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内容简介】

·

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

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 自 的帝 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整个世界;成吉思汗的铁骑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希特勒为了这条路上的资源,将世界推入了战争和屠杀的深渊。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恐怖主义,依然是美国争霸道路上挥之不去的梦魇。

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您将发现,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

·

【编辑推荐】

·

◆新浪2016年度十大好书!豆瓣2016年度十大历史书!《21世纪经济报》2016年度十大书!

◆牛津大学资深历史学家解读:中国为什么要打造“一带一路”顶层战略!

◆破天荒!《人民日报》19天内两度刊文推荐!掀起全国公务员团购热!

◆上海市委宣传部推荐书目!深圳市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公开推荐!

◆《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环球时报》《文汇报》《国际先驱导报》好评如潮!

◆巴曙松、梁小民、吴晓波、陈功、葛剑雄、荣新江、许纪霖、樊登、鲍达民等国内外政商学文界巨擘联袂推荐!

◆全景展现丝绸之路这一两千年来始终主宰人类文明的世界十字路口!

◆英国亚马逊世界历史类No.1!美国亚马逊历史地理类No.1!印度非虚构榜No.1!

◆席卷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波兰、土耳其、印度、韩国等23个国家!

◆《纽约时报》畅销书,《泰晤士报》《卫报》《每日邮报》《观察者》《彭博商业》《历史今日》2015年度图书、彭博社2015年度历史图书!

·

·

【名人推荐】

·

本书对(丝绸之路)这一地区文化、宗教和历史的详细阐述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丝绸之路上纷繁复杂的利益纠纷和遍地荆棘,而这正是当前中国倡议‘一带一路’战略亟待强化的现实课题。

——巴曙松(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教授)

·

认真阅读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的著作,也许并不仅仅取决于你的兴趣和知识,它所引发的思考,的确可能攸关你的命运和未来。

——陈功(安邦集团创始人、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信息项目的负责人)

·

以前世界史读了那么多次我都没理解,这次读完《丝绸之路》我发现,原来世界是围绕着丝绸之路转的,丝绸之路才是世界的核心。

——樊登(著名领读人、前央视主持人、樊登读书会发起人)

·

此书视野广,涉及面广,颇具新意,特别是非常重视中西本土文化、宗教、历史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有利国人开阔眼界,摆脱对历史的自娱自乐。

——葛剑雄(复旦大学著名历史学家)

·

本书是从中国延展出去的丝绸之路的一部崭新通史。对于热切需要了解“一带一路”的中国读者来说,这部中译本有如来自异域的西瓜,既让我们知道丝绸之路的甘甜,也要警觉这条道路的艰辛和火辣。

——荣新江(北京大学著名历史学家)

·

彼得•弗兰科潘颠覆了我们过去对世界的理解。

——鲍达民(麦肯锡全球总裁)

·

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它将世界史的一个重要阶段,植入了一个全新的框架里面,非常有意思。

——陈功(安邦咨询创始人、“一带一路”战略最早的研究者之一)

·

这是一部揭示全球史新观念的著作,将解构我们过去对世界史的种种陈旧认识。

——徐文堪(著名中亚史专家,本书审校)

·

包罗万象、雄心勃勃、成就极高的一部史诗级巨著。

——威廉•达尔林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

·

弗兰科潘用精美睿智的语言,演绎了一部聚焦东方的世界史。

——《经济学人》

·

标榜自己是“全新的世界史”的书有很多,此书是难得的名副其实的一本。

——《泰晤士报》

中年之路2

在前作《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中,作者一语道破了中年危机的实质:它不是一个年龄事件,而是一种心理体验,源于我们一直以来为了迎合他人期望所扮演的“临时人格”,与我们内心的真实需求发生了猛烈的冲突。犹如一场心理上的地震,中年之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审视自己、开始改变的机会。但是踏上中年之路、已然听见内心召唤的我们,为什么发现“做自己”依旧这么难?

这本续作给出了问题的答案:中年的无力感,源于童年时期形成的情结,那是自我还太则小、不足以抵抗外部威胁时形成的心理防御方式。创伤出现得越早,防御手段就会越系统化,情结的力量就会越大。每当我们感受到类似的创伤体验,情结就会被激活,它像嵌在我们“大脑主机”中的自动化程序,把我们局限在孩童式的视野和反应中。原始创伤最糟糕的后果是它扭曲了人的自我感,并造成一种无意识的冲动,让我们在日后一次次地重演创伤关系。

于是,想要改变的力量和过往经历的束缚互相拉扯,自我想要呐喊,却无力表达。抑郁、焦虑、内疚、强迫、孤独、愤怒……中年之路上遍布灵魂的沼泽地。穿越,指的不仅仅是在沼泽中坚持住,直至瘴气散尽;还意味着把每片沼泽都视作待解的命题:我的抑郁意味着什么?焦虑与我的哪些过往经历有关联?是什么在支配我、控制我?这种态度会让我们主动地面对痛苦,而不是一味地被动忍受,借由穿越沼泽,打破原始恐惧对我们持续了半生的钳制。

