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医学人文系列"丛书包含的书籍

理想国•医学纪实(全2册)

“我经手过12000颗心脏。”作者在心外科暨胸外科从业数十年,手术成绩卓著。本书即汇集了作者经历的一些经典案例(多数发生在1970年代至2000年代之间),也剖白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工薪家庭的穷小子,被幼年时的医学纪录片鼓舞,也被亲人的离世刺痛,终于将自己历练成一名杰出的心外科医生。他为面试的成功而激动地徜徉在伦敦河岸街头,为先天心脏病或气道重度灼伤的小儿开胸,为病人和家属的焦灼与渴望而奋战,为对抗次日手术的焦虑而深入沙特沙漠欣赏夜空,为尽力修补而果断切削垂危的心脏,为救命而与医务主任对抗、“擅自”为病人安装人工的“电池”心,在命悬一线的攻坚手术面前还能讲出冷笑话……一位艺业精湛、傲气十足又敬畏生命的外科医生形象跃然纸上。那些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就存在的顶尖外科技术也令读者叹为观止。

在展现心胸外科手术的神乎其技之余,作者也借病症、病患和自己的业务游历,揭示了人世百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物文化,展现了一名外科医生眼中所见的悲伤与爱,以及对医疗制度、伦理和医学教育的反思,令读者收获很多感触和启发,是一部兼具叙事魅力、医学知识和奇迹的佳作。

【编辑推荐】

【巡回全球的惊险手术故事】

入行五十余年的杰出心外科医生,从英国到南非,再到沙特和澳洲,切开心脏,撩起肺部,剖开气管,植入电器……只为救活一个个生命!神乎其技,超乎想象。人类的心脏竟可以这样!

【饱含性格的纪实文学】

是作者一生的传记,也是医生和患者的人生百态,更是世界各地风土景色的万花筒。作者果敢骄傲乐观热情的性格,病患或从容或苦楚的人生经历、焦灼而又顽强的精神,全都跃然纸上。

【反思医疗,反思人生】

当医务制度和救人冲突时,医生该何去何从?手术风险巨大,患者和医生该如何决定?技术通神的医生也有做不成的手术?医疗的成效、界限究竟在何处?英国医生的经历、态度和思考,也必定引发中国医生和读者的不断反思。

【推荐语】

医生职业是利他主义的。韦斯塔比,这位与我同时代学医的医生,面对着难以想象的风险与挑战,在努力把一个个现代医学几乎无能为力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除了失败,还有法律和伦理设置的禁区。我十分感慨的是,韦斯塔比讲到,在当今英国(不仅是我感受到的中国)的医疗环境下,已很难甚至不可能培养出这种优秀医生了。这正是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改革需要深思的问题。

——胡大一,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

对作为同样进行人工心脏辅助和心脏移植临床和研究的我来说,韦斯塔比医生提及的相关技术皆已非常熟悉,但很可惜在目前中国仍然没有引进更先进、更长时间使用的人工心脏设备,可以想象面对众多晚期心衰患者,心脏外科医生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当然安贞医院是国内最早和最多应用相关技术的医疗机构之一,作为其心外科团队成员,就像韦斯塔比书中描述的那样,我已经在临床中目睹和完成了一些既往难以实现的奇迹,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同时令人欣慰的是,在众多专家呼吁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先进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的国际公司已经有计划在中国开展这类昂贵的救命设备的临床使用,预计几年后中国的心衰患者就有条件使用这些先进的设备,从而能够像书中那样,从濒临死亡中恢复日常的生活。

——张海波,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

心脏外科可不是平凡学科,它是人工循环、呼吸及麻醉、输血等技术高度发达之后的二阶分科。“打开心脏”是心脏外科大夫的入门手艺,标准动作,也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职业操作。

