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社科"标签的书籍

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

【编辑推荐】

当人们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困在系统里的外卖骑手成为一种社会镜像和时代隐喻,整体性的社会关照将由此形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平台劳动的人类学民族志作品,深入探讨了中国平台经济背景下外卖骑手的劳动形态及其社会意义。通过在19个城市历时7年的田野调查,作者带着行动主义的热情,记录下骑手悬浮于正式与非正式劳动之间的真实状态,关注到平台从对劳动者本身的控制转向对劳动过程的精细控制的关键转变,提出了“过渡劳动”这一颇具解释力的劳动概念,反映出劳动者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关切。书中深入探讨了算法技术对骑手劳动的影响,特别关注了女骑手在家庭和工作中的双重挑战,并为此提供了丰富的田野数据和新的研究视角。

如今,平台化正在形塑全新的社会关系。外卖、家政、物流、打车等数字平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也催生了大批依附平台的零工劳动者。本书在对骑手零工进行记录反思的同时,相信个体在不确定性中塑造生活的经验和勇气,憧憬一种更加良性向善的算法。

【名家推荐】

新技术正在变革社会关系、交往关系以及“劳动”,而孙萍博士敏锐捕捉到了新的挑战和问题。她的这部《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通过深入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研究,揭示外卖骑手这一群体在中国平台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的劳动形态及其社会意义。作者从2017年至2024年,对外卖骑手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通过访谈、问卷、跟跑单等多种方式,细致入微地记录了外卖骑手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这本著作通过丰富的实地调研数据,描绘了外卖骑手这一职业群体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展示了他们在城市中如候鸟般来去匆匆的生活。作者指出,外卖骑手虽然在中国城镇化和数字化进程中涌现,但这一职业充满了临时性和过渡性,许多骑手并不打算长期从事这份工作,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过渡性的谋生手段。通过分析外卖骑手的劳动实践,作者提出了“过渡劳动”这一概念,强调外卖骑手的工作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规就业,也不是简单的零工劳动,而是一种悬浮于正式与非正式劳动之间的状态。这种过渡性不仅反映了骑手个体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迷茫和不确定,也揭示了平台经济对劳动者的控制方式的转变——从对劳动者本身的控制,转向对劳动过程的精细化控制。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外卖骑手与平台经济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包括算法技术对骑手劳动的影响、平台组织对骑手流动性的推动等。作者通过深入精细的研究,展示了外卖骑手在面对高强度、高压力工作时的挣扎与努力,揭示了这一群体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劳动困境和生活状态。

《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不仅是对外卖骑手这一群体的生动描绘,更是对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劳动形态变化的深刻反思。对于研究平台社会、平台经济、零工劳动以及现代社会劳动关系、新型传播关系的学者和从业者来说,这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文献。

——陈昌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智媒中心主任

《过渡劳动》是以外卖骑手为研究对象的专著。

作者孙萍博士花了七年时间,以访谈、问卷等多元方法搜集资料;调硏范围遍及国内东西南北的大都市及城镇。所获资料的丰富、深入、多样,应属空前。

孙萍主要以民族志的方式阐述她的发现和分析。她一边书写外卖骑手的生命故事,一边开展与中外相关社会理论的对话,也着紧新理论概念的提炼,故全书不时见到鲜活资料与精辟分析相互映照的情境。

孙萍的分析是历史的、脉络化的、跨学科的、跨社会层次的,见树又见林的。她结合国内的境况,包括经济产业转型、平台资本兴起、联结性网络科技发展及城镇化,来探究外卖骑手何以应运而生的条件、机制和过程。她对平台经济中的劳动组织形态、劳动方式、劳动文化——特別是外卖骑手劳动的过渡性——以至算法在当中的作用,都有深入细致的阐析。

