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新知课"丛书包含的书籍

太空居民:人类将如何在无垠宇宙中定居

★ 航天工程管理与测控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荣骏,军委科技委创新特区领域首席科学家、原国家高技术(863)航天航空领域专家组组长袁建平专文推荐

★ 郑永春、毛新愿、大卫 · 布林等中外著名学者专家倾情推荐

★ 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资深作家克里斯托弗·万杰克又一力作

★ 系统地回答了人类要想在月球、火星、小行星、木卫四、土卫六……这些星球上定居,将要面临的挑战,深入分析了人类离开地球的安全界限、实际挑战或合理动机

★ 人类探索太空的真正理由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多行星物种?马克 · 沃特尼能靠种土豆在火星上生存吗?宇航员在空间站里为何每天都要锻炼?一名宇航员在空间站待一天需要花多少钱?这本书都会告诉你答案

★ 《每日电讯报》2020年度推荐图书

——————————————————————

在阿波罗11号登月50多年后,为什么太空中人类的身影如此之少?我们会到达火星吗?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多星球物种,殖民太阳系并前往其他恒星? 本书将直面这些问题。

本书对离开地球的安全界限、实际挑战或合理动机进行了深入探讨。克里斯托弗·万杰克认为,考虑到潜在的科学和商业宝藏,在未来几十年里,我们将重返月球并探索火星,这一点毫无疑问。其中私营企业已经发挥了主导作用,并从人类的太空活动中获利。万杰克认为,这可以是一个可持续的项目,是地球科学、商业和休闲活动的自然延伸。他设想在近地轨道上建造旅馆,在月球上采矿、发展旅游和科学探索。他还建议在火星上缓慢而稳定地建设科学基地。如果火星的重力能够允许生育和儿童的健康成长,那么人类将在火星上建立定居点。

对奇迹的渴望会带领我们走得很远,但如果我们真的想在新世界定居,则需要工程师、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筹划。万杰克向我们介绍了那些规划者,他们正在努力使太空生活成为现实。

柏林病人:艾滋病医疗史的转折

编辑推荐

★ 逆转录酶发现者、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戴维·巴尔的摩,科普作家、《病毒星球》作者卡尔·齐默联合推荐

★ 何大一、安东尼·福奇、保拉 · 坎农、卡尔 · 朱恩等专家倾情指导

★ 《国家地理》《自然》《科克斯书评》《纽约时报书评》《出版人周刊》《每日野兽》等媒体盛赞

★《纽约时报》畅销作家、曾使HIV基因疗法取得重大进展的研究人员娜塔莉亚•霍尔特力作

★ 两位柏林病人治愈艾滋的特殊经历,如何改变艾滋病医疗的发展方向,为数百万HIV感染者点燃生的希望

-------------------------------

昔日令人闻风丧胆的艾滋病,今日已转变为可控制的慢性病,是什么让艾滋病医疗发生重大转折?艾滋病医疗又如何影响整个医疗发展的方向与未来?

作者霍尔特身为HIV研究人员,曾在实验过程中差点感染HIV,在经历可能感染的恐惧与服药的折磨后,决心将艾滋治疗发展的来龙去脉公之于世。她亲自探访两位柏林病人及他们的医生,将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并以他们的故事为核心,在书中逐渐呈现艾滋患者所遭受的心理生理双重折磨、众多专家奋力找出有效疗法的重重战斗、医疗产业的限制与政治角力、HIV的致病机制等。而这两位柏林病人治愈艾滋病的特殊经历,成为艾滋病医疗史上的两大转折,更使医学发展走入全新阶段。

在大众依然恐惧艾滋病、患者人数节节上升的此刻,本书将帮助读者深入认识艾滋病以及这段医学发展史。

沙漠与餐桌:食物在丝绸之路上的起源

★ 水果、谷物、坚果、茶叶……很多我们熟悉的食物都有着深刻且出人意料的过往,它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中亚

★ 作者综合了广泛的考古学、植物学、历史学证据,讲述古老世界的农业生产者如何培育出我们今天享用的食物,以及它们传入世界各地的迷人经历

★ 追溯沿着古老丝路的商品、思想、文化和基因交流,以及丝绸之路在食物的进化和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

★ 通过生动的例子,探索食物是如何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并改变全球饮食的

★ 国际学术研究机构马普所研究员罗伯特·N.斯宾格勒三世多年心血之作

★ 《自然》《经济植物学》等权威期刊推荐

谷物、水果、坚果、茶叶……我们今天消费的许多食物都有深刻且令人惊讶的过往,它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中亚,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世界各地的厨房。丝绸之路沿线的商品、思想、文化和基因交流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有组织的贸易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的汉朝。本书综合了广泛的考古学、植物学和历史学证据,讲述了古代的农业生产者如何培育出我们今天享用的食物,以及它们传入世界各地的迷人故事。通过考古遗址中发现的保存完好的植物遗存,斯宾格勒三世确定了我们熟悉的作物驯化的地区和人们携带它们周游世界的路线。通过生动的例子,探索了食物是如何塑造人类历史进程并改变全球饮食的。

人类世的遗产:寻找我们留给未来的足迹化石

★ 1万年或1000万年后,我们将以怎样的方式被铭记?

