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世界這麼不平等?
「我們這個時代的達爾文」賈德‧戴蒙經典不墜之作
最具原創性與影響力的一萬三千年人類簡史
榮獲普立茲獎、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紐約時報暢銷書
36國語言譯本,全球銷售超過數百萬冊
|25週年暢銷紀念版|
為什麼現代社會中的財富和權力分配,是以今日此種面貌呈現?
為何越過大洋殺戮、征服和滅絕的,不是美洲、非洲的土著,而是歐洲人和亞洲人?
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導致現代世界的不平等?
透過生物地理學、演化生物學、語言學、文化人類學等科學的視野,賈德.戴蒙帶領讀者橫跨一萬三千年,探索不同族群的發展軌跡。本書挑戰了傳統史觀,出版至今傳誦不墜、激起無數討論,本身即是人類文明的重大進展。閱讀本書,不但能明白現代世界的生成,亦將使未來世界的樣貌更為明晰。
/建構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 剖析社會不平等的起源
今天的世界現況,其實早在一萬三千年前就決定了。
賈德.戴蒙做出了重要的提醒:各洲社會、文化的巨大歧異不在生物基因本身,而在環境的差異。他嘗試探討主宰人類社會的關鍵,認為各大洲「自然資源」的不平等,正是造就至今社會文明發展落差的主因。從本書作者三十多年的思考脈絡中,不僅解釋了「槍炮、病菌與鋼鐵」何以成為文明擴張、族群鬥爭的利器,更闡述了地理環境條件為什麼足以決定人類的歷史命運。
一部探索明清時代中國男同性戀歷史的漢學研究巨作
《風流浪子的男友》深入研究晚明至清末三百年間的中國文學,揭示中華帝國晚期的男同性戀和同性戀關係複雜而迷人的歷史。魏濁安特別借鑑經常被忽視的豔情小說作品,就同性之愛與慾對中國男性氣質演變的重要性進行了坦率的探索。
藉由扎實的解讀與詮釋,魏濁安確定了一些在這類文本中反覆出現的角色——例如放蕩的學者、俠士英雄和好色的僧侶——並闡明了一系列關鍵問題,包括規範男性之間性行為的社會和法律界限、男性賣淫的興起與男性美的審美觀。以這些材料為基礎,《風流浪子的男友》呈現了中國男同性戀觀念變化的歷史輪廓,以及同性慾望在其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名家推薦
丁乃非(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教授,性╱別研究室成員)
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
紀大偉(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盛浩偉(作家)
許維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專任副教授)
陳佩甄(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共同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魏濁安《風流浪子的男友》的帝國晚期研究對象與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清之狹邪小說》內容多重合。人類學視同性戀(無論男同、女同)只是「性態」之一種,研究性態取向的「南向之風(書中取材於江南的小說、戲曲的男同題材,尤其著重於福建)/男風」是嚴肅正經的學術範疇,它把傳統視為「邪」的文化內容轉化為「正」。這書的譯本出版,是文化幸事。——專文推薦╱呂文翠(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本書描寫中國古典同性戀史及其文學書寫的種種面向,叩問慾望,情色,性別,倫理,法律的界限,論述翔實,取樣多元,極具參考思辨價值。——王德威(哈佛大學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
本書相當全面和細緻地聚焦探討明清的男色文本與男性氣質之間的多重關係和互動,從友愛到情愛、從男色到羅曼史、從朋友到情夫、從同性社交到男旦,透過辨識、勾勒和比較中國豔情小說中的武俠、才子和風流浪子等人的歷史演化,輔之於明清筆記那些關於男色和風月場所介於虛實之間的記載和辯證,本書頗有見地重構了中華帝國晚期的男色文化想像。全書旁徵博引、考證細膩、見解獨特,堪稱國際漢學在性╱別研究領域的必讀巨作之一。——許維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專任副教授)
「同性戀」作為一種「身分認同」或「知識主體」是二十世紀以來逐漸辨明的研究立場。而在東亞社會,「男色」、「男風」早於「同性戀」概念存在於大量古典文籍中,但由「男色」過渡到「同性戀(愛)」之前的大量史料一直尚未有還原時代情境的分析解釋。此書將晚明至清代存在男男情慾關係,與晚期帝國的男性氣質建構等主題聯繫,透過系統性梳理約三百年(1550~1850)的史料,作者提出這段時期的男性氣質建構直接影響了人們對於男男情慾關係的接受,據此主張「男男同性情慾」並非如現代社會中的「邊緣」存在,而是對於帝國的慾望想像起了核心作用,是十分具有洞見與說服力的研究成果。——陳佩甄(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暂无详细内容介绍,四海清单
Time》雜誌Best10
《紐約時報》必讀100本書
美國圖書館協會最佳小說
授權40多國出版,娜塔莉.波曼也激推!