《过渡劳动》是一本用力用心写成的专著,有望成为当代劳动研究的一本经典著作,值得在此向大家诚意推荐。

——陈韬文,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荣休教授

那些年轻的生命风雨无阻地奔跑着,连成了一条条城市流动的人体输送带。高精尖的数字智能技术与低端劳动之间的巨大反差,已经成了我们熟视无睹的生活日常。年轻的孙萍博士(和她所在的调研小组)花了7年多的时间、跑了19个城市、访谈了200名骑手,这算得上是当今中国乃至全球学术界的一个壮举。这样的行动主义激情终于透过这本书得以呈现:技术、市场、制度、人性如何“共谋”制造了高科技下新的不平等关系?透过这些骑手的生活和访谈,城乡、阶层、性别等社会问题得到了一一的剖析。

社会人类学家项飙近年来提到“悬浮蜂鸟”,用来形容那些流动中停不下来的生命状态。孙萍的“过渡劳动”,将“不稳定劳动”(precarious labor)做了更聚焦、更深切的概念拓展。“过渡劳动”使外卖劳动所涉及的社会问题显得尤为尖锐:劳动者愿望的临时性和他们对平台的依附性、“过渡”本来蕴含的一个可期许的未来与现实中成了“永久且常态的存在”示

……我们无法寄希望于制造了过渡劳动的资本、技术、生产能让生命顺利过渡到彼岸,那么,如何摆脱过渡劳动的枷锁?我们需要从这本书中寻找答案。

——丁未,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本书彰显了平台社会变迁中一种非常强烈的观感,即永久性的过渡劳动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这是一本鼓舞人心的作品,作者为此付出了持久的、令人钦佩的努力。骑手们精彩的故事、人生经历和街头智慧汇聚于此,想要了解中国平台经济与零工劳动的人,不能错过此书。

——胡正荣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劳动社会学调研报告。作者基于经年累月的田野工作,将原始的生动访谈和精彩的理论分析编织在一起,娓娓道来,讲述了平台经济下外卖骑手这一劳动群体尚未结束的故事。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对劳动者的理解与尊重,在这个旧有结构与新技术权力绞合的时代,释放出一种温暖的力量。

该书的导论其实也是全书的结论,值得重读与思考。“过渡劳动”的概念是作者的重要理论贡献,是对现代劳动渐成趋势的预示和命名。具有工具性而非价值性的劳动在被数字技术进一步破碎化,甚至成为永恒的困局,人生的意义和社会共同体的联结都成了大大的问号。作者揭示的当下和可见未来的困境令人深思。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对于孙萍笔下的外卖骑手来说,他们从事的是一种过渡劳动或临时劳动;但是对于所有劳动者而言,过渡劳动中去中心化但又无比精细的数字化和平台化控制技术,正在成为工作的常态,渗透到各个行业。因此,关切他们的状态,就文献是在关切我们自己。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过渡劳动”关注的是“临时”的现象,却因为突破了对骑手的单一苦情描述,超越了批判的控诉话语,展现了千千万万生命个体丰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世界,从而具有了“长时段”的生命力。七年多的田野调查,作者不仅访谈了骑手,还有店家、平台、消费者等等。作者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我初见时青涩的年轻人,成长为“现场有神灵”的活榜样。只有有着丰富体验和同理心的人才能做出这样“平视”的书写。这本书,也因此适合每一个试图在结构压力和系统困顿之外寻求意义的你。

——吕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数字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孙萍的著作基于长期深入的实地调查,以外卖骑手的劳动和生活体验为中心,结合对数据技术、平台管理方式、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等宏观背景的分析,揭示了平台经济如何把高强度的个体劳动有效组织起来,却让劳动者无法组织自己。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人类学和民族志方法介入当下经济社会变迁的范例。

——项飙,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孙萍以她长期的理论积累与田野经验,聚焦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系统阐释“过渡劳动”这一重要的学术概念,不仅展现外卖骑手的劳动,更刻画他们的生活与生命,构成对当下“数字中国”一个极具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的分析,值得大力推荐。

——周葆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副院长

我的世界观

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不仅是天才和伟大的科学家,还是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不受羁绊的独立人格,以及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使他思想深刻、见解独到。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他对物质结构、空间、时间以及引力性质的研究,彻底改变了这个世界,对人类思想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爱因斯坦不是一位仅专心自己专业领域,深居象牙塔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对人的天性了如指掌,对人间疾苦充满同情,为社会的各种不公正进行斗争的行动家。

