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流派批评史论》一书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红学流派批评史论”(13BZW035)的结项成果。天津师范大学赵建忠教授从红学流派的视角切入并结合其学术渊源,对《红楼梦》问世以来的评点派、题咏派、杂评派、索隐派、考证派、社会历史批评派、美学批评派、探佚派等的源流嬗变、治学理念、兴衰起伏、功过得失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梳理和总结,多方位透视它们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盛衰起伏的原因,并进行前瞻性的总结,兼及后四十回的真伪、《红楼梦》的文化研究和文本阐释等问题,进而反思新时代的红学研究范式,对于当代红学新批评视野的建构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建设性意义。
本书介绍了道教从产生到新中国时期的演变历程,并述及道教在海外的发展,是作者在《中国道教史》(四卷本)等著作的基础上缩编而成,末尾又附以《道教基本信仰及其他》和《我与道教文化研究》两份材料,对于青年学子和专业研究者之外的读者了解道教很有裨益。此次再版,作者修改了书名和内容中的个别错误,更新了附录中的一些个人信息。
本书从制度层面,讨论了南宋馆阁的历史沿革及馆职设置,馆职选任和作为初级馆职的正字、校书郎召试除职状况,呈现了南宋馆阁图书之府的重建过程与策略功效;以详实的数据论证南宋馆阁的育才功能,揭示了南宋馆阁文人与国家科举之诸种关系。比较论述了两宋馆阁制度的继承与差异;从文学层面,重点考察了南宋馆阁策论的要求和对策实状,以及对南宋社会风气的影响。本书的研究,揭示了即便在半壁河山、军事压力激增、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南宋馆阁选拔仍任用了大批优秀人才,对南宋政治、文化、文学的贡献依然不容小觑。
本书将辞赋史与学术史融会贯通,深入勾画宋代文化的发展以及转向内在的演进历程,对揭示“近世”传统中国的面貌具有探索性的学术价值。 作者通过对辞赋作品的分析,揭示宋人对“盛世”的理解和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特点,探讨北宋中期以来宋人在构建宇宙秩序与心灵秩序方面的努力,追寻耕读传家观念和乡土中国的生活范式,发掘华夷之辨观念的发展与民族精神、华夏传统的重新认识与塑造等,这些研究在“预流”当下学术、弥补学界研究之不足方面具有启发意义。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红学流派批评史论》一书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红学流派批评史论”(13BZW035)的结项成果。天津师范大学赵建忠教授从红学流派的视角切入并结合其学术渊源,对《红楼梦》问世以来的评点派、题咏派、杂评派、索隐派、考证派、社会历史批评派、美学批评派、探佚派等的源流嬗变、治学理念、兴衰起伏、功过得失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梳理和总结,多方位透视它们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盛衰起伏的原因,并进行前瞻性的总结,兼及后四十回的真伪、《红楼梦》的文化研究和文本阐释等问题,进而反思新时代的红学研究范式,对于当代红学新批评视野的建构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建设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