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人文"丛书包含的书籍

南国多秀士:唐宋之际的东南士人与中国文化重心南移

南方士人在北宋中期的崛起,乃中国历史上的重大现象。它标志着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完成,亦确立起东南区域在近世中国的主导地位。然而,此重大现象的形成背景,迄今仍缺乏全面且系统的梳理。本书尝试填补这段研究上的空白,并以为,受惠于唐宋之际江淮一带相对安稳的环境,以及诸南方自立政权的统治需求,东南士人的文化积累不仅没有随着李唐覆亡而止,反倒得以稳定积累,直至宋初。正是倚靠这股雄厚的文化基底,东南士子终能突破北宋统治者“重北轻南”的用人方针,大举通过科举入仕,从而扭转宋代统治集团的构成。

-------------------------

★山川之气,蜿蜒磅礴,真能为国产英俊

钱穆《国史大纲》:在野学校之提倡、在朝风节之振励、文章之盛、朋党之起,皆由南士。

本书力图填补南方士人在北宋中期崛起的历史背景上的研究空白。

★重返大厦将倾的唐末,看东南士人如何在举场崛起

采用近于“群体传记学”(prosopography)样貌的研究,构造东南士人的群像图,由唐末循序而下,探寻东南士人在唐末、杨吴与南唐这100年间的处境与发展。

★了解传统中国在政治和文化格局上的重大变迁

东南士人在北宋政坛的崛起,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特殊的意涵。此项转变意味着:传统中国总算挥别历时数百年的政治阶层化与贵族化时代,转向一个流动性较高的社会。

北宋的改革与变法

北宋的政治史基本上以两大问题为中心,一是对外关系,二是改革运动,而这两大问题又相互牵连。在对外的情势上,北宋承受着辽、夏强敌的威胁,当外患进逼时,让人警觉到内忧。由于华夏对外一向有“修德来远”的主张,北宋在取得对外和平的同时,也可能进一步从内政上反省致弱的原因,把“修德 来远”的意义从维持和平的消极态度,转化为改革内政的积极要求。

《北宋改革与变法》主要爬梳北宋庆历改革与熙宁变法的缘由、实施内容及其施政阻力与偏失,进而探究熙宁变法与北宋晚期党争激烈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新法对于南宋历史的影响。本书将带领读者一窥庆历改革与熙宁变法在宋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借此说明这两次改革事件是把握北宋政治史概观的核心议题。

------------

⭐积二十六年之功,历时五年反复打磨修改,得以成书。

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梁庚尧,以其在台湾大学历史系讲授的“北宋改革与变法”课程的讲稿为基础,内容取材于研究心得与学术界已有的新研究成果,精心整理编著成书,研究细致绵密,多有新见。

⭐以国家财政、国内政争与对外关系三者的相互作用,贯串全书。

庆历改革与熙宁变法是北宋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而这两次政治事件的产生背景与后续影响,除了牵连到国内政争与对外关系之外,又与财政、社会密切相关,因改革与变法而实施的各项政策,也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政治法治与社会经济,因而国家财政、国内政争与对外关系三者的相互作用,贯串整本书。

⭐以熙宁变法为主体,涉及变法的台前幕后。

庆历改革与熙宁变法是宋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向来是认识北宋历史的主轴,所以在中国通史或宋史的书中都会论及。本书对于这两件前后关联的重大事件,在讨论时是以熙宁变法为主体,而把庆历改革视为熙宁变法的前奏,同时论及元祐年间以后至宣和末年的后续反复演变。

⭐聚焦于财政与军政两大领域。

庆历改革与熙宁变法以理财为核心,财政史研究细碎繁复,尤其是基层运作中的零零总总,加深了阅读时的细密感;军政方面推行保甲法的目的,是使保甲渐习为兵,从而减少禁军对财政压力。

⭐新法对南宋的影响尤具价值。

得益于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渐多,本书还讨论到过去通史或断代史书籍一般较少论及的新法对南宋财政、政策与制度的影响:财政进一步中央集权、保甲法演变为保伍制、方田均税法对经界法的影响以及其他政策、制度对新发的承袭与变化等。

流氓、极道与国家主义者

胡炜权、康昊、汪力、王侃良共同推荐。

博徒、壮士、大陆浪人、院外团、极道、暴力团——

它们为何与近代日本的政治紧密相联?

