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作品超幅新增1/3!轟動專業酒圈與社群粉專、第一本中文威士忌聖經新版上市
瘋狂增訂版:頁數560、圖片400+、新增6萬字
全書勘誤改寫,新收錄烈酒競賽分析
從製程、行銷到品飲,最歷久彌新的威士忌教科書
新版精采內容
【學品飲,更專業】
*那些有如都市傳說的威士忌,值得瘋狂追逐嗎?
‧山崎水楢桶18年、格蘭傑私藏系列第十版《野生》……看筆者實際品飲記錄與製程分析。
‧椰子、線香的香氣從哪來?由水楢桶的熟陳魔法,分析讓酒迷瘋狂的東方禪味。
‧神秘的酵母實驗裝瓶如何操作?請益酵母專家比爾博士談酵母菌株篩選!
*什麼是烈酒界的奧斯卡獎?評分制的含金量要怎麼看?
‧向專家學品飲:從麥芽狂人到《威士忌聖經》,你也可以系統性建立自己的客觀品飲評分。
‧從5大面項剖析商業利益驚人的5大烈酒競賽:從報名方式到評審給獎都暗藏玄機?
‧評分與獎牌,過去到現在的趨勢如何演變?消費者如何解析分數和獎牌的含金量?
【製程探究,更深入】
*市場占9成,調和威士忌的奧義:
‧我們熟悉的格蘭菲迪12年、15年如何調製?
‧從裝瓶商「威海指南」與布萊迪、瑞典高岸兩大酒廠的案例,看調和的配方與奧妙。
*讓人愛恨交加的泥煤麥芽製作詳細公開:
‧艾雷島充滿煙燻、藥水或海潮碘味的威士忌源自何處?泥煤威士忌可能來自台灣或印度?
‧奧特摩動輒高達100、200或甚至超過300ppm的泥煤麥芽是怎樣製做出來的?
*精密又神秘,直擊製桶廠製程,以及酒廠「過桶」策略解謎:
‧過桶是為了添加更多的風味元素,但是不是也包含了酒廠/裝瓶廠不為人知的秘密?
‧百富VS.格蘭傑,兩大蒸餾廠超過30年的過桶/換桶各系列酒款,表列比一比。
‧探訪製桶廠,從烘烤製程、烘烤曲線對照參數對陳年風味的影響。
威迷必學,6堂經典課
挖掘歷史真相、直擊關鍵產區、深入蒸餾現場
■簡史
*跨越五百年的歷史文化考究:從蒸餾的起源到技術發展,追尋重要法案的成因及後果,探究今日威士忌的文化成就。
*皇室與威士忌的故事:英王亨利八世為了休妻而與羅馬教皇反目,讓原本教廷獨有的蒸餾技術流傳民間,而後開始大量釀製威士忌,卻 也因為稅收問題,造成私釀橫行。
*私釀的影響:十九世紀中以前通過一系列法案,私釀廠紛紛合法化,並開始進行調和,同時也發現木桶陳年的優點,加上連續式蒸餾技術的革命性發明,是威士忌產業的第一次大爆發。
*產業第三度爆發:2000年以降,新蒸餾廠大肆興建,加上舊廠的擴建和增產,形成產業的第三度大爆發。
■原料處理
*泥煤味的由來:燃燒泥煤產生的煙霧,富含各種酚類懸浮微粒,附著在潮溼的麥芽顆粒上,經蒸餾後形成俗稱的泥煤味。有一說泥煤味貌似「征露丸」,但卻有人愛不釋手!