★ 英国皇家文学学会非虚构文学奖作品

★ 《地理》《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史密森尼杂志》2020年度好书

★ 环绕地球5000万公里的道路、因辐射2万年后仍无法居住的土地、10万年后依然徘徊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全球海洋中无处不在的5万亿块塑料……人类世将给 未来的地球留下些什么,未来人又会怎样讲述我们的故事

★ 跨越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界限,探索一个没有我们的世界

★ 一次充满希望的深时之旅,迫使人类检视自己的行为,改变浪费的生活习惯

★ 已出英国、美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波兰、荷兰、日本等多国版本

————————————————

内容介绍

我们遥远的祖先留下了美丽的石器,而人类世这个全新的地质年代会给未来留下些什么?是环绕地球5000万公里的道路,是因辐射2万年后仍无法居住的土地,是10万年后依然徘徊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是全球海洋中无处不在的5万亿块塑料……

从波罗的海到大堡礁,从塔斯马尼亚的冰芯实验室到世界超级城市之一上海,本书作者大卫·法里尔为我们揭晓了令人震惊的答案,带领我们开启了一次寻找未来化石的深时之旅。当1万年甚至1000万年后的人(很可能到时的人类已是与现在完全不同的物种)看到这些足迹,他们会怎样讲述我们的故事。

本书既是希望,也是警告,它不仅会改变你对未来的思考,还会改变你对当今世界的看法。

沙漠与餐桌

★ 水果、谷物、坚果、茶叶……很多我们熟悉的食物都有着深刻且出人意料的过往,它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中亚

★ 作者综合了广泛的考古学、植物学、历史学证据,讲述古老世界的农业生产者如何培育出我们今天享用的食物,以及它们传入世界各地的迷人经历

★ 追溯沿着古老丝路的商品、思想、文化和基因交流,以及丝绸之路在食物的进化和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

★ 通过生动的例子,探索食物是如何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并改变全球饮食的

★ 国际学术研究机构马普所研究员罗伯特·N.斯宾格勒三世多年心血之作

★ 《自然》《经济植物学》等权威期刊推荐

谷物、水果、坚果、茶叶……我们今天消费的许多食物都有深刻且令人惊讶的过往,它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中亚,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世界各地的厨房。丝绸之路沿线的商品、思想、文化和基因交流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有组织的贸易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的汉朝。本书综合了广泛的考古学、植物学和历史学证据,讲述了古代的农业生产者如何培育出我们今天享用的食物,以及它们传入世界各地的迷人故事。通过考古遗址中发现的保存完好的植物遗存,斯宾格勒三世确定了我们熟悉的作物驯化的地区和人们携带它们周游世界的路线。通过生动的例子,探索了食物是如何塑造人类历史进程并改变全球饮食的。

逐利而生

编辑推荐

★ 《经济学人》《出版人周刊》《金融时报》、美国亚马逊等多家媒体2022年度推荐图书

★ 公司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们为何存在?公司是进步与繁荣的引擎,还是无情追求利润的机器?通过本书抽丝剥茧的分析,我们将看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 罗马大税吏公司、美第奇银行、英国东印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KKR私募公司、Facebook……以它们的故事为核心,阐述公司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为今天的模样

★ 公司的故事归根结底是人的故事,从资助公司的股东、管理公司的高管,到维持公司运转的员工,在本书中,我们会与臭名昭著的奴隶贩子和强盗大亨相遇,也能同贡献卓越的科学家和创新者对话

----------------------

内容简介

从传统制造商到新兴科技巨头,公司一直都是历史舞台上备受关注的角色。有人将其视为进步与繁荣的引擎,有人则认为它们不计后果地追求利润,而让整个社会一起来承担发展的成本。公司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们为何存在?

从被视为“国家支柱”的罗马大税吏公司到日不落帝国缔造者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从消费型社会始作俑者的福特汽车公司到可以左右选举的Facebook……本书将通过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8家公司,展现公司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为今天的模样,洞察它们如何崛起和运转,又因何失败;了解它们使哪些领域得到了高贵的地位,又使哪些领域受到了腐蚀。但无论历史如何演变,它们始终对世界局势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纵观历史,公司为谋求公共利益而生,虽时常偏离初衷,但其独特且持久存在的合理性始终在于增进人类福祉的能力。

被误解的盐

编辑推荐

★注重健康的人们已经习惯多盐有害的论调,并因此忍受着寡淡无味的食物。其实一直以来,我们对盐的认知可能是错误的!

★人们为什么一直在妖魔化盐?盐是高血压和心脏病的诱因么?到底吃多少盐是合适的?谁需要更少的盐、谁需要更多的盐?盐摄入量不足有什么危害?如何利用盐为身体提供能量、燃烧脂肪?有哪些天然又高营养的盐?

★心血管专家、国际知名的健康与营养学专家、为美国健康政策的制定做出了广泛贡献的詹姆斯·迪尼科兰托尼奥博士,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和实际案例,揭示了有关盐的种种真相。

★理性看待盐和糖,是时候重新审视我们的饮食习惯了!

—————————————————————————————————————————

一直以来,我们经常被建议低盐饮食,尤其是心脑血管病患者。但是,盐真的这么可怕吗?到底吃多少盐是合适的?谁需要更少的盐,谁需要更多的盐?

心血管专家、健康与营养学专家詹姆斯·迪尼科兰托尼奥博士,通过大量医学文献和案例,揭示了盐和高血压之间的真实关系,阐明了盐被妖魔化的前因后果,及其背后的利益纠葛。

他呈现了很多惊人的结论,比如:

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表明盐是高血压的诱因。

绝大多数人不需要担心盐摄入量过多,因为正常人的身体可以自动调节水盐平衡。

多吃盐对多数人来说利远大于弊。

盐摄入量不足非常危险,而足量的盐摄入可以全面改善身体状况,甚至可以预防心脏病等常见慢性病。

人们真正要警惕的罪魁祸首,是另一种白色晶体——糖。

作者还提供了在日常饮食中摄入盐的最佳方法,用“五步程序”帮助读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盐摄入量。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