳其在德國移民、懂四種語言(土耳其語、阿拉伯文、英文、德文)、伊斯蘭教徒及婦女等身份,來談現有語言的限制與力量、弱勢族群的標籤、社會與政治的不平等。

專業推薦

▌洪凌|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陳明莉|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教授、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人權諮詢顧問

「當我們使用語言表達某件事情時,往往會使用詞語而忽略詞義中的差異,或者利用詞義成立的前提以贏得潛在的爭論。語言不僅定義了這個世界,也能排除異見者,並設定議題的框架和邏輯。在這個框架之外,任何異見可能無法被理解或聽到。光是回顧語言進化的歷史,就足以呈現女權運動的歷史。」—— 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

「自由解放的舉措,一本關於語言平等和政治力量,高明的散文。」—— 新蘇黎世星期天日報(NZZ am Sonntag)

「精確、巧妙而且極好閱讀⋯⋯一部重要並能激發思考的評論散文。古穆賽熱情地懇求新的自由語言及新的思想方式,向現況提出質疑。」—— 德國亞琛報(Aachener Nachrichten)

阿嘉莎.克莉絲蒂

她的人生比她的所有小說都更離奇

傳記文學天后露西.沃斯利隆重鉅作

首次從女性角度解密克莉絲蒂的傳奇人生!

她如何成為史上最暢銷的作家,她「失蹤的11天」之謎,

以及她如何打破了那個時代對女性的種種規範——

★英國@CrimeFest H.R.F. Keating Award決選入圍

★《衛報》、《泰晤士報》年度最佳圖書

★《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榜Best Seller

「所有克莉絲蒂的愛好者都該閱讀這本傳記,原因就和閱讀她的小說相同!」──《泰晤士報》The Times

從「維多利亞女孩」到「戰時護士」到「謀殺天后」,

她的作品不僅是英國歷史的縮影,更是照見她生命歷程的鏡子,也代表了那個戰後的偵探小說黃金年代。

但關於阿嘉莎・克莉絲蒂本人,我們又了解多少?

作品銷量僅次於《聖經》和莎士比亞,《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謀殺案》、《一個都不留》多次改編成電影,劇作《捕鼠器》創下史上最長公演紀錄。她因文學成就獲得「女爵士」(DBE)封號,她筆下最受歡迎的偵探赫丘勒.白羅過世時,訃聞甚至登上了《紐約時報》。

如此超凡出眾的職涯成就,但終其一生,阿嘉莎.克莉絲蒂卻總在假裝成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這是為什麼?

絕對不是因為她生性保守,即使在女權突飛猛進的二十世紀,阿嘉莎的作風依舊前衛十足。她曾在夏威夷衝浪,熱愛開快車、異國旅行,對心理學這門新科學充滿興趣,甚至以此熬過了沉重的心理疾病。她拒絕為了家庭犧牲工作,因為:

「一旦養成寫犯罪小說的習慣,我就知道自己永遠不可能停筆。就算是我兩歲的小女兒也無法阻止我。」

而她不只是推理佈局的天才,除了創造不朽的偵探形象,她以筆名「瑪麗.魏斯麥珂特」所寫的愛情小說,承載了她對女性心靈世界的細膩刻畫。她的創作更被視為「英國文化的體現」,從戰爭難民潮到1960年代以來的黑人民權運動、冷戰、流行文化,處處可見歷史演進的痕跡。她也跨足劇作與電影,直到80餘歲仍筆耕不輟。直到人生謝幕的那一刻,她的筆記本仍記載著尚未成書的謀殺點子。

謎樣的1926年,

阿嘉莎的「失蹤事件」是自導自演?還是有更複雜的真相?

然而創作為她帶來名聲與財富,卻也招來惡意與攻擊。在「雅俗之爭」的背景下,文壇作家批評偵探小說通俗、不入流,更有人認為「寫犯罪小說的女人,精神肯定不正常」。

1926 年,在出版代表作《羅傑.艾克洛命案》名聲如日中天之時,阿嘉莎卻面臨了母親逝世、丈夫外遇、婚姻瀕臨破裂的打擊。某天晚上,她在家中留下一封信,就離奇失蹤多日。

當阿嘉莎再次現身,她宣稱自己「失憶」、「精神狀態不佳」,卻引來輿論群起圍攻,認定她自導自演,為的是博取名聲與報復丈夫。「機關算盡的女作家,在婚變後用人生編織詭計」,這些論述處處可見「不信女性說詞」的父權陰影,而撰寫克莉絲蒂傳記的男性作家也助長了陰謀論流傳至今。

這「失蹤的十一天」真相究竟為何?那塊遺失的「小小的拼圖」是什麼?

