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 恩(Thorn Bird)"丛书包含的书籍

德意志理想主义的诞生

本书荣获2005年莱比锡书展非虚构及散文类图书大奖

.

同席勒一起,进入德意志精神难以忘却的黄金时代!

.

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是德语文学中最富活力的形象之一。当人们在巴黎这座大都市掀起革命热潮的同时,他先是在斯图加特、后来又在耶拿和魏玛革新了德意志思想史。席勒所振兴的——甚至连歌德也被他感动——正是人们日后所称的“德意志理想主义”,而贝多芬更将之谱为音符:“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描绘了席勒的一生,讲述了席勒如何(与歌德一起)在1790~1805年的十多年间成为德意志精神生活中的那颗位居核心的恒星。所有人都登上了舞台:诺瓦利斯、荷尔德林、施莱格尔兄弟、费希特、青年黑格尔、蒂克、布伦塔诺。这部关于一个伟大精神的生平、著作与时代的书,或许正可以开启一场“席勒复兴”。

.

“人们拿起萨弗兰斯基的书,就会感受到:席勒始终在场。而且是怎样的在场!”

——汉斯-于尔根•兴斯(Hans- Jürgen Schings),《法兰克福汇报》

.

“文笔精彩,观点鲜明,思维敏捷。这部书再度把席勒作为同时代人送到我们跟前。”

——延斯•比斯基(Jens Bisky),《南德意志报》

.

“同席勒一起,人们进入过去的另一处阴影之国:进入了德意志精神难以忘却的黄金时代。那是神奇的岁月,它帮助人们保留住感知人生中那些真正重要而充满精神之物的能力。”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帝国统治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

透过千年历史,看清帝国真相

.

帝国的特征是什么?帝国秩序潜藏着怎样的风险,又提供了哪些机遇?突然之间这些问题不再仅仅具有历史学意义。当今世界,美国所拥有的主导地位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种威胁。规则由华盛顿的政治家们制定,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只管服从规则就是了吗?还是说存在一种连华府也不得不屈从的统治世界的逻辑呢?赫尔弗里德•明克勒在此书中向我们阐明,帝国如何运转,在历史的长河中又出现过哪些类型的帝国。作者游刃有余地穿行于千年历史长卷,同时对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做出了精湛的剖析。

.

帝国的时代最晚行至苏联解体时似乎已经永远地终结了。按照现在流行的看法,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国与国之间在诸多领域互赖互存,关系错综复杂,因而帝国的权力扩张已经没有空间了。此外很多人还深信,推行帝国政策从根本上也不符合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然而这种看法在慢慢发生变化,特别是当人们看到美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屡屡采取单边主义行动,对盟友一次次蛮横地提出权力要求、施加压力让其追随的时候。而在美国及美国以外的其他一些地区,还有另一种呼声也越来越大,那就是美国不但不应一直否定自己的帝国角色,而且为了自己和世界的福祉还应采取攻势来塑造这一角色。

.

赫尔弗里德•明克勒提醒我们审视所有这一切,并指出在我们今天的讨论中问题一般都出在哪里。很多作者和参与讨论的人常常对于帝国的概念和本质,以及帝国政策可能的意义和益处都很不明确。诸如帝国主义和霸权的概念也往往没能做出确切的区分,于是各种误解随之而来。 所以,明克勒,这位曾被《时代周报》称为“不断在转变的一个人的智库”的前柏林洪堡大学政治学家,首先对帝国的概念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 接着对帝国的统治类型进行简明而确切的划分;他通过援引历史上帝国统治的实例分析了帝国秩序的任务和使命,也为读者阐明了帝国究竟因何常常“败于弱者的权力”。

.

明克勒的《帝国统治的逻辑》一书独树一帜,因为他并不仅仅谈论了美国,而且对欧盟这个潜在的帝国也提出了引人入胜的思考。

——英国《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

德国战略学家明克勒写作风格讲求实际,他在这部极有学术抱负的比较学著作中阐明了帝国的世界历史逻辑。

——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

.

尽管明克勒的关注点牢牢立足于当今世界,但其《帝国统治的逻辑》一书与其他试析帝国的著作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他在论证时显示了远大学术抱负,展示了丰富的史学考察。明克勒挑战了关于这一主题的许多评论所特有的“现时论”立场,他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全景式史学之旅,从古罗马与秦帝国这两大“平行帝国”到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的海洋帝国与草原帝国,再到现在的“美利坚帝国”……这是一次愉悦的阅读体验。

——《澳大利亚政治学杂志》(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

明克勒将理论和实证严丝合缝地编织在一起,《帝国统治的逻辑》是一部卓越的史学分析之作。

——《政治研究评论》(Political Studies Review)

.

明克勒一个人就是行走的智库。

——德国《时代周报》(Die Zeit)

.

对帝国进行了引人入胜的考察。

——《论坛》(Tribune)

.

如果你感兴趣的是在史料和政治理论基础之上做出分析、得出结论,而不是满足于那些在有关美利坚帝国的日常讨论中已司空见惯的陈词滥调,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你一读。

——安德烈斯•费尔埃克(Andreas Vierecke)博士

.

明克勒深入地追溯了古往今来各大帝国的兴衰沉浮,梳理了帝国主义与帝国的概念范畴,并对当今两大案例做出发人深省的持平之论:美国的帝国命运的矛盾因素,以及步美国后尘的欧盟——虽具有反帝国主义的特征,但出于客观必要将不可避免地采用帝国形式。在21世纪的今天,秩序和稳定话题成为安全问题的核心,这本书不仅构思精巧、行文优雅,也紧切时代脉搏,或可作为我们重要的指南。

——詹姆斯•高(James Gow),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

.

毫无疑问,这是目前关于古往今来各大帝国统治逻辑的最佳著作。实证的广度令人叹服,它丰富了国际关系理论,整本书行文雅正,思路清晰。

——约翰•A•霍尔(John A. Hall),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

天鹅之舞:普鲁斯特的公爵夫人与世纪末的巴黎

普利策奖入围作品

.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年度最佳图书

.

一个充满文化、魅力与特权的世界

一首唱给世纪末巴黎的挽歌

.

比普鲁斯特还精彩。

——塞西尔•戴维-魏尔(Cécile David-Weill),《君子好逑》(The Suitors and Crush)作者

.

