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記述了南懷瑾生於憂患的中國,經歷抗戰、內戰,到遷臺、赴美、旅港,再回歸故國的歷程,與其說是一本人物傳記,倒不如說是民國史與那一代人的縮影。
在變亂的時代環境下,南懷瑾決心走師道的道路、隱士的路線。三十一歲隻身入臺行願三十六年,弘揚正法,保衛民族文化;又逢國際風雲變幻,臺灣危疑震撼,浮言四起,難以久居,乃離臺赴美避地暫居。晚年回歸故里,闢建「太湖大學堂」,講學不輟;實驗文武合一、古今合一、中外合一的基礎教育,培育幼苗,振興傳統文化,一生教化功德,收拾人心,在在印證踐行他自己所說的中國幾千年歷史的「不易法則」。
南懷瑾壯歲在臺灣(也是避時、避地)生活三十六年的隱士蹤跡,與他所處的兩岸變亂時代,息息相關。除了與總統蔣中正、蔣經國的互動,還有1970年代的保釣運動,以及在李登輝時代被稱為「兩岸密使」、提議辜汪會談等,在在顯示他入世走中國文化內聖外王的路線。
南懷瑾常說,他的一生是「應劫」而來,「五四新文化運動」,文化斷層了,「我不能不來」。這正是百年來中國歷史的寫照,而他深刻體悟這些歷史關鍵,走過包括新舊文化斷層、軍閥割據、全面抗戰、國共內戰、兩岸對峙、白色恐怖、改革開放等歷史現場,以他特殊法緣的經歷,獨具「歷史之眼」的觀照,澄清了他親歷的民國史真相,見證了時代的靈光。
本書主旨僅僅是從一個側面重新探索南懷瑾處在臺灣威權時期的歷史關鍵年代,與當道和其他相關人士交往的點點滴滴,在在體現他的禪宗道家精神和隱士蹤影。
馬軍教授長年耕耘二次大戰時期的軍事史與上海地方史研究,本書收錄了他近三十年來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精華篇章,分為蘇德、遠東與上海三大地域,以二次大戰時間為經,三個主要地帶為緯,編織出一幅別開生面的「二次大戰圖」。
在蘇德篇中,作者分析了納粹德國與蘇聯間戰略、戰術,配合實際案例解釋了合圍戰、僕從軍等。
遠東篇的重點聚焦在日本的軍事後勤問題,以具體數據呈現日本在二次大戰期間所面臨的生產與軍事問題,思考日本軍事武器的品質問題,對整個二次大戰的影響,甚至對於中國戰場的地位,都有別開生面的探究。
上海篇則是作者近年耕耘的領域,使用大量檔案呈現戰後日韓籍人士滯留中國的情況,以及兩個戰犯審判案件,尤為精彩,可以補足我們往往把視角放在戰爭的當下,而忽略戰爭結束後的種種延續。
從蘇德戰場開始,我們跟著作者一路走到了戰間的日本,以迄戰後的上海。在硝煙環繞後,有著戰雲終散的曙光。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本書記述了南懷瑾生於憂患的中國,經歷抗戰、內戰,到遷臺、赴美、旅港,再回歸故國的歷程,與其說是一本人物傳記,倒不如說是民國史與那一代人的縮影。
在變亂的時代環境下,南懷瑾決心走師道的道路、隱士的路線。三十一歲隻身入臺行願三十六年,弘揚正法,保衛民族文化;又逢國際風雲變幻,臺灣危疑震撼,浮言四起,難以久居,乃離臺赴美避地暫居。晚年回歸故里,闢建「太湖大學堂」,講學不輟;實驗文武合一、古今合一、中外合一的基礎教育,培育幼苗,振興傳統文化,一生教化功德,收拾人心,在在印證踐行他自己所說的中國幾千年歷史的「不易法則」。
南懷瑾壯歲在臺灣(也是避時、避地)生活三十六年的隱士蹤跡,與他所處的兩岸變亂時代,息息相關。除了與總統蔣中正、蔣經國的互動,還有1970年代的保釣運動,以及在李登輝時代被稱為「兩岸密使」、提議辜汪會談等,在在顯示他入世走中國文化內聖外王的路線。
南懷瑾常說,他的一生是「應劫」而來,「五四新文化運動」,文化斷層了,「我不能不來」。這正是百年來中國歷史的寫照,而他深刻體悟這些歷史關鍵,走過包括新舊文化斷層、軍閥割據、全面抗戰、國共內戰、兩岸對峙、白色恐怖、改革開放等歷史現場,以他特殊法緣的經歷,獨具「歷史之眼」的觀照,澄清了他親歷的民國史真相,見證了時代的靈光。
本書主旨僅僅是從一個側面重新探索南懷瑾處在臺灣威權時期的歷史關鍵年代,與當道和其他相關人士交往的點點滴滴,在在體現他的禪宗道家精神和隱士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