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身体到底由谁说了算?独属于女性的身体部位,又一直在被谁审视和评价?
在《厌女》基础上更进一步!从人类起源追溯厌女根源及父权制的底层逻辑,重现女性权力诞生与被剥夺的历史。
性别偏见、身体暴力、母职惩罚、生育困境……女性为何总是遭遇不公?又该如何突破性别困境?一部揭示女性有关自身的观念如何被父权社会所误导,并逐渐失去权力的跨文化研究之作。
【内容简介】
性别偏见、身体暴力、母职惩罚、生育困境……即便到了21世纪,女性仍然不得不背负着这些“原罪”,艰难前行。而这一切,都源于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以及试图以此控制女性的古老社会机制——父权制。
本书博引大量案例,从人类的起源追溯父权制的形成历史,讲述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如何使其拥有权力,最终又因此被无情剥夺。失去权力的女性被污名、被降级,不平等成为社会常态和难以跨越的障碍,女性也因此常常遭遇不公。这背后的深层根源是什么?在新的时代,意识觉醒的女性又将如何突破性别困境,一一拆解屡屡反扑的性别歧视力量?本书给出了有力的回答。
【本书看点】
1.在《厌女》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度梳理厌女的根源及世界范围内父权制的形成历史。
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中提出,父权制社会正是以厌女症为核心机制的社会。那么厌女的深层根源是什么呢?以厌女为核心机制的父权制又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米尼克•希珀教授在这本书中做了精彩的回答。本书内容不仅是对《厌女》一书的呼应,而且补充回答了诸多《厌女》中没能进一步展开的问题,且更具世界性的视野。
2.揭示了女性关于自身的观念如何被男性话语所误导,并逐渐失去自我及权力的历史。
女性的身体,由谁说了算?独属于女性的身体部位,又在被谁审视和评价?在女性看似已取得对自身话语权的现代社会,以男性视角为中心的观念仍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影响和误导。作者为我们系统梳理了这段历史,并提醒女性,重新掌握有关自己身体的话语权。
3.解释了社会上诸多不平等现象的深层原因,具有广泛的话题性及重要社会意义。
2021年里,因性别不平等造成的社会事件不断,一再引发有关性别暴力、性别偏见、生育困境、家庭主妇无价值感等问题的广泛讨论。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作者从世界各地的起源神话切入,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为女性精准辨识性别不平等的根源,一一拆解屡屡反扑的性别歧视力量,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支撑。
4. 2021年第六届中欧国际文学节重点推荐作品,作者的分享视频获得了广泛关注。
【名家推荐】
米尼克•希珀(Mineke Schipper)的《乐园之丘》是关于女性的社会性别以及性别特质的一部现象级著作。本书检视人类文明史上各种有关女性身体部位的图案,从古代的各种谜团到当代社会文化话语中的图案都包括在内。作者敏锐地指出,一些关于女性的信息是从男性的角度被提供和收集的,而女性对自身社会性别和性别特质的观点,其表达则被长期“消音”。女性的特性被物化为私人财产。本书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观念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被强化和巩固而成为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的。它还揭示了女性自身如何被关于女性身体的男性话语所误导,这一点也十分引人注目。对于女性身体的情感混杂着权力、恐惧和不安,这种情感深深渗透了人们关于这一话题所述说、书写的一切。有关女性身体的男性角度的机制和形成,其过程贯穿人类历史。本书十分精彩地揭露了这一过程,并借此熟练地展现和探索了两性的权力与无权。通过这一有力而充满启发性的方式,本书不仅修正针对女性身体部位的父权偏见,也重新申明,性别特质是赋予女性权力和女性赋予自身权力的源泉。