备受好评的《罪与美:时尚女王与法国大革命》的作者如今又首次深入研究三位巴黎女人,将天才的洞察目光投向了世纪末巴黎那个华丽而腐朽的世界,她们是马塞尔•普鲁斯特的灵感来源,启迪他在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塑造了出身高贵的魅力化身德•盖尔芒特公爵夫人。

.

热纳维耶芙•阿莱维•比才•斯特劳斯;阿代奥姆•德•舍维涅伯爵夫人洛尔•德•萨德;以及格雷菲勒伯爵夫人伊丽莎白•德•里凯•德•卡拉曼-希迈,是世纪末巴黎上流社会的三位超级明星,用卡罗琳•韦伯的话说,她们“把自己——同时也被她们身边的人——转变为传奇:集高贵、优雅和时尚于一身的完美典范。”这三个女人都在无爱的婚姻中备受压抑,因而从1870年代到1890年代,她们把自己重塑为时代偶像,从中寻找自由、追求满足。韦伯对她的女主人公们精心经营的公众形象背后那些偷香窃玉的爱情、不为人知的心碎和坚韧不屈的抱负进行了极近距离的审视。在她们著名的沙龙里,她们启迪和支持了好几代著名作家、艺术家、作曲家、设计师和新闻记者的创作,让那些人对她们无限着迷,无限景仰。

.

1870年第二帝国崩溃、1870-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亨利五世的流亡宫廷、以及德雷福斯事件前的第一波反犹主义暗流,在如此丰富而生动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韦伯带读者进入了这三个风情万种的女人的日常生活,她们参加仪式化的假面舞会、正式晚宴、歌剧和戏剧之夜、打猎、以及王室庆典。1890年代,年轻的普鲁斯特还只是远远地对她们投去景仰的目光,后来他会与她们会面、为自己笔下那位著名的复合人物收集素材。韦伯大量依赖私人家族档案,发现了不少新资料,还发现了两篇此前不为人知的普鲁斯特的文章。

.

《普鲁斯特的公爵夫人》集故事性和学术性于一体,文笔优美、叙事全面生动,为一个时代的终结撰写了令人难忘的传奇:曲高和寡的贵族理想轰然坍塌,华美的特权精英社会苟延残喘,不久,那个社会就会彻底消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里。

.

一部迷人的三人传记……韦伯集中书写了普鲁斯特为之着迷的三位魅力无限的女人,精准详实地描绘了受到社会和政治深刻变革威胁的法国贵族阶层……细致入微地记述了她们的离合悲欢、恩怨情仇……她生动再现了她们的府邸城堡乃至王室成员、艺术家和作家们光临的聚会和沙龙的奢华氛围、装束和装饰,这一切让胸怀抱负而又敏感多情的青年普鲁斯特深深陶醉。对这三位非凡的女人和她们那个风起云涌、脆弱易逝的世界做了洞悉幽微的迷人刻画。

——《柯克斯书评》(精选星级书评)

.

凭借她令人震惊、值得嘉奖的研究,卡罗琳•韦伯对普鲁斯特借以创作德•盖尔芒特公爵夫人的三位真实女人的了解,甚至超过了创造神话的普鲁斯特本人。这是一部极佳的社会史。

——《马塞尔•普鲁斯特传》的作者埃德蒙•怀特(Edmund White)

.

韦伯揭示了在她们精心打造的公共形象背后,三位女主人公非凡生活中的种种私密细节。如雷贯耳的大名被作者信手拈来,如五彩纸屑一般撒落在字里行间……韦伯女士以出色的功力把我们带回到那个充满文化、魅力和特权的世界,而那一切都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枪声灰飞烟灭了。

——莫伊拉•霍奇森(Moira Hodgson),《华尔街日报》

.

这部妙不可言的著作集叙事天分、文学研究和原始新素材为一体,以敏锐而绚丽的眼光对那个时代高低贵贱的社会和文学予以洞察,写作风格与主题一样优雅活泼。它的主题是19世纪末巴黎三位卓越的女性,和她们一起走上耀目舞台的是从普鲁斯特到莫泊桑这一群作家、亲王、女伶、政治家、记者、艺术家、妓女。这是对一个时代、一个地点及其所启迪的伟大艺术所做的研究,超群拔类、天分惊人、魅力无限。

——《罗曼诺夫皇朝,1613~1918》作者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

.

一部天才的研究……最丰富的社会史,而且非常非常有趣。

——埃德蒙•怀特(Edmund White),《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年度最佳图书

.

详尽、有趣、非凡的研究……这本书详细地阐明了普鲁斯特的方法……在这个虚假做作、光怪陆离的世界,普鲁斯特仿佛戴着眼镜观察着,公爵夫人和她们的客人们穿行其中,如梦似幻,却对一切信以为真。

——科尔姆•托宾(Colm Tóibín),《纽约书评》

生而为王

【贝克君主系列】

.

天生的王者拥有世人望尘莫及的想象力和行动力,

他们能构想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并敢于砍断死结、突破残局

.

君主小传,历史大戏,穿越漫长世纪回望帝王人生

.

【系列整体介绍】

.

埃赫那吞、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恺撒、克利奥帕特拉、奥古斯都、尼禄、君士坦丁、查士丁尼、从查理大帝到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中世纪皇帝、萨拉丁、路易十四、威廉二世……这些叱咤风云的统治者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历史进程?世人描摹的画像又是否符合他们真实的形象和性格?《生而为王》是索•恩从德国贝克出版社引进的君主传记系列,篇幅虽短却是名家写就,史料扎实,文风活泼,史评均衡而不失锋芒,尤其指出以今人视角认识和理解这些历史人物需要克服的偏见。

《生而为王》系列之《埃赫那吞》封面设计资料

.

1.埃赫那吞

Echnaton

[德]赫尔曼•A. 施勒格尔(Hermann A. Schlögl)/著 杨稚梓/译

.

“消失”的法老回归之时,太阳神的光芒将再临世间

.

【内容简介】

埃赫那吞是埃及法老中最为著名也最为神秘的一位。公元前14世纪,他命令自己的臣民接受一神教信仰,颠覆了传统世界观,建造了一座壮丽的都城,革新了艺术。他的太阳颂歌在《圣经》中流传至今。然而,他驾崩后仅仅几年,人们就永远地离开了他的都城。有关埃赫那吞和他的新宗教的一切要么毁灭了,要么深埋地下。直到19世纪和20世纪,这位法老和他的妻子纳芙蒂蒂,以及他撰写的作品和他修建的建筑才重见天日。发掘工作仍未结束,直到今天,这位神秘的法老依然让人们对他的性别和疾病、他的世界观和一神教的历史作出种种猜测。赫尔曼•A. 施勒格尔在最新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讲述了埃赫那吞的故事,介绍了他在真实的世界史上的意义。

.

