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出版"出版的书籍

厌世动物园

從前從前,有一個地方叫厭世動物園

那裡的動物,天天都有ㄐㄅ事,天天都厭世~

然ㄏ各種眼神死......[==]

『生而為人,我很厭世。』

親愛ㄉ,今天想要放棄你的人生ㄇ?

活著好累、好煩、好靠北

跟這個世界相處的方法就是去討厭它!

你加油~:)

沒有最廢只有更廢

耍廢耍懶年度最佳代言人

#假的柴犬圖

#別人結婚,干你屁事

#離婚退錢紅包袋

網路熱烈轉發

上架七分秒殺

2017丁酉雞年最火紅的一隻雞(姬)

幫助你發洩內心不爽

排遣生活中的種種blue

體認厭世雞(姬)生

活著好累每天好煩人生好廢

反正生活不會過得比較順

不如學習快樂地當隻懶豬ㄉ精神勝利法

——————『歡迎光臨厭世動物園』

這裡有一群不知WHY就非常厭世ㄉ動物

1.斑馬2.北極熊3.兔子4.叫蔡想想の貓5.石虎6.龍王鯛7.狼8.叫伊莉莎白の狗9.沖之鳥10.老鼠11.鱷魚12.牛13.老虎14.雞15.馬16.海龜17.羊18.叫肥雪の貓19.熱帶魚20.孔雀21.大象22.伏地挺身の蛇23.咬插頭の老鼠24.哈士奇25.大白熊與圓眼燕魚26.叫毛毛の貓27.長頸鹿吊單槓28.企鵝仰臥起坐29.戴綠帽企鵝30.擦屁股の蛇31.金魚腦金魚32.失業の熊33.大蔥鴨34.蠶寶寶35.松鼠36.無尾熊37.蜥蜴38.二狗一貓39.放生の犬40.把零食貼滿の豬41.長脖子の雞42.供品豬43.你的名字の貓44.貓咪在忙の貓45.豬雞牛魚46.鯊魚47.火雞48.馬49.青蛙王子50.仙鶴報恩の仙鶴51.黃雀52.武松の虎53.龜兔賽跑の龜兔54.七隻小羊55.三隻小豬56.醜小鴨57.驢60.鹿和馬61.相爭の鷸蚌62.黔之驢63.狐狸與鶴64.烏鴉與狐狸65.老鼠與獅子66.狐假虎威の狐67.雞犬升天の雞犬68.貪心的狗

還有……

(好ㄌ啦!!!)

——————『送你滿滿的厭世大平台!!!』

牠們各自擁有充滿哲理又令人喪志的生命故事

48則『厭世動物故事』

——學習動物ㄉ哭哭生存智慧

(就算照著做也不會過得比較順)

10篇『厭世生活指南』

——以豬的生活方式引領我們

(希望大家都可以快樂地變成豬)

24則『厭世寓言與童話』

——洞悉動物衰到爆的生活哲理

(就算以後被騙也會比較開?)

10大『厭世工商服務』

——專門賣你最不想要的東西

(買來送人一定會被討厭喔)

92條『史上最廢的厭世#』

——很沒用很沒用很沒用很沒用

(真的很沒用認真貌不說笑)

——————『不過呢,奉勸諸君啊』

這本書,真的不用太期待……………

讀了會不開心

買了會很生氣

送禮會絕交ㄅ

對人生沒幫助

幸福不會上門

名人推薦

Cherng馬來貘(國際知名插畫家)

HEYMAY(鏘貓毛毛ㄉ飼主)

LESLIE (動物溝通師)

四叉貓 劉宇(批踢踢鄉民女神)

消極男子(圖文作家)

個人意見(作家)

萬金油(作家)

盧建彰(廣告導演)

~隆重推薦~

深度數位大掃除

如果無法長時間聊天而不瞄手機,

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

15個實作法,打造連線與離線的黃金比例。

取回數位生活的自主權,

重拾你對人事物的專注力。

◎亞馬遜年度最佳商業/領導書《Deep Work深度工作力》作者最新力作。

◎甫上市,旋即登上《紐約時報》、亞馬遜等各大暢銷榜。

◎被譽為科技界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足以為生活帶來奇蹟式轉變。

\許多科技造成的果,早已背離發明的初衷/

為什麼需要進行數位大掃除?在選擇數位產品時,我們往往著眼於便利性,而忽略了它們造成的危害,例如iPhone原意是要作為結合iPod(聽音樂)和手機功能的新裝置,如今卻成了app商人綁架用戶的平台。