川上未映子壓倒性震撼全球的長篇之作!
芥川獎得獎作品《乳與卵》續作,進階完整版
尖銳刺探種種人生難題,再論女性身體自主,挑戰非婚生育的權利
.為什麼乳頭不能強大?為什麼不能很黑?在乳頭的世界裡,強而黑的巨大乳頭難道不能掌霸權嗎?這種時代會來臨嗎?會吧。
.誰有生孩子的權利?只因為沒有另一半,不能做愛,你們憑什麼說我沒有這個權利?
二○○八年的夏天,夏子在東京打工生活,朝著作家之路而努力,大阪的姊姊卷子為了進行隆乳諮商,帶著不肯開口說話的女兒綠子,來到東京在夏子租屋處借住三天兩夜。想隆乳的卷子、面臨青春期的綠子、回想親族四代共同身體特徵的夏子,三人對女性身體、美麗定義、人生必經道路,有著不同的想像與思考。
二○一六年,三十八歲的夏子終於出版了一本小說集,如願成為作家,看似朝目標邁進,但日子卻過得一成不變。此時她突然萌生了想要孩子的心念,但沒有結婚、沒有伴侶、沒有對性的渴望,這樣的人可以擁有自己的孩子嗎?於是她考慮接受第三方人工授精,為了確認自己的心意與選擇,她讀了非配偶捐精而出生的當事人的書、在網路上搜尋各類發言與資料、參與研討會,想預先了解孩子會有的各種想法,她會讓孩子感到幸福嗎?
川上未映子重寫八年前《乳與卵》夏子、卷子、綠子三人的故事,並追加八年後的夏子正面臨人生重大決定。如同八年前姊姊卷子對隆乳的篤定,夏子急切地想要見到自己的小孩、與孩子共同生活的心意也同樣堅定。小說中每位女性都面臨各種不同的問題,不禁讓人細細思索家庭、配偶、生育對女性的意義為何,而接受人工授精生育、父不詳的小孩,在心態上與非婚生子女又有何不同。可以肯定的是,無論已婚或未婚,女性其實都能擁有生與不生的選擇權。
名人推薦
江鵝、何曼莊、李欣倫、鍾文音、顏訥、騷夏
上野千鶴子、村上春樹、岸政彥、桐野夏生、鴻巢友季子
台日文壇 齊力推薦
這本書像是月之暗面,如果不翻開它,也許永遠不會相見。平成時代的日本是最多臺灣人度過美好假期的地方,極度整潔、優雅、禮貌,令人神往的日本觀光服務業,是建立在根深柢固的厭女/奴役女性的傳統上,通過川上未映子之筆,傾聽日本女性的耳語,也是一種友善回應的方式。──何曼莊
這是本女身/聲之書。先透過不同年齡的女性,反思乳和卵的功能,其中有少女對生之恐懼、對成熟女體之厭棄,青春卻已顯現對「生」之象徵性的巨大疲憊,對照於中年女性對粉紅色乳暈的渴盼,不同世代對女體和宿命的殊異感受及觀點,在姊妹、母女的家常對談和靜默中,如夏日蟬噪聲般喧譁開來,交響成華麗辯證與深刻問難。八年後,小說家夏子進一步討論性愛恐懼、生殖議題和人工授精等議題,在看似獨白的單向表述中,潛藏著深度溝通及理解的嘗試,頗能引發當代女子的共鳴。私語、呻吟、啜泣、鼓勵或者嘆息,全收錄在諸種女子敘事聲音的《夏的故事》。──李欣倫
這是一部精密的女性小說。透過三個女性角色交織,帶出姊妹情誼、母女情結、姨與外甥女兩代女人的新舊對望。
用「乳」與「卵」顯影:女性只有這樣的「功能性」?三個女性主角呈現各自「不得不」,和看似可以選擇,其實是沒有選擇的處境。
我特愛有一幕在公共澡堂,探討女性胸部的情節,乳頭的細部描寫令人印象深刻又感傷,作者巧妙安排一位「T」入內,讓眾人議論或走避,竟然可以如此不著痕跡點出性別議題。
主角能否扭轉女性設定?我想和扭轉階級,我認為是同一件事,也是小說主角奮力在抵抗的。「乳」與「卵」真能脫離宿命嗎?生出自己的孩子,真能擁有自己嗎?小說尾聲,我跟著新生兒的哭聲深深期待著。──騷夏
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出生,但是卻能決定是否生育。
這光輝耀眼的非對稱,該如何弭平?