——张晓红,深圳大学副校长
我最近读了这本书,认为它对男性和女性都是很有批判性的读物。我一直向周围所有的女性朋友推荐它,它已经成为我们在家庭餐桌上常常讨论的话题。
——睿墨涵,第六届中欧国际文学节主持人
以经典史书为底本,着眼两汉之交王莽失败、刘秀胜出的深层原因,讲出大历史的大视野和寓言的教育性、小说的人情味,在历史故事中找寻国人的文化基因。广雅出品
“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之三,学者刘勃、方志远推荐。台湾版由张大春撰写推荐序。原典精华+注释,带你轻松读懂中国历史,领略典籍原貌
《两汉兴衰》聚焦西汉末年,讲述西汉渐渐崩塌、王莽篡汉、刘秀脱颖而出建立东汉三段历史。两汉之交,纷乱迭起,政权在皇帝、太后、外戚、权臣、军阀之间流转,冒险家、投机者、英雄草莽粉墨登场。但作者不渲染英雄和权贵,而是论人心,着力窥探封建社会统治者对“民心”的操纵、畏惧和利用。书中“原典精华”段落呈现对应故事的文言原文,包括许多典故的出处:得陇望蜀、断袖之癖、有志者事竟成等等。作者的文笔流畅生动,阐释深入浅出,读者完全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完成轻松愉快的历史阅读。本书属于“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丛书。
【“故事里的中国”丛书简介】
“故事里的中国”丛书一套共7本,分7个主题,讲了近400个故事。书中故事的讲述以《吴越春秋》《史记》《左传》《资治通鉴》及几种“纪事本末”为依据,佐以《孙子兵法》《搜神记》《列女传》《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水经注》《三国演义》《世说新语》及“敦煌变文”等多种典籍。故事讲述、典籍节选与精妙评析穿插,补充历史课堂未尽的视角和细节。让读者在快意阅读的过程中,熟悉传统文化、重温历史脉络、提升语文能力。
公孙策致力于“讲故事”已经许多年,讲故事丝丝入扣,讲道理鞭辟入里。就算是初涉历史的年轻学生,或忙碌的社会人,也能在碎片时间里轻松读完这四百个故事。读懂中国历史,读懂典籍。
【本书亮点】
1. 把历史发展与人心向背联系起来。以“人心”破题,凸显乱世中人的愿望和选择,着力窥探封建社会统治者对“民心”的操纵、畏惧和利用。把历史中的重要事件、经典篇章、典型人物、社会发展趋势都联系起来,呈现西汉与东汉之交复杂的社会变迁。
2.将大历史分为一个个小故事,方便读者利用碎片时间阅读。西汉渐渐崩塌、王莽篡汉、刘秀脱颖而出建立东汉,这三段相互交织的历史被作者化作一个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两千字左右。同时,作者的文笔流畅生动,古雅平顺,读者可以利用课余、通勤等碎片时间完成轻松愉快的历史阅读。
3.人物生动,事件典型,丰富作文案例库。作者结合现代生活经验,在故事中穿插分析人物的境遇和行为选择,着眼人物的成败因果和心理活动,以古为镜、以人为镜。方便我们在作文、演讲时信手拈来,化为己用。
4.原汁原味的典籍精华,注释严谨,在读历史的同时领略古文魅力。每个小故事搭配选自《史记》《资治通鉴》等多种典籍的原文选段,采用和古籍一样的竖向排版,典雅疏朗,辅以严谨的注释。在读历史的同时,领略典籍的原貌和古文的魅力。
历史故事常读常新、常讲常新。“故事里的中国”这套书讲中国的历史故事,作者公孙策先生立志把历史讲得既有用又有趣。他以《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为本,也不忽视正史之外的野史轶闻,着眼人物的成败因果和心理活动,力图讲出大历史的大视野和寓言的教育性、小说的人情味,希望在历史故事中找寻国人的文化基因。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方志远
