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津安二郎御用编剧、日本传奇剧作家野田高梧
揭晓“剧本料理之道”,超越时代的不朽名著
长销60年的编剧必读入门书
分享日本电影含蓄隽永风格背后的秘密
界定“电影剧本”的独立形式、接轨东方美学
📖 编辑推荐
野田高梧,日本电影史上的传 奇剧作家,被誉为“小津安二郎的右手”。
从小津安二郎的导演处女作开始,小津的电影剧本大多是与野田联手创作的,二人一起开创了日本电影的战后黄金时代。晚年的他们,更互为流水高山,在茅崎的旅馆、蓼科山上的小屋合宿,一住就是三四个月,“志趣相投、沟通无碍”(小津语),伴随着寿喜锅与清酒,共同执笔了十多部载入史册的经典作品,包括《晚春》《麦秋》《茶泡饭之味》《东京物语》《彼岸花》《秋刀鱼之味》等。
早自1946年起,野田高梧就在《剧本》杂志上连载专栏,部分文章曾以《剧本方法论》为名选编出版。1952年,应宝文馆之邀,时任日本编剧协会会长的野田在前作基础上,倾心竭力、潜心增补,将自己大半生创作心得正式定名为《剧本结构论》修订出版。
◎ 从电影的根基“结构”入手,具有代表性的剧本创作入门书
《剧本结构论》被誉为编剧史上“不朽的名作”。野田高梧提出,如果将电影比作建筑,剧本就是设计图。如果没有好的剧本结构,再优秀的剧情也无法吸引观众。编剧只有先掌握了剧本结构的原则,才能创作出扣人心弦的好电影!半个多世纪来,野田高梧的理论历久弥新,换言之,《剧本结构论》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性。
◎ 出自“小津调”缔造者的结构、故事、人物、叙事打磨之道
日本电影界流传着一种说法,“小津调”就是“野田调”——若没有野田的参与,小津电影的节奏和台词就会与观众熟悉的大不相同。野田高梧擅长以普通人家为创作的舞台,描绘亲子关系和人生的微妙之处。如何用看似偶然的细节、稳重练达的笔触,在银幕上再现琐碎而真实的生活?在本书中,这位剧本大师将自己的心得娓娓道来。
◎ “日式编剧术的先驱”,学贯东西、博采众长的知识宝库、美学体系
野田高梧饱览大量经典欧美电影,也从同时代的黑泽明、川端康成、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等名家处采撷灵感,将他们的创作经验吸纳到剧本这一“年轻”的形式中。他从蒙太奇手法联想到歌舞伎的双花道舞台,用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戏剧结构对比能剧中的“序破急”法则,从契诃夫的《备忘录》谈到夏目漱石的“味噌本”……《剧本结构论》可谓是一卷凝聚了野田高梧毕生所学的“武功秘籍”。
◎ 60年来日本读者殷切追捧的长销书,初次正式引进简体中文版
本书译自“野田高梧纪念蓼科剧本研究所”整理的2016年复刊版,文章顺序与1952年初版一致。中文版沿用复古风格装帧设计,并在复刊版基础上为日本电影术语中的外来语标注了英、法文来源,既保留了原书的风貌气质,又为当代读者提供可查询的依据。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在日本畅销六十余年的金牌编剧教程,凝结了传奇剧作家野田高梧的毕生经验。
野田高梧认为,在诸多艺术形式中,拥有最多结构之美的是电影。剧本结构的质量,会对影片质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本书早在20世纪40年代便高瞻远瞩地提出剧本具有独立于文学、戏曲的艺术地位,是一本划时代的先驱之作。
本书围绕“如何创作既能吸引观众,又有深度的好剧本”,阐述应如何充分发挥剧本的五大基本结构——开端、矛盾、危机、高潮、结局——的作用,并梳理了从日常生活细节中攫取灵感、发掘题材深度、引导观众感悟主题、运用叙事技巧、塑造有血有肉人物等方面的个人心得。
本书援引了大量欧美、日本经典影片,介绍了黑泽明、川端康成、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等同时代名家的创作理念。通过阅读,读者可以一窥这位家庭题材大师的宝贵经验,领悟含蓄隽永的“小津调”背后的秘密。
「一个穿着风衣、手拿塑料袋、外表谦和的亚洲人走了进来。
我不知道他是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来。
说道,打扰了,我是李安。
再不拍电影我就要死了。」
他发掘了李安,他是《综艺》“全球娱乐业影响力五百人”之一,现任亚马逊影业制作部主管
听“纽约无成本制片之王”特德·霍普畅谈电影制片风云史 —— 一部有干货、有远见、有真心、有八卦的制片人手记
...................