我们做的最伤害自己的事情,就是被创伤困住,却还要责怪自己。以一颗还未长大的心,活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是极为不容易的。推翻童年的暴政,解开前半生的束缚,是在人生中途,我们必须完成的事情。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内容简介】

“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

本书收录了吴晓波近年散文作品60余篇,不同于商业作品的理性客观,散文中有他为人父的舐犊情深,有与故人相交的依稀往事,有身为知识分子的冷眼世情,有浸淫商业世界几十载的犀利勾画。时 光有味,岁月留声,每一篇都是最诚挚的表达。

【编辑推荐】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第一本散文集】从近年散文作品500余篇中精选59篇,包括关于人生、关于财富、关于商业多重表达。这些文字其中也体现了他从籍籍无名到“中国最好的财经作家”的文脉轨迹。

·【一位财经作家的私人表达】书中吴晓波既用深情地笔触写下给女儿的文字、对人生的感悟,也以相对感性的视角回忆和记录了一些人事,如王石、褚时健、罗振宇、秦朔、何志毅等。

·【“马桶盖”掀起中国制造大讨论】《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去日本买只马桶盖》、《我为什么从不炒股》等几篇在吴晓波频道公号上发布后获50万以上的阅读量,最高达200万。其中《在日本买只马桶盖》一文发表后,在国内引起巨大的反响,李总理亲自提及,引发从上自下关于中国制造的热议。

·【全彩四色印刷】配精美插图,特别加入@老树画画 插画作品。

“我以为,我们的梦想已经失落在呼啸而过的路上;

我以为,我们注定生存在一个根本不值得大师用文字记取的时代。”

“在我们这个国家,最昂贵的物品是自由与理想。

它们都是具体的,都是不可以被出卖的,而自由与理想,也不可以被互相出卖。”

“人生的路,有的时候越走越窄,有的时候越走越多,但是,每一次选择,便注定意味着无数的错过。”

“在这个现代的都市中,我们的孤独只因为我们彼此敌视,互怀戒心,只因为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是那么的恍惚和恐慌。”

“金钱让人丧失的,无非是他原本就没有真正拥有的,而金钱让人拥有的,却是人并非与生俱有的从容和沉重。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

“你看,我们对这个世界还是这么好奇,我们还有勇气舍弃一切,即便手中的黄金变成了沙砾,但若放手出来,空掌仍能握铁。”

流动的斯文

从晚清重臣张树声,到乐益女中校主张冀牖,再到创办了家庭杂志《水》的张家姐弟;从历史重地淝水,到江南九如巷中的那口老井……“张家的文化说到底就是‘水’的文化,那一脉流动百年的,不是别的,就是斯文。”

《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一书,乃是作者王道翻阅众多资料,奔访经年,辗转数地而写就。他以口述人为基点,以人物变迁为经纬,以坚持和冲突、秉性为戏剧点,配以三百多张图片,再现了合肥张家百年来的历史变迁,百年斯文存续脉络及世家之和韵流风,读之一一浮现。

张家的“和”字辈,尤其见证了时代的巨变和中国传统仕宦阶级进入现代的沧桑历史。“张家四兰”,在中国近代史上知名度仅次于宋家三姐妹,被称为“最后的大家闺秀”。大姐张元和,精昆曲,嫁给名噪一时的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张允和,擅诗书格律,与语言学家周有光举案齐眉;三姐张兆和与沈从文的一段情缘被传为佳话,后自己成为名编辑;四妹张充和工诗词、擅书法、会丹青、通音律,最终携手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六兄弟中,老大张宗和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曾任教西南联大,是著名的昆曲曲友;老二张寅和是位低调的诗人,早期曾在《申报》工作;三弟张定和是中央歌剧舞剧院的作曲家;四弟张宇和是张家唯一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为南京中山植物园研究员;五弟张寰和继承父业担任乐益女中校长,始终从事教育工作;最小的张宁和26岁时便成为中国交响乐团第一任指挥,后为比利时皇家乐队成员。

张寰和先生以近期颐之年,帮助审订了本书的文字,并提供了大部分的图片,特在此表示感谢。

【名家推荐】

《流动的斯文》述写晚清官宦张家数代人的故事,虽不复杂曲折,却也荡气回肠,令人动容。从合肥龙门巷到苏州九如巷,张家在二十世纪上半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传统和西方现代思潮的汇集交融之地。张冀牗及其子女们,两代人并不相同却又相通的文化追求,书中描绘得真切生动,有声有色。张家姊妹固然才学超群,张家兄弟同样出类拔萃。他们或文采风流,或曲声悠扬,或历尽磨难,或扬名海外,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无不折射着二十世纪中国的风云变幻。