在數位科技令人上癮的特質中,少部分是偶然產生,絕大部分是商人刻意為之(許多科技企劃案皆是以「讓人忍不住想用」為起點)。我們為了追求些許便利,把新科技盲目地添加到生活中,回過神才發現自己淹沒在日益喧囂的科技產品裡。

\線上人生愈蓬勃,真實生活愈淺薄/

連線與離線生活有如一場零和賽局,過度連線正在全面蠶食我們的生活品質:

.喪失獨處能力:

獨處並非孤身一人,而是一種大腦不受他人幹擾的狀態。研究證實,缺乏獨處是導

致焦慮等相關心理疾病的主因;而適度的獨處,有助於發想創意、解決問題、強化人際關係。

.沉溺線上世界,虛應現實互動:

點擊社群媒體通知的衝動,是科技商人精心設計的結果,可以為他們賺進大把銀子,

但無法為你贏得大好人際關係。成功戒除數位成癮的一名讀者說:我與孩子的互動更「有心」了。

.緩慢累積的疲累能量:

不斷接觸朋友在網路上精心展現的生活,容易讓人產生自我貶抑,對青少年來說,

這也是受到公開排擠的殘酷方式。社群媒體上的負面情緒總是比正面、有建設性的

言論吸引更多關注。一再與這種負面情緒互動,會累積成一股令人疲累的負能量。

所以,與其被商人的設計牽著走,我們要自訂科技的使用方法。

\30天數位大掃除,找回自己珍視的人事物/

在一場上千人參與的大型實驗中,《深度數位大掃除》的15個實作法,已為許多重度連線者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我不再對社群媒體上的貼文按讚或留言,不再頻繁透過簡訊與人聯繫,人際關係反而更深厚。

.可以長時間交談而不瞄手機;可以和朋友、家人共度美好時光,而沒有非得記下所有經歷的衝動。

.知道當天的新聞,但不覺得自己被新聞疲勞轟炸。

.不再擔心自己錯過什麼,因為知道哪些活動能真正帶來意義和滿足。

各界推薦

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鄭國威/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鄭緯筌/《內容感動行銷》作者、「內容駭客」網站創辦人

齊立文/《數位時代》內容長

好評推薦

我從來都沒發現自己也需要數位大掃除,直到有一次人在MT49 CAFE遇上手機沒電。

那一個小時裡,我愉快地翻讀了詹宏志的《旅行與讀書》,一口又一口啜飲著名為甘蔗蒼壽的頂級抹茶飲品。

我突然發現,過去來這間咖啡館,最常做的動作是:「滑」。焦慮地關注手機裡各個APP並非緊急的通知,人沒放鬆,飲品被邊緣化。

有時滑了一小時,準備叫車回家,飲料一口都還沒喝,然後來個一飲而盡。本該悠哉品茗,卻喝得無滋無味。

如果你的生活節奏也有類似「症頭」,你也需要進行一場數位大掃除了。──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承認吧,不管你我自詡為數位原住民還是數位移民,其實都是被監控資本主義企業剝削的注意力貧窮一族。為了獲取利益,這些企業利用人類大腦對危機感知、社交同理與肯定的基本需求,創造了我們對資訊的無盡飢渴與焦慮,反而替代了寶貴的獨處機會,削弱了我們與人真實交流的意圖和能力。作者在本書中整合多位專家最新的論述與警示,條理分明地介紹各種「注意力脫貧」的正確與錯誤方式,我也在過去四年來親身實踐過其中多種,而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又嘗試了幾種,在此也邀請讀過本書的你,展開數位斷捨離的第一步。──鄭國威/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數位斷捨離實踐中。

我很早就看過《深度數位大掃除》的原文書了,也很同意作者卡爾.紐波特在書中所提倡的觀點。所以,我也試著身體力行,徹底執行數位斷捨離的流程。

說到斷捨離,也許你的腦海中立刻浮現清心寡慾的修道士畫面,但其實數位極簡主義並不是讓大家捨棄生活中所有的物慾或科技工具,而是騰出三十天的時間來重新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透過自我對話與覺醒,更進一步探索及重新發現那些讓你有成就感又有意義的活動和行為。

時序進入冬天,很快又要迎接嶄新的一年。我認為每個人都需要來一次深度的數位大掃除,就讓本書陪伴你一起行動吧!──鄭緯筌/《內容感動行銷》作者、「內容駭客」網站創辦人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而人性既脆弱又堅強。本書作者試圖提醒讀者,當愈來愈多新科技與社群工具,出於操弄人類心理的動機,企圖誘人上癮、獲取利益時,我們該如何喚醒潛藏於人性中另一股自覺與自決的力量:由「我」來決定,科技如何為我完成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