※编辑推荐※
身为电影制片人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从在《席德与南茜》的片场打杂开始,特德·霍普已经在美国独立电影圈里磨练了近三十年。如今,他已走在电影界数字变革的前端,名列《连线》杂志“25名正为打造令人难以置信的‘未来世界’而努力的天才”、《综艺》杂志“全球娱乐业中最有影响力的500位商业领导者”。“做电影”这份工作从来都不那么简单,不那么稳定,甚至不那么“体面”……可他却说,没有比这更好的工作了!
◎ 李安早期制片人详谈“李安电影”工作方式的形成
◎ 中小成本电影制片人必读的项目开发指南、片场管理经验集、发行备忘录
◎ 从亲历者角度,娓娓道来一段上世纪末美国独立电影圈简史
◎ 附有《独立电影的141个问题与机遇》,一则关于互联网时代电影生态的从业者沉思录
◎ 特德·霍普特意为中国读者撰写前言,袒露从卖方到买方的心理变化,公开在亚马逊影业的项目甄选原则
◎ 相信我!读完真的会对电影充满希望!
※内容简介※
这是美国著名电影制片人特德·霍普的一次“自白”——它既是一本职业生涯回忆录,又是一本制片人工作手册,还是一本展望电影界未来的宣言。
在这本书中,霍普记录下了世纪之交的纽约电影圈。尚未成名的李安、爱德华·伯恩斯、哈尔·哈特利、塔玛拉·詹金斯、托德·索伦兹、米歇尔·贡德里等人携带自己的佳作和猛料纷纷登场,让霍普尝尽了身为制片人的酸甜苦辣。霍普也记录下了电影界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给出了自己独特的答案。读者可以通过本书一窥这位幕后英雄的精神:热情而专业、独立且团结、为求新而叛逆、兼顾艺术与商业……还有,最重要的是——永远对电影抱有希望。
※名人推荐※
特德·霍普是独立电影界绝无仅有的人物,本书的每一页间都闪耀着他的智慧与真心。
——李安,奥斯卡金像奖导演
特德·霍普多年来一直证明着他的企业家才能,他制作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电影,并为独立电影业界描绘了一幅强有力的未来图景。
——克里斯·凯利,Facebook前任高管,Fandor董事会成员
特德·霍普杰出的职业生涯给这本书带来了魅力。霍普对独立电影所面临的挑战和进程颇有见解。无论你是学电影的学生,还是独立电影的影迷,你都可以从中一瞥那些“偏门”的电影是怎样被拍出来的、卖掉的、发行的。
——爱德华·伯恩斯,《麦克马伦兄弟》导演
有志拍电影的人必读——在把十几万糟蹋在电影学校上前,先读读这本书!