把史书中的故事提取出来,很方便作文时当案例库。台湾作者的旧文章,文字是平顺的,个别词句带些古意,而绝未受网文风格熏染,也正适合课余阅读。
——文史作者刘勃
【编辑推荐】
《两汉兴衰》这本书,讲了西汉和东汉政权交替的那段历史,西汉末年皇室衰微,王莽和平篡位但行事荒唐,昙花一现的起义军政权也昏庸无能,最终有胆识有眼光的英雄大都靠向刘秀,东汉王朝得以建立。
在这段历史中,许多势力交织,许多英雄人物登场,提供了很大的演绎空间。但是作者公孙策先生没有一味延续“故事里的中国”前两册的路线,他不再以塑造英雄人物为重点,转而分析整体局势和历史走向,最终把影响王朝气运的关键归结为人心向背。
书里有些故事读来让人非常气愤,比如王莽和他的大臣们治理水患时只会说大话;也有一些故事让人意难平,比如来歙、岑彭在打败公孙述的前夕先后被刺杀。书里还讲了许多典故的出处:得陇望蜀、断袖之癖、有志者事竟成等等。除了这些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公孙策先生提到,两汉之交这段历史,还为后来的历史提供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模板”:一个是王莽篡位时搞的“加九锡”,几乎成为后来所有权臣篡位的前奏;一个是东汉王朝的建立和兴盛却成为后世政府偏安、流亡时的榜样,公孙策先生认为,虽然东汉王朝表现可圈可点,但后世以它为榜样的流亡政府却大多只是在拉长老百姓受苦的时间。真的是这样吗?也许我们读过这本书以后会有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这本《两汉兴衰》还整理出一些与书中故事和人物有关的典籍段落,来自《史记》《资治通鉴》的都有,还有一些有趣的文言文文章,辅以注释,我们在读故事、学历史的同时,顺便还温习了古汉语,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学历史、学语文、练习写作的参考。
以经典史书为底本,讲述楚、吴、越三国的恩仇故事。着眼历史人物的成败因果和心理活动,讲出大历史的大视野和寓言的教育性、小说的人情味,在历史故事中找寻国人的文化基因。广雅出品
“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之一,学者刘勃、方志远推荐。采用小说笔法写历史,历史与轶闻交织,原典精华+注释。带你轻松读懂中国历史,领略典籍原貌。
本书以《吴越春秋》为底本,讲述春秋战国时代位于南方的楚、越、吴三国的故事。作者以小说笔法写历史故事,呈现出一段波澜壮阔的春秋战国史。故事中有伍子胥、阖闾、夫差、勾践等著名的历史人物,也有西施、钱塘潮、鱼肠剑、越女剑等传奇人物。作者从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中总结历史规律,以史为鉴。“原典精华”段落呈现对应故事的文言原文,引导读者熟悉国文精粹。作者的文笔流畅生动,阐释深入浅出,读者完全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完成轻松愉快的历史阅读。本书属于“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丛书。
1.以小说笔法写历史故事,环环相扣,波澜壮阔,令人手不释卷。本书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越国、吴国恩怨交织的一段历史,情节曲折、反转迭起,比武侠小说更甚。作者充分尊重史实,同时保留了赵晔的《吴越春秋》原文中有关鬼神、占卜、侠义等情节的叙述,呈现出一段波澜壮阔的春秋战国史。
2.将大历史分为一个个小故事,方便读者利用碎片时间阅读。春秋末期楚、越、吴三国争霸的历史,被作者化作一个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两千字左右。同时,作者的文笔流畅生动,古雅平顺,读者可以利用课余、通勤等碎片时间完成轻松愉快的历史阅读。
3.人物生动,事件典型,丰富作文案例库。作者结合现代生活经验,在故事中穿插分析人物的性格和行为选择,着眼人物的成败因果和心理活动,以古为镜、以人为镜。方便我们在作文、演讲时信手拈来,化为己用。
