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王宁、马凌、田丰、严飞、杨早、李钧鹏、陈英、李三达、祝羽捷等知名学者、文化人士诚意推荐
★TOP消费社会学入门读物,豆瓣2022年度商业经管图书、《出版人》杂志2022年度致敬图书,新周刊刀锋图书奖、界面新闻、《财经》杂志、今日头条、36氪、虎嗅2022年度好书……
★为什么我们会买了又买?为什么买得越多反而越不快乐?
★200年消费主义 简史,商品如何成为世界性的新宗教
★一份兼顾深度与可读性的消费主义认知图谱
★拨开消费主义迷雾,完整再现商人、资本、广告与媒体的合谋
★在消费社会,我们孜孜不倦地建设着名为“自我”的终生工程
——————————
【内容简介】
万有引力社会议题书系“万相”001号作品。
短短两个世纪,世界就从农业社会彻底转变为商业社会,在这个极度便利、高速发展的消费时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市场力量的崛起,也催生了全球社会与政治的多重变革。品牌、大型百货公司、公关和广告的繁荣,商品价值的过度包装,无不影响着人类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方式,使我们从自给自足的生产者“进化”成了“买卖机器”。
本书从18、19世纪商品经济发轫的欧洲入手,展现了消费主义、商业文化诞生和发展,并成为现代生活中心的过程,揭示了世界向消费社会的转变和商人权力的急剧上升,是如何将我们制造成“消费者”的。
【媒体推荐】
本书考证详细、引人入胜,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消费社会历史的窗口。
——法国《解放报》
安东尼·加卢佐的文字虽然充满雄心,但又非常容易理解。正如他所说的,消费并不是从始至今都像今天这样占据人们生活的中心位置。这本书探讨了社会在不到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向“消费社会”发展的过程。
——法国经济月刊《经济新解》
此前,已经有不少批评声指向过度膨胀的消费社会及其必然结果——“人类变成买卖机器”。50年前,让·鲍德里亚在他著名的《消费社会》一书中就描述了这一现象。但是,向消费社会转变的历史是怎样的?其背后有着怎样的复杂机制?消费主义如何接二连三地进入城市、家庭和媒体?在《制造消费者》这本论述清晰而引人入胜的书中,社会学家安东尼·加卢佐破译了消费主义演变的迷人轨迹。
——法国文化周刊《电视全览》(Télérama)
本书作者没有理论自负、没有展现意识形态,而是用有据可查的文本为读者展现了多种视角及例证,浅显易懂地讲述了1800年到2000年消费社会的演变。
——法国科普月刊《为科学》(Pourla Science)
⭐️入选央视2023年春季榜单,央视网《读书》栏目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第二届行读图书奖“复活”书榜推荐图书
·
📣为什么养娃这么累?“鸡娃”家长为何如此焦虑?
现代社会家庭规模缩小,一个家庭普遍只有一到两个小孩,孩子成才概率下降;
身处中产阶级中上层的美国人把他们一生积蓄的一大部分都花在了孩子的教育上;
中产家庭无信托基金或家族企业给孩子继承。
📣精英教育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密集的兴趣班教育真的能在未来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吗?
成功的关键往往不是物质条件,而是看待世界的方式,如何培养孩子取得成功的“野心”是很重要的;
精英教育的底层逻辑是通过竞争性的兴趣班培养孩子的“童年竞争资本”:(1)内化获胜的重要性;(2)学会走出失败,赢在未来;(3)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4)学会在高压环境下获得成功;(5)坦然地在公开场合接受他人的评判;
作者回访发现,当初的小孩子长大后大都成功被美国顶级学府录取,有宾夕法尼亚大学(常春藤联盟之一)、威廉姆斯学院学院(美国著名文理学院)等。
📣给男孩和女孩选择兴趣班有什么不一样?养育男孩跟女孩的家长各有什么顾虑?