牛津心外科医生韦斯塔比的职业生活中就充满了惊险奇遇:主动脉瓣严重畸形的马术爱好者因妊娠而凸显危机,没有脉搏、没有血压的机械心脏人、电子心脏人,两颗心脏并联工作的手术方案,人工肺技术……虽说心脏外科救助场景不是影视剧,但却时时上演着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戏。心脏外科大夫的脑洞比影视编剧大得多,患者在苦难的过山车上跌宕的程度也比好莱坞大片刺激得多。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作者是一位厚颜无耻、铁石心肠的执刀者,也是一位悲天悯人、热血澎湃的救赎者;本书则既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系列人间悲剧,也是一部让人忍俊不禁的外科医生养成史。学院派医学的严肃与典型的英式幽默交相辉映,总是让我猝不及防间时而泪眼婆娑时而又捧腹不止。我刚刚读过一遍,已经忍不住要读第二遍了。

——李清晨,儿童心胸外科医生,科普作家

神经的逻辑:谜样的人类行为和解谜的人脑机制

从8个令人惊奇的问题开始,带你理解迷一样的人类行为,以全新的眼光看待我们自身。

跟着作者不断解谜,如侦探小说般神经的逻辑,彻底明白我们日常的心理与行为的机制。

【人类竟是如此神奇】听声辨位、梦中杀人、左右互搏、多重人格、心灵操控……这样小说般的情节都是真的!本书展现了很多人类超乎自己想象的行为。每章都从一个惊奇问题开始,带领读者不断解谜,充满阅读推理作品的快感。

【神经科学一本通】覆盖神经科学的各领域和多种方法,习惯、记忆、梦境、疏忽、幻觉等等日常心理机制都得到了解释,在快乐阅读中了解人脑和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类自身。

【帮你生活更轻松】经常回到家才想起路上该买的东西没买?是否知道要减肥的话不能一边吃东西一边看电视?怎么抵御商家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的剁手诱惑?还有躺在床上就能健身这种好事?假笑识破率还能提高?……理解了这些心理和行为的机制,就能更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躲开陷阱,抄到近路!

《神经的逻辑》令人大开眼界,它既轻松有趣,又是极富启发性的研究,也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做那些最为奇怪的事。斯滕伯格撬开了我们的心灵,解释了脑的运作方式,对一系列诸如感知、习惯、催眠、语言、学习等话题都给出了真知灼见。就如何面对人类大脑的无意识逻辑这一问题,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专业性的指导。读罢掩卷,我对“我这个人到底是谁”有了更多的体悟。

——列奥纳德· 莫洛迪诺夫,《大设计》第二作者斯滕伯格对脑的怪行背后隐秘逻辑的解释,是神经科学界一支全新的声音。

——承现峻,《连接组》作者本书每章读起来都像侦探小说,每一页都闪耀着作者对神经病学的热情。它同时还非常适合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正能治疗他们的“神经元嫉妒症”。

——V. S. 拉马钱德兰,《讲故事的脑》作者如果你想知道人们为什么用不理性的方式思考和行动,想为此找出合理回答,那本书就该是你的第一本书。

——迈克尔· 舍默,怀疑论者学会创始人我们解释事情时通常有一些叙事套路,而本书却是对这些叙事套路背后真正的神经回路进行丰富详尽的研究。作者破解、打开了脑中的“黑箱”,检查其中并行的有意识和无意识两套系统,探究从做梦、自动模式行为到记忆、幻觉、创伤等一系列问题。

——《自然》杂志

从最怪异的梦和幻觉,到精神分裂症与多重人格,脑是各式各样怪念怪行的肇事者。从外部看,这些现象常显得“疯狂”,但其实它们都有逻辑可循,这套逻辑使我们能创造经验、保全自我。

无论是哈欠会传染、虚假记忆、不饿却进食、色情片盛行、感同身受等常见的行为、心理状况和情感,还是清醒梦、濒死体验、盲人看到的景色、梦游杀人等惊奇案例,《神经的逻辑》都为我们娓娓道来。以这些现象为契机,斯滕伯格博士深入脑和神经系统的内部,揭示并解读脑与神经中理性的有意识系统和幽深的无意识系统,解释两套系统怎样造就了我们或平常或怪异的行为。弄清楚脑与神经系统的运作模式和逻辑,不仅可以改变我们对心理疾病和超自然体验的看法,也会让我们更加了解自身的隐秘之处,做出更正确的决策。