*許多蒸餾廠會摻用啤酒酵母?由於啤酒酵母比蒸餾酵母提早失去活性或甚至死亡,增加乳酸菌生長繁殖的風險,進而降低pH值,也跟著改變發酵風味。
■蒸餾
*尋究完美製程之數據:從原料的處理、研磨篩網比例、糖化槽溫度與pH值,乃至撼動蒸餾廠根本的出酒率計算……
*蒸餾器形狀決定酒廠風格?但只看蒸餾器是不夠的!這不足以讓你瞭解酒廠,影響風味的還包含周邊的槽體、管線、溫控、能源系統等諸多設備。
*台灣的2間蒸餾廠比較:噶瑪蘭酒廠委託1930年代成立的弗賽斯集團作整廠規劃,但南投酒廠卻是徵調、整修台灣菸酒公賣局時代、原來用於蒸餾白蘭地的老蒸餾器,加上1座新購蒸餾器組成製作陣容。
■熟陳
*酒色的迷思:波本桶的酒色較淺,雪莉桶較深,台灣人特愛雪莉桶,但拉長陳放時間可能加深酒色,且木桶的燒烤程度、使用次數都和色澤息息相關,初次裝填的雪莉桶只需3、5年便可讓酒色深如醬油,許多20~30年的波本桶老酒依舊酒色清淡。
*橡木桶之外,還有這種神奇桶陳:少數酒廠會使用較為罕見的橡木桶,例如有廠商嘗試採用製作墨西哥Tabasco辣醬的橡木桶,清洗處理後用來熟陳威士忌(但產品被SWA打回票,不得冠以Scotch Whisky之名)。
■調和與裝瓶
*認識OB與IB裝瓶:威士忌太熱銷,導致許多大廠逐漸緊縮新酒釋出,一些歷史悠久的裝瓶廠乾脆擁有自己的蒸餾廠。但無論哪一種裝瓶,酒款都將愈來愈年輕,市場上「無酒齡標示」的酒款也將愈來愈多。
*台灣也用雪莉桶:噶瑪蘭使用雪莉桶與波本桶的比例約為7:3,其中雪莉桶由西班牙2座雪莉酒廠提供,大部分是為了威士忌產業所特製的雪莉桶,小部分則來自雪莉酒產業的老雪莉桶,後者價高且取得困難,目前僅於勾兌使用,不作單桶裝瓶。
名人推薦
蘇格蘭雙耳小酒杯執持者(Master Keeper)個人品飲紀錄超過4500種 姚和成
飲食生活作家、蘇格蘭雙耳小酒杯執持者(Keeper of the Quaich) 葉怡蘭
台灣單一麥芽威士忌品酒研究社現任理事 蘇世昌
想要的東西這麼多,空間和預算卻老是不夠?
簡約擇物,也能用出富足。
看葉怡蘭的「細節生活哲學」與「用即美」的用物心得。
餐食器皿、杯壺飲具、廚事用品、花物盆器……
人與物之間的情致,如君子之交細水長流。
什麼是簡約但不簡單的基本款?老物=好物?
什麼是能走入日常、豐富生活,真正需要的好器物?
數十年因工作所需、生活所愛,必須時時與風格潮流保持同步敏感,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對匠人工藝、名家逸品如數家珍,而身為研究茶飲的專家,也曾對研究茶具、咖啡器具很是迷戀,但就如同《日日三餐,早?午?晚》書中出現的每日餐桌畫面,數十年來始終堅守一器一物都珍重緣分的態度──
選物、用物,是長年反覆實踐的生活美學,也是根源自文學、歷史、工藝設計、飲食風土的涵泳與思省;不貪多、不追高,而是有道理、有美感地把每一個物件的功能發揮至極大化。
★【食器】不成套的美學,讓餐桌日日新鮮、又豐盛又清爽的「錯開式」擺盤理論
台灣的飯碗、日本的湯碗、越南的碗公、沖繩厚實的陶土碗……
從圈足設計、材質厚薄、盤緣高低深淺,一只食器濃縮反映了一個地域的飲食風情,
為什麼用日本碗吃飯就是稱手,拿西式品牌的碗總覺得尷尬不合手?
依料理種類,挑*稱手的器皿;懂原理,就能搭配出美麗的餐桌風景。
.「錯開式」擺盤法:一桌子有圓有方有高有低,深深淺淺熱熱鬧鬧,激盪擺盤的創意。
.「西盤東用」:義大利麵盤多功能,除了盛麵裝飯,裝鬆散汁液多的燉菜、絞肉樣樣好用。
.「好物不必成雙」:盤碗杯具不必成套,但每一只都可細數不同的功能與背景。
★【飲器】東西互融,老設計有新用法。拿飯碗裝法式咖啡歐蕾,「豬口杯」使用無極限!