數位極簡主義或斷捨離,不是「徹底」切斷、割捨或脫離網路、科技或社群媒體,只是透過「暫時」擺脫過多的技術選項,讓我們重新歸零、從無到有地一項項檢討、思考,在眾多的科技產品、裝置與服務中,什麼是我們需要的、什麼又是不需要的,最終奪回人類最珍貴的資源:時間。──齊立文/《數位時代》內容長

這是一本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的精彩好書,我不僅一口氣讀完,還馬上把紐波特的想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葛瑞格.麥基昂(Greg McKeown),《少,但是更好》(Essentialism)的作者

這本書是對認真想要掌握人生的人所提出的緊急行動呼籲。──萊恩.霍利得(Ryan Holiday),《障礙就是道路》(The Obstacle is The Way)的作者

這個隨時連線上網的重度數位文化普遍罹患了3C成癮症,紐波特發現了治療3C成癮的療法。──約書亞.菲爾茲.密爾本(Joshua Fields Millburn),《心簡單》(Minimalism)的作者

這本書是談我們與科技之間令人擔憂的關係,是我最近讀過最棒的好書。如果你想掙脫電子郵件、社群網路、智慧型手機、螢幕對你的羈絆,這本書是你的最佳指南。──亞當.奧特(Adam Alter),《欲罷不能》(Irresistible)的作者

你不是用戶,而是產品。趕快掛掉電話,離開網路,以不同的方式進入這個世界吧。紐波特,幹得好!這是給好人的聰明建議。──賽斯.高汀(Seth Godin),《這才是行銷》(This is Marketing)的作者

我希望每個擁有手機並納悶時間都花到哪裡去了的人,都能找機會吸收這本書的概念。沒想到同樣的策略竟然可以套用在理財及心理健康上:把精力放在讓你快樂的事情,毅然排除那些無法讓你快樂的事情。──皮特.艾德尼(Pete Adeney),知名的理財部落客錢鬍子先生(Mr. Money Mustache)

日本人默默在想的事:野島剛由小見真的文化觀察

自認是日本通的臺灣人,你真的了解日本人嗎?

野島剛況味十足的「日本原來如此」文化觀察

外表循規蹈矩的日本人,心裡卻是這麼想的!

日本人性開放,竟然是從江戶時期就開始?

臺灣的便利商店,有個特殊味道是日本沒有的?

如果工作太累,辭職不就好了嗎,幹嘛要自殺?

靦腆的日本人,為何總是不說真心話?

資深媒體人野島剛遊走臺灣、大陸多年,回看日本的跨文化趣味觀察,

從隱藏在文化.社會.美食.生活中的各種小小事,

挖掘出那些日本精神背後的真實性格,以及平凡小事中的文化原味,

讓你一次看懂日本的美食、日本的社會、日本的過去與現在、日本人的個性!

來看看野島剛怎麼說:

日本的美食──日本人去國外的壽司店用餐時大多會對米飯的味道感到不滿。魚肉已經成為遍及全球的食品,因此不會出現在日本吃到的鮭魚比在北京或香港的好吃的現象。但是米飯就不一樣了,它能夠充分展現日本的特色。

日本的過去──關於江戶與京都的關係,若以臺灣為例,那麼臺南就好比京都,而臺北則相當於江戶。江戶城終究是一座武士的都城,而京都則是一座以皇室為中心的都城。

日本的現在──在日本經濟不景氣的九〇年代後期,候選人參選時的宣傳內容一般都是「在某地建一座橋」、「建設一條公路」等。而到了今天,宣傳內容變成了養老院。這就顯現了日本高齡化問題的嚴重性。

日本的文化──中國美術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都會向橫或縱的方向延伸開去。而在日本人看來,這種構圖令人感到不安。日本人喜歡先把創作空間確定下來,再在其中發揮自己的美感。茶室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日本人的個性──日本人在災難發生時會優先幫助他人、不怨天尤人或者指責政府救災不力,這在其他國家民眾看來其實相當特別。這或許和日本人十分重視的概念--「我慢」有關。