暴力又如何被制度纳入麾下?

看美国新锐历史学家书写暴力与民主纠缠不清又共存共荣的日本近代史。

日本的近代历史充满了暴力色彩,明治维新、自由民权运动……这些事件与所谓的“暴力专家”,即本书的核心人物——博徒、壮士、大陆浪人、院外团、极道、暴力团密切相关,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们实施的暴力的影响甚至会超越事件爆发的时刻,他们的暴力行径与政治相结合,成为近代日本政治生活中一个系统的、根深蒂固的元素。本书通过研究从明治时代到二战后的“暴力专家”,详叙了他们的暴力行为被合法化的过程,揭示了日本独特的暴力文化如何形成,又如何深深嵌入政治的整体实践之中。

------------------------------

本书揭露了日本近代史鲜为人知,但不可不提的一面:黑道、暴力和金钱参与推动日本近代化和现代化,且发挥不小的影响力。通过精准的译校,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原作者的思路和观察视角。

——胡炜权(日本一桥大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作者别出心裁地以“政治与暴力”为切入点,将暗杀、骚乱、政变、极道等持续不断的暴力现象放在日本近现代政治进程与政治文化的演变过程中展开讨论,视角独特,叙述精彩,欲了解日本政治史,不可不读。

——康昊(大阪大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特聘副教授)

骚动、暗杀、政变,这些与“暴力”相伴的名词,一直是近代以来日本政治话题中的常客……施奈华此书,从流氓、极道等“暴力专家”入手,为读者抽丝剥茧、挥毫泼墨,解密“暴力”这一隐藏在近代日本政治生活的重要符号。

——王侃良(名古屋大学文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本书详尽地考察了政治暴力在近代日本政治中的作用,但其旨趣并非对日本特殊性的批判,而是试图通过“暴力民主”的概念,反思现代民主政治与暴力的关系。

——汪力(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师资博士后)

赌徒、流氓、暴徒与极道,在日本政治与政治风格上留下重要的印记,施奈华把这个故事说得娓娓动听。

——《亚洲研究期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在这本重要著作中,施奈华极具说服力地论证了:暴力,尤其是政治暴力,是日本德川时代至20世纪60年代之间一股无所不在、极具影响力,而且几乎是持续不断的势力。

——《日本研究期刊》(Journal of Japanese Studie)

施奈华提供了一部从暴力的微观政治角度撰写的另类日本近代史。在这本发人深省的书中,那些通常处于幕后的历史人物来到了前台。政治流氓和其他暴力专家对于每一个政治计划都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法西斯主义的还是民主的。他们在历史中的参与程度是惊人的。

——瓦迪姆·沃尔科夫(Vadim Volkov),圣彼得堡欧洲大学教授

本书探讨了一个具有跨地区和当代意义的主题:民主和暴力远非不相容,而是紧密地纠缠在一起。施奈华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论点,即对民主的拥抱并没有取代暴力在政治中的位置,而只是改变了它。这本书同样值得日本史学界之外的读者阅读。

——迈克尔·A. 雷诺兹(Michael A. Reynolds),普林斯顿大学副教授

施奈华的重要论点——暴力是对日本民主本质发挥重大影响的一种系统性的、持续的政治特征——在本书中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论证。倾向于强调日本近代史“光明面”的学者也许会发现这本书令他们困扰。而这可能是一件好事。

——《太平洋事务》(Pacific Affairs)

这本书描述了日本的政治暴力如何在近代实践组织化的生动历史,展现了“暴力专家”如何以某种掩护方式,融入政治……

——斯蒂芬•弗拉斯托斯(Stephen Vlastos),爱荷华大学教授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