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启情感史"丛书包含的书籍

情感学习

★跨越德、美、英、意、法、荷、挪、俄、瑞典等世界各国,考察百余种经典儿童文学与教育手册,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情感的认知与学习的异同。

★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同理、爱、羞耻、痛苦、恐惧、勇敢、思乡、无聊,十三位情感史研究专家,勾勒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

★从《绿野仙 踪》到《霍比特人》,从《鲁滨逊漂流记》到《爱丽丝漫游奇境》……我们习以为常的情感并非天生,而是通过阅读形塑,并不断改变。

★“光启·情感史”系列第一部,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王晴佳策划作序,著名历史学者蒋竹山推荐 。填补儿童情绪史研究的空白,为儿童情感研究奠定框架。

本书研究百年来经典儿童文学如何引导孩童与青少年认识感觉、学习情绪,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情感研究中心主任、耶鲁大学德国史教授、柏林自由大学荣誉教授乌特·弗雷弗特主编,集合该中心的数位情感史研究专家共同撰写。

1870-1970年是儿童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对儿童情感的讨论最蓬勃发展的年代,儿童被视为需要教养的独立于成人的个体,无数童书与教育手册协助父母引导儿童学习情感、掌控情绪,并由此发展出“健全”的人格。本书即通过考察这一时期来自世界各国的百余种畅销儿童文学与教养手册,还原其阅读情境与读者反应,探索儿童和青少年如何通过阅读来学习感受、认识情感。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儿童会与书中主人公一起体验成长,通过模仿与自我调整,学习各种情绪,并且将这些情绪转化成知识。作者们也将这些情感置于历史转折与社会变迁中讨论,勾勒出十二种情绪的百年发展史。

在探讨这些书籍传递出哪些情绪知识以成为儿童的情感养分时,本书分析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如儿童如何在《蝇王》中学到“羞耻”“痛苦”与“同理心”,通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懂得“分离焦虑”;而曾被鄙视的“胆怯”,在《绿野仙踪》里有了新的诠释,从托尔金的《魔戒》《霍比特人》到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恐惧的概念又变得更加复杂……这些作品鼓励儿童拥抱恐惧、摆脱羞耻,接受思乡病为一种合情合理的感觉,并赋予儿童掌握自我情绪的权利,儿童有了不同的选择与空间,同时也开始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羞耻

【内容简介】

Choice杂志年度杰出图书奖,情感史首倡者彼得·N.斯特恩斯代表作。

一部关于羞耻的文化史,一种无处不在的社会治理术。

我们常将羞耻视为一种负面情感加以回避。而历史上,羞耻感在家庭、教育、刑罚、体育、政治等诸多领域都发挥着作用。社会用它来规范我们的行为、维持秩序、建立身份认同。

现代社会,羞耻感看似衰落,却仍在各种文化中延续,并不断被开发出新用途。而当新媒体时代的羞辱狂热给人带来难以磨灭的伤害,羞耻是否还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斯特恩斯比较东西方文化,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揭示羞耻无处不在的情感威力。

【编辑推荐】

羞耻不只是个体内心的卑微情绪,也是社会用来维持秩序的手段。本书揭示了历史上羞耻心与各种羞辱方式如何被家庭、学校、法院等机构利用来规范共同体成员的行为,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

引发我们对当下羞耻复潮的反思:如今,“羞耻症”无处不在,从校园霸凌、身材羞辱到各种性别、年龄羞耻。当网络暴力充斥着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我们该如何看待羞耻,它是否还能以建设性的方式加以利用呢?

世界史名家的情感史奠基之作:彼得·斯特恩斯是AP世界史委员会的创始主席和美国历史协会教学副主席,创办并主编了《世界历史杂志》长达五十年。他提出了“情感学”概念,成为情感史研究领域的奠基人。

结合心理学与社会学最新成果,跨越东西文化比较研究。引入中国、日本、印度为代表的亚洲文化相比较,体现羞耻感在社会情绪中的核心位置,也打破了自《菊与刀》以来认为西方为“罪感文化”社会,优于“耻感文化”的东亚社会的传统偏见。

【媒体推荐】

连续性和不连续性,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重要观点。无论好坏,羞耻与我们同在——过去、现在和未来。

