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社会史"标签的书籍

尤物

【编辑推荐】

☆一条全新的海上丝绸之路,一部跨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史

☆中国明朝与西班牙治下的美洲,两大帝国的交流碰撞

☆汉学家伊沛霞、海洋史学者陈博翼、全球史学者乔瑜诚挚推荐

【内容简介】

16—17世纪,中国丝绸风靡太平洋两岸,从王公贵胄的独有之物变为跨越社会阶层的“尤物”。跨洋丝绸贸易的出现,象征着全球商业网络的形成,一种世界性的物质文化随之产生。与印度洋航路相比,太平洋航路的独特之处是将明代中国与西班牙帝国直接联系在了一起。这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会在美洲市场流行?面对丝绸全球化的浪潮,明代中国和西班牙的应对有什么异同?全球世界,如何影响这两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本书通过跨太平洋的对比,为上述问题提供了答案。

【名人推荐】

这本书从一个新颖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16—17世纪中国与美洲“新大陆”之间的丝绸贸易。它向我们展示,当我们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特别是深入关注全球化过程中的各种参与者时,我们能够获得多少新知。

——伊沛霞,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与林林总总论述“大帆船贸易”的作品不同,本书关注的是太平洋两侧的交融互动,即中国丝绸在中国东南、西属菲律宾和墨西哥的生产、流动和消费文化时尚,引领我们重新思考近代早期“物”的全球史以及由此映射出的全球化的“过程”。

——陈博翼,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

丝绸一直是全球史研究的宠儿,本书则在内容与方法上都呈现了新意:以中国丝绸的全球流行为契机,以16—19世纪的跨太平洋贸易为纽带。

——乔瑜,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苏北人在上海

近代以来上海苏北人群体的全景呈现/

探究族群边界与文化认同的经典之作/

什么是“苏北”,“苏北人”又是谁?

他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

🟢知名海外中国研究学者韩起澜教授的代表作品,探究族群边界与文化认同的经典之作,近代以来上海苏北人群体的全景呈现。韩起澜以开阔的理论视野和 丰富的历史细节,记录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一个历经磨难的群体,“完整诠释了何谓‘苏北’和‘苏北人’”。

🟢“苏北”的范围有多大?究竟是谁界定了“苏北人”?他们为何前往上海,又何以遭受长久的偏见?面对偏见,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学者韩起澜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兼具宏观的族群理论和微观的社会考察,分析苏北人作为族群的历史及其自身的族群认同,解答“苏北人”称谓背后的诸多谜团。

🟢真实记录苏北人的生活百态。无论是故纸堆里的历史文献,还是生动的口述访谈,如拼图般补全苏北人在上海的生活图景。一本描述扬州风景的书,为何引来扬州人的抗议?家园不保,棚户居民将如何面对?面对“通敌”指控,苏北人会怎样反击?为何一说自己是苏北人,找对象就成了难题?从方言、饮食、穿着、居所,到地方戏、同乡会、职业、婚姻……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历史细节,记录耐人寻味的来沪苏北人往事。

🟢知名学者李天纲、苏智良,知名文史作家张明扬、资深书评人维舟诚挚推荐!“韩起澜深入挖掘上海苏北人群体,探讨其作为一个族群的建构过程、面对歧视的抗争经历,以及在上海城市化、工业化和迁徙浪潮中的历史阵痛。”

【内容简介】

近代以来,苏北人成为上海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这座城市中努力生存,却备受争议。一个人的原籍为何会引来众多讨论,“苏北人”的称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基于丰富的史料,美国历史学者韩起澜以上海苏北人为研究对象,从其生活、工作、习惯,以及他者对苏北人的印象与记忆切入,试图揭示其身份、偏见和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阐述作为族群的苏北人是如何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历史情境中被反复建构和延续的。苏北既是现实存在的社会类别,又是社会建构的类别,从原籍的角度寻迹其历史,才能理解族群本身。尽管苏北人所受的偏见已逐渐消失在时代浪潮中,但其产生的根源,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著者简介】

韩起澜(1953—2023)

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史上的性别、比较劳工史、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主义和口述历史。曾获1986—1987年度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奖,代表作有《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姐妹们与陌生人:上海棉纱厂女工,1919—1949》等。

【译者简介】

卢明华(1938—2024)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译有《美国史:1933—1973》《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等。

【各界评价】

大都市内部的族群问题值得关注,只因为它是真实存在(过)的。本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叙述,增进理解,旨在消除偏见,促进融合。我曾参与和见证韩起澜教授的上海苏北人研究,其作品堪称范本!她和其他几位学者一起,构成了海外“上海学”的主力,值得钦佩!