無論茶、酒或咖啡,從精深學問中日漸摸索出清簡俐落的沖煮或品飲之道,
「形隨機能而生」之道,在飲品容器的選擇亦能適用,擴展用途,以一擋百,
偶爾跳出日常感的巧思混用,更添品飲樂趣。
.喝咖啡,紅茶杯行不行?哪一類飯碗*適合充當法式咖啡歐蕾碗?
.品紅茶,除了寬口淺底薄胎的有耳杯,以東方杯裝西茶,俐落也別有情致。
.江戶時代*摩登的設計:蕎麥豬口杯,從速簡沖茶包、沾麵醬汁到冰沙點心無所不裝。
.酒杯的輕鬆使用模式:以日式硝子氣泡酒杯裝啤酒,保留泡泡持久;白酒杯可對付香檳在內的多種酒款。
★【廚房器具】該買那些傳說中的料理神器嗎?這是30年廚事心得的淘選
讀者*常提出的問題之一:「這個鍋子碗盤哪裡買得到?」
敞開怡蘭家廚櫃,器皿工具一切都精簡至*低,但依然有些必備料理好夥伴:
.大原則:只有單一功能──不收。與其買看起來厲害的削切器具,還不若投資一把好刀。
.貴重的土鍋為何如此迷人?和鑄鐵鍋煮的白飯,看似差一點點,其實口感層次各異其趣……
.料理筷匙、片口與量杯、篩網與濾盆,是廚事要省力*值得之物。
★【工藝設計】無印風、北歐風、柳宗理……關於「基本款」的趨勢觀察與用物心法
什麼是簡約?基本款一定要很基本嗎?
太過基本,多半入不了眼,簡約的「簡」裡還能再多點韻致味道才能恒久耐看。
.北歐風尚的恆久:低調簡雅、觸感、用感**的餐桌美景。
.那些年曾著迷的日本*印*品、英國Coran Shop、Habitat…看基本款用品的魅力所在。
.聊民藝家柳宗悅的「用之美」,與柳宗理用具的好用設計。
物不在多,不貴重,方不怕打破。
有小小杯墊的材質選擇,有餐桌的盤型搭配,
有挑選花器的真諦,有日日下廚的好工具。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經典作品超幅新增1/3!轟動專業酒圈與社群粉專、第一本中文威士忌聖經新版上市
瘋狂增訂版:頁數560、圖片400+、新增6萬字
全書勘誤改寫,新收錄烈酒競賽分析
從製程、行銷到品飲,最歷久彌新的威士忌教科書
新版精采內容
【學品飲,更專業】
*那些有如都市傳說的威士忌,值得瘋狂追逐嗎?
‧山崎水楢桶18年、格蘭傑私藏系列第十版《野生》……看筆者實際品飲記錄與製程分析。
‧椰子、線香的香氣從哪來?由水楢桶的熟陳魔法,分析讓酒迷瘋狂的東方禪味。
‧神秘的酵母實驗裝瓶如何操作?請益酵母專家比爾博士談酵母菌株篩選!
*什麼是烈酒界的奧斯卡獎?評分制的含金量要怎麼看?
‧向專家學品飲:從麥芽狂人到《威士忌聖經》,你也可以系統性建立自己的客觀品飲評分。
‧從5大面項剖析商業利益驚人的5大烈酒競賽:從報名方式到評審給獎都暗藏玄機?
‧評分與獎牌,過去到現在的趨勢如何演變?消費者如何解析分數和獎牌的含金量?
【製程探究,更深入】
*市場占9成,調和威士忌的奧義:
‧我們熟悉的格蘭菲迪12年、15年如何調製?
‧從裝瓶商「威海指南」與布萊迪、瑞典高岸兩大酒廠的案例,看調和的配方與奧妙。
*讓人愛恨交加的泥煤麥芽製作詳細公開:
‧艾雷島充滿煙燻、藥水或海潮碘味的威士忌源自何處?泥煤威士忌可能來自台灣或印度?
‧奧特摩動輒高達100、200或甚至超過300ppm的泥煤麥芽是怎樣製做出來的?
*精密又神秘,直擊製桶廠製程,以及酒廠「過桶」策略解謎:
‧過桶是為了添加更多的風味元素,但是不是也包含了酒廠/裝瓶廠不為人知的秘密?