——托德·索伦兹,《欢迎来到娃娃屋》导演
这本书里满是发生在幕后的趣闻轶事,它们混合着勇气、魄力和魅力……《希望为电影》证明了:只要有像特德·霍普这样的激情倡导者、深度局内人、长期思考者,电影这一艺术就会有希望,电影制作这一行就会有未来。
——《洛杉矶时报》
这是一本局内人视角的有益指南,出自一位多年的实践者之手,它毫无保留……对学习电影的学生来说,它是无价之宝。
——《科克斯书评》
对于参与制作了超过70部电影的特德·霍普来说,他已经将自己的毕生都奉献给了独立电影。
——《连线》杂志“25名正为打造令人难以置信的‘未来世界’而努力的天才”推荐语
哈佛商学院高材生、北美顶尖战队打造者、曾在TED演讲的电竞专家,轻松解密百亿电竞产业的历史变迁与行业生态
揭开《魔兽世界》《星际争霸》《刀塔》《英雄联盟》《绝地求生》《Apex英雄》等现象级网游异军突起的真相
还原由玩家、游戏厂商、电竞赛事、职业战队、直播平台、互联网巨头、各大高校等多方势力共建的立体游戏世界
兰登书屋前首席执行官、哈佛商学院教授彼得·奥尔森强烈推荐
…………
📖编辑推荐
电子竞技,或许是21世纪人类社会到目前为止蕞为重要的娱乐项目和体育现象。
从英国地下酒吧一角的简易弹球机,到耗费上亿资金打造的重磅3A大作;从剑桥高材生实验室里粗糙机械的像素图形,到次时代游戏主机目不暇接的华丽场面;从供少数人消遣的电子游戏,到世界赛场上万众瞩目的顶尖赛事……
从电子游戏到电子竞技,都经历了哪些跨越式发展?计算机、互联网、直播、脑机融合——人类技术的进步,又给电竞及人类的未来带来了哪些可能?这头年营收逾百亿的产业巨兽,背后到底是谁在操控?……
欢迎打开这款名为《认识电竞》的“游戏”。按下“开始”键吧!它将带你逐一闯关,一路“打怪升级”,点亮关键“技能点”,一睹这门新兴产业的前世今生。无论你是忠实玩家、好奇家长,还是对此感兴趣的投资人,都不可错过这本权威指南。
☆ 打破固有认知,还原一个真实的游戏世界
——靠生产扑克牌起家的任天堂为什么能一跃成为游戏业霸主?
——打游戏真的能成为一个可报考的大学专业?
☆ “为了部落!”“德玛西亚万岁!”“大吉大利,今晚吃鸡”……
——这些口号所代表的电竞游戏,各自都有哪些法宝?
——《无畏契约》有机会成为下一个爆款吗?
——《黑暗之魂》完美通关挑战,会成为新的商机吗?
☆ 玩家、游戏厂商、直播平台、电竞赛事……
——从模拟体育项目到瓜分体育市场,电竞为何能吸金无数?
——年营收破百亿,电竞的未来将有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内容简介
几乎在一夜之间,电子竞技迅速发展成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娱乐项目和体育现象。
本书将为对此感兴趣的读者解答:电子竞技到底是什么,怎么这么快就这么火了?《英雄联盟》《绝地求生》是如何成为爆款的?视频游戏到底会走向何方?要想在这一行里找到自己的定位、取得成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
无论你是忠实玩家、好奇家长,还是试图了解这一新兴行业的投资人,都不可错过这本权威指南。除了介绍产业生态、历史,作者还精心编选收录了知名业界人士的访谈,通过其中交织着信任、背叛与各种“极限操作”的故事,去探寻规律、解释过去、展望未来。
还等什么呢?让我们乘上这班“特快专列”,进入虚拟世界吧。
日本动画大师、《攻壳机动队》导演押井守
教你从电影中体会职场法则、工作之道
热血派?摸鱼党?找对角色,决胜职场!
日复一日的劳作消磨了干劲,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人心累,积压的待办事项加班加点也赶不完……“丧班一族”大概都曾自问过:难道就要这样周一盼周末、时间换工钱,不开心地混下去了吗?
执导过《攻壳机动队》的押井守导演虽被外界称作“小众的帝王”,然而他却有极为朴素务实的工作、组织观念,这次,他以自身的胜败观为基础,精选九部经典电影,对应公司中的各级职位,设身处地思考角色的出路,开出了一剂“向社畜说不”的工作哲学处方——
◇◆◇
本品成分:
思路清奇解经典 / 金句频出毒“鸭”汤 / 动画同行大起底 / 国民心态麻辣评……扎心又治愈,冰火两重天!