除了科学论文外,爱因斯坦发表了大量有关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方面的文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友谊、犹太人、纳粹德国等诸多方面。本书以影响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收录了《观念与见解》《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的及散落别处的相关文章,编译出一个独有的《我的世界观》中文版。其中有20多篇珍贵文章此前从未翻译成中文出版过。

爱因斯坦表达了自己对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科学家的看法。读者通过爱因斯坦的双眼,回到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回溯20世纪初科学发展进程。居里夫人、洛伦兹、玻尔、朗之万……这些科学家在当时环境下面临的压力,他们的抗争与奋斗;看到爱因斯坦讲述自己的成长和奋斗,他作为一个犹太人的责任与思考,观点与态度;以及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之路。通过这本书,人们将会对爱因斯坦产生更加完整的认知。他不仅是天才和伟大的科学家,还是思想家和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不受羁绊的独立人格,以及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使他思想深刻、见解独到。

通过《我的世界观》我们将走近伟大的灵魂,认识一位诙谐幽默,充满个性的爱因斯坦。

-----------------------------------

【编辑推荐】

1.完整收录爱因斯坦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文章,有20多篇珍贵文章初次译为中文:

爱因斯坦是一位几乎所有人都熟知但又并不深知的大科学家,因为太著名,写他的人很多,读的人也就跟着读了很多别人写的爱因斯坦,却忽略了爱因斯坦本人的文字,人们鲜有机会去触碰爱因斯坦的学术论文和大部头的《爱因斯坦全集》。

这一版《我的世界观》把爱因斯坦对人生、科学、教育、战争、友谊、自由、宗教及社会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的文字完整编译在一起,让我们通过这一本书,与伟大的灵魂深度对话。

本书以影响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收录了《观念与见解》《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的及散落别处的相关文章,编译出一个独有的《我的世界观》中文版。其中有20多篇珍贵文章此前从未翻译成中文出版过。

2.可信、可靠的版本:

本书编译者方在庆博士,是国内著名的爱因斯坦研究专家,一直从事《爱因斯坦全集》的研究和翻译工作,组织策划过大型爱因斯坦科普展览,精通德文,在编译中文版《我的世界观》的过程中,与《爱因斯坦全集》主编、爱因斯坦研究专家罗伯特•舒尔曼(Robert Schulmann)博士保持密切联系,反复讨论内容的科学与准确性,力求最大程度上为中国读者还原一位真实的爱因斯坦。

本书基于德文原版翻译,消除了多处英译本转译造成的错误和语义损失,如影响较大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流传较广的一处译文“猪栏的理想”,是难以理解的错译,对理解爱因斯坦原意造成很大困扰,等等。

方在庆博士在本书的每一篇文章前都加了详尽的导读文字,给出文章的出处、写作时间和背景、发表的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是增进理解爱因斯坦非常有价值的部分,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3. 爱因斯坦说爱因斯坦

跟爱因斯坦一起,回看20世纪初世界科学大爆发,他本人对相对论的解读,他独行者一般的奋斗,同样,通过爱因斯坦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身处世界大战中其他科学家的抗争和坚持。作为亲历者的爱因斯坦是20世纪初科学大爆发的直接见证人和参与者,在这本书中,爱因斯坦对20世纪上半叶科学界涌现的其他科学家的重要理论进行了天才的解读,如洛伦兹、居里夫人、普朗克、赫兹……以及他对前人——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等人的有趣评价。

爱因斯坦与玻尔亦敌亦友,在他们一次次的争论中推进了量子物理学的产生,为我们走进电子时代奠定了基础,才有了现在计算机互联网。

犹太裔德国科学家的身份给爱因斯坦的一生带来了巨大的戏剧性,逃离德国移民美国之后,他的言行以及对外联络都在FBI的严密监控之下。他签署了那封要求罗斯福总统研制核武器的信,使美国成为在“二战”中唯一成功研制出原子弹的国家。而最终他是通过广播得知了“曼哈顿计划”这件事。在去世前一年,爱因斯坦说:“我一生中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那就是签署了那封要求罗斯福总统研制核武器的信。”