——李天纲(复旦大学教授)

美国学者韩起澜从地理、方言、习俗、文化等角度,完整诠释了何谓“苏北”和“苏北人”,讨论苏北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并就上海人歧视苏北人的原因和程度,提供了精彩的、令人信服的史料和案例,引起我们的兴趣,更促进了我们的深思。

——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什么是“苏北”,什么又是“江北”?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韩起澜深入挖掘上海苏北人群体,探讨其作为一个族群的建构过程、面对歧视的抗争经历,以及在上海城市化、工业化和迁徙浪潮中的历史阵痛。看完这本书,我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苏北人身份了。

——张明扬(知名文史作家)

看似“天生”的群体身份,实质上也是被建构起来的。既然苏北人的形成是特殊经历的结果,那也可能逐渐消亡。小群体的成员竭力摆脱原本被污名化的身份标签,通过模仿、隐匿、伪造、通婚等各种方式实现向上流动,融入大群体。可以说,这是一段隐秘的历史。

——维舟(资深书评人)

生产关系、社会结构与阶级

一本了解民国时期劳资关系的社会史研究著作,结合大量一手史料,讨论民国时期企业生态、行政管理、福利保障、工会团体等问题,展现劳资关系多重面向。大学问出品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展现民国时期劳资关系的社会史研究著作。作者运用大量一手史料,如《申报》《大公报》《女工日记》等,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地区、不同所有者、不同实业的劳资关系加以深入分析,讨论了企业生态、行政管理、福利保障、工会团体等问题,呈现出民国时期劳资关系纷繁复杂的样态。本书尤其注重在微观上对社会底层劳工生活实情的展现,对读者认识或重新认识民国时期劳资关系有很大启发。

☆ 本书亮点

1.一本了解民国时期劳资关系的社会史研究著作。民国时期的“职场”是怎样的?公司福利如何?本书通过对企业生态、行政管理、福利保障、工会团体等问题的讨论,全面展现民国时期劳资关系的多重面向。

2.充分体现比较的视野。本书注重对比不同类型企业的劳资关系,对不同地区、不同所有者、不同实业加以深入分析,帮助读者形成对民国时期劳资关系的总体认识。

3.使用了大量一手史料。本书除了大量引用《申报》《大公报》等报刊资料,以及多地档案馆所藏之馆藏档案,还特别援引了《女工日记》等民间史料。

4.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书所涉内容虽然只在民国时期,但从中可见现代职场制度之雏形,其对底层劳工生活状况的生动展现,很能启发读者思考,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可以全面了解民国时期劳资关系的书。劳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议题,但作者既梳理了主线,又注意到了历史的细节。例如,作者提到在民国时期就有许多成功的企业开始实行“三八”制,并且管理者表示,这样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生产效率、员工的凝聚力与企业向心力都大大有益。近一百年过去了,996、007成为热门话题,这是否值得我们深思呢?

本书主题内容契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本书第四章讲述工人福利方面的内容,这颠覆了我以往对民国时期工人生活、工作状况的认知。例如,民国时期的许多工厂已经有了生病及分娩的保健津贴,会组办工人俱乐部,开办子弟小学、职工夜校、工厂实习班、幼稚园、托儿所等,甚至对一些大手大脚的工人实行强制储蓄制度;有些企业的工会尤其注重教育,会开设识字班等,进而对社会风气产生影响。我们从中可见现代职场制度、惯习等方面的雏形。

野蛮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

《星期日泰晤士报》十佳畅销书 荣获英国笔会/赫塞尔-提尔曼历史图书奖 立足于八种语言的原始档案、访谈记录、学术著作,《野蛮大陆》如同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二战结束后、冷战开始前那个稍纵即逝的混乱年代。这是关于那个年代的第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刻骨痛心。动人心弦、落笔审慎、荡气回肠。一幅引人注目的图画,描绘了一片在物质上、道德上因为残忍屠戮而变得残酷无情的欧洲大陆。 ——多米尼克•桑德布鲁克,《星期日泰晤士报》 形象生动而笔调冷峻。这部杰出著作,为这片陷入无序和混乱的大陆,描绘了一幅鲜为人知、令人胆寒的画面。 ——伊恩•克肖 精彩绝伦。才华横溢的构思,一丝不苟的研究……呈现出天才般的历史叙事。 ——BBC历史频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一片混乱。地形地貌被彻底改变,许多城市被夷为平地,数千万人惨遭屠戮。在欧洲大陆绝大多数地方,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机构——比如警察、传媒、交通、地方政府和全国政府——要么付之阙如,要么破败不堪。罪恶横行,经济崩溃,欧洲人挣扎在饥饿边缘。 在这部研究战后初年历史的开创性著作中,基思•罗威描绘了一片仍然被暴力缠绕的大陆,在那里,有相当部分民众仍未相信战争已然结束。他勾勒了道德败坏的沦亡景象,以及永不餍足的复仇渴望,这是长期冲突的后遗症。他描绘了种族清洗和国内战争,这些事件撕裂了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普通民众的生活,他还描绘了重新建立的世界秩序,最终为这片支离破碎的大陆带来稳定。他告诉我们,上述情形存在于整个欧洲——东欧如此,西欧亦然。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