对症患者:
不得人心的上司 / 日常暴走的中层 / 烂泥扶不上墙的下属 / 浑噩度日的丧气上班族 / 从睁眼干到闭眼的被动工作狂 / 一切都错在别人的惯性甩锅侠……
◎ 大师哲学:带你看片、教你做人,提高影商打开思路
◎ 取胜心态:认清角色、摆正目标,既然出手绝不服输
◎ 执导生涯:玩转片场、拒绝过劳,完成任务守护下属
◎ 业界起底:借题发挥、指桑骂槐,吐槽同行花样百出
◎ 辣评国民:畏惧风险、怕扛责任,激活低迷挣脱束缚
◎ 精彩对谈:科技世界、领导决策,自我实现社会立足
一本影评集 | 挖掘冷门,重识大片
《凤凰劫》| 别人没问,就不要随意回答!——失败得再漂亮也没有意义
《点球成金》| 别相信那种说话全凭经验与直觉的人——布拉德·皮特的优先级
《晴空血战史》| 看你是要干掉下属,还是自我毁灭?——中层主管的残酷故事
《机动警察剧场版2》| 让无能下属工作的究极手段——不要给他选项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想做的事”就是“不会腻的事”——当老二最舒服
《拯救大兵瑞恩》| 怠工才是上班族的终极兵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诈术
《死者田园祭》| 越是优秀的成人,越会捏造自己的过去——打起精神去天马行空
《007:大破天幕杀机》| “一生追随老板的步伐”就是迈向用过就被丢弃的第一步——想要获得“老妈”的爱
《最长的一码》| 囚犯问:“获胜队伍”的绝对条件是什么?——得到灵魂的自由吧!
一卷职场经 | 对抗外压,贯彻信念
中层主管要有怎样的觉悟?承上启下的二把手角色,如何做到谁也替代不了?
职场里没有设定人生目标,被压榨、做炮灰就是必然结果?
摸鱼也要讲究基本法,有些怠工竟然“你好我好大家好”?
工作中社恐是行不通的!作为上班一族,顶级重要的技能其实是沟通?
“老板走我也走”,你怎么知道走的是康庄大道还是穷途末路?
假若一名公务员想要在庞大体制中实现正义,那情况会是什么样的呢?
丧到触底也该反弹,具备了哪些条件,人才会燃起“一决胜负”的斗志?
押井守金句毒“鸭”汤
「电影导演不是独裁者,而是“中层管理人员”。拍摄一部电影就像是发动一场战争,在电影导演的胜败观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不可以输”。」
「没有比失败更令人感到舒适的事了。……只要失败一次,周边便会被不断的挫折环绕着,一辈子都沉浸在自我怜悯的情绪中。败北的蜜汁便是如此甜美。」
「当自己执导的电影评价不好时,可绝对不能说“这部电影失败了”。我是在宫崎骏先生身上学到这件事的。他跟我说:“你不可以自己说出 ‘失败了’,这话就算嘴巴裂了也不能说!” 」
「说什么输得漂亮,根本就是烂透了。既然要一决胜负了,当然要以胜利作为目标。」
「年轻人总想要从这种组织构成的人际关系中逃脱,以获得自由……那不过是在逃避责任罢了。我们不可以把“自由”当成逃走时的借口啊!」
「那种凭借努力与友情便能取得胜利的世界,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烦恼是人类的必需品。身为人类,不会烦恼才比较奇怪。我们不能和整天无忧无虑的人搭档,那样绝对无法成功。」
在职场上,凭经验和直觉说话的人要信几分?为什么有人心甘情愿当“老二”?打工族的终极兵器居然是“怠工”?“一生追随老板的步伐”会有怎样的下场?中层主管如何在上级乱七八糟的命令之下守护自己与下属的性命?肩扛责任和感受自由是否可以兼得?
面对这些灵魂拷问,执导过《攻壳机动队》等动画神作的日本知名导演押井守的回答是:“包含着各色人等、多样工种的电影正是最佳的职场教科书!”