男孩子跟女孩子的成长差异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展现,家长培养男孩跟女孩的方式完全不同;
给男孩子和女孩子选择兴趣班时需要考虑什么?该如何因材施教?
——————— ———
没有人会拒绝给予自家孩子成功的机会,没有人会冒险不让孩子参加竞争性活动
田野调查+成人访谈+儿童访谈,童年竞争资本×阶层狂热×产业结构
★超越批判,分析“鸡娃”现象背后的理性机制;
★投身现场,倾听家长和孩子们自己的声音;
★深入剖析,揭示推动童年竞争的产 业结构。
万相·005号作品
为什么竞赛和课外兴趣班充斥着年幼孩子们的生活?为什么再忙碌的家庭也愿意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怀着这样的疑问,美国社会学家、教育研究学者希拉里·弗里德曼以国际象棋、舞蹈和足球三个活动为例,综合了来自田野观察、成人访谈和儿童访谈三个方面的数据,对将近100个家庭进行了全面的社会学调查。《一激到底》不仅梳理了儿童竞争性课外活动的历史发展,分析了父母让孩子报名兴趣班、参加竞争性活动的动机和目的,也揭示了童年竞争文化背后的一套复杂精妙的产业结构。
【媒体、专家推荐】
令人印象深刻……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是美国人对于成功、失败的观念是如何渗透到下一代的,对于他们来说,这项研究是至关重要的读物。
——《出版人周刊》
这本书从三个不同的领域审视了儿童竞争性活动的历史和运行机制,视角敏锐、研究深入、叙述清晰。如果你对课外活动以及参加这些活动的孩子的未来前景感兴趣,那么希拉里·弗里德曼的《一激到底》就是一本必读书。
——《儿童·大脑》杂志
考虑到年幼的孩子也面临着相当大的竞争压力,要为考上名牌大学、从事赚钱的职业做全方位的准备,《一激到底》是一项非常及时、极富启发性的研究……读过《虎妈战歌》《放养孩子》的非专业读者,肯定也会对这本书感兴趣。
——《图书馆杂志》
《一激到底》是一部重要的社会科学著作,它突破了学术研究和大众批评的界限。希拉里·弗里德曼成功地解释了美国中上阶层如何看待孩子们参与课外竞争性活动,她倾听父母和孩子的心声,揭示了童年竞争性活动的张力、机制和利弊,为学者和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必要的视角
——加里·艾伦·费恩,美国西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21世纪的童年世界迎来了一位杰出的诠释者。凭借精彩的论述、详实的证据,希拉里·弗里德曼的《一激到底》向我们介绍了美国当代最引人注目的创新性研究之一:儿童竞争性课外活动的社会机制研究。对于文化社会学和社会不平等两个领域来说都有突出的贡献。
——维维安娜·泽利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给无价的孩子定价》作者
★《新京报书评周刊》《上海书评》推荐图书
★《新周刊》推荐推文阅读量10万+
★胡泳作序推荐,梁小民、刘海龙等多位专家读后好评
★当大厂外包、打零工、无偿兼职变成了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裁员、失业、破产无可避免,高科技从业者发明了一种叫“一人公司”的理念以自洽
— ———————
当不稳定时代来临时,我们如何应对失业后的事业与生活?
通过 18个月的田野调查、9年的跟踪寻访,与400多位高新技术行业的失业者的深入交流,人类学家卡丽·莱恩深刻呈现了这群失业者的遭遇,并挖掘出隐藏在这一群体背后的生存哲学——“一人公司”:在精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理念下,白领很少将自己的失业归咎于“制度”或雇主,而是倾向于责怪自己,或将失业视为全球经济中商业周期和竞争的必然结果。由此,所有的工作都变成临时的,不再存在职业忠诚,个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做自己的后勤与财务,把自己当作商品来推销,当作一家“一人公司”来经营。
他们小心经营着自己的“一人公司”。然而,当泡沫破灭,将一切寄托于自己的努力,还是唯一的出路吗?