將為人母的女子們,該如何跨越這道暗渠?
如何才能這般魯莽而任性的選擇?
自己決定「生產」是什麼狀況?作者勇敢迎向這個可怕,但幾乎所有生產過的女子經歷過的問題。──上野千鶴子(《文藝》秋季號)
這本小說質問了每一個讀者,人生種種的重要意義,
十分尖銳,但又相當迷人。
主角堅強的活著,堅強的呼吸著。
尤其是近尾聲處,也是我最鍾愛的一部分。──村上春樹
仍在笑橋生活的卷子在故事尾聲說的那段話,任誰看了都會流淚吧。
這部作品無疑是部傑作。──岸政彥(《文學界》8月號)
這部作品傾聽了各方的意見,是部極公平的創作。
而且也在議論生殖醫學的困難中,一面摸索著如何達成「生子」這個簡單願望的結果。
川上未映子以非凡的密度書寫出這個困難的題材。──桐野夏生(《文學界》8月號)
本書探討的倫理問題再嚴肅不過,但是不時交織的大阪腔和臺詞,卻充滿爆笑的威力。
同時完美達成破壞與創造的川上語著實精湛。──鴻巢友季子(《每日新聞》7 月28日書評)
哲學帶你在日常生活裡,展開意想不到的冒險
紐約行動哲學攤位×「哲學哲學雞蛋糕」腦闆朱家安
伊恩‧奧拉索夫:人們有時會覺得,哲學不是一般人的活動,只屬於那些受過教育、能進行深度思考的人。這說法不但是錯的,還很危險。任何能反思自身經驗的人,都能做哲學。
自二〇一六年起,哲學家伊恩‧奧拉索夫和幾個哲學教授和研究生,開始在紐約各地設立「來問問哲學家」攤位,回答大家提出的好玩問題:
‧人性本惡或本善?
‧養魚當寵物OK嗎?
‧若全球暖化是真的,我是否不該生小孩?
‧色彩是主觀的嗎?
‧若人類殖民火星,誰能擁有火星的土地?
‧蕃茄醬算是一種果昔嗎?
‧死掉之後我能以靈魂什麼的形式繼續存在嗎?
‧該給遊民錢嗎?
《來問問哲學家》就證明了人人都能享受哲學、交流哲學想法,讓哲學成為生活的一部份。不管是宇宙大哉問、日常生活裡的問題,還是你沒想過的好玩問題,本書讓你踏出思考哲學的另一步!
3大主題、57個哲學好問題,幫助你與自己的人生對話、與世界對話──
第一部:宇宙大哉問|
直面深沉的提問,與自己深度對話。
第二部:日常問題|
關注自身,回應生活各個面向。
第三部:你沒想過的問題|
跳脫既有框架,展開各種奇思妙想。
本書特色
1. 哲學流動攤販現象受媒體注目,獲《新聞週刊》(Newsweek)、《費城詢問報》(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WHYY》、《CUP》報導。