本书即由《日经商业在线》的连载专栏《押井守导演为了获胜而看的电影》整理修订而成,是一部影评集和工作生存指南。押井守导演心怀“上班是为了自我实现”的胜败观,以刁钻清奇的角度和扎心狠辣的文笔,拆解评析了九部反映组织管理中各式情形的电影。他从自己资深的影视从业经验出发,加上对日本社会文化的观察,推而广之总结出一套深具启迪性的处世哲学。
想要做工作的主人、化苦闷为快乐,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角色,并掌握相应的“胜利条件”。你,准备好了吗?
老北京胡同里走出的武侠电影宗师胡金铨
用一碗豆汁儿破解老舍之味
江湖客致意漂泊者
——要谈老舍,我有“资格”——
......................
1973年到1975年,遍寻英美图书馆,爬梳文献写就
绝版书整装重启,首次曝光曾被遗漏收录的《明报月刊》连载末章
本书是电影导演胡金铨对老舍生平、文学作品、文艺活动的叙述和研究。
◎ 形象生动,老舍这一辈子:学生时代并非学霸、当“公务员”不太习惯、国外生活颇感苦恼、被母催婚大龄成家、明星教授备受追捧、编辑求稿逼到崩溃、辞职创作念头反复、主持“文协”有勇有谋……
◎ 串联作品,阐述老舍笔下人物的行为方式和作家自身的人生哲学之间的互文性关联。
◎ 梳理详细,涵盖范围从小说、杂文、诗文到创作理论、翻译作品,亦包括对出版情况、英日译本和相关评论文章的说明。
◎ 评析独到,对作品“完全是个人主观的看法”“立论只凭个人好恶”,得以一窥“老北京”胡金铨导演的阅读趣味和所受艺术影响。
胡金铨为何写老舍?
胡金铨研究老舍的前因后果,在其生前唯一口述自传《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中有所交代。他喜欢看老舍的小说,在为导演处女作《大地儿女》创作剧本时,“有小部分是从老舍的《火葬》中获得灵感的”,而且“从《四世同堂》也拿了一部分过来”。胡金铨还曾想过和李翰祥一起,将《四世同堂》拍成电影,可惜碍于原著的篇幅没能拍成。
胡金铨真正动笔做老舍研究,则源于一个偶然的契机。他看到香港杂志《明报月刊》上刊出有关老舍的文章,反馈给总编辑胡菊人说:“这文章很多错处。”胡总编趁势向胡导演邀稿,于是胡金铨在《明报月刊》上开了连载专栏来讲老舍生平和创作,而后集结成书即为《老舍和他的作品》。
除了对老舍作品的喜爱带来动力外,“写这些文章还有一个理由,那是因为老舍自杀而死,但当中的经过不太清楚,我想了解真相,所以执笔写那些文章。”不过胡金铨对老舍人生的记述,包含的是老舍的出生、求学、写作、异国辗转、回国教书及至抗战时主持“文协”的经历,尚未涉及到老舍去世的六十年代,个中原因今日已不得而知,但从其对老舍个性和处世哲学的总结中,我们也许能对胡金铨未解答的疑问有所领会。
胡金铨语录
“老舍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劳苦大众,豆汁儿是北京劳苦大众的食品(很多有钱的北京人不喝)。根据我的理论:能喝豆汁儿才能体会出老舍作品里的趣味。”
“‘小窝头’象征老舍的一生,没落贵族,苦读成名,文艺斗士,入庙堂,投湖自尽。”
“北京小市民的特点是本分、窝囊、有正义感,但好耍小心眼、自私、好面子,在适当的情形下也帮助别人。做事任劳任怨,但无进取心。无论在哪方面都没有惊人的成就,可也不作大恶。老舍具备了这些特性。”
这本老舍专著也可用作老舍研究资料(生平、创作、翻译研究)用。对1970年代以前之欧美日研究专著与翻译之评介,甚为宝贵,且是早期从文学价值来评论老舍的少数好著述。
——王润华(前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老舍小说新论》