——琼·唐尼(June P. Tangney),美国心理学家

本书将各个文化中对羞耻情感的零散分析编织在一起。斯特恩斯对羞耻感的长时段历史研究打破了情感史中常见的古典、中世纪、早期现代和现代分期的界限。

——《社会史》

斯特恩斯是美国情感史领域的权威。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无与伦比的。这是一本精彩的书,对当前最重要的情感之一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

——乔安娜·伯克,《疼痛的故事会》作者

本书将读者带入一个令人惊叹的旅程,审视全球各地和各个时代的羞耻和羞辱习俗。斯特恩斯巧妙地勾勒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间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整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重要观点。这本巨著语言优美,发人深省,探讨了羞耻感在教育、育儿、刑罚、国际政治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无论好坏,羞耻感与我们同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如此。

——朱恩·P.唐尼(June P. Tangney)

“这部专著写作上乘、发人深省、研究全面,是对社会中日益增长的情感领域的重要贡献……必不可少。”“大胆审视一种谦卑的情感。”

——Choice杂志

疼痛的故事

【编辑推荐】:

沃尔夫森历史奖与弗兰克尔奖得主重磅著作,讲述一部跨越三百年的疼痛文化史。在如今这个充斥着积极心理学、保健品与镇痛药物的时代,疼痛被看作虚弱的象征,需要被掩盖和克服,本书让我们重识疼痛,看到痛苦自有其意义。

颠覆我们对疼痛的惯常认知,疼痛不只是生理现象,也是社会事件,是在社会环境中被感受、见证和塑造的。为疼痛研究提供了新的阐释框架。

疼痛不是公平分配的,哪些人能获得同情与止痛药,哪些人却只能默默忍耐?疼痛是否由经济剥夺和基本生存条件的匮乏造成?疼痛之间是否存在等级?疼痛与性别、种族、阶级都密不可分,权力政治将它渗透了一遍又一遍。

跨越医疗、伦理、法律、社会政治、性别、哲学等诸多领域,了解疼痛的历史让我们反思如何在痛苦中自处、如何应对他人的痛苦,也为政策制定与医疗照护提供参考。

“光启情感史”系列新作,由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王晴佳策划主编,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丛亚丽、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高晞等鼎力推荐。

【内容简介】:

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疼痛?如何应对疼痛?

沃尔夫森历史奖与弗兰克尔奖得主重磅著作,一部跨越三百年的疼痛文化史。

在逃避痛苦的时代,让我们看到疼痛自有其意义。

从牙痛、头痛、痛经、肌肉痛,到精神痛苦,每个人都为疼痛所扰,都试图用各种形象的隐喻来描述它。从“积极的情感体验”到需要战胜的“邪恶”,人们对于疼痛的认知和讲述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有些人借此展现英雄气概,有些人则无权喊疼;有些人被认为对疼痛天生敏感,有些人则似乎特别耐疼……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差异?人们在痛苦时如何自处?

本书讲述了18世纪以来关于疼痛的故事,横跨医学、文学、宗教、生物等各领域,考察人们对疼痛的讲述发生了哪些变化,信仰、性别、种族、阶级等意识形态因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展现了身体、意识、文化、语言之间的动态联系,为我们理解疼痛提供了新方法。

【媒体评论】:

疼痛是一种涵盖身体、心灵和文化的现象,它困扰哲学家的思考,刺激科学家的研究,让语言学家不知如何定义,但这不是一部讲述如何认识和治疗疼痛的医学史,而是一部关于疼痛的思想史著作,读后我们会知道为什么“疼痛是一种文化现象”。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高晞

疼痛因其有善恶的元素,是医学伦理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关注的重要议题。本书从历史、社会、文学、医疗等视角展示了不同文化对它的理解,让读者可以充分理解疼痛如何贯通于生理、情感、理智和宗教等领域。疼痛的魅力在于有人赞美它,借助它提升自身的忍受力和控制力,也有人憎恶它,希望远离这种煎熬。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丛亚丽

本书是一本内容详实、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历史学术著作。伯克为疼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革命性的新框架,并深入探索了西方世界从18世纪至今疼痛性质的广泛转变。它开辟了历史探究的新途径,也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和公众提供参考。

——《历史评论》

本书举例丰富,说明了关于其主题的医学、宗教、种族和性别话语,以及这些话语在向公众提供医疗服务方面曾经和仍在产生的影响……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读物。

——《图书馆学报》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