2. Amazon 4.6/5高分評價,國外讀者好評:「深刻又促咪!」(Merges profoundity and fun!)、「有夠歡樂!」(Rollicking, delightful fun!)
3. 「哲學哲學雞蛋糕」腦闆朱家安首部譯作,譯後記附上寫給哲學初心者的貼心指南,以及哲普中文書目。
4. 在思索宇宙大哉問?或是生活的難題?書中每一個都是「來問問哲學家」攤位實際收到的問題,幫我們問出許多沒有想過的好問題,帶動我們去思考,為自己的人生現狀找到屬於自己的指引。
5. 筆調幽默,篇幅短小無負擔,部分篇末附有Box簡短紀錄攤位現場對話,更提升與哲學家問答的臨場感。
獲獎記錄
作者二度獲得美國哲學協會公共哲學專欄獎(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s Public Philosophy Op-Ed Prize)。
專文推薦
陳瑞麟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誠摯推薦
李 律 作家、國立交通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吳豐維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林靜君 臺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紀金慶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共教中心助理教授
洪 瀞 暢銷書《自己的力學》作者、國立成功大學副教授
張智皓 《今天學哲學了沒》作者
黃益中 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鄭凱元 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鄭會穎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現象學研究中心主任
賴以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副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按姓氏筆畫排序)
根據上千場在紐約街頭發生的哲學對話,伊恩‧奧拉索夫這本書記錄了人們的好奇和洞見。若生命當中令人困惑的問題讓你著迷,你鐵定能從本書獲得啟發。我也曾經想過,各位紐約客平常腦袋裡裝著哪些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又是什麼呢?結果伊恩‧奧拉索夫就寫了這本書,我實在是賺到!從「我們有自由意志嗎?」到「蕃茄醬是一種果昔嗎?」,這本書回應了紐約路人放在心上的各種問題,你讀了書裡的答案,一定能想到更多。──貝瑞・連(Barry Lam) 瓦薩學院哲學系助理教授、哲學podcast《Hi-Phi Nation》主持人
本書作者走出學院,接受任何人提問那些存在心中的難解問題,嘗試對話,並且提供了具相當深度的思辨方法。這些對話具體為文字之後,保有反思的深度,但卻筆調輕鬆,能夠輕快地引領讀者打通任督二脈。──林靜君 臺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了解哲學能非常有效益地幫助我們探究事物的本質以及養成系統性的思考習慣。你可能也曾聽過這句話:「哲學是智慧的朋友。」這句話實則也再提醒我們想要變得有智慧當然就不能錯過「哲學」這位好朋友。──洪瀞 暢銷書《自己的力學》作者、國立成功大學副教授
本書是奧拉索夫和他的夥伴們於二〇一六年在紐約街頭擺攤與群眾互動的結果與產品,這種互動形式重現了古希臘的「街頭哲學」。在我看來,本書的生產過程和它的結果也示範了當代哲學作為「公共哲學諮商」的一種可能性。──陳瑞麟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哲學人的回答不見得完全滿足提問者的需求,但在這一來一往之間,大家都感受到某種知性上極限體驗,有點神祕卻又合乎情理。《來問問哲學家》就是有著這樣的魅力。──鄭凱元 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哲學要入世的最佳途徑,便是在非學術的公共場域與普羅大眾直接溝通,不打草稿、不先設限。在這樣的洗禮下,討論的問題與回答的內容,都能夠相當直接反映民眾最有興趣與最在意的思辨。──鄭會穎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現象學研究中心主任
隨意翻開這本書,不需要連上網、不會跳出廣告,你的精神得以直接走入市集沙龍,來到哲學家的攤位,聆聽一場風趣又蘊含深意的對話。──賴以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副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熱血男兒、革命性格