在海内外众多研究老舍的著作中,著名武侠片导演胡金铨1977年所写的《老舍和他的作品》 是很特殊的一本。因为文学家评论电影素来并不稀罕,而反过来电影家研究文学并能著书立说的就不多见了。这两位文艺大家虽年纪相隔了一代,但因都是地道的北京人,文字中多少都有些相似的幽默爽朗之气。胡金铨说,要想具备研究老舍的资格,首先得能喝“豆汁儿”。老舍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劳苦大众,而“豆汁儿”是北京劳苦大众的食品,能喝“豆汁儿”才能明白他的“哏”,体会出老舍作品里的趣味。其次,“研究老舍,还必须知道仿膳的‘小窝头’不是栗子面做的”。1950年5月北京“文代会”期间,老舍曾在北海仿膳给与会代表讲慈禧和栗子面小窝头的故事。胡金铨根据后来公布的菜谱写了这句话,其潜台词就是说,小窝头这东西虽据传慈禧曾经吃过,1925年赵仁斋在北海创办仿膳时也卖过它,可终究并非什么金贵的稀罕物。然而1955年仿膳被收归国有,次年10月1日在国庆招待外宾的晚宴上,仿膳提供了四千个小窝头,让它一时扬名海外。由此,胡金铨不无感慨地写道:“‘小窝头’象征老舍的一生,没落贵族,苦读成名,文艺斗士,入庙堂,投湖自尽。”
——沙丹(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策展人),《幕味:重访影史与策展实践》
豆汁儿叫他难忘。他曾经研究过老舍,写过《老舍和他的作品》。梁实秋说,胡在书中一开头就写,不能喝豆汁儿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真是地道北平人才说得出这样的话。
胡金铨写老舍不是无缘无故的。其间的连接点,当然是故乡北京。北岛在洛杉矶认识他,发现他能说一口地道的京片子,“那是没有经过革命风暴污染的京片子,会让人唤起一种比乡愁更加悠远的记忆。”
说到故乡北京,他的感情却颇为复杂。在《他乡与故乡》中他写道:“也是在‘旧社会’,有这么个说法:世界上有两个都市是‘流沙’,就是北京和巴黎;只要你在这两地方住上几年,就不想搬了。说北京和巴黎像‘流沙’,是形容这两个都市迷人的地方,要慢慢地体会,时间长了,你就爱上她了。越陷越深,终于老死斯土。这种说法是对‘外地人’而言,像我这种在北京土生士长的人,并没有这种感觉,而且很厌倦那种死气沉沉的环境,时时想冲出去。”他冲了出去,这一出去故乡就成为天涯,远隔着千山万水。他从此没有回来过。晚年有人问他乡关何处,他或曰香港或曰洛杉矶,单单不提北京。伤心世变,北京,还是形诸梦寐的好。
——周成林(独立作家、译者,译有《时光中的时光:塔可夫斯基日记》),《胡不归——胡金铨二三事》
老舍和胡金铨都是老北京人,都爱好书画曲艺、民俗文化。作为同乡,胡金铨喜欢读老舍的小说,创作电影时也曾受其影响。1973年到1975年,胡金铨在《明报月刊》上发表了研究老舍的系列文章,而后集结成书,即为《老舍和他的作品》。
本书是胡金铨对老舍生平、作品和文艺活动的梳理,从老舍的出生起笔,详述其求学、写作、异国辗转、回国教书及至抗战时主持“文协”的经历。胡金铨认为老舍具有北京小市民的特点——“安于现状,不做过激的事情”,他称之为“北京(骨泉)人”。这种个性影响了老舍的为人处世,也在其笔下人物的身上得到展现。书中所引资料包括老舍的自述、友人的回忆和其他发表于世界各地报刊上的文章等等,由胡金铨走访英美大学图书馆调查整理而成。
擅拍武侠电影的胡金铨,银幕内外都处于行走的旅途中,老舍在其笔下也有了漂泊者的形象。以故乡北京为连接点,“走”成为这两位大师人生轨迹的关键词,其间的艺术影响和气韵传承可以借本书一窥。
注:(骨泉),读“sónɡ”,异体字,同“㞞”。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小津安二郎御用编剧、日本传奇剧作家野田高梧
揭晓“剧本料理之道”,超越时代的不朽名著
长销60年的编剧必读入门书
分享日本电影含蓄隽永风格背后的秘密
界定“电影剧本”的独立形式、接轨东方美学
📖 编辑推荐
野田高梧,日本电影史上的传 奇剧作家,被誉为“小津安二郎的右手”。