──陈子善

张家四姐妹是当代中国大家闺秀的典范,境遇也许各异,吉凶祸福中流露的却始终是书香门第贞静的教养。

──董桥

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叶圣陶

从中(《水》)我看到了一向被忽略的知识和力量的人文精神的价值。

──葛剑雄

创伤遗传:心理咨询师和她的11位来访者

这本书诞生在咨询室的沙发上,形成于作者和11位来访者之间的亲密对话。书中讲述的这些真实故事,都是关于被埋藏起来的创伤,其中有来访者的自述,也有咨询师个人的经历。

在咨询室里,作者以咨询师的身份探索那些意识之外被忽略的记忆。我们自己的童年、父母的痛苦、祖父母的创伤,那些被拒绝谈论的经历,那些在大脑中被归类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不重要事件,总是会以某种方式返回我们的生活,困扰我们。在这些故事中,作者以精神分析师的视角,描述了遗传创伤的多张面孔。

一位拥有美满家庭的女性痛苦于自己的婚外恋,她的出轨与自己“情感死寂”的母亲、当年垂死的外祖母有着怎样的联系?一位沉浸在失恋痛苦中两年之久的男子,他的梦境将如何牵扯出祖父自杀的真相,以及自身痛苦的根源?外祖母指控哥哥性侵了妹妹,警方多次介入却没有找到证据,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性侵的幽灵可以影响一个家庭中的三代女性吗?为什么一位经历过童年暴力的男子,在咨询的开始展现出了强烈的攻击性,而另一位因为父母意外怀孕而出生的男子,为何在自己初为人父之后怀有自杀的倾向?

把来访者带入咨询室的,可能是一些再寻常不过的触发事件︰无法摆脱失恋的悲伤、犹豫是否要生养下一代、过于情绪化、感觉不幸福、神经衰弱、自杀的念头、夜间的惊恐等等。但随着对话的展开,探索的深入,真相被逐渐剥开。

这本书关注祖父母的创伤怎样存在于孙辈的心里,讲述被父母埋藏的秘密,也寻找我们对自己保留的记忆,那些威胁性太大、我们无法完全处理的现实。这11个故事试图厘清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联系,并尝试回答我们应该如何继续。

它们或许是感伤的,但结局都充满希望。

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

——编辑推荐——

★一位饱读欧美文学的旅行者,一片荒凉干旱的“应许之地”,一段探寻与印证的心路历程,一部展现别样以色列的上乘之作。

★作为知名书评人,云也退的纪录完成了很多小说家都梦寐以求的事,构思精巧,富于想象,在细腻、幽默的娓娓道来中,我们见到了一个真实的以色列。

★以色列,这里布满战争的阴云,这里尽是无边的沙漠,但这都无所畏惧,因为这里有一群人,他们认同自己的国家,他们专心事业的平凡,他们能感受到活着的意义。

★内奥·茨马达,一个位于以色列南部阿拉瓦的基布兹,国际志愿者与村民一起劳作、冥想、交流。那里有老大哥般的夏哈、木讷严谨的宁录、聪明健谈的达尼埃尔、总是在工作的阿维克多、傻乎乎的马克、娃娃气的阿诺奇卡,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没有缘分、互道“Good luck!”的萨拉……所有这些人都在里奥离开的一刹那令人感慨万千。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与众不同、如自传体小说般的深度游记。它讲述了作者以国际志愿者身份到以色列南部一个名叫内奥·茨马达的基布兹(集体农庄)生活、劳作、思考的故事。全书包括引子和31天的纪录,虽然形式如此,却又不是简单的日记。在内奥·茨马达生活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激情、专注与澄澈合一,视野、生命与行动一体,没有人在乎你有什么特长,也不在乎你有什么缺陷,没有特权,没有歧视,所有人的都在一起劳动,一起成长,让作者、读者都感受到了内心真正的和谐。作者记录下了内奥·茨马达特有的衣、食、住、行、劳作以及冥想,同时又将以色列的文学、历史以及他此前对各城市、各名人的踏访穿插其间,内容宏阔、深邃,语言轻盈、睿智,极具可读性。

——名人推荐——

在这部横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迷人著作里,云也退像一个舞者,在历史、现实与想象的轻盈里,将他在内奥·茨马达的三十天细细密密地呈现。其中,他贡献了新闻记者的敏锐、小说家的技巧和一个思考者的发现。我也喜欢他的以色列名字:里奥。——李宗陶

一开始,我还以为《自由与爱之地》这个书名其实是对以色列那著名公社生活的反讽。因为身在其中的云也退写得如此冷静、自省而幽默,并因此和他的对象保持了足够的距离。看到最后,我才发现他或许是认真的;这是一种历经思索的复杂肯定,而非廉价的游客式单恋。此乃上乘旅行书写才能具备的气派,不料竟是作者的第一本书。——梁文道

这本书是细腻的个人感受与深入的历史洞察的美妙结合。它将证明,云也退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批评家,还身处最佳游记作家之列。——许知远

在这本游记式的著作里,云也退完成了一件连很多小说家都梦寐以求的事情,即用文字还原他人的声音,在话语中呈现一个由“我与你”共同构成的生活世界。某种程度上,再借用另一位犹太哲人汉娜·阿伦特的概念,这也是一场“心智生命”与“积极生活”的相遇。 ——张定浩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