2.亚历山大大帝

Alexander der Grosse

[德]汉斯-约阿希姆•格尔克(Hans-Joachim Gehrke)/著 王诗文/译

.

若非英年早逝,他将把已知人类世界的尽头推到何方?

.

【内容简介】

古希腊的历史学家狄奥多罗斯对亚历山大的丰功伟绩赞不绝口。凭借自己过人的胆识,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其所蕴含的历史意义超越了人类已知的所有其他国王。在短短十二年里,他便征服了欧洲大部分地区,征途及至亚洲,并以此获得了广泛的声誉,使自己与古代英雄和半神齐名。与此相反,罗马哲学家塞内卡却更倾向于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亚历山大的行径:如果一个人在自己初获启蒙的精神故乡(希腊)大开杀戒,难道他是精神健康的?对于那些在被父亲征服的国家中所发生的不幸,亚历山大并不感到满足,而是继续举着他的武器让整个世界变得支离破碎。他的暴行毫无止境,一代帝王如同贪得无厌的野兽。鉴于其在历史中模糊不清、摇摆不定的形象,本书旨在帮助现代读者对亚历山大这个既是掌权者、将军,又是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的多面性格形成自己的认识。

.

3.汉尼拔

Hannibal

[德]佩德罗•巴尔塞洛(Pedro Barceló)/著 丁树玺/译

.

“若说罗马人以武力胜过一切民族,那么汉尼拔以才智胜过其他军事家。”(古罗马传记家奈波斯)

.

【内容简介】

历史学家李维(Livius)评论汉尼拔有着“无人可及的果敢与沉着;寒冷或炎热他都能很好地适应;饮食对他而言只是满足自然需求,而不是享受;他的衣服和他族人所穿的没什么两样。他是最好的骑兵,也是最好的步兵。然而这些如此伟大的美德却被天平另一端极大的恶行所抵消:毫无人道的残忍;更甚于普通迦太基人的不忠;不敬畏上帝,不遵守誓言,没有虔诚的责任心”。这本传记将翔实且生动地呈现我们所真正了解的汉尼拔的形象,以及他对于罗马、迦太基的历史意义。

.

4.恺撒

Caesar

[德]马丁•耶内(Martin Jehne)/著 黄霄翎/译

.

“骰子即将掷下!”官场仕途上的最大赌徒,成败在此一举

.

【内容简介】

恺撒的上升之路不见得有多大新意:他长期遵循的行为方针虽然令同阶层成员不悦,但是并未造成无法消除的对立,新意在于恺撒投入之大。人人都为了仕途负债,但是恺撒借债之大胆已经到了濒临险境的地步,任何失败都可能导致灭顶之灾。然而恺撒没有失败,他显然认为自己不会失败。他坚信自己的运气和天赋,认为投入再大都是值得的。他玩的是孤注一掷的赌博,而且似乎从未担心过自己会输。本书刻画了罗马历史上最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赌徒恺撒的自负、果敢的性格,展现了一个强者无与伦比的运气和他勇于突破常规、创造例外的精彩人生。

.

5.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

Kleopatra

[德]曼弗雷德•克劳斯(Manfred Clauss)/著 王瑞琪/译

.

一个女人、东方人、统治者,一段孕育了无数艺术灵感的美艳传奇

.

【内容简介】

克利奥帕特拉的名字已经成为传奇,但是——或者也仅仅是因为——我们对她所知甚少。像亚历山大大帝一样,她对后世每一代都有着神奇的影响。无论是亲身经历还是由人转述,克利奥帕特拉的故事都是受男人影响的。尽管她是一个独立区域的统治者,但她仍然无法独立行动。男人们选择了她,而在他们的雄韬伟略中,她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不得不经常谈到恺撒、屋大维和安东尼,因为克利奥帕特拉是他们的政策或生活的一部分。此书遵循她的成长轨迹,讲述了最后一位埃及女性统治者从童年时期到青年时期,再到神秘自杀的生命阶段。很少有女性像克利奥帕特拉一样,让画家、作曲家、作家和导演如此着迷。对一些艺术家来说,这个名字承载着一位统治者的形象,而在其他人心里,则是伟大的情人的形象。还有一些人认为她是吃人的野兽,是不道德的妓女、淫妇,同时也是挥霍无度、奢侈疯狂的象征。她充满异国情调,她本人和她的名字成了男人的美梦与噩梦。

.

6.奥古斯都和他的时代

Augustus und seine Zeit

[德]维尔纳•埃克(Werner Eck)/著 林晓萌/译

.

他是罗马帝国元首制的开创者,他的名字引诱后世无数君王在他建设的大理石之城抛洒热血

.

【内容简介】

在奥古斯都下葬那天,一切公共或私人的商铺都关门歇业。全罗马城和意大利行省的成百上千的居民赶来参加这场葬礼。火葬用的柴堆上放置着一张华丽的床,遗体就躺在上面。逝者的蜡像也摆在上面,所有人都看得见。火焰燃起时,一只鹰飞向天空,象征着逝者的灵魂已经升到了诸神所在之地。随后,一位元老院议员发誓,宣称他看到了逝者的灵魂向诸神的方向飞升。莉薇娅,奥古斯都的遗孀,以一百万赛斯特斯嘉奖了这位见证者。这个被诸神所接纳的人究竟是谁?独裁者?救世主?还是国家、军队、社会和文化的重建者?或者简短些:罗马世界的重建者?对于这些,以及其他有关奥古斯都强权政治的问题,维尔纳•埃克用一本引人入胜的传记给出了回答。

.

7.尼禄

Nero

[德]于尔根•马利茨(Jürgen Malitz)/著 王洁辰/译

.

少有君主背负这么多的恶名,但这些评价是否公允?

.