爬梳信件、訪談與對讀小說文本,

重現阿嘉莎一生之謎的完整拼圖

作家筆下的奇案終要破解,作家本人的謎霧也終將撥雲見日。這次,不再是跟著阿嘉莎筆下的神探白羅和瑪波小姐解謎,知名傳記作家兼歷史學家露西.沃斯利,爬梳過往罕受關注的私人信件、訪談,細讀小說文本,一一還原歷史情境與社經脈絡,嘗試解答偵探女王留下的未解之謎。

她小說中令人拍案叫絕的謎案,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構思成篇?她如何看待與自己同時代的作家與作品?她的卓越劇作成就為何長期以來被嚴重低估?又是什麼原因,致使她總是聲稱「我不真的是一名作家」?

而與彼時的性別框架格格不入的她,在那個時代面臨了哪些困境?出身富裕的她,對階級和種族的思考有哪些侷限?這些意識形態是如何反映了二十世紀的英國社會?而她,又是怎麼突破種種框架,成為一位超越時代的不凡存在?

透過這本絕無僅有的精采傳記,你將重新認識這位阿嘉莎.克莉絲蒂所創造出來最偉大的角色──她自己。

本書特色

1. 依年代順序撰寫,完整含括阿嘉莎86年生涯,作者並在克莉絲蒂後代同意下,獲准使用大量私密信件、筆記等資料,彌補《自傳》中的不足、略寫與刻意隱藏之處。

2. 克莉絲蒂檔案信託機構(Christie Archive Trust)官方授權50張珍貴照片,圖文並茂地呈現阿嘉莎所生活的英倫年代。

3. 結合最新克莉絲蒂相關研究,包括心理學、性別理論、電影產業、酷兒理論等,多方剖析阿嘉莎的複雜面貌。

各方好評

●「所有克莉絲蒂的愛好者都該閱讀這本傳記,原因就和閱讀她的小說相同。」──《泰晤士報》(The Times)

●「引人入勝的傳記書寫。」──《衛報》(Guardian)

●「本書為克莉絲蒂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更廣闊的歷史視角。」──《觀察家》(Observer)

●「克莉絲蒂是現代主義者、是偶像破壞者,更是一位先驅者。沃斯利仔細閱讀了克莉絲蒂的每一部作品,並對1926年的著名失蹤事件進行了謹慎的重新詮釋。加上私人信件和評論,成功地讓這個主題顯得嶄新。對於克莉絲蒂的書迷來說,這是一本必讀之作。」──《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星級評論

●「沃斯利向我們展示克莉絲蒂如何小心翼翼地創造了『把女性的生活置於舞台中心』的敘事,以及她的個人經歷如何影響了她的作品。沃斯利帶我們走近幕後,揭示了經典『克莉絲蒂戲法』,深情且巧妙貫串了克莉絲蒂的生活和作品。」──《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星級評論

●「一位卓越的女性書寫另一位卓越的女性:一個不可抗拒的組合。」 ──安東尼亞.弗雷澤(Antonia Fraser),紐約時報暢銷作家

●「為讀者揭開偵探女王的嶄新一面。」──《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徹底打破了克莉絲蒂的小說是輕鬆讀物的傳統印象。」──《每日郵報》(Daily Mail)

●「這本傳記充分展示了阿嘉莎的性格,也表現出她作為戲劇和小說作家的獨特天賦。有人說,克莉絲蒂創造的最偉大角色就是她自己。如果這是真的,那麼她一直在等待完美的傳記作者,而她已經在沃斯利身上找到了她。」──A. N. 威爾遜(Andrew Norman Wilson),英國作家

●「有史以來最好的阿嘉莎.克莉絲蒂傳記,沃斯利以雷射般的精準度描繪這位最偉大的推理小說女王,描繪她複雜、困擾而卓越的靈魂。未來數十年內將不需要再寫一本關於克莉絲蒂的傳記了。」──安德魯.羅伯茨(Andrew Roberts),紐約時報暢銷作家,《邱吉爾:與命運同行》作者

●「沃斯利的克莉絲蒂傳記和克莉絲蒂的小說一樣令人手不釋卷。引人入勝、揭示謎團,而又極其感人,這是對二十世紀最受歡迎的作家的美好致敬。」──阿曼達.福爾曼(Amanda Foreman),紐約時報暢銷作家

相信就是力量

全美百年來所有心理學家的思想聖經

我們的思維信念,能將一切不可能之事化為可能

問題是,你是否願意相信自己?

