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城市史"标签的书籍

海洋女王

柏琳、王渊、周云龙、朱明联合推荐

一场穿越古今的里斯本文化巡礼,回望葡萄牙帝国的兴衰沉浮

————————

【编辑推荐】

⭐一部生动的City walk(城市漫步)指南,读懂欧洲历史名城里斯本的荣耀与创伤

里斯本的建城史达2000余年,可追溯到罗马时期,作为罗马帝国的殖民地,里斯本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带有深深的历史印记,漫游里斯本是一种深入体验欧洲城市历史、文化、风情的绝佳方式。在《海洋女王》中,作者从里斯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阿尔法马区开始,带领读者沿着里斯本的碎石路,途经里斯本标志性的里斯本大教堂、老城墙、圣若热城堡、布日乌灯塔、贝伦塔等历史建筑,在文字中触摸里斯本地震前后的荣耀与创伤。

⭐法多音乐、费尔南多·佩索阿、若泽·萨拉马戈的孕育之地,见证葡萄牙艺术殿堂的独特魅力

里斯本是一个充满丰富历史和文化艺术底蕴的城市,葡萄牙最具代表性的法多音乐以及葡萄牙诗人路易斯·德·卡蒙斯、费尔南多·佩索阿及作家若泽·萨拉马戈、卡米洛·卡斯特洛·布兰科等人,不仅丰富了葡萄牙的艺术宝库,也为世界文学艺术贡献了来自欧洲西海岸的独特视角和声音。这些声音及身影也构成了《海洋女王》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在艺术展馆、历史建筑内,都能感受到艺术的熏陶,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华丽的艺术殿堂。

⭐一部全面且风趣的城市历史传记,以纪录片的手法回到历史现场,带你漫游里斯本的前世今生

作为在里斯本工作30余年的英国记者,哈顿以富有启发性与娱乐性的方式串联起里斯本2000年历史中的重要事件,描绘了罗马时代的遗迹、1147年里斯本围城战、大航海时代与葡萄牙帝国的崛起、与非洲的联结、1755年大地震、国王遇刺、共和国的建立以及现代独裁统治的黑暗时期,带你探索每一个街区、地标、君主、航海家、音乐家和建筑大师的故事。

————————

【内容简介】

里斯本,这座拥有2000年历史的葡萄牙首都,有过辉煌,也有过黑暗。1755年的地震及其所引发的海啸、火灾,给这座“被困在西班牙与大西洋之间”的古城负上了沉重的伤痕。里斯本的故事是一个从灾难的灰烬中涅槃的故事。旅居里斯本逾30年的英国记者巴里·哈顿,以其对这座城市深切的爱、诗意而亲切的文风,带领读者漫步里斯本的街角巷弄,探寻历史遗迹留给当代的线索信息,一睹葡萄牙帝国的今昔往事。

————————

【专家、媒体推荐】

大地震余烬散去,旧帝国余晖犹存,里斯本变成了松弛而闪亮的城市。她重生在废墟之上。

——柏琳,作家、记者

这是一本关于里斯本的风趣幽默、知识渊博的书……哈顿是一位博学的导游,善于捕捉这座城市的浓郁风情。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哈顿的文笔十分有趣,为里斯本的传奇历史勾勒了一幅极具吸引力但有时让人不安的场景。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哈顿生动的叙述,将欧洲最独特却未得到充分重视的城市之一的迷人故事娓娓道来。

——罗杰·克劳利(Roger Crowley),历史作家

苏北人在上海

近代以来上海苏北人群体的全景呈现/

探究族群边界与文化认同的经典之作/

什么是“苏北”,“苏北人”又是谁?

他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

🟢知名海外中国研究学者韩起澜教授的代表作品,探究族群边界与文化认同的经典之作,近代以来上海苏北人群体的全景呈现。韩起澜以开阔的理论视野和 丰富的历史细节,记录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一个历经磨难的群体,“完整诠释了何谓‘苏北’和‘苏北人’”。

🟢“苏北”的范围有多大?究竟是谁界定了“苏北人”?他们为何前往上海,又何以遭受长久的偏见?面对偏见,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学者韩起澜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兼具宏观的族群理论和微观的社会考察,分析苏北人作为族群的历史及其自身的族群认同,解答“苏北人”称谓背后的诸多谜团。

🟢真实记录苏北人的生活百态。无论是故纸堆里的历史文献,还是生动的口述访谈,如拼图般补全苏北人在上海的生活图景。一本描述扬州风景的书,为何引来扬州人的抗议?家园不保,棚户居民将如何面对?面对“通敌”指控,苏北人会怎样反击?为何一说自己是苏北人,找对象就成了难题?从方言、饮食、穿着、居所,到地方戏、同乡会、职业、婚姻……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历史细节,记录耐人寻味的来沪苏北人往事。

🟢知名学者李天纲、苏智良,知名文史作家张明扬、资深书评人维舟诚挚推荐!“韩起澜深入挖掘上海苏北人群体,探讨其作为一个族群的建构过程、面对歧视的抗争经历,以及在上海城市化、工业化和迁徙浪潮中的历史阵痛。”

【内容简介】

近代以来,苏北人成为上海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这座城市中努力生存,却备受争议。一个人的原籍为何会引来众多讨论,“苏北人”的称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基于丰富的史料,美国历史学者韩起澜以上海苏北人为研究对象,从其生活、工作、习惯,以及他者对苏北人的印象与记忆切入,试图揭示其身份、偏见和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阐述作为族群的苏北人是如何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历史情境中被反复建构和延续的。苏北既是现实存在的社会类别,又是社会建构的类别,从原籍的角度寻迹其历史,才能理解族群本身。尽管苏北人所受的偏见已逐渐消失在时代浪潮中,但其产生的根源,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著者简介】

韩起澜(1953—2023)

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史上的性别、比较劳工史、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主义和口述历史。曾获1986—1987年度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奖,代表作有《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姐妹们与陌生人:上海棉纱厂女工,1919—1949》等。

【译者简介】

卢明华(1938—2024)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译有《美国史:1933—1973》《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等。

【各界评价】

大都市内部的族群问题值得关注,只因为它是真实存在(过)的。本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叙述,增进理解,旨在消除偏见,促进融合。我曾参与和见证韩起澜教授的上海苏北人研究,其作品堪称范本!她和其他几位学者一起,构成了海外“上海学”的主力,值得钦佩!

——李天纲(复旦大学教授)

美国学者韩起澜从地理、方言、习俗、文化等角度,完整诠释了何谓“苏北”和“苏北人”,讨论苏北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并就上海人歧视苏北人的原因和程度,提供了精彩的、令人信服的史料和案例,引起我们的兴趣,更促进了我们的深思。

——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什么是“苏北”,什么又是“江北”?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韩起澜深入挖掘上海苏北人群体,探讨其作为一个族群的建构过程、面对歧视的抗争经历,以及在上海城市化、工业化和迁徙浪潮中的历史阵痛。看完这本书,我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苏北人身份了。

——张明扬(知名文史作家)

看似“天生”的群体身份,实质上也是被建构起来的。既然苏北人的形成是特殊经历的结果,那也可能逐渐消亡。小群体的成员竭力摆脱原本被污名化的身份标签,通过模仿、隐匿、伪造、通婚等各种方式实现向上流动,融入大群体。可以说,这是一段隐秘的历史。

——维舟(资深书评人)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