永生的海拉

◎ 内容简介

她是黑人,叫海瑞塔•拉克斯,但几十年来世界只知“海拉”细胞。她治疗宫颈癌时,并不知癌细胞被取走,后培养成首例在体外“永生”的细胞,助力人类获得众多科学答案和新技术。在她身后,家人只是毫不知情地继续活在黑人那宿命般地困顿中……作者挖掘了这段跨越百年的历史,围绕海瑞塔暨拉克斯一家生平及关涉海拉细胞的科研事件,勾勒了这个黑人家族的沉浮,点亮了医学研究中许多细腻故事,也揭开了科研伦理的黑暗过去和艰难成长。

----------------------------------------

◎ 作品看点

★ 触动每个普通人的生命故事:普通人拯救世界,世界却不留意

从烟农到炼钢工人家属的海瑞塔·拉克斯,31岁即因恶性宫颈癌早早离世,而她的癌细胞却因此种恶性得以永生并造福世人;科学家盖伊从海瑞塔的医生那里径直获取了她的细胞,培养成功又向学界无偿提供,并在弥留之际捐献自己的胰腺癌细胞;海瑞塔的小女儿黛博拉,幼年丧母,受养母虐待,受养母丈夫性侵,之后突然被媒体造访说想了解她妈妈的故事,于是踏上了寻找妈妈和姐姐的曲折旅途;利益无关的斯皮德夫人、科学家兰高尔也因正义之心为海瑞塔的名誉奔走……

★ 十余年经典,广受关注和赞誉

本书英文首版于2010年问世,当年即成为《纽约时报》、美国亚马逊现象级畅销书。并获《纽约客》《金融时报》《泰晤士报》《科学》《自然》《柳叶刀》等多家知名媒体和专业期刊的好评及推荐,入选美国亚马逊编辑共同推荐“一生要读的100本书”。HBO出品了本书的同名改编电影,娜塔莉·波特曼在《湮灭》中阅读本书出镜。中文版亦获白岩松、罗振宇、姚晨、果壳网、丁香医生等众多名人和媒体推荐。

★ 文学与科学融为一体,全新修订译文

译文全面校订并润色语体,力求体现科学、历史和人物原貌;增加20余条注释,增补包含300余条目的译名对照表。

-----------------------------------------------

◎ 名家推荐

这是一个关涉生命信仰与价值、种族歧视与平权、患者与职业尊严、科学与医学的目的等一系列话题的传记故事。作者通过翔实的一手资料和富有温度的生命书写笔触,回眸、还原了60多年来的一幕幕真相。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荣休教授)

她是为活人贡献最多的已故女性…… 一部引人入胜、令人痛心的必读之作。

——希拉里· 曼特尔(《狼厅》作者),《卫报》

没有哪本书更好地展现了医学研究中伦理脱序的可怕后果。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一段优美感人的讲述。

——《柳叶刀》

作者并未简单地将全部罪责归咎于科学研究者,而是展示了他们最真实的人性……(并在这个过程中)挑战了我们对伦理道德、人体组织所有权和人性的认知。

——《科学》

刀锋人生:打开心外科医生的心

直言不讳的医生自传,揭示出高光职业的振奋和磨难

一桩桩医疗探险,包含着现代外科的宏大、神奇,与人间的悲欢

◎ 内容简介

心外科医生,有着开胸换血、起死回生的神秘力量,但也是活生生的人,也经受着所有人都有的核心情绪——大部分时候。

一次诡异的运动事故,冥冥中将韦斯塔比塑造成了全球领军级的心外科医生之一。“我从打蔫的紫罗兰,变成了无拘无束、胆大自负的混蛋。我变得对压力免疫,成了习惯性的冒险者,始终渴求着刺激,像一块磁铁似的,把高风险病例吸到身边,并陶醉在和死神的竞赛之中。”