4.原汁原味的典籍精华,注释严谨,在读历史的同时领略古文魅力。每个小故事搭配选自《吴越春秋》《史记》《资治通鉴》《搜神记》等典籍的原文段落,采用和古籍一样的竖向排版,典雅疏朗,辅以严谨的注释。在读历史的同时,领略典籍的原貌和古文的魅力。
——文史作者 刘勃
作为本书的底本,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本身就比大多数史书都要有趣,读的时候完全能沉浸其中。它不仅记录了中原外围的重要历史,还保留了先秦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浪漫奇想,还原了一个激烈、奇谲、磅礴的世界。
我们在历史课本或语文课本里读过“伍子胥过昭关”“卧薪尝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典故,它们都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孙策的《吴越春秋》这本书里面,这些典故被放回它们发生的情境中,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经验,重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把人性的微妙之处凸显出来。我们会看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贪婪或愤怒,最终竟然导致连年征战、生灵涂炭,很有教育意义。
《吴越春秋》讲述的这段历史里有很多典型的历史人物,比如身负血海深仇的伍子胥、忍辱负重野心勃勃的勾践,还有古代史书中难得的丰富的女性角色:红颜祸水夏姬、美女间谍西施、剑术高超的山野女侠越女等等。有没有觉得这些角色设定,都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更不用说莫邪剑、鱼肠剑等传说级别的神剑了。读罢《吴越春秋》,肯定会产生“原来电视剧里那些天雷滚滚的剧情都有历史原型”的感觉。公孙策先生讲故事的时候也凸显了这些典型性,让人常有代入感。
通过这本书,历史人物、典故、知识点都变得有血有肉,蕴于其中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配合书中节选自《史记》《资治通鉴》等典籍的原文,辅以注释,顺便还温习了古汉语。公孙策的这本《吴越春秋》,完全可以作为学历史、学语文、练习写作的参考。
以经典史书为底本,讲述项羽和刘邦的千古对决。着眼历史人物的成败因果和心理活动,讲出大历史的大视野和寓言的教育性、小说的人情味,在历史故事中找寻国人的文化基因。广雅出品
“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之二,学者刘勃、方志远推荐。一卷秦末群雄逐鹿的征战图,原典精华+注释+地图。带你轻松读懂中国历史,领略典籍原貌。
《楚汉传奇》讲家喻户晓的楚汉之争,分为“秦失其鹿”“楚汉争霸““帝国永续”三部分,道出刘邦、项羽在群雄逐鹿的竞争中对决的始末。项羽如同雄狮、刘邦如同懒驴,但最终赢得天下的却是刘邦,为什么?除了刘邦个人素质独特、得到许多人才归附,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人心所向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书中“原典精华”段落呈现对应故事的文言原文,辅以简略地图,清晰呈现战争发展态势。作者的文笔流畅生动,阐释深入浅出,读者完全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完成轻松愉快的历史阅读。本书属于“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丛书。
1.将大历史分为一个个小故事,方便读者利用碎片时间阅读。秦末群雄逐鹿,刘邦与项羽对决,这段历史被作者化作一个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两千字左右。同时,作者的文笔流畅生动,古雅平顺,读者可以利用课余、通勤等碎片时间完成轻松愉快的历史阅读。