【内容简介】

尼禄本有可能成为一个像样的戏剧演员,然而命运却使他成了皇帝。他试图以一种古怪的方式将这两种职业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招致了严厉的批评,而且最终使他断送了性命。于尔根•马利茨在这部传记中记述了这位罗马君王的一生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他忧郁、怯懦又疯狂,作为自恋的独裁者和基督徒迫害者的典型而被载入史册。然而罗马城的既得利益者怀念出手阔绰的艺术家皇帝,帝国东部的人民也发自内心地爱戴他,他的东方政策和他的荒淫残暴一样,长久地影响着与罗马帝国息息相关的众多地区与民族。回望历史,多少是谣言,多少是真相?尼禄又“该往何处去”?

.

8.君士坦丁大帝和他的时代

Konstantin der Grosse und seine Zeit

[德]曼弗雷德•克劳斯(Manfred Clauss)/著 徐涵婧/译

.

.

君士坦丁堡的伟大建造者,罗马帝国的第一位“基督徒”皇帝

.

【内容简介】

从漠视宗教之人、自负的掌权者,到得到特殊天启、凭着斗士的热血拥护上帝主张的统治者——人们对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的评判不一而足。曼弗雷德•克劳斯在传记第一章即以倒叙开篇,从对326年君士坦丁执政二十周年庆典的描写引出一个贯穿全文的冲突:确凿的直接证据和有争议的文献记载。庆典到底是华美与荣光的,还是充满谩骂和杀机,不同文献中两极分化的描述给君士坦丁的形象以及时人对他的真实态度蒙上神秘的色彩。因此,要理解他,需要重走一遍他的生命旅程,还原他经历的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本书回顾了君士坦丁一生中各个重要的折点,包括取得权力,征战东西方,对罗马传统信仰、基督教和异教的态度转变,尼西亚公会议,受洗等,同样穿插大量对文献可信度的讨论,比较不同论调,推断君士坦丁本人实际上可能持何种观点和主张。对尤西比乌斯的君士坦丁传记的文本考据也是本著作的写作重点。

.

9.查士丁尼大帝:统治、帝国和宗教

Justinian. Herrschaft, Reich und Religion

[德]米沙•迈尔(Mischa Meier)/著 陈思艾/译

.

.

如果518年的查士丁尼能看到自己在565年留下的帝国的话,或许他也会感到陌生不已

.

【内容简介】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查士丁尼大帝极大地塑造了晚期古典时代,这本传记却清楚地向我们揭示了,时势对皇帝本人的影响比皇帝留给时代的烙印要深刻得多。皇帝和立法者、世俗统治者和神学家的多重光芒交叠在他身上;但若说他是最后一次把古罗马帝国的所有气力聚集起来,并在基督教背景下用这一力量来维护罗马遗产的杰出君王,那么顾此失彼的对外战争和他在位期间遭遇的种种灾难,是否又不可避免地过度消耗了这种气力?与其他查士丁尼传记不同,米沙•迈尔笔下的皇帝肖像充分展示了大帝在军事冲突、重大灾害、内政危机和神学斗争等事件中的多彩形象,以及一个复杂的、充满深刻变迁的“查士丁尼时代”。

.

10.中世纪时期的皇帝:从查理大帝到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Die Kaiser des Mittelalters. Von Karl dem Großen bis Maximilian I.

[德]贝恩•施耐德穆勒(Bernd Schneidmüller)/著 陆瑶/译

.

王权在握,谁能抗拒更上一层楼的诱惑?

【内容简介】

“皇帝统治”是“国王统治”的升级,查理大帝在拉丁西方开启的这种制度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历史进程。这本书精练地讲述了中世纪诸位皇帝的历史,并对皇帝统治这种政治形式进行了分析。理想的光辉与现实的窘迫、人与制度、个体经历与社会传统之间的张力,无不在这段生动又直观的历史叙事中彰显魅力。贝恩•施耐德穆勒为中世纪时期罗马帝国的发展打上了皇帝个人的烙印,描述了9至16世纪帝国历史中的决定性阶段,以及帝国制度与制度塑造者之间的关系。而在此之后一直持续到1806年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如何为后世所认识,也在本书结尾得到了富有启发性的探讨。

.

11.萨拉丁:苏丹和他的时代(1138~1193)

Saladin. Der Sultan und seine Zeit 1138–1193

[德]汉内斯•默林(Hannes Möhring)/著 周锐/译

.

《智者纳坦》中的开明苏丹,伊斯兰世界的英雄,西方对手眼中的“高贵的异教徒”

.

【内容简介】

埃及和叙利亚的苏丹萨拉丁于1187年征服了耶路撒冷,堪称十字军的首要敌人。但是长久以来,他在欧洲有着“开明宽容之君”和“骑士精神之楷模”的美名,其乐善好施、一言九鼎、清廉刚正、理智机敏的个人魅力让西方基督教对手心生敬佩。汉尼斯•默林以生动的笔调讲述了萨拉丁的一生,展现了他成为近东最有权势之人的历程。默林再现了萨拉丁在十字军东征中扮演的角色,还探究了欧洲萨拉丁传说的根源与依据。

.

12.路易十四:太阳王的生活

Ludwig XIV. Das Leben des Sonnenkönigs

[德]马克•亨格勒尔(Mark Hengerer)/著 邱瑞晶/译

.

未来的国王要由多位乳母哺育,“小小年纪胃口便如此之大,法兰西的邻邦可要注意了”

.

【内容简介】

路易十四作为法兰西国王在位72年,使自己的名字成为专制王权和宫廷文化的代名词。在本书中,马克•亨格勒尔的叙事从路易十四的童年时代开始,自马扎然和黎塞留这两位强大的枢机主教的摄政时代写到他实施独裁统治,再写到围绕西班牙帝国展开的战争。亨格勒尔不仅描绘了路易十四光辉灿烂的一生,也为读者阐释了艺术的政治意义,以及王后及情妇们的那些权力斗争。

.

13.威廉二世

Wilhelm II.

[德]约翰•C. G. 勒尔(John C. G. Röhl)/著 陈晓莉/译

.

他接手了一个强大而富有活力的国家,最终是否又为狂傲的帝国野心所累?

.