而又一个寒冷冬日,孩子的拯救和降生,“帮我改变了对生命的看法,也将我塑造成了一个更优秀的外科医生——我变成了比过去好得多的人,也重又明白了爱能带来欢腾、喜悦。”

透过韦斯塔比的心路剖白和自我反思,读者将看到一场场生命的冒险,一次次爱的悲欢,以及现代心外科那扣人心弦的全部故事——“它们正是在我这一生中渐渐铺陈开的,能够参与其中,我很自豪”。

◎作品看点

★ 职业光环背后,是鲜活的个人。

在外人眼中,心外科医生是神秘且强悍的人物,他与死神争夺生命控制权,是容不得同事犯错的严厉“大boss”,在医院里横着走了一辈子。但其实,他也曾内向瑟缩,也曾因自己的操作粗心坑惨队友,会因抢救稚童、老友的失败而心如刀绞;也要为了突发的抢救而忍痛抛下过生日的女儿、生产的妻子,甚至还会在自己接受小小的窥镜治疗时提心吊胆。他也和普通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得意和悔恨,有长处和弱点……有危急关头的挺身而出和当仁不让的坚决意志。历史就是由这样一个个的人创造的。

★ 医学进步黄金时代的画卷。

自50年代心内直视手术出现以来,心外科经历了飞速发展:体外循环、人工辅助装置、各种高难度术式纷纷涌现,这背后则有众多医学天才群峰耸峙。作者于60年代进入医学院,在学习和执业的过程中,师从本托尔、罗斯等杰出前辈(皆有以自己命名的术式),更受教于成功应用体外循环第yi人柯克林、人工心脏移植第yi人库利。作者自己亦推动改进体外循环抗感染技术,将罗斯的瓣膜术式首次用于婴儿,用成人心脏辅助装置帮助儿童恢复、研发硅橡胶气管等,为心胸外科做出开创性贡献。透过本书,读者能看到,在那个对丙肝、HIV都还束手无策的年代,医护怎样用自己的才智、勇气和高尚情操,治病救人、大胆钻研,为我们今天的福祉开创了大好的局面。

★ 更惨痛,却更真实。

真实的心外科,就是浴血和惨痛。被木桩洞穿的胸腔,化脓粘连在一起的食管和心肌,主动脉夹层犹如愤怒的茄子,体外循环术仿佛“放血宰牲”……为了患者的生机,医生们连续操作十几个小时,或者一动不动用拳头摁住低温的心脏漏洞而遭冻伤;可即便如此拼死,当被问起“你的病人里有多少死了”时,也只能回答“比大多数士兵手下死的人要多”。

◎ 名人推荐

心脏外科圣手韦斯塔比的故事依然惊心动魄。《刀锋人生》通过12个主题词再次展现了他的职业悲喜剧:家庭、悲伤、风险、傲慢、完美、欢腾、险境、压力、希望、韧性、惨痛、恐惧。每个片段都是一桩医疗探险,都在他生命中刻下了难消的印痕,也一定会给读者诸君留下共感的涟漪。可以说,这本直言不讳的传记,捧出的是韦斯塔比那颗风光与磨难同在的灵魂。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韦斯塔比这样立于鳌头的心脏外科医生,同时也是一部行走的故事搜集器。本书中的病例救治过程,其曲折惊险的程度,让人即使只是阅读,都会深感窒息……作为丘吉尔的粉丝,韦斯塔比也将“我们决不投降”视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也是带着这样的信条一次次让濒死的病人绝处逢生。每个人都有遭遇绝望的时刻,也许《刀锋人生》中的那些游走在冥府边缘尚且不屈服的求生意志和决不投降的勇气,能带给你重新振作起来的力量。 ——李清晨(小儿心胸外科医生、科普作家、《手术两百年》联合编剧)。

