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中国古代史"标签的书籍

三国前夜

洛阳城北的夏门,四方之通衢,人流如织;因为面对北邙山,亦是人鬼殊途之地。

夏门外的门亭,自然是迎来送往,好不热闹。大将军梁冀特意把李固、杜乔的尸体扔在夏门外,好让天下人都能看见,即使贵为三公,和他作对就是这般下场。他还下令,如果有人胆敢悼念哭丧,一律以罪论处。

梁太后同 意杀死“李杜”,既有维护梁氏家族的私怨,也有对士大夫为维护礼教而迸发出的力量的担忧。“李杜”之死仿佛一曲前奏。二人为了天下的纲纪而被权臣所杀,把汉家天下的和谐表象撕开了一道口子,那个老问题再次被抛出来:

天下到底是汉家之天下,还是天下之天下?

这将成为此后一百年风云变幻的核心,隐藏着汉家是存续还是终结的密码。

————————————————————

旧邦新命,共致太平,重重吊诡,逐鹿群雄

《祥瑞》作者张向荣再探汉家故事

礼教与秦制混合互补,家国天下因何坍塌?

皇帝和士大夫残酷共生,谁才是最终赢家?

以群风群貌挑战刻板印象,填补东汉书写空白

李开元、于赓哲、刘勃、仇鹿鸣——力荐

————————————————————

《三国前夜》是青年文史作家张向荣的全新历史非虚构力作,接续《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本书主要讲述被新朝洗礼过的“第二汉朝”是什么样子,儒学在培养“哲人王”的道路上失败后怎样延续自己的文化生命。东汉在前期就拥有了较为成熟的政教体系,即“秦制—儒教”政制,这是稳定汉家天下的“底层逻辑”,然而其中的张力最终促成了秦汉帝国的灭亡,数百年的“大一统”由此崩解。

本书重点关注东汉后期桓、灵二帝近五十年的执政生涯,同时全面系统地还原党锢之祸的始末,细致考察党锢中人的心态、目的、行为,解读儒家在其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士大夫政治”如何定型,为什么从辅佐汉朝走向了辅佐三国。

作者尝试以“群像”书写呈现这一时期士大夫、宦官、宗室以及群雄之外普通人的观念乃至时代风貌,辅以图表梳理人物关系,进而追问:东汉的皇权虽然崩解了,但“秦制—儒教”这一结构并未随之覆灭,它又如何寄托在新兴的儒家士大夫身上,得以在后世不断重建?

————————————————————

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作品,作家及其作品,是文学的主体。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往事的历史,历史由谁来书写,成了历史的空白。张向荣先生的学术专业是文学研究,他先写成《祥瑞》,今又写成《三国前夜》,用自己热爱的非虚构历史写作,填补了历史书写的空白,值得阅读,也值得深思。 ——李开元

一切危机都起自于青萍之末,高厦倾覆之时才能看见根基之腐烂。本书是对三国乱局根源的把脉。——于赓哲

把繁复的学术研究转化为轻盈叙事的笔力罕有其匹。没有核心事件,没有主要人物,却把二百年政治生态、社会风气的变迁呈现得行云流水,浓墨般的暗夜,终于弥漫得浩瀚无垠。——刘勃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这段话,提示在当时人心中,三国历史实际上处于东汉中期以后诸种问题的延长线上,本书则尝试勾勒出这一线索。——仇鹿鸣

崖山

◆新锐历史作家张明扬,以快意恩仇的文学笔法,梳理中国古代王朝之兴替

既《弃长安》《入关》之后,作者张明扬将视角转投到宋衰元兴的转轨时代,继续创作自己擅长的历史大变局叙事。他以快意恩仇的文学笔法,梳理历史线索,剖析王朝更迭的根源,为读者复刻出这段令人悸动的历史。

◆12座城池,50年战争,刻画宋衰元兴的完整故事脉络

南宋的衰落非一日之寒。从1234年端平入洛,到1279年崖山海战,作者以12座城池、近50年战争故事,刻画出宋衰元兴的完整故事脉络。

◆塑造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展现纷乱时代中的人性与气节

重儒的忽必烈、南宋权臣贾似道、降元名将刘整、为宋廷死守襄阳6年的吕文焕、忠烈不降元的文天祥……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塑造了诸多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展现纷乱时代中的人性与气节。

◆从历史表象直击本质,挖掘宋衰元兴的根本原因

作者结合一手史料,从历史故事切入更深的主题,如解析中国历史上南北对峙产生的分裂、极权社会的制度痼疾,以及所谓的忠奸评判背后的真正责任问题,为读者了解古代王朝兴替的底层原因提供线索。

◆一众知名历史学者鼎力推荐!

刘擎、虞云国、张帆、许纪霖、郭建龙、周思成鼎力推荐!

