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与肖像"丛书包含的书籍

苏珊·桑塔格访谈录

【编辑推荐】

※苏珊·桑塔格:行过人生的高峰与低谷,12小时访谈全记录

她是苏珊·桑塔格,当代西方声名卓著的知识分子;

她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

她的代表作《反对阐释》《疾病的隐喻》《论摄影》,在众多领域引发思想地震;

她是作家,是文学巨星,也是母亲、女人,和孩子。

经历过文坛的无数交锋,她的对手是癌症——这一次,她赢了;

病愈后,她用前所未有的12小时长篇访谈,进一步敞开自己的世界,

展现出感性与理性的无数分身,用谈话谱写自传。

※一次对伟大灵魂的贴身观看,一场高速对撞的思想现场:

从巴黎公寓到纽约摇滚现场,从癌症经历追溯到“荒漠”童年,

机锋迸发,神采飞扬,闪烁智性光芒。

阅读是——“我轻微的自毁”;

写作是——“有违天性的活动”;

身体是——“一台有一定使用期限的机器”;

摄影是——“反映这个社会所有复杂性、矛盾性和含糊性的核心”;

碎片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形式”;

性是——“一个非常黑暗的领域,是邪恶的剧场”;

父权体系是——“错误且压迫性的”;

活着是——“一种侵略”……

※从“荒漠般的童年”到“自学成才”——我们时代最睿智的文化偶像,揭示铸就自我的秘密

正如“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

这位被公认的伟大女性也同样这么认知自己:

——桑塔格之为桑塔格,是由她自己亲手塑造的。

“我认为我创造了我自己。我甚至认为我是自学成才。

我从来不是谁的弟子,也不是谁的妻子、情人或女儿。”

※方脊精装小开本,盈盈一握出行通勤,思想宝藏“小红书”

银盐胶片质感肖像,折射桑塔格对摄影美学的无限思考;

鲜红封皮,嫣蓝衬纸,别致设计,撞色人生。

【内容简介】

1978年,乔纳森·科特受《滚石》杂志委托,先后在巴黎和纽约对苏珊·桑塔格进行了深入采访。

他们论及写作、阅读、阐释、摄影和社会思潮,也谈到性、爱、摇滚乐和当代生活的碎片……

不同于以往颇具论战性的激进形象,在对话中,她展现出自我的多个分身与生命中无数私密切片,

以及桑塔格之为桑塔格的重点所在:

“要平静地去爱,毫不含糊地去信任,毫无自嘲地去希望,勇敢地行动。”

【名人推荐】

无论是对这位评论家、小说家的忠实拥趸来说,还是对第一次接触这位大思想家的读者而言,本书都是极佳的参考资料。

——《出版人周刊》

桑塔格常被视为一位激进、极端的知识分子,而本书所呈现的,则是对这位已故文化偶像的一次极具感性的访谈。

——《柯克斯书评》

与瓦尔泽一起散步

★“命运如雪的诗人”罗伯特·瓦尔泽,死后被追封为现代德语文学奠基人

当过职员,做过仆人,服过兵役,进过疯人院,最后死于雪地;

却受到卡夫卡钦佩,黑塞盛赞,本雅明推崇。

瑞士德语作家罗伯特·瓦尔泽,被誉为现代德语文学的奠基人。

卡夫卡只是瓦尔泽类型的一个特例。

——穆齐尔

瓦尔泽躲进病院,从此不问世事,是有道理的。他要么自救于疯人院,要么被瑞士的教授和电台经理活活饿死。这些人虽然有好差事,却写不出半句瓦尔泽那样漂亮的文章。

——黑塞

恰恰是在罗伯特·瓦尔泽的作品中,我们第一次注意到一种非同寻常的、难以描述的荒疏。这种虚无就是重量,这种混乱就是毅力——这是读者在阅读瓦尔泽作品时最后所能想到的事实。

——本雅明

★瓦尔泽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唯一实录, “错过了时间的散步者”与挚友长达二十年的散步日记

1929年他躲进精神病院,此后余生,不问世事。

自1936年起,卡尔·泽利希与瓦尔泽一起散步,并写下日记,记录下大师的珍贵语录,成为瓦尔泽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唯一实录。

★设计师山川操刀,用淡雅色彩还原往日时光的质感

德式方脊精装口袋本,随身携带随手翻,契合日记体的短章式阅读;内含多幅历史照片插图,还原伟大作家的平凡人生,如何用散步抵御人生的落寞。

【名人推荐】

今天,瓦尔泽没有成为被遗忘的作家,主要归功于卡尔·泽利希为他的事业所做的努力。如果没有泽利希对他与瓦尔泽散步的描述,如果没有他在传记方面的初步工作,如果没有他出版的作品选集和他对瓦尔泽手稿的解码——瓦尔泽就不可能康复,他的记忆很可能会被淡忘。

——W.G.塞巴尔德

[卡尔·泽利希]的私人一手资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接近瓦尔泽回忆录的资料。他向瓦尔泽提出的问题,有的关于他的个人和职业历史,有的关于他的文学和政治观点,像是一个口述历史学家会提出的问题,而瓦尔泽信任他的同伴,心平气和地回答,用他特有的幽默和不寻常的观察为对话增添色彩。

——萨拉·考恩,《书坛》(Bookforum)

《与瓦尔泽一起散步》充分展现了瓦尔泽的哲学,即过着谦逊的生活,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更少的钱过日子。

——莫伊拉·戴维

【内容简介】

1929年,瑞士德语作家罗伯特·瓦尔泽躲进精神病院,此后余生,不问世事。

1933年,瓦尔泽封笔。他说,他不是来写作的,是来发疯的,要写就不来了。他转而练习另一项最喜欢的活动:徒步旅行。

1936年起,卡尔·泽利希定期来访,与瓦尔泽一起散步,并写下日记,成为瓦尔泽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唯一实录。

在漫长的散步途中,泽利希走入了沉默已久的诗人内心,瓦尔泽开始重新倾吐对人生和文学的真知灼见。

1956年圣诞节,瓦尔泽死于阿尔卑斯山的雪地,先是被一只猎狗发觉,接着是附近的农民,然后是整个世界。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