患者能够把生命放心地托付给你,允许你切开他的胸腔和心脏,其实是一种莫大的信任。而心外科医生也常会为了给患者实施救治和手术,耽误甚至放弃自己个人和家庭的正常生活,这也是职业操守的体现——韦斯塔比教授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心脏外科是医学领域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身处其中的我们,一定会沿着本托尔、柯克林、罗斯、韦斯塔比等教授们开拓的道路,努力探索,力争在技术创新和有温度的治疗上不断进步,担得起患者的性命之托。——张海波(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

完全可信……本书传达了一种无可置疑的真实感。——《每日邮报》

这份回忆录读来津津有味,正是因为作者出乎意料地承认了自己的脆弱。——《泰晤士报》

正午之魔

【编辑推荐】★ 你我共有,又各自隐藏(为什么要重视抑郁问题)——抑郁对人类的困扰,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广泛、更久远。一半的人口可能在一生中经历一些抑郁状况,10%会发作一次重性抑郁——这还只是就医确诊的部分。夫妻各向第三方倾吐自己的抑郁,却彼此蒙在鼓里;贫困者、前现代文明的人一样饱受抑郁的折磨乃至社会的苛待,却长期得不到正视。战战兢兢隐藏自己的抑郁患者,可能就是我们的至亲好友,甚至我们自己。

★ 一部抑郁总览(为什么是这本书)——作者既是“资深”抑郁患者,也是擅长写作的心理学博士,还出身药物研发家庭。他进行大量访谈调查和文献梳理,综合文学的笔触、现实的关怀和科学的知识,将自身的经历和别人的故事、抑郁症的现况与历史、不同年龄、性别、地位、文化的主流及少数群体、相关正统疗法和替代疗法、药物和行为治疗、医学与社会支持、个体境遇和时代洪流、自我救助和帮助他人……方方面面都向读者道来。我们的一切相关困惑,作者都有深思熟虑的回答和温情款款的启发。

★ 文学的表达,真实的力量(为什么好看)——以文学作者的笔触撰写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家人、受访者的故事,深深扣动心弦。

【内容简介】写作本书使我成了一名“专业抑郁者”……我感到,抑郁研究领域里,缺少的是综合。很多学科都分别探讨过抑郁的成因,太多有趣的事发生在太多有趣的人身上,太多有趣的事在被讲述——而这个“国度”里仍是一片混乱。本书的第一个目标是共情,真正地理解抑郁的人;第二个目标,也是对我来说更难 实现的一个目标,就是秩序,尽可能基于经验主义得出秩序,而不是随意用些逸事拼凑出以偏概全的结论。

我以自己的抑郁开始本书,然后写别人相似的抑郁,再然后是别人不同的抑郁,最后是处于完全不同背景下的抑郁。我让男男女女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们所面对的战争是本书关注的首要主题……就抑郁进行写作,很是痛苦、悲伤、孤独,令人压力倍增。但每当想到我做的事可能对其他人有所助益,我就会精神为之一振;我也不断获得新知,这也帮到了我自己。

现在苛责制药业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但我的经验是,这行人既是资本主义者,也是理想主义者:他们热衷于利润,但也乐观地相信自己的工作会有益于世界。如果没有制药公司资助相关研究,我们现在也不会有SSRI,这类抗抑郁药挽救了无数生命。我尽可能清晰地描述了我所了解的制药业,这也是本书故事的一部分。

这是一本极度个人化的书。虽然我为一些比较复杂的观点提供了解说和阐释,但本书并不试图取代适当的治疗。

我们为什么上瘾

成瘾问题专家,亲身诉说25年成瘾自救之路

通过药物、大脑与学习的机制,解开人类成瘾之谜

禁毒专家包涵作序推荐

「编辑推荐」

1.25年成瘾自救之路,以亲身经历写成的心理学力作

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学专业高材生、成瘾问题研究者、资深媒体人25年成瘾自救之路,以科学理论加生动案例,全面讲解人类成瘾的神经学和心理学机制——原来,成瘾是大脑的一种复杂的学习障碍,成瘾也是许多复杂症状的统称,决不可一概而论。

