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过格,是一种广泛流传于中国古代民间社会的善书,它通过列举善恶行为、量化功过等抽象概念来指导人们的日常道德实践。当时的士人和官员似乎把这种方法看作一种工具,它不仅有助于改善他们个人道德,也有助于教化百姓,巩固社会秩序。
本书集中研究明清嬗变时期功过格广泛流行的社会现象,是非中文世界第一部详细探讨该问题的专著。书中既利用了大量的第一手中文研究资料,同时也吸收了酒井忠夫、吉冈义丰、奥崎裕司等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功过格来考察精英阶层对于明清之际社会经济变化,诸如中央权威的腐败和低效、不断增长的商业化过程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理学一统局面的瓦解等等此类时代和社会变迁问题所作出的反应。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有一句名言:“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本书所涉及的,就是“其表在政”的部分,包括近代的制度、人物与史事,它们是世运盛衰的直接表征。书中收录的20篇文字,内容跨度百余年,从嘉道年间到1919年底,阐释晚清君主的早朝、召见活动时君臣的互动、中枢机构的运作、皇帝如何批示文书、官场的机密通信,尝试从制度的视角,重新解释影响历史走向的诸多政治事件,包括辛酉政变、皇族内阁、清帝退位、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权继承,也勾勒了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驻美公使陈兰彬、驻英公使汪大燮、风云人物康有为、外交总长陆徵祥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表现,揭示这些人所熟悉的史事、人物背后一些幽微的线索,希望给读者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宋朝,尤其11世纪从宋真宗到宋仁宗的时代,是中国历史最典型的学者和政治家合一的时代。当时最有名的政治家几乎都是大学者,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皆是。在群星璀璨的大宋政坛中,司马光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之一。他一心为国,志存高远,敢言直谏,堪称纯臣典范;在晚年更是主持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光耀华夏。
《资治通鉴》被称为“皇帝教科书”,这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权力法则的史学巨著,也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必读之书。那么一千年后的我们,应该如何读懂《资治通鉴》?著名历史学者姜鹏,倡导用思想史的方法来解构、理解《资治通鉴》,钩沉隐性的史料价值,参悟个中三昧,发现历史现象背后蕴藏的哲思。
☆轻云之蔽月,流风之回雪
阮籍、嵇康、荀彧、谢安、王俭……
展现 魏晋时期真实的士人画像
☆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
六朝名士身处庙堂又何以能够心在山林?
直面 自我意识在痛苦中的觉醒
☆政治玄学与门阀社会如何相辅而成,
又如何与皇权此消彼长?
再现 六朝思想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从此江湖与庙堂,只是身隐与心隐
这个时代政局动荡、战火纷飞,这个时代思想活跃、文化繁荣。《洛神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中轻逸飘摇的“流风回雪”之姿成为这一时代的底色。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也成为打 在这一时代士人身上的标签,最终转化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品质一直影响至今。
书中以嵇康、阮籍等人物和荀彧之死等为人所熟知的历史事件切入,从政治与思想互动关系的角度阐述六朝精神史的变迁,从而理解士人是如何在积极入仕庙堂的同时,又可以在精神上处于山林之间。
荷马李身患残疾,病弱的身躯、成长的经历以及特定的时代特点使得他选择与中国的变革力量结盟,试图参与到变革中国的活动中,并将其作为自身的使命。庚子事变时他曾加入到保皇派的勤王活动中,后回美积极地组建华人军事培训学校;梁启超、康有为访美时,荷马李曾热情地陪同。他写作的《无知之勇》轰动一时并在历史中回响。他参与拟定“红龙计划”、与孙中山进行“长堤会谈”,后成为孙中山的军事顾问,武昌首义后陪同孙中山回中国,终因中风而回美,不久去世。他一生短暂,却充满传奇。
荷马李一生与中国有不解之缘,但中国国内对其研究甚少。本书是国内关于荷马李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利用英、中、日三个语种的档案、报刊、文集、日记、回忆录等各种类型的资料,试图从情感史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心理分析等方法,就荷马李如何深入地参与到中国的变革之中,他与梁启超、康有为、孙中山的关系,他的军事观点和论著及其影响,他如何动员美国人参与中国变革等问题进行论述。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近代变革历程中改良派和革命派之间既共生又斗争及此消彼长的关系、改良和革命势力对华侨影响力的消长,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对于民间外交、中美关系的认识,加深对于孙中山以及中国那段改良和革命历史的理解。
所有的历史遗存都源于记忆与遗忘的缠斗,这里面不断复活与竞争的与其说是文本,不如说是个体的心性与情绪。本书试图追索的个体生命、记忆片段与思想竞逐,无疑都是近代中国的流风余韵,中间更多是激烈的一面,因为所谓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一波一波历史巨浪的卷席之下,壮怀激烈,屡 败屡战,摇曳不定的潮与流值得重访与细分,而此前对于这些面相的讨论过于趋实,而较少注重那些在一切事物中的灵魂,殊不知僵硬的外表下面,往往有着曲曲折折的灵魂,只有人“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如果对此不能另辟蹊径,重拾对于“人事”之重视,发潜德之幽光,当然也就无法深入理解孕育这些灵魂的社会。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功过格,是一种广泛流传于中国古代民间社会的善书,它通过列举善恶行为、量化功过等抽象概念来指导人们的日常道德实践。当时的士人和官员似乎把这种方法看作一种工具,它不仅有助于改善他们个人道德,也有助于教化百姓,巩固社会秩序。
本书集中研究明清嬗变时期功过格广泛流行的社会现象,是非中文世界第一部详细探讨该问题的专著。书中既利用了大量的第一手中文研究资料,同时也吸收了酒井忠夫、吉冈义丰、奥崎裕司等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功过格来考察精英阶层对于明清之际社会经济变化,诸如中央权威的腐败和低效、不断增长的商业化过程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理学一统局面的瓦解等等此类时代和社会变迁问题所作出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