【内容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德国历史上的“根本性灾难(Urkatastrophe)”,而末代皇帝威廉二世应当对这场战争负多大责任,学界就这个问题至今仍未达成共识。威廉二世一切独断专行、好勇斗狠的行为以及触及外交底线的失败对德国政治的影响,是否证明他才是将德国引上末路的关键人物?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勒尔是最了解德意志帝国历史及其核心人物的学者之一,他深入研究了威廉二世从出生到在流亡荷兰期间去世的全过程,并仔细论证了他对德国内外政策之形成所起的作用。凭借一系列杰出的威廉二世传记作品,约翰•勒尔在2013年获得了艾因哈德奖(Einhard-Preis)。如今他又出版了这本有关威廉二世的小传,和此前的鸿篇巨制一样,它将各方面精确的信息、清晰的论证和惟妙惟肖的描写手法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反战之战:律师、政客与知识分子如何重塑世界

【内容简介】

1928年盛夏的一个炎热下午,全世界的国家领导人为了消除战争而齐聚巴黎。当天签署的《非战公约》几乎被世界上所有国家批准。于是,历史上第一次,战争在全世界成为非法行为。但承诺转瞬即逝。

《反战之战》将《非战公约》置于自17世纪至今的漫长历史中,分析阐述了诸多律师、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的思想,为我们解答了很多重要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反法同盟在处置拿破仑一世的问题上为何犹豫不决,到底面临怎样的法律困境?二战后为纳粹高级官员定罪为何困难重重,法理和情理究竟有何矛盾?人类如何从战争合理的认知阶段走到今天达成反战共识?置身于各国联系更为紧密的时代,我们应如何应对国际社会上的强权者和不合作者,法律会为我们提供怎样的保护?除了法律,我们还能求助于哪些手段?

《反战之战》不仅是一部人类战争思想的演变史,也是一部让我们看清今日世界的实战指南。

【媒体评价】

就像《文明的冲突》和《历史的终结》一样,这部精彩的著作在几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下解释当今世界,展现了一种远见卓识。海瑟薇和夏皮罗的讲述既有文学创作的才华和理论分析的深度,也有历史研究的一丝不苟。它将改变你记忆20世纪历史和阅读21世纪新闻的方式。”——史蒂芬·平克,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作者

《反战之战》研究全面深入,行文优雅流畅,探讨了战争非法化的深刻影响。海瑟薇教授和夏皮罗教授通过叙述许多个人(其中有些人并不为大多数历史系学生所知晓)的经历来丰富他们的分析,这些人在这个故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没有人能像海瑟薇和夏皮罗在这本书中所做的那样,将人和事有机融合,浑然一体。——保罗·肯尼迪,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大国的兴衰》作者

真正的独创性作品在政治史上是不常见的。《反战之战》是一部原创著作。书中的大部分主角都是法学教授,而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两位法学教授,这让人感觉温馨愉悦。事实上,这不仅令人温馨愉悦,而且意义重大,因为《反战之战》的观点之一是思想很重要。海瑟薇和夏皮罗进一步认为,思想是由人类产生的,但这一点在思想史上没有得到充分承认,因为思想通常是以书与书对话的形式被呈现出来的。这是一个关于个人用思想改变世界的故事。——路易斯·梅南德,《纽约客》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又极具挑战性的书,它提出了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考虑到当前世界形势,《反战之战》的出现恰逢其时。——玛格丽特·麦克米兰,《金融时报》

《反战之战》提供了一项伟大的服务,说明法律如何能够有力地影响个体决策者。作为一部法律史,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华盛顿邮报》

这部发人深思、研究全面的著作带给我们的乐趣之一是,它挑战了我们的一贯认知,让我们看到,那些认为他们可以非法化战争的人并不是傻瓜,而是实用主义者,他们失败的构想在创造战后世界的过程中有着出人意料的影响……两位作者的研究既精致巧妙又细致入微。——《华尔街日报》

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斯科特·夏皮罗和乌娜·海瑟薇合著的《反战之战》是一本具有感染力、引人入胜和意义重大的著作。它值得所有认真研究外交事务的学生学习收藏,它有望突破传统智慧,促进健康辩论。——杰·温尼克,《1865年4月》和《1944年4月》作者,外交关系委员会驻会历史学家

本书对国家暴力和战争的相关争论进行了研究性分析……它寓意丰富,在一个好战的时代,尤为如此。它契合学习现代历史和国际关系的学生的兴趣。——《柯克斯书评》

对于经常被不屑一顾的1928年《非战公约》,海瑟薇和夏皮罗持根本性的修正主义观点,认为该协议标志着国家间战争终结的开始。《非战公约》激发了人权革命、经济制裁的运用以及致力于和平的国际组织的建立……作者自信且大胆地争辩说,自1945年以来,征服作为“改变边界的公认程序几乎消失了”……海瑟薇和夏皮罗的结论可以被辩论,但不容易被否定。——《出版人周刊》

在这本出现及时、行文优雅、论证有力的著作中,乌娜·海瑟薇和斯科特·夏皮罗帮助我们理解了那些设想终结战争的个人在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当世界处于回归更早时代的风口浪尖时,《反战之战》号召维护全球法律和秩序。——伦敦大学学院法学教授菲利普·桑兹,《东西街》作者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它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来解释过去五个世纪的国际关系。——《图书馆杂志》,重点书评

这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书,使原本可能是国际法理学的神秘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且生动有趣。书中充满了奇闻轶事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其写作建立在对一些历史久远的档案进行非常认真搜寻的基础之上。本书有很多值得欣赏和思考的地方。——《卫报》

这是2018年每个学生都应该读的一本书。——史蒂芬·平克,商业内幕人网站

第三帝国的最后八天

【内容简介】

对许多德国人来说,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死亡与1945年5月7~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之间的那些日子是“时间仿佛停滞”的“零点时刻”。“战争即将结束,但和平尚未来临”很好地描述了他们生命中这个深刻的转折点。

在邓尼茨政府逃往弗伦茨堡时,盟军正在持续推进。柏林投降,火箭专家韦恩赫•冯•布劳恩所在的陆军C集团军在意大利被捕。自杀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大规模的强奸比比皆是。最后的死亡行军、野蛮驱逐、隐姓埋名的纳粹高官、集中营解放……作者描写了柏林、代明、汉堡、布拉格、布雷斯劳、阿姆斯特丹等多个城市在这八天的生死时刻,多角度书写了这个浓缩了无数矛盾的历史转折点。

【编辑推荐】

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和希特勒传记作家,福尔克尔•乌尔里希从历史的微观图景和马赛克中拼凑出一幅“第三帝国最后八天”的全景图,读起来扣人心弦。在以天为单位的篇章布局中,宏观与微观视角结合,不断穿插个人故事和地区历史,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正在崩塌的世界,一个充满了戏剧性和希望、暴力和恐惧的世界。