2.历史、语文、地理知识穿插互证。作者通过讲故事,塑造出刘邦、张良、项羽、英布等一个个鲜明的人物,而且把秦末汉初楚汉对决那段历史中的重要事件、经典篇章、历史名城、名山大川都联系起来。看过本书,不但历史典故、地理位置都了然,也能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心境,读者能很快在脑中构建出立体的历史图景,更加入戏。
4.原汁原味的典籍精华,注释严谨,在读历史的同时领略古文魅力。每个小故事搭配选自《史记》《资治通鉴》及多种古诗文的原文选段,采用和古籍一样的竖向排版,典雅疏朗,辅以严谨的注释。在读历史的同时,领略典籍的原貌和古文的魅力。
这本《楚汉传奇》讲了秦朝灭亡,刘邦和项羽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项羽乌江自刎可能是这段历史中流传最广的故事,关于这段故事,民间有着许多不同形式的演绎。在这些演绎中,人们往往将项羽塑造成一位悲剧英雄。项羽虽然战力很高,但并没有造福百姓的觉悟,甚至有嗜杀的劣迹。而项羽的老对手刘邦呢,综合素质卓越,凭真才实干逆袭,开启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还留下“约法三章”的美谈,人物形象和风头却不如项羽。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这本《楚汉传奇》也认为,项羽宛若雄狮,刘邦则好似懒驴,最终为何是刘邦胜出,而且他建立的王朝还绵延了数百年呢?作者公孙策先生尝试通过讲述两人交锋、对决的故事来给出问题的答案。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这本《楚汉传奇》重新理解和思考熟悉的历史故事和人物。
考虑到很多古代的地名现在已经不用了,或者即使地名沿用下来,但各个重要地点的相对位置不够直观,公孙策先生还绘制了简明的地图,让读者一眼就能看明白这场群雄逐鹿的大戏,它的规模、格局、发展。
除了好看的故事、鲜活的人物、清晰的征战图示,这本《楚汉传奇》还整理出一些与这些故事和人物有关的典籍段落,来自《史记》《资治通鉴》的都有,还有一些古诗和文言文文章,辅以注释,顺便还温习了古汉语,完全可以作为学历史、学语文、练习写作的参考。
《风味人间》美食顾问林卫辉又一力作,一百余张高清美食大图,数十份私藏菜谱,带你探寻、品鉴近百道中外佳肴,探秘菜品、各色食材的文化历史。广雅出品
林卫辉最新全球饮馔日记,探寻每一道美食背后的文化深韵,翻山跨海品尝至鲜味道。
☆内容简介
《寻味》为美食作家、食评人、纪录片顾问林卫辉最新力作,不仅涵盖了作者在国内食游的足迹,更囊括了他全球行走的饮馔日记,生动呈现作者对食物的好奇、敬畏和“嘴大吃四方”的豪情。全书涵盖近百道佳肴,一百余张高清美食大图。作者如美食的使者,带着我们走街串巷,时而就坐于隐匿市井的地道老店,尝鲜于米其林、黑珍珠等高档餐厅,时而又回归温馨家宴。诗词歌赋、古籍文献信手拈来,在食物考古中寻找人间至味,挖掘美馔佳肴。微观解读食材与烹调方式,看各种山珍海味如何在精心烹调下相互激发碰撞,产生美妙的口感与味道,馋哭各路食客。
☆ 本书卖点
1.《风味人间》《沸腾吧火锅》美食顾问林卫辉最新力作。林卫辉长期致力于美食文化的挖掘、传播与弘扬,是公众号“辉尝好吃”主理人,2023年FOOD & WINE 年度大奖评委,入选2023年中国美食年度人物榜TOP50,已出版美食作品有《吃的江湖》《咸鱼白菜也好味》等5部。
2.中西美食探店打卡手册。跟着美食顾问探访隐匿市井的地道老店;打卡东南亚的网红餐厅;尝鲜独具个性的新锐食府;品味米其林、黑珍珠等高档餐厅……这是一本可以带你翻山跨海、品贯中西的美食探店打卡手册,作者深入浅出、包罗万象的食物鉴赏笔记,让你懂吃、会吃、享受吃,体验带着美食家去旅行的至臻服务。
3.美食寻古,探秘菜品、各色食材的文化历史。作者考古《本草纲目》《随园食单》《山家清供》《蟹会》《调鼎集》等古籍文献中的山肴海错、各色食材,探寻美食背后人类与自然的相识与相知、搏斗与和解,悠久的传承与改良,参破天机与歪打正着,在古人的趣事中,让你看懂食的江湖。
4.近百道佳肴品鉴,数十份私藏菜谱。蟹酿橙、荷花宴、开渔宴、清蒸龙趸、凉瓜闷鱼、荞菜炒漕虾、鸡腿菇炒肉片……从高档酒店的独家食谱,到个性大厨的私人菜谱,亦或是作者个人烹饪手法,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揭秘美食,让我们边看边学,烹饪生活至味。