‧百富VS.格蘭傑,兩大蒸餾廠超過30年的過桶/換桶各系列酒款,表列比一比。
‧探訪製桶廠,從烘烤製程、烘烤曲線對照參數對陳年風味的影響。
威迷必學,6堂經典課
挖掘歷史真相、直擊關鍵產區、深入蒸餾現場
■簡史
*跨越五百年的歷史文化考究:從蒸餾的起源到技術發展,追尋重要法案的成因及後果,探究今日威士忌的文化成就。
*皇室與威士忌的故事:英王亨利八世為了休妻而與羅馬教皇反目,讓原本教廷獨有的蒸餾技術流傳民間,而後開始大量釀製威士忌,卻 也因為稅收問題,造成私釀橫行。
*私釀的影響:十九世紀中以前通過一系列法案,私釀廠紛紛合法化,並開始進行調和,同時也發現木桶陳年的優點,加上連續式蒸餾技術的革命性發明,是威士忌產業的第一次大爆發。
*產業第三度爆發:2000年以降,新蒸餾廠大肆興建,加上舊廠的擴建和增產,形成產業的第三度大爆發。
■原料處理
*泥煤味的由來:燃燒泥煤產生的煙霧,富含各種酚類懸浮微粒,附著在潮溼的麥芽顆粒上,經蒸餾後形成俗稱的泥煤味。有一說泥煤味貌似「征露丸」,但卻有人愛不釋手!
*許多蒸餾廠會摻用啤酒酵母?由於啤酒酵母比蒸餾酵母提早失去活性或甚至死亡,增加乳酸菌生長繁殖的風險,進而降低pH值,也跟著改變發酵風味。
■蒸餾
*尋究完美製程之數據:從原料的處理、研磨篩網比例、糖化槽溫度與pH值,乃至撼動蒸餾廠根本的出酒率計算……
*蒸餾器形狀決定酒廠風格?但只看蒸餾器是不夠的!這不足以讓你瞭解酒廠,影響風味的還包含周邊的槽體、管線、溫控、能源系統等諸多設備。
*台灣的2間蒸餾廠比較:噶瑪蘭酒廠委託1930年代成立的弗賽斯集團作整廠規劃,但南投酒廠卻是徵調、整修台灣菸酒公賣局時代、原來用於蒸餾白蘭地的老蒸餾器,加上1座新購蒸餾器組成製作陣容。
■熟陳
*酒色的迷思:波本桶的酒色較淺,雪莉桶較深,台灣人特愛雪莉桶,但拉長陳放時間可能加深酒色,且木桶的燒烤程度、使用次數都和色澤息息相關,初次裝填的雪莉桶只需3、5年便可讓酒色深如醬油,許多20~30年的波本桶老酒依舊酒色清淡。
*橡木桶之外,還有這種神奇桶陳:少數酒廠會使用較為罕見的橡木桶,例如有廠商嘗試採用製作墨西哥Tabasco辣醬的橡木桶,清洗處理後用來熟陳威士忌(但產品被SWA打回票,不得冠以Scotch Whisky之名)。
■調和與裝瓶
*認識OB與IB裝瓶:威士忌太熱銷,導致許多大廠逐漸緊縮新酒釋出,一些歷史悠久的裝瓶廠乾脆擁有自己的蒸餾廠。但無論哪一種裝瓶,酒款都將愈來愈年輕,市場上「無酒齡標示」的酒款也將愈來愈多。
*台灣也用雪莉桶:噶瑪蘭使用雪莉桶與波本桶的比例約為7:3,其中雪莉桶由西班牙2座雪莉酒廠提供,大部分是為了威士忌產業所特製的雪莉桶,小部分則來自雪莉酒產業的老雪莉桶,後者價高且取得困難,目前僅於勾兌使用,不作單桶裝瓶。
名人推薦
蘇格蘭雙耳小酒杯執持者(Master Keeper)個人品飲紀錄超過4500種 姚和成
飲食生活作家、蘇格蘭雙耳小酒杯執持者(Keeper of the Quaich) 葉怡蘭
台灣單一麥芽威士忌品酒研究社現任理事 蘇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