本著作极富阅读价值的一点在于,它依据档案、日记、书信、演讲等资料,真实地还原了当时复杂的社会心理,并指出,只有清楚那种物质和道德上的破坏程度,才能理解5月8日发生之事是多么难以想象,而德国后来的反思历程又是多么艰难、漫长。

许多历史见证者,无论是作家托马斯·曼、鲁斯·克吕格,还是记者/评论家艾里希·凯斯特纳、威廉·夏伊勒,抑或历史学家齐格弗里德·凯勒,还有后来的政治家维利·勃兰特、康拉德·阿登纳、赫尔穆特·施密特、特奥多尔·豪斯等人,都以各自的方式,记录下了一种普遍的五味杂陈:对元首之死的无动于衷、被抛弃的愤怒、失去家人的悲痛、死里逃生的庆幸、对胜利者复仇和前途未卜之担忧,以及理想主义多次遭滥用、信仰无数次崩塌后的空虚感……但同时,很少有人为纳粹罪行感到羞耻、悔恨,人们对占领区胜利国代表卑躬屈膝地顺从,以麻木又近乎顽强的状态勤奋地清理废墟、进行重建,俨然一种“身体和道德上的残废和畸形”。

反战之战

【内容简介】

1928年盛夏的一个炎热下午,全世界的国家领导人为了消除战争而齐聚巴黎。当天签署的《非战公约》几乎被世界上所有国家批准。于是,历史上第一次,战争在全世界成为非法行为。但承诺转瞬即逝。

《反战之战》将《非战公约》置于自17世纪至今的漫长历史中,分析阐述了诸多律师、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的思想,为我们解答了很多重要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反法同盟在处置拿破仑一世的问题上为何犹豫不决,到底面临怎样的法律困境?二战后为纳粹高级官员定罪为何困难重重,法理和情理究竟有何矛盾?人类如何从战争合理的认知阶段走到今天达成反战共识?置身于各国联系更为紧密的时代,我们应如何应对国际社会上的强权者和不合作者,法律会为我们提供怎样的保护?除了法律,我们还能求助于哪些手段?

《反战之战》不仅是一部人类战争思想的演变史,也是一部让我们看清今日世界的实战指南。

【媒体评价】

就像《文明的冲突》和《历史的终结》一样,这部精彩的著作在几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下解释当今世界,展现了一种远见卓识。海瑟薇和夏皮罗的讲述既有文学创作的才华和理论分析的深度,也有历史研究的一丝不苟。它将改变你记忆20世纪历史和阅读21世纪新闻的方式。”——史蒂芬·平克,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作者

《反战之战》研究全面深入,行文优雅流畅,探讨了战争非法化的深刻影响。海瑟薇教授和夏皮罗教授通过叙述许多个人(其中有些人并不为大多数历史系学生所知晓)的经历来丰富他们的分析,这些人在这个故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没有人能像海瑟薇和夏皮罗在这本书中所做的那样,将人和事有机融合,浑然一体。——保罗·肯尼迪,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大国的兴衰》作者

真正的独创性作品在政治史上是不常见的。《反战之战》是一部原创著作。书中的大部分主角都是法学教授,而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两位法学教授,这让人感觉温馨愉悦。事实上,这不仅令人温馨愉悦,而且意义重大,因为《反战之战》的观点之一是思想很重要。海瑟薇和夏皮罗进一步认为,思想是由人类产生的,但这一点在思想史上没有得到充分承认,因为思想通常是以书与书对话的形式被呈现出来的。这是一个关于个人用思想改变世界的故事。——路易斯·梅南德,《纽约客》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又极具挑战性的书,它提出了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考虑到当前世界形势,《反战之战》的出现恰逢其时。——玛格丽特·麦克米兰,《金融时报》

《反战之战》提供了一项伟大的服务,说明法律如何能够有力地影响个体决策者。作为一部法律史,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华盛顿邮报》

这部发人深思、研究全面的著作带给我们的乐趣之一是,它挑战了我们的一贯认知,让我们看到,那些认为他们可以非法化战争的人并不是傻瓜,而是实用主义者,他们失败的构想在创造战后世界的过程中有着出人意料的影响……两位作者的研究既精致巧妙又细致入微。——《华尔街日报》

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斯科特·夏皮罗和乌娜·海瑟薇合著的《反战之战》是一本具有感染力、引人入胜和意义重大的著作。它值得所有认真研究外交事务的学生学习收藏,它有望突破传统智慧,促进健康辩论。——杰·温尼克,《1865年4月》和《1944年4月》作者,外交关系委员会驻会历史学家

本书对国家暴力和战争的相关争论进行了研究性分析……它寓意丰富,在一个好战的时代,尤为如此。它契合学习现代历史和国际关系的学生的兴趣。——《柯克斯书评》

对于经常被不屑一顾的1928年《非战公约》,海瑟薇和夏皮罗持根本性的修正主义观点,认为该协议标志着国家间战争终结的开始。《非战公约》激发了人权革命、经济制裁的运用以及致力于和平的国际组织的建立……作者自信且大胆地争辩说,自1945年以来,征服作为“改变边界的公认程序几乎消失了”……海瑟薇和夏皮罗的结论可以被辩论,但不容易被否定。——《出版人周刊》

在这本出现及时、行文优雅、论证有力的著作中,乌娜·海瑟薇和斯科特·夏皮罗帮助我们理解了那些设想终结战争的个人在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当世界处于回归更早时代的风口浪尖时,《反战之战》号召维护全球法律和秩序。——伦敦大学学院法学教授菲利普·桑兹,《东西街》作者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它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来解释过去五个世纪的国际关系。——《图书馆杂志》,重点书评

这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书,使原本可能是国际法理学的神秘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且生动有趣。书中充满了奇闻轶事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其写作建立在对一些历史久远的档案进行非常认真搜寻的基础之上。本书有很多值得欣赏和思考的地方。——《卫报》

这是2018年每个学生都应该读的一本书。——史蒂芬·平克,商业内幕人网站

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一次对俄国文学巨匠生平与作品的探索之旅

.

生动地描述了作家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坎坷的一生

.