被遺忘的蔣渭水精神
臺北市長 柯文哲 推薦序
臺灣大學教授 吳密察 導讀
------------------------------------
在臺灣近代民族運動史上,蔣渭水先生是最具影響力、最讓執政當局寢食難安、最能喚醒社會良知、最能體現臺灣人精神,他是日治臺灣時期政治與社會運動的第一指導者,公民運動的導師。
本書是全球第一本《蔣渭水傳》,從蔣渭水先生早期生涯到民眾黨時期,分析他的特質與歷史角色,完整記述蔣渭水先生十年如一日的奮鬥過程,他創立的四個事業:第一個全臺文化組織「臺灣文化協會」、第一份臺灣人的報紙臺灣民報》、第一個政黨「臺灣民眾黨」、第一個全臺工會組織「臺灣工友總聯盟」,如何引導臺灣知識分子主導公共領域的時代,他敢言人所不敢言,敢寫人所不敢寫,反不公、反不義、反歧視的堅持如何影響台灣人,他如此徹底的性格、不妥協的精神,如何在臺灣近代民族運動史扮演重要角色。
從醫病的醫生,到醫世醫民的社會運動家,最能體現蔣渭水先生一生的是「臺灣精神」與「民族正氣」,這是蔣渭水先生逝世八十餘年後留給臺灣人最寶貴的遺產。
一六五○年代前後,被世人稱為新世界的美洲,湧入大量來自英國的移民。這些移民者多為信仰新教的虔誠清教徒,宗教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在英國引起動盪,新世界的移民,也深受影響,各種不同教派教義彼此傾軋,教徒們就怕一不留神,即淪為惡魔的僕人。
一六五一年,由於美洲新英格蘭地區氣候惡劣、天災蟲害不斷,使得這些移民者苦不堪言,然而就在此時,來自舊大陸「英格蘭女巫」的傳言雀起,春田鎮也發生了一連串怪事,珍貴食材變質,牲畜生病,財產不翼而飛,許多兒童生病,甚至死亡,人們被奇怪的異象和夢境困擾,逐漸地,民眾將疑慮指向性格偏激古怪的帕森夫婦,懷疑他們是受惡魔驅使的女巫,而讓仁慈的治安官品瓊正式開啟審訊的,竟然是剛出爐裂開的布丁。
此時,距離著名的塞勒姆審巫案尚有一段時間,而被指控為「Witch」的男女皆有(但以女性為大多數)。春田鎮的審巫案,可視為美洲當地獵巫風潮前導事件。一位古文物專家曾誇張地說,此案的訴訟程序和提供的怪異證據,可能是史上所有紀錄中最為異常的。作者莫爾肯.蓋斯吉爾為英國巫術歷史研究專家,他根據獨特、豐富、被忽視的原始檔案,帶領讀者進入神聖與惡魔並存的新世界,了解過去的人們是如何努力地在詛咒和著魔、岌岌可危的生與死之間取得平衡。
運轉覺察之輪,徜徉潛能之海
意識就像一個裝水的容器。假如你將一匙鹽巴倒進一杯只有濃縮咖啡杯大小的水裡,這杯水會鹹得難以下嚥。但若你把容器換成一個巨大的水桶,那麼同樣一匙鹽巴,倒進那麼大一桶水裡,便會嘗不出鹹味。鹽和水,只不過比例改變了,鹹淡滋味卻是天差地別。
覺察之輪:擴增意識的科學工具
《覺察:通往身心靈整合的科學冥想練習》將介紹一套實用的工具——「覺察之輪」。一旦熟習了這項工具,你會發現穿越生命的風風雨雨將變得更加容易。這項透過覺察來擴增意識的技巧,不僅能幫助你更加享受生命,還能為你的日常生活創造出更深刻的意義和連結感,甚至令你變得更健康。
集中的注意力+開放的覺察+善良的意圖=身心靈整合之鑰
在《覺察》中,丹尼爾.席格深入解析這三種人人都能學會的技巧,如何運用在覺察之輪的練習中。嚴謹的科學研究證實,這三種技巧均能支持人們增進幸福與健康,並帶來以下益處:
1. 改善免疫功能,幫助人體對抗感染。
2. 最佳化端粒酶的表現。端粒酶能維持並修復染色體末梢,讓你的細胞(也就是你)保持年輕、良好的運作與健康。
3. 增強基因的表觀遺傳性調節,有助於防止人體內威脅生命健康的發炎現象。
4. 調節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因素,改善膽固醇指數、血壓與心臟功能。
5. 增加大腦中神經連結的整合程度,使腦神經在功能與結構的層面上,都變得更平衡與協調,這有助於提升神經系統的各種功能表現,包含自我調節、問題解決、產生具適應力的行為等等,這些都是獲得幸福安康所需的核心能力。
國際佳評
丹尼爾‧席格可說是我所認識的人當中,最具有覺察力的人之一——在本書中,他分享給我們一個既絕妙又實用的工具,這將幫助每個人的覺察力更上一層樓。——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著有《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
覺察使得一個人有能力去探索內在、滋養健康與幸福,並加深對心智的認識。覺察之輪這個嶄新的、令人雀躍的冥想方法,賦予我們一個具有科學基礎並且易於理解的方法,去發展出集中的注意力、開放的覺察與善良的意圖這幾項經過科學證實、能夠讓生命變得更健康有韌性的特質。——陳一鳴(Chade-Meng Tan),《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著有《喜悅,從一個呼吸開始》、《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