★百萬暢銷書《秘密》的思想源頭

★「吸引力法則」創始大師威廉‧沃克‧阿特金森最重要的經典之作

★《成功的奧秘》作者羅伯特‧柯里爾、《矽谷禁書》作者查理斯‧哈奈爾、《喚醒心中的巨人》作者安東尼‧羅賓、《吸引力法則》作者麥克‧羅西爾一致推崇!

人的思維,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它除了能夠改變自己,讓我們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還能幫助我們找到邁向成功的最佳助力。

我們的思維具有能量,

它能穿越空間與距離,傳遞至任何與我們相同思維的人身上,

引起思維上的共振效應,讓我們在距離完成心中所想之事只差一步之遙之際,協助我們踏出關鍵的一步。

可惜的是,我們對於自身的想法信念還未能有效的掌握,

往往在達成夢想的路上產生負面思維或是喪失專注與信念,

慶幸的是,透過瞭解思維的運作模式與練習,

我們終將能找回這把遺失許久的成功金鑰!

傳頌百年,讓全球數千萬人都想一探究竟的「吸引力法則」創始人──阿特金森,

將在此書中為我們揭開這個改變人生的思維力量如何協助將想法化為現實。

【思想決定你是誰】

我們的思想除了影響他人,也影響我們自己,不是短暫、而是永久的影響。我們是自己所想出來的樣子。《聖經》說的「他在想什麼,他就是什麼樣子的人」字面上是正確的。我們都是自己的心智創造出來的生物。

【鍛鍊意志】

你的意志跟肌肉一樣,都需要鍛鍊才能強大,一開始很容易讓人厭煩,但每次努力都讓人變得更強壯,直到新的力量變得真實而且持久。絕對要記得,完全相信自己並維持十足強大的自信與果斷心態的人,就不會被來自其他人的沮喪與失敗的有害負面思想所影響。

【擊潰怠惰心理】

常常我們想要做某件事的程度,並未達到足以讓我們運用意志力。我們不想要夠努力。我們就只是懶惰,而且慾望薄弱。你有一個很大的意志倉庫等著你去用,但你懶得使用。如果,你對這個問題是真心的,就開始著手,首先找出你真的想做的事,然後開始做。

【克服恐懼】

克服慣性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表現出勇敢的心態,就像要趕走黑暗的最好方式是讓光亮進來。承認負面思考習慣的力量並盡全力否定它的存在,藉由這樣做來對抗它是浪費時間。最好、最確實、最容易和最快的方法是認定你想要的正面思想存在它該在的地方,然後,透過時常想著正面思維,將它化為客觀的事實。

【養成慣性思維】

心靈如同一張摺起來的紙。從此以後,它就一直傾向照同樣的摺痕摺起來,除非我們另有一條新的摺痕,那它就會照著最新的摺痕走。這些摺痕就是習慣,我們每次壓出一條摺痕,之後,心靈沿著相同的摺痕摺疊就要輕鬆多了。

學會它,讓思想化成力量,

你將找回屬於自己的生命樣貌!

名人推薦

光中心創辦人 周介偉

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吳若權

創意人/作家 李欣頻

讀者好評

我非常推薦朗達·拜恩的讀者以及《秘密》的狂熱實踐者拜讀此書。我們所感、所想、所吸引的,都在裡頭。——Charles W.

此書言簡意賅,直指核心。它十分開放的探討自身思維游移不定且可能十分危險這個事實,但同時也說明了,你可以透過有意識地檢視它並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來面對此事。實際上,它讓你不需讓自身想法漫無目的的前進——而是引領你方向。——Miguel Sanchez

我喜歡這本書到甚至沒意識到自己已經讀完了。我不斷重看,期待看到更多。閱讀前,我以為它就是在講你就是你所想的這個觀念,不過本書對這個理論提供廣泛的概念。對任何想要超越自身的人,這本書都會是個好選擇。——A. Warner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