5.解读《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背后的故事。冒着别人的生命危险吃海鲜,沉浸于机缘巧合造就的渊薮至味之中,感念藏着父母之爱的金蟳糯米饭,回忆童年时被走街串巷售卖的石花膏……作者以纯真之心发掘《风味人间3》中的更多内涵与深意。
6.100余张高清美食大图,全彩图文珍藏,尽飨视觉盛宴。
☆名家推荐
在这本书里,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都是辉哥笔下具象的餐厅、厨师和菜肴;但实际上,他是把自己关于食物
的所有知识都集中到了一张餐桌上。
他流连于高档餐厅,也不排斥街头排档,更重要的是他所有的美食文字都是“双引擎”的:一方面他痴迷于食物考古,把许多语焉不详的食物记载进行系统性汇总;另一方面,对所有的记述,都转而用现代科学的目光重新审视,把食材的“界门纲目科属种”、食物的具体成分,以及加工和烹饪时的物理化学变化写得清清楚楚。这是现代科学认知对中国传统食文化的一种重构。这个工作,与我们团队完成美食纪录片的创作流程非常类似。
——《风味人间》导演 陈晓卿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一: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美食慰年华。在《寻味》的作者林卫辉看来,美食是苏东坡贬谪路上研制出的少水慢火东坡肉;是袁枚仕途不顺意,归隐所撰《随园食单》里的炒鲜鲍鱼片,加秋油、酒炒的鸡腿菇,“白如雪、明如绵纸。微加冰糖、松仁屑子”的华夫饼;是韩愈遭贬,初至岭南时被刷新三观,只得“调以咸与酸,芼以椒与橙”机智应对的岭南生猛食材——鲎鱼生蚝、虾蟆蒲鱼、章举马甲柱。
人生在世须尽兴!遍尝珍馐不负己。林卫辉的笔下,美食亦是李时珍研究中药时偶尔开小差写的南瓜蜂蜜煎猪肉;是林洪《山家清供》中“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兴”的蟹酿橙;是张岱《陶庵梦忆》中被赞为“天厨仙供”的蟹会;是文天祥赋诗吟诵“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的西瓜;是明熹宗朱由校最喜“炙蛤蜊、炒鲜虾、田鸡腿及笋鸡脯,又海参、鳆鱼、鲨鱼筋、肥鸡、猪蹄筋共烩一处”的明朝版佛跳墙;是贾思勰《齐民要术》和周密《武林旧事》中的白梅、乌梅、臧梅、雕花梅球儿、青梅荷叶儿、椒梅、姜丝梅、梅肉饼儿、杂丝梅饼儿;是白居易在诗中念念不忘的“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
美食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大加渲染的人间烟火味,是每个人肚子咕咕叫时的身心救赎,也是林卫辉失意时抚慰灵魂的最暖陪伴和走上全新人生旅途的“第一桶金”。
编辑推荐二:
当我们冒着别人的生命危险享受海鲜时;当我们一箸入口的山肴海错是别人历经数代研制炮制之法的成果时;当我们知道那些摆上餐桌的大海小鲜是如何躲避天敌、逆势洄游,艰难成就人类不可抵挡的鲜香时;当我们沉浸于机缘巧合造就的渊薮至味中时,我们是该感恩自然的造化、人类的辛劳智慧、历史的巧合,还是该深深体悟这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来之不易的幸福滋味?《寻味》的作者辉哥深知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有着极其复杂与悠远的身世,也正因如此,他对美食的热爱是深入骨髓的。他的爱并不止于一道菜表面的色、香、味,还要探求其本质与内在变化——他不仅要知道它来自哪里,它古往今来的迭代升级之路,它在大自然中的地位;要知道它如何在分子的层面华丽转身、引人入胜,如何在天南地北幻化出千姿百味。当佳肴美馔上桌,遇一追根究底的饕客,亦可谓翻山跨海遇知音、不负千年万载情。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女性身体到底由谁说了算?独属于女性的身体部位,又一直在被谁审视和评价?