对读者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每一部长篇巨著都是一次终生难忘的阅读体验。作家的一生也和他的小说一样,从内到外充满了戏剧性,令人为之扼腕。安德里亚斯•古斯基这部传记作品是25年以来德语文学界的第一部陀氏传记。在书中,他生动地描述了作家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坎坷的一生:27岁因涉嫌政治被捕,在临刑前最后一刻被赦,侥幸拣回了性命;在流放西伯利亚10年后浴血重生,重新返回文坛;为躲避债主的纠缠逃往国外,因生活窘迫而染上赌瘾。古斯基用流畅的文字,回顾了陀氏从反叛到反动的政治立场变迁,以及为了靠写作谋生而付出的无数心血:他创作了《罪与罚》,这部托马斯•曼口中“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悬疑小说”;他以戏剧性手法,犀利而细腻地揭示了人类心灵中最黑暗、最隐秘的心理活动;他对现代社会本质的深刻揭露,使他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预言家”(阿尔贝•加缪)。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那些充满张力的画面以及对人性的不断拷问,都在这部陀氏新传中通过作者的传神之笔,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

安德里亚斯•古斯基的陀氏传是一部杰出的传记作品。他以高超的写作技巧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及其现象级作品进行了梳理,并在文字中将叙述与分析融为一体,既有学术上的严谨性,又通俗易懂。

——《莱茵内卡报》,约瑟夫•魏斯布罗德(Joseph Weisbrod)

.

一部洋溢着学术精神的优秀传记,手法不拘一格,语言流畅易读。

——《新德意志报》,卡尔海因茨•卡斯佩尔(Karlheinz Kasper)

.

古斯基的陀氏传以细腻而审慎的笔触,描绘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是一部精彩生动、极富可读性的佳作。

——卡拉•希尔舍尔(Karla Hielscher),德意志广播电台,2018年7月2日

.

古斯基在这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传记作品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极具人格魅力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形象。

——克劳斯•弗里德里希(Klaus Friedrich), 《阅读艺术》,2018年2月

.

安德里亚斯•古斯基用堪称典范的手法,完成了一场对俄国文学巨匠生平和作品的探索之旅。

——萨比娜•迈耶•祖尔(Sabine Meier Zur),《新苏黎世报》,2018年6月24日

.

德国最优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专家之一。

——奥地利广播电台,2018年5月27日

.

安德里亚斯•古斯基这部陀氏新传既全面又深刻,语言简洁流畅,令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布莉吉特•冯•卡恩(Brigitte van Kann),西德广播公司第三频道,2018年5月11日

.

在充满悲情的德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语文学研究的悠久传统中,古斯基这部传记是一部让人眼前一亮的不俗之作。

——乌尔里希•M•施密特,《新苏黎世报》,2018年4月25日

.

古斯基在生平叙述与作品分析之间找到了可贵的平衡,他对史料的轻松驾驭以及高超的叙事技巧,令读者从中受益无穷。

——乔治•莱斯腾(Georg Leisten),《西南新闻报》,2018年4月20日

伏特加政治:酒精、专制和俄罗斯国家秘史

【内容简介】

在《伏特加政治》一书中,马克·劳伦斯·施拉德(Mark Lawrence Schrad)认为,使社会衰弱的酗酒行为并非与俄罗斯人的基因序列,而是与他们的政治体制密切相关,这种体制长期以来以伏特加作为统治工具。通过一系列的历史性调查研究——从伊凡雷帝到弗拉基米尔·普京,《伏特加政治》呈现了一部俄罗斯的秘密历史——一部被酒精浸泡的历史。审视(而不是忽略)酒精在俄罗斯政治中扮演的角色,使俄罗斯的历史得到了更细致入微的了解:从沙皇们的宫廷阴谋,到苏联和后苏联领导阶层的滑稽醉酒,伏特加从未缺席。

除了这些生动的故事,施拉德仔细研读了原始文件和档案证据来回答挑衅性的问题。俄罗斯的统治者们是如何利用酒精来巩固他们的统治的?沙皇政变中酒精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尼古拉二世带来不幸的禁酒令是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催化剂吗?如果没有酒精,苏联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吗?伏特加政治是如何促进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共产主义和公共卫生的崩溃的?克林姆林宫怎样才能克服伏特加的障碍带来更大的社会福祉、繁荣和民主的未来?

透过伏特加酒瓶的瓶底来看俄罗斯的历史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在如今的现代国家已经解决几乎一个世纪之后,“酒精问题”仍对俄罗斯的高层政治极其重要。事实上,承认和面对伏特加带来的毁灭性政治遗产,可能是这一代,以及下一代俄罗斯领导层最大的政治挑战。

【媒体评价】

“一本极具独创观点、扣人心弦的书。”——泰勒•柯文,边际革命博客

“《伏特加政治》一书重新讲述了俄罗斯的历史,以一种令人震惊、充满刺激情节的戏剧口吻讲述了俄罗斯的酒精泛滥,讲述了一个接一个的独裁政权是如何使用酒精来灌醉它的国民、实现其帝国野心以及为国库带来充足的资金来源。”——大卫•考特莱特,《上瘾五百年:烟、酒、咖啡和鸦片的历史》作者

“《伏特加政治》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详细展示了俄罗斯历史上独裁政治与酒精之间亘古不变的关联。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马克•希拉德在诠释这段历史的时候,不遗余力地展示了伏特加酒是如何与俄罗斯国家治理之间相互缠绕,并因此给俄罗斯社会带来了悲剧性的后果。”——马克•贝辛格(Mark Beissinger),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民族主义动员和苏联的解体》

特洛伊战争

特洛伊战争是历史,还是神话和诗篇?

.

解构荷马史诗,探索特洛伊战争背后的谜团和真相,重现英雄人物以及那个鲜明多彩的世界。

.

【内容简介】

特洛伊战争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冲突之一,是为了争夺美丽的海伦而发动的一场长达十年的战争。两千多年来,人们从这个故事中汲取了许多艺术灵感。但是,这个故事究竟是真是假?

.

在《特洛伊战争》中,历史学家和古典学者巴里•施特劳斯一直探索着战争背后的谜团和真相,从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到海因里希•施里曼于19世纪晚期发现特洛伊古城,再到近期的考古发现,找出了这些故事的相关线索。结果证明,特洛伊人并不属于希腊种族,而是安纳托利亚族人,与东部的赫梯帝国同盟。特洛伊战争期间,希腊人都是优秀的水手,而特洛伊人则偏爱稳定的安居。战争的起因很有可能是绑架海伦事件——更重要的是,抢夺皇室嫁妆一事——归根究底,还是一场特洛伊人与希腊人对东爱琴海海域的控制权之争。

.

