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特别值得读,国内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写出来。
——陈嘉映
.
在过去的十八年里,刘擎的“西方知识界重要事件综述”已经成为中国知识界辞旧迎新的保留曲目和年度大餐。
不同于阅后即焚的同主题媒体报道,刘擎的书写既有知识的积累,更有思想的沉淀。他尝试站在中国思考西方, 又从西方反观中国,在往返折冲之间不断地追问和求索。
在我看来,刘擎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思想的节制和平衡:视野开阔但绝不仅仅停留在表层上,不会因为过度自省而模糊立场,也不会因为同情心强大而丧失批评的力道,为汉语学界的公共写作确立了标杆。
——周濂
★了解西方不仅是情报学的必要(西方作为对手),也是伦理责任的必要(西方作为邻人),更是认识自我的必要(西方作为内在于自我的部分)。
★ 不止于新闻记者式的报道和历史学家的编年体记录,更有深具理论素养的剖析和把握:沿着自由主义民主及市场经济、技术文明和身份政治三条主线,围绕争论、事件和重要书籍,呈现21世纪前二十年的西方思想图景。
★ 由于前二十年也是中国进入和深刻改变全球秩序,并对西方产生冲击的时期,这一思想图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的肖像。借助这一他者的目光,可以更冷静地反观中国的处境,而不是急于呐喊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
★ 就21世纪作为一部思想史而言,本书既是未完成之作,也可以视为提前完成的五分之一。阅读本书既是在同时阅读许多本书(由于其材料的丰富),也是在阅读时代这部大书。
【内容简介】
“在知识的意义上,西方也是中国的一部分。”
“对西方而言,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只是中国问题专家关注的对象,也正在成为他们知识思想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参照。”
本书为刘擎教授自2003年到2019年撰写的西方知识界年度回顾,致力于从“内部视角”去观察西方,并为当今中国的公共讨论提供相关背景和线索。作者围绕重要的思想争端、事件和书籍,从政治发展趋势、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等方面,呈现西方世界在20世纪前二十年的思想图景。同时,书中还收录作者重要的演讲和访谈,从总体上评估全球秩序的困境与未来、西方社会的现状和主流趋势,探讨世界主义与身份政治之间的关系。
本书是作者为密歇根大学本科生开设的“印度文明通史”课程讲义,简要概述了世界古老文明之一的印度次大陆文明的发展历程。
译本经过校译者细致的校订,更正了台版译文的错译、漏译之处,统一了专有名词,增强了译本的可读性、可信性。
印度次大陆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孕育了领受河流滋养的大河文明,其独特的地缘强有力地塑造着次大陆文明。世世代代的印度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着属于自己 的辉煌灿烂的文化。
这里也是古代国际贸易的十字路口。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环绕着印度次大陆,见证着多元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早在公元1世纪,来自地中海和阿拉伯海的希腊商人已经学会利用季风的周期性,勇敢地驶向印度及更远的地方;同时,中国人也建造了可以航行于海洋进行国际贸易的巨大帆船。奢侈品海洋贸易快速发展起来,连接了罗马、希腊化中东、印度、东南亚与中国的港口。阿拉伯海上密密麻麻的大帆船将印度文明的智慧与富庶,载向了东亚、西亚、北非和欧洲。
作者摒弃繁复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用十分简洁通俗的文字和最短的篇幅,生动叙述了印度次大陆从古典文明的发祥到现代文明建构的历程,上至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兴起,下迄南亚民族国家的建立,涵盖印度次大陆从古至今的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和艺术等方面,展现了印度次大陆5000年丰厚的文明史全景。
--唤醒每个人生命观的动物伦理书
我们无法摆脱人类的视角,却可以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之下,我们与这个地球其他生灵的相处之道。
--从小事做起,从近处用心,尊重每一个生命