「透過本書,可以看到我每天處在大量的新聞與日常瑣事,

以及寫稿子之間最真實的模樣。

這是一本想要放鬆心情時,信手拈來翻閱的隨筆小品,

每天閱讀一篇文章,毋須感到任何負擔,享受純粹的閱讀樂趣就好。」

--野島剛

名人推薦

政論家、歷史學者胡忠信 政治與文化評論人張鐵志 旅日作家張維中 誠摯推薦

圖書館生滅史

西方的書籍收藏遭遇過無數災難

卻也曾締造許多輝煌成果

不斷在毀滅與重生之間流轉變化

圖書館歷史充滿始料未及的波折與逆轉

幾乎每個世代都需要賦予圖書館全新意義

在漫長又混亂的圖書館史中,書籍收藏的形式不可勝數。從簡陋的木箱到大理石與金箔打造的廣闊殿堂,應有盡有。但有一件事從來沒有改變過,那就是在追求並擁有知識的過程中,人類是如此不遺餘力,甚至流於偏執。

在這本獨闢蹊徑的重要著作中,安德魯.佩蒂格里和亞瑟.德韋杜文探索豐富、充滿劇戲性的圖書館史,既有古代知名藏書,也有如今面臨困境的珍貴公共資源。兩位作者帶領我們認識打造世界知名藏書的古籍收藏家、慈善家和特立獨行的人物,細數科技、意識形態與個人喜好的盛與衰,更揭露某些在追尋珍稀手抄書過程中的大小罪行。

從卷軸時代到圖書車消失,圖書館的故事也是整個社會和它的創造者的故事。本書內容廣博、耐人尋味,讓我們透過圖書館認識自身,也說明我們為什麼繼續收藏、摧毀而後再造圖書館。

愛書推薦

柯皓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高耀威 長濱獨立書店「書粥」老闆

馬 欣 作家

蔡淇華 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主編

鄭 瑋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專任副教授

「在3C的年代,人們還需要圖書館嗎?這本書先攤開羊皮的卷軸,談到手抄書、印刷機的誕生,還有各種圖書館的歷史祕辛。所有關心圖書館漫長生滅史的人們,都應該珍視這本好書!」──蔡淇華

名家&媒體推薦

一段廣泛而徹底、引人入勝的歷史,經過深入研究,描繪圖書館這個非凡而恆久的現象。──理察.歐文登(Richard Ovenden),《焚書:遭到攻擊與在烈焰中倖存的知識受難史》作者

廣羅而不淪為瑣碎,生動而不淪為街談巷議,這部全面的圖書館歷史展現出這種機構對於人類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多麼至關重要。──莉亞.普萊斯(Leah Price),文學評論家

何謂「圖書館」?它是私人財富與權力的無聲展現,或對神的謙卑奉獻?是常態的社區資源,或浪費公帑?本書作者為我們呈現豐饒的書籍史,靈巧地引導我們穿越許多世紀,看見圖書館不只是以上所有的一切。──茱蒂絲.弗蘭德斯(Judith Flanders),歷史學家

佩蒂格里和德韋杜文對於圖書館的精采長篇探討最棒的一點是,他們顯現出圖書館在時間演變中是多麼有變通性。我一點都不懷疑未來的歷史會繼續述說這個故事。──金融時報

《圖書館生滅史》證明事實比虛構更有趣。這本書從兩千年前亞歷山大圖書館建立開始考查了圖書館的創造與毀滅,充滿了獨具魅力的人物和驚人的真相。──泰晤士報

這部圖書館歷史全覽太棒了……從古代到昨天的圖書館歷史,寫得迷人有趣,也經過審慎的研究──對各地的愛書人是一份完美贈禮。──星期日泰晤士報

充滿啟發性……佩蒂格里和德韋杜文討論偉大私人收藏家和修道院圖書館時精彩無比,但這本書最重要的面向是探索圖書館在普通民眾生活中的實際與理論層面。──The New Criterion

我們可以確定,有書的地方就有圖書館。佩蒂格里和德韋杜文的精緻著作寫得清楚易懂,沒有令人煎熬的術語,且具有包羅全球的企圖心,它應該被放在每一間圖書館裡。──先驅報

這部從亞述人到數位時代的圖書館史,本身就是一個絕妙的知識寶庫……這本書充滿魅力,還十足展現了樂觀精神。──新政治家雜誌

所涉範圍廣大深遠,涵蓋從亞歷山大圖書館到谷歌時代的非凡圖書館故事……讓人欲罷不能。──愛爾蘭檢查者報

幾乎可謂決定性的完善著作,考察了這個機構從亞述帝國泥板到今日網路圖書館的演化歷程。──書單雜誌

一部生動、權威性的文化史……充滿許多會讓愛書人玩味再三的史實。──科克斯書評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