在《厌女》基础上更进一步!从人类起源追溯厌女根源及父权制的底层逻辑,重现女性权力诞生与被剥夺的历史。
性别偏见、身体暴力、母职惩罚、生育困境……女性为何总是遭遇不公?又该如何突破性别困境?一部揭示女性有关自身的观念如何被父权社会所误导,并逐渐失去权力的跨文化研究之作。
【内容简介】
性别偏见、身体暴力、母职惩罚、生育困境……即便到了21世纪,女性仍然不得不背负着这些“原罪”,艰难前行。而这一切,都源于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以及试图以此控制女性的古老社会机制——父权制。
本书博引大量案例,从人类的起源追溯父权制的形成历史,讲述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如何使其拥有权力,最终又因此被无情剥夺。失去权力的女性被污名、被降级,不平等成为社会常态和难以跨越的障碍,女性也因此常常遭遇不公。这背后的深层根源是什么?在新的时代,意识觉醒的女性又将如何突破性别困境,一一拆解屡屡反扑的性别歧视力量?本书给出了有力的回答。
【本书看点】
1.在《厌女》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度梳理厌女的根源及世界范围内父权制的形成历史。
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中提出,父权制社会正是以厌女症为核心机制的社会。那么厌女的深层根源是什么呢?以厌女为核心机制的父权制又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米尼克•希珀教授在这本书中做了精彩的回答。本书内容不仅是对《厌女》一书的呼应,而且补充回答了诸多《厌女》中没能进一步展开的问题,且更具世界性的视野。
2.揭示了女性关于自身的观念如何被男性话语所误导,并逐渐失去自我及权力的历史。
女性的身体,由谁说了算?独属于女性的身体部位,又在被谁审视和评价?在女性看似已取得对自身话语权的现代社会,以男性视角为中心的观念仍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影响和误导。作者为我们系统梳理了这段历史,并提醒女性,重新掌握有关自己身体的话语权。
3.解释了社会上诸多不平等现象的深层原因,具有广泛的话题性及重要社会意义。
2021年里,因性别不平等造成的社会事件不断,一再引发有关性别暴力、性别偏见、生育困境、家庭主妇无价值感等问题的广泛讨论。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作者从世界各地的起源神话切入,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为女性精准辨识性别不平等的根源,一一拆解屡屡反扑的性别歧视力量,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支撑。
4. 2021年第六届中欧国际文学节重点推荐作品,作者的分享视频获得了广泛关注。
【名家推荐】
米尼克•希珀(Mineke Schipper)的《乐园之丘》是关于女性的社会性别以及性别特质的一部现象级著作。本书检视人类文明史上各种有关女性身体部位的图案,从古代的各种谜团到当代社会文化话语中的图案都包括在内。作者敏锐地指出,一些关于女性的信息是从男性的角度被提供和收集的,而女性对自身社会性别和性别特质的观点,其表达则被长期“消音”。女性的特性被物化为私人财产。本书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观念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被强化和巩固而成为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的。它还揭示了女性自身如何被关于女性身体的男性话语所误导,这一点也十分引人注目。对于女性身体的情感混杂着权力、恐惧和不安,这种情感深深渗透了人们关于这一话题所述说、书写的一切。有关女性身体的男性角度的机制和形成,其过程贯穿人类历史。本书十分精彩地揭露了这一过程,并借此熟练地展现和探索了两性的权力与无权。通过这一有力而充满启发性的方式,本书不仅修正针对女性身体部位的父权偏见,也重新申明,性别特质是赋予女性权力和女性赋予自身权力的源泉。
——张晓红,深圳大学副校长
我最近读了这本书,认为它对男性和女性都是很有批判性的读物。我一直向周围所有的女性朋友推荐它,它已经成为我们在家庭餐桌上常常讨论的话题。
——睿墨涵,第六届中欧国际文学节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