----------------------------------------------------------------------------------------

崖山海战,是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著名战役。1279年,蒙古军队与南宋军队在广东新会崖山海面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战,最终南宋军队落败,陆秀夫负末帝赵昺投海殉国。

本书以历史中的十二个地名(蔡州、钓鱼城、鄂州、上都、益都、泸州、襄阳、大都、丁家洲、临安、崖山和零丁洋)为线索,自1234年“端平入洛”开始,一直写到1279年南宋灭亡,时间跨越了近五十年。书中分两条主线,一条线探讨南宋何以灭亡,另一条线探讨元朝何以崛起,同时从政治、外交、文化、军事等多元视角,生动地描写了从蒙宋灭金到崖山海战的整个过程,襄阳鏖战、临安出降、南宋灭亡,以及最后的文天祥之死,描写得恢弘而悲壮。作者用缜密、细腻的文笔描写了忽必烈、蒙哥、王文统、阿合马、吕文焕、贾似道、刘整、文天祥等诸多历史人物的命运和选择,力求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情境。

崖山之外,是更大的中国。

晋朝的死结

一部完整的两晋政治史读物,葛剑雄、马勇、仇鹿鸣一致推荐。

一本书看穿晋朝的成败得失,读懂中国王朝的结构性死结,探究死结现象的规律与动因。

揭秘晋朝得失成败真相的新锐之作,诊断连绵乱局的成因!

【内容简介】

两晋是黑暗、屈辱、不幸的朝代?晋朝如何突破二世而亡的历史瓶颈期?皇室与士族共治秩序的产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

这是一本完整的两晋政治史读物,全面揭示了两晋兴衰背后的深层次治理逻辑与历史因果,多角度透视了晋王朝的困境。书中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出发,结合人物个案和家族研究,剖析了导致晋王朝衰败的死结现象,并关联东汉与三国时代的历史经验,指出北朝、隋唐兴起背后的机理,揭示晋朝在中国历史上两次绝无仅有的价值。本书以简明晓畅的文字勾勒出两晋历史演变的线索,为普通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入门指要。

【本书看点】

1.一部完整的两晋政治史读物,葛剑雄、马勇、仇鹿鸣一致推荐。

2.全面揭示晋朝的兴衰与得失。书中围绕两晋治理的合法性与有效性、混合周制与秦制的实践、士族政治的偶然与必然、死结现象之于晋朝意味着什么等问题,全面揭示了两晋兴衰背后的深层次治理逻辑与历史因果链。

3.多角度透视晋王朝的困境。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出发,结合人物个案和家族研究,如司马氏篡魏、八王之乱、桓温北伐等政治事件,剖析究竟是哪些死结导致了晋王朝的衰败。

4.视野宽广,指出晋朝承前启后的作用。本书动态地观察了从东汉以来,贯穿两晋,延续到隋唐兴起的长时段的死结现象,并指出晋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两次绝无仅有的意义。

5.适合大众阅读的晋朝历史,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作者笔触客观,不偏不倚,叙事细腻,从洛阳的光复和桓温的勃然大怒说起,以简明晓畅的文字勾勒出两晋历史演变的线索,为普通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入门指要。

6.穷尽史料,立足史实,论证有理有据。本书立足《晋书》《资治通鉴》《世说新语》等原典,并广泛引用了中外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诸如晋武帝是少有的仁君、桓温并无篡位安排、孝武帝死于突发疾病等禁得起考究的历史研究结论。

7.正文后附录《晋大事年表》《十六国一览》,有助于快速了解晋朝的政治演变与社会动态。

【名家推荐】

一部尽心之作,有特色。作者穷尽史料,查阅了几乎所有的研究成果,包括新出版的博士学位论文,希望向尽可能多的读者讲述晋朝的历史。本书从千丝万缕、纷纭复杂的乱麻中找出了一个贯穿始终的死结。历史的死结自然无法由后人解开,但如果梳理和揭示出了死结,至少能让当下的我们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葛剑雄(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中央文史馆馆员)

读沈刚兄的这本书,给我一个重要启发就是思考中国古代政治架构,是否有那么简洁清晰、整齐划一的周制与秦制的区分。周制、秦制,确实都是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影响的体制,但是周秦之外就没有其他的尝试了吗?读这本书,就可以解除一部分困惑。本书宏观上不乏新颖的见解,微观上亦有研究成果,值得一读!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秦、西晋、隋三个短命的统一王朝中,西晋相对受关注最少。事实上,西晋政权崩溃后的长期战乱与分裂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而东晋作为第一个定鼎南方的王朝,开启了中国政治地理从“东西”向“南北”的转型。本书融汇前人研究成果,以简明晓畅的文字勾勒出两晋历史演变的线索,为普通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入门指要。

——仇鹿鸣(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