把猫狗关在家里当宠物,有没有违背他们的天性?我能不能替我的宠物做决定?动物园到底是不是一个展览动物囚犯的“监狱”,我还能去吗?我还能不能吃肉?本书以温和、理性的态度,从道德哲学、伦理学视角回应人与动物相处的日常问题与心态
--拯救动物,就是在拯救人类自己
动物伦理不仅希望减少动物的苦难,也着眼于改善人的道德品质,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
--著名政治哲学研究者力作,周濂、梁治平、莽萍、梁文道推荐
本书集中讨论了动物伦理学有关的问题意识,并希望由此使不同背景的读者在个人生活与公共环境中,找到人类和动物的相处、共存之道。
本书从追溯“人类中心主义”的起源与演变并剖析这一症结开始,说明“动物也应是值得讨论的道德问题”。接着回溯动物伦理学兴起的社会和思想背景,并进入哲学领域,逐一介绍效益主义、康德主义、亚里士多德的“致善论”、女性主义,以及德性伦理语境中的动物伦理学。
作者力求用简练、平实的语言,严密、明晰的论证,理性而温暖地邀请读者看待动物的问题,因为动物伦理不仅仅希望减少动物的苦难,也着眼于改善人性的道德品质、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本书源自“看理想”热门音频节目,整合修订后出版。
本书采用立体的方式讲读汉朝至唐朝的历史,即对一历史事件,从当时的经济、军事、科技、人口、地理乃至人心向背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有很多代表性的历史场景:地理地缘方面,比如李渊入关中以及侯景乱江南;军事革新方面,比如李世民的玄甲兵与金兀术的铁浮屠……作者采取风趣幽默、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为广大读者呈现出一个更加客观的,更加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深入剖析网红经济的商业模式和整体产业链!
正在崛起的网红经济,打造出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催生了众多新兴的产业投资机会,成为移动互联网时候的资本新风口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编辑推荐】
特别值得读,国内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写出来。
——陈嘉映
.
在过去的十八年里,刘擎的“西方知识界重要事件综述”已经成为中国知识界辞旧迎新的保留曲目和年度大餐。
不同于阅后即焚的同主题媒体报道,刘擎的书写既有知识的积累,更有思想的沉淀。他尝试站在中国思考西方, 又从西方反观中国,在往返折冲之间不断地追问和求索。
在我看来,刘擎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思想的节制和平衡:视野开阔但绝不仅仅停留在表层上,不会因为过度自省而模糊立场,也不会因为同情心强大而丧失批评的力道,为汉语学界的公共写作确立了标杆。
——周濂
.
★了解西方不仅是情报学的必要(西方作为对手),也是伦理责任的必要(西方作为邻人),更是认识自我的必要(西方作为内在于自我的部分)。
.
★ 不止于新闻记者式的报道和历史学家的编年体记录,更有深具理论素养的剖析和把握:沿着自由主义民主及市场经济、技术文明和身份政治三条主线,围绕争论、事件和重要书籍,呈现21世纪前二十年的西方思想图景。
.
★ 由于前二十年也是中国进入和深刻改变全球秩序,并对西方产生冲击的时期,这一思想图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的肖像。借助这一他者的目光,可以更冷静地反观中国的处境,而不是急于呐喊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
.
★ 就21世纪作为一部思想史而言,本书既是未完成之作,也可以视为提前完成的五分之一。阅读本书既是在同时阅读许多本书(由于其材料的丰富),也是在阅读时代这部大书。
.
【内容简介】
“在知识的意义上,西方也是中国的一部分。”
“对西方而言,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只是中国问题专家关注的对象,也正在成为他们知识思想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参照。”
本书为刘擎教授自2003年到2019年撰写的西方知识界年度回顾,致力于从“内部视角”去观察西方,并为当今中国的公共讨论提供相关背景和线索。作者围绕重要的思想争端、事件和书籍,从政治发展趋势、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等方面,呈现西方世界在20世纪前二十年的思想图景。同时,书中还收录作者重要的演讲和访谈,从总体上评估全球秩序的困境与未来、西方社会的现状和主流趋势,探讨世界主义与身份政治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