2.关心成瘾者个体,揭露美国法律对待成瘾者的不公平

成瘾并非一种天生的道德标签,上瘾者也不应该被社会歧视。出于历史、文化与社会原因,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对待药物成瘾者的法规体系非常不合理、不健全,导致了无数个人与家庭的悲剧。每个成瘾需要具体被关心和对待,由社会和家庭协助他们戒瘾成功。在近30年对成瘾的调查研究和写作期间,作者与其他专家一起推动了美国成瘾治疗相关法案通过,保护了许许多多成瘾者的身心健康。

3.一部坦露与真诚之作

虽是一本心理学科普,却是用作者本人的回忆录来讲述。作者出身优渥,从小天资聪颖,却在青春期后深陷环境造成的药物上瘾泥潭,但是她也通过坚强的意志、积极的学习与家人的支持重回正轨,并且最终解开成瘾的谜题,改变了美国社会的某些阴暗面。一个被成瘾折磨多年的患者,发自真诚的自我坦白,唤起药物成瘾弱势群体的共鸣,令人信服。

「内容简介」

科普作家萨拉维茨生于一个美国犹太中产家庭,她在20世纪80年代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时,不幸对药物成瘾,在治疗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美国戒瘾制度的阴暗面,此后20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改变成瘾治疗的困局。在讲述自己人生轨迹的同时,她从神经科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药物学等角度,对成瘾的本质、原理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

她发现,成瘾是一种学习障碍,每个人成瘾的原因也是千差万别,根本不存在一种“一刀切”的戒瘾方式。与其说上瘾是一种堕落或心理疾病,倒不如它说是多种不同疾病的统称。只有了解每个人成瘾背后的不同因素和机制,才能深入成瘾的核心,最终解开上瘾之谜。

脑子不会好好睡:睡眠科医生的奇妙物语

★ 睡眠意义重大,埋藏问题万千

睡眠组成我们每个人至少1/3的人生,而我们对它却少有认识。人和动物为什么要睡觉?为什么会做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生阶段,睡眠模式有怎样的不同?睡眠中脑子内部上演着怎样的生化神经大戏?睡眠和抗氧化、防癌、抵抗心血管疾病和痴呆有怎样的关系?睡眠不足又会有怎样的急性及慢性危害?难受的“鬼压床”有没有破法?看似睡眠问题,背后竟然有神经损害、癫痫、抑郁等诸多原因?……种种重要问题,本书都会提供答案。

★ 比虚构更精彩的真实案例

确实需要上课疯狂睡觉的中学生,可以得到医院的证明和假条?走在十字路口也会有人突然睡倒,这不是好危险?老奶奶梦游了几十年,过程中的高光项目竟是驾驶摩托风驰电掣?男子来咨询说梦话的困扰,却牵出了女友的精神问题……这些事件听来匪夷所思,却都是真实病例;其精彩乃至惊险固然令我们眼界大开,而其中真实的困境、道理、抗争、关怀,对我们每个会睡觉也还会醒来的人,都有巨大启发意义。

★ 不容错过的领军医生+故事大王

作者是神经/睡眠科的主任医生,二十几年一直受训、供职于相关领域执牛耳的医学机构(帝国理工医学院、英国国立神经内外科医院、惠康桑格研究所、盖伊医院睡眠中心……),乃至担当领军人物,拥有傲人的学术成果和丰富的病例积累,同时又具备通过BBC等媒体向公众科普、讲故事的多年经验和特色鲜明的英式幽默感。在本书中,作者同时发挥了专业和叙事两方面的长处,将奇妙故事和神经机理巧妙结合,读来令人大开眼界、手不释卷。

别小看睡眠问题。长期打鼾可能降低智力;长期值夜班,提高患癌率……

作为从业多年的睡眠科临床主任医师,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众多亲自诊治的病例 :睡梦中,人不但可能吃光冰箱,还可能睁眼开车甚至殴打伴侣;清醒时,也可能因为大笑而睡倒在地……而这些症状背后的机理,潜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打开本书,你将同时收获阅读悬疑故事的快乐和指导睡眠健康的科学信息。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