當代的我們擁有一大堆與數萬億光年外的宇宙有關的知識,對於我們腦袋瓜裡發生的事,卻所知甚少。我們擁有許多關於宇宙暗物質的知識,對於大腦灰質的認識卻少得可憐,而在我看來,灰質可重要得多了。丹尼爾・席格的作品幫助我們一窺堂奧,了解我們是誰、心智如何運作,而且最重要的是,如何重新鍛鍊並改變心智。在我個人閱讀的過程中,書中的字字句句,都為我帶來頓悟與洞見的瞬間。總算有某個人可以清楚地讓我們知道,什麼叫做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智,或者,如何得到一個健康的心智。——茹比・韋克斯(Ruby Wax),著有《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
席格博士以溫暖又慈愛的方式,將關於心智的新科學,以精彩絕倫的方式介紹給我們。這本書迷人有趣、有時候令人驚嘆,卻也十分具有實用性,它將最前沿的神經科學、嚴肅深刻的洞察,以及務實落地的親身練習方式,以傑出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可說是這個領域的大師之作。——瑞克・韓森(Rick Hanson)博士,著有《力挺自己的12個練習》
專業推薦
《覺察》這本書提供簡明易學的冥想技巧,用以訓練你強化注意力,擴展意識,讓意識可以容納更多內容,並強化各種意識內容之間的連結,增強你的心智能力,整合心智各面向。作者設計了一個有效的練習工具:覺察之輪,透過運用這套冥想工具,使你的人生更平和、自在和幸福。本書認為心智可以影響心理與生理健康,這已經獲得許多神經科學,心理學和生理學的研究支持。
——洪裕宏(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覺察》這本書以腦神經科學知識為基礎,揭示「有效覺察」的可行方法,有利自我組織與精神整合,在複雜多變人生中,導引處世圓融之道,是值得推薦的好書。——胡海國(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林信男(臺大醫學院兼任精神科教授)
洪裕宏(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胡海國(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海苔熊(科普心理學作家)
陳德中(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趙文滔(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謝伯讓(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大腦簡史》作者)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健康心理學堂創辦人)
——專業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世界這麼不平等?
「我們這個時代的達爾文」賈德‧戴蒙經典不墜之作
最具原創性與影響力的一萬三千年人類簡史
榮獲普立茲獎、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紐約時報暢銷書
36國語言譯本,全球銷售超過數百萬冊
|25週年暢銷紀念版|
為什麼現代社會中的財富和權力分配,是以今日此種面貌呈現?
為何越過大洋殺戮、征服和滅絕的,不是美洲、非洲的土著,而是歐洲人和亞洲人?
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導致現代世界的不平等?
透過生物地理學、演化生物學、語言學、文化人類學等科學的視野,賈德.戴蒙帶領讀者橫跨一萬三千年,探索不同族群的發展軌跡。本書挑戰了傳統史觀,出版至今傳誦不墜、激起無數討論,本身即是人類文明的重大進展。閱讀本書,不但能明白現代世界的生成,亦將使未來世界的樣貌更為明晰。
/建構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 剖析社會不平等的起源
今天的世界現況,其實早在一萬三千年前就決定了。
賈德.戴蒙做出了重要的提醒:各洲社會、文化的巨大歧異不在生物基因本身,而在環境的差異。他嘗試探討主宰人類社會的關鍵,認為各大洲「自然資源」的不平等,正是造就至今社會文明發展落差的主因。從本書作者三十多年的思考脈絡中,不僅解釋了「槍炮、病菌與鋼鐵」何以成為文明擴張、族群鬥爭的利器,更闡述了地理環境條件為什麼足以決定人類的歷史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