通过将这些争斗生动地解构重组,以及对著名人物的深刻描画,《特洛伊战争》揭露出了掩藏于荷马伟大史诗背后的那段历史,同时又不失史诗传说的诗性和恢弘。

.

【媒体评价】

《特洛伊战争》是一部带有抒情风格的作品。该作品不仅仅是围绕战事而写,更是揭露了诸多真相,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纳撒尼尔•菲克,著有One Bullet Away: The Making of a Marine Officer

.

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阅读它,我们就有机会走进历史上最知名的战争之一。每个对战争、历史或者古代时期感兴趣的人都应当读一读这本书。

——马克斯•布特,国家安全研究、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的资深专家

.

巴里•施特劳斯将特洛伊战争大胆地视为历史,而不是神话和诗篇。在荷马史诗和其他希腊资料基础上,他增添了青铜时代的内容,包括其物理遗迹,以及来自赫梯和埃及历史档案的文字根据。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作者以生动的笔法,将《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人物以及那个鲜明多彩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

——唐纳德•卡根,耶鲁大学古典与历史学系的斯特林讲座教授

.

《特洛伊战争》销量创新高主要靠三样东西:能够理解荷马文献相关知识的学术专长,掌握数千部有关荷马问题真实性的学术著作和文章;一种描写出形象有趣的散文的天赋;以及一种非学术的极大热情……能够欣赏到巴里•施特劳斯同时兼具的这三种品质,我们三生有幸。他的《特洛伊战争》的确是一部“旧史新解”,既与众不同,又广受欢迎。

——维克托••戴维斯•汉森,著有《杀戮与文化》

.

在他的新书里,关于萨拉米斯战役,巴里•施特劳斯向希罗多德提出挑战,最后赢得胜利。这里他扮演了荷马的角色(西方传说方面最伟大的,甚至可以说是祖师爷般的战争诗人),并再度取得成功。这部全新的《特洛伊战争》同样也是一部最高级的军事史诗,是真实与虚幻交织的一连串迷惑性事件,包括杀戮、内脏、血腥——以及极致的女性美。

——保罗•科特利奇,剑桥大学希腊历史系教授

.

作为历史学家,巴里•施特劳斯身上具有我们所有能想到的最好的品质……这是一部充满激情的著作,并以最原始的形式展现出来。施特劳斯能够勇敢地回到特洛伊战争的灵魂深处——一部关于荣耀和贪婪;关于男人和女人……的故事。《特洛伊战争》向荷马致以一位吟游诗人应得的敬意:荷马作为一名守卫者,守卫着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之一,而不是一个只会讲故事的说书人。

——贝塔尼•休斯,著有《拜占庭帝国》

.

正是施特劳斯挖掘出了藏在神话传说背后的普遍真理,才让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又引人深思,他所提出的历史背景又是那么趣味无穷……他的激情洋溢于字里行间,描画着摄人心魄的壮美战争,他在邀我们兴奋共舞。

——纳塔利•伊利扎里•科尔,《哈佛书评》

.

巴里•施特劳斯的《特洛伊战争》,故事情节紧凑,又扣人心弦,虽是学术著作却极富趣味性。它记录了一触即发的战争究竟是怎样的。施特劳斯在描写短兵相接时的可怕场景方面无人能及。

——德瑞克•李波厄特,著有《五十年伤痕:美国的冷战历史观与世界》

.

巴里•施特劳斯眼光独到,眼界宽广,在描写历史上的代表性冲突时,表现出令人惊艳的幽默风趣。《特洛伊战争》是最优秀的一部作品,同时又不失简洁与纯粹。

——大卫•L.罗宾斯,著有《暗杀罗斯福》

伏特加政治

【内容简介】

在《伏特加政治》一书中,马克·劳伦斯·施拉德(Mark Lawrence Schrad)认为,使社会衰弱的酗酒行为并非与俄罗斯人的基因序列,而是与他们的政治体制密切相关,这种体制长期以来以伏特加作为统治工具。通过一系列的历史性调查研究——从伊凡雷帝到弗拉基米尔·普京,《伏特加政治》呈现了一部俄罗斯的秘密历史——一部被酒精浸泡的历史。审视(而不是忽略)酒精在俄罗斯政治中扮演的角色,使俄罗斯的历史得到了更细致入微的了解:从沙皇们的宫廷阴谋,到苏联和后苏联领导阶层的滑稽醉酒,伏特加从未缺席。

除了这些生动的故事,施拉德仔细研读了原始文件和档案证据来回答挑衅性的问题。俄罗斯的统治者们是如何利用酒精来巩固他们的统治的?沙皇政变中酒精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尼古拉二世带来不幸的禁酒令是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催化剂吗?如果没有酒精,苏联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吗?伏特加政治是如何促进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的共产主义和公共卫生的崩溃的?克林姆林宫怎样才能克服伏特加的障碍带来更大的社会福祉、繁荣和民主的未来?

透过伏特加酒瓶的瓶底来看俄罗斯的历史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在如今的现代国家已经解决几乎一个世纪之后,“酒精问题”仍对俄罗斯的高层政治极其重要。事实上,承认和面对伏特加带来的毁灭性政治遗产,可能是这一代,以及下一代俄罗斯领导层最大的政治挑战。

【媒体评价】

“一本极具独创观点、扣人心弦的书。”——泰勒•柯文,边际革命博客

“《伏特加政治》一书重新讲述了俄罗斯的历史,以一种令人震惊、充满刺激情节的戏剧口吻讲述了俄罗斯的酒精泛滥,讲述了一个接一个的独裁政权是如何使用酒精来灌醉它的国民、实现其帝国野心以及为国库带来充足的资金来源。”——大卫•考特莱特,《上瘾五百年:烟、酒、咖啡和鸦片的历史》作者

“《伏特加政治》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详细展示了俄罗斯历史上独裁政治与酒精之间亘古不变的关联。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马克•希拉德在诠释这段历史的时候,不遗余力地展示了伏特加酒是如何与俄罗斯国家治理之间相互缠绕,并因此给俄罗斯社会带来了悲剧性的后果。”——马克•贝辛格(Mark Beissinger),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民族主义动员和苏联的解体》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