从小津安二郎的导演处女作开始,小津的电影剧本大多是与野田联手创作的,二人一起开创了日本电影的战后黄金时代。晚年的他们,更互为流水高山,在茅崎的旅馆、蓼科山上的小屋合宿,一住就是三四个月,“志趣相投、沟通无碍”(小津语),伴随着寿喜锅与清酒,共同执笔了十多部载入史册的经典作品,包括《晚春》《麦秋》《茶泡饭之味》《东京物语》《彼岸花》《秋刀鱼之味》等。
早自1946年起,野田高梧就在《剧本》杂志上连载专栏,部分文章曾以《剧本方法论》为名选编出版。1952年,应宝文馆之邀,时任日本编剧协会会长的野田在前作基础上,倾心竭力、潜心增补,将自己大半生创作心得正式定名为《剧本结构论》修订出版。
◎ 从电影的根基“结构”入手,具有代表性的剧本创作入门书
《剧本结构论》被誉为编剧史上“不朽的名作”。野田高梧提出,如果将电影比作建筑,剧本就是设计图。如果没有好的剧本结构,再优秀的剧情也无法吸引观众。编剧只有先掌握了剧本结构的原则,才能创作出扣人心弦的好电影!半个多世纪来,野田高梧的理论历久弥新,换言之,《剧本结构论》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性。
◎ 出自“小津调”缔造者的结构、故事、人物、叙事打磨之道
日本电影界流传着一种说法,“小津调”就是“野田调”——若没有野田的参与,小津电影的节奏和台词就会与观众熟悉的大不相同。野田高梧擅长以普通人家为创作的舞台,描绘亲子关系和人生的微妙之处。如何用看似偶然的细节、稳重练达的笔触,在银幕上再现琐碎而真实的生活?在本书中,这位剧本大师将自己的心得娓娓道来。
◎ “日式编剧术的先驱”,学贯东西、博采众长的知识宝库、美学体系
野田高梧饱览大量经典欧美电影,也从同时代的黑泽明、川端康成、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等名家处采撷灵感,将他们的创作经验吸纳到剧本这一“年轻”的形式中。他从蒙太奇手法联想到歌舞伎的双花道舞台,用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戏剧结构对比能剧中的“序破急”法则,从契诃夫的《备忘录》谈到夏目漱石的“味噌本”……《剧本结构论》可谓是一卷凝聚了野田高梧毕生所学的“武功秘籍”。
◎ 60年来日本读者殷切追捧的长销书,初次正式引进简体中文版
本书译自“野田高梧纪念蓼科剧本研究所”整理的2016年复刊版,文章顺序与1952年初版一致。中文版沿用复古风格装帧设计,并在复刊版基础上为日本电影术语中的外来语标注了英、法文来源,既保留了原书的风貌气质,又为当代读者提供可查询的依据。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在日本畅销六十余年的金牌编剧教程,凝结了传奇剧作家野田高梧的毕生经验。
野田高梧认为,在诸多艺术形式中,拥有最多结构之美的是电影。剧本结构的质量,会对影片质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本书早在20世纪40年代便高瞻远瞩地提出剧本具有独立于文学、戏曲的艺术地位,是一本划时代的先驱之作。
本书围绕“如何创作既能吸引观众,又有深度的好剧本”,阐述应如何充分发挥剧本的五大基本结构——开端、矛盾、危机、高潮、结局——的作用,并梳理了从日常生活细节中攫取灵感、发掘题材深度、引导观众感悟主题、运用叙事技巧、塑造有血有肉人物等方面的个人心得。
本书援引了大量欧美、日本经典影片,介绍了黑泽明、川端康成、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等同时代名家的创作理念。通过阅读,读者可以一窥这位家庭题材大师的宝贵经验,领悟含蓄隽永的“小津调”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