————————
【专家推荐】
本书的主题,也是本书最重要的贡献,是技术工作者对自己的处境所表达的那种高度个性化的责任观念。他们认为自己不是下岗工人,而是“一人公司”,是从事定义、改进和营销“个人品牌”工作的持续劳动的企业家。他们始终坚信,市场最终会回报他们的灵活性、辛勤工作和牺牲精神。
——胡泳,北京大学
美国学者卡丽·莱恩的《一人公司:失业潮中的高科技工作者》(广东人民出版社,2024)。经济衰退的大潮之下,高科技企业纷纷倒闭,高学历工作者的出路在哪里?作者指出了一条新路,自己办个“一人公司”。书中介绍了不少这类人失业后自谋出路的经历。高科技时代网络为他们提供了自我就业的方便,而且这种就业形式还带来了更多的自由,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个人奋斗,既是生存之基础,也是快乐的源泉。
——梁小民,著名经济学家
人类学家对00年前后和07—08金融危机时代高科技工作者失业的研究,和今天有些微妙的共鸣。失业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个人身份和特定生活方式的剥夺,它会引起个人、家庭及社会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在新自由主义体制下,个人将自己作为公司运营,所有社会结构造成的问题,都必须个体承受,失业甚至成为个体不成功的标志,让人陷入自责与自救的深渊之中。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编辑推荐】
★王宁、马凌、田丰、严飞、杨早、李钧鹏、陈英、李三达、祝羽捷等知名学者、文化人士诚意推荐
★TOP消费社会学入门读物,豆瓣2022年度商业经管图书、《出版人》杂志2022年度致敬图书,新周刊刀锋图书奖、界面新闻、《财经》杂志、今日头条、36氪、虎嗅2022年度好书……
★为什么我们会买了又买?为什么买得越多反而越不快乐?
★200年消费主义 简史,商品如何成为世界性的新宗教
★一份兼顾深度与可读性的消费主义认知图谱
★拨开消费主义迷雾,完整再现商人、资本、广告与媒体的合谋
★在消费社会,我们孜孜不倦地建设着名为“自我”的终生工程
——————————
【内容简介】
万有引力社会议题书系“万相”001号作品。
短短两个世纪,世界就从农业社会彻底转变为商业社会,在这个极度便利、高速发展的消费时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市场力量的崛起,也催生了全球社会与政治的多重变革。品牌、大型百货公司、公关和广告的繁荣,商品价值的过度包装,无不影响着人类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方式,使我们从自给自足的生产者“进化”成了“买卖机器”。
本书从18、19世纪商品经济发轫的欧洲入手,展现了消费主义、商业文化诞生和发展,并成为现代生活中心的过程,揭示了世界向消费社会的转变和商人权力的急剧上升,是如何将我们制造成“消费者”的。
——————————
【媒体推荐】
本书考证详细、引人入胜,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消费社会历史的窗口。
——法国《解放报》
安东尼·加卢佐的文字虽然充满雄心,但又非常容易理解。正如他所说的,消费并不是从始至今都像今天这样占据人们生活的中心位置。这本书探讨了社会在不到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向“消费社会”发展的过程。
——法国经济月刊《经济新解》
此前,已经有不少批评声指向过度膨胀的消费社会及其必然结果——“人类变成买卖机器”。50年前,让·鲍德里亚在他著名的《消费社会》一书中就描述了这一现象。但是,向消费社会转变的历史是怎样的?其背后有着怎样的复杂机制?消费主义如何接二连三地进入城市、家庭和媒体?在《制造消费者》这本论述清晰而引人入胜的书中,社会学家安东尼·加卢佐破译了消费主义演变的迷人轨迹。
——法国文化周刊《电视全览》(Télérama)
本书作者没有理论自负、没有展现意识形态,而是用有据可查的文本为读者展现了多种视角及例证,浅显易懂地讲述了1800年到2000年消费社会的演变。
——法国科普月刊《为科学》(Pourla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