爱因斯坦本身除了是个科学家,更是一个聪明的人,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堪称专业,对于科学和爱情都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但是为人又很有个性,既聪敏,又充满幽默感。这和我们以往从教科书中看到的人物点评或者丰功伟绩比起来,更真实也更有亲切感。

4.独特的装帧设计

本书的设计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用爱因斯坦举世闻名的质能方程E=mc2勾画出他广为人知的顽皮形象,千变万化的流光溢彩,体现爱因斯坦多彩的一面,他的文字、他的思想,富于变化,常读常新。

---------------------------------------

【名人推荐】

★杨振宁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罗伯特•舒尔曼(Robert Schulmann)博士 美国版《爱因斯坦全集》(卷一、卷二、卷三)主编、前波士顿大学教授、爱因斯坦研究专家

★陈难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林 群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邓晓芒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

★刘 钝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特聘教授,《科学文化评论》主编、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Effective Member),剑桥大学邱吉尔学院海外研究员(Overseas Fellow)。历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主席、《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主编

★刘大椿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一级教授

★王渝生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副所长、中国科技馆前馆长

★姬十三 果壳网创始人

★尹传红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邢志忠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爱因斯坦没有抓住什么机遇,而是创造了这个机遇。他的眼光改写了基础物理日后的发展进程。爱因斯坦逝世几十年来,他的追求已经渗透了理论物理学基础研究的灵魂,这是他的勇敢、独立、倔强和深邃眼光的永久证明。

——杨振宁

在过去的100年中,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原因并不在于政治,也不在于经济,而在于科学技术——直接源于先进的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技术。没有别的科学家能比爱因斯坦更代表这种科学的先进性。

——霍金

这是一本很值得深思,很值得玩味的书。说爱因斯坦是孤独者,是的,但是他拥有最多的读者。他对普天之下的爱和普天之下对他的爱是如此深刻和持久。说他没有学生,这么多的学者都在学习和领会他的每一句话。最孤独的却成为多最广为接受的。

——陈难先 院士

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是一部展示这位大科学家在那个阴云密布的年代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普通人充满智慧的日常思维的文集(按照国内的做法,也许要归于“随笔集”之类)。读了这部文集,通常立于大学物理系门前满脸皱纹的爱因斯坦雕像在我眼中突然间活了起来,不再作闭目沉思状,而是目光炯炯,直指人心。书中无数格言警句,都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但最让我感佩的还是他的那些“夫子自道”,这些话语并没有丝毫炫耀或标榜的意味,而是朴素地展示出在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心中,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怎样的。

——邓晓芒

这本《我的世界观》汇集了爱因斯坦有关政治、哲学、宗教、历史、人生、和平,以及科学普及等多方面的论著,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与社会活动家的多彩人生与精神世界。编译者方在庆教授一直致力爱因斯坦与德国科学文化研究,全书编排合理,译文忠实流畅,并尽力提供了每篇文章的出处与相关背景,为中国读者更全面认识爱因斯坦提供了可靠的文献基础。

——刘钝

爱因斯坦不仅是卓越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充满人文智慧的哲人。他著作等身,但当下要找一个可靠又可读的文本却不容易。方在庆研究员编译的《我的世界观》,把爱因斯坦文献中的思想精粹集中起来了。丰富的内容,隽永的文辞,的确赏心悦目。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这本书堪为普通读者通向经典的桥梁。

——刘大椿

爱因斯坦是无数人心中的偶像,是一位划时代的伟大科学家,他在科学史上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我的世界观》让我得以跟伟人近距离谈话,我看到一个正直、独立、可爱,脑袋里装满了奇思妙想的天才。感谢方博士的还原了这样一位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令我受益匪浅。

——姬十三

方在庆老师编译的《我的世界观》是一部难得的好书,从中我读出了爱因斯坦他老人家在为人处世方面的特立独行和实在。尤其像“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的金句发人深省,而像“我很幸运能与居里夫人保持20年高尚而纯洁的友谊”则令人读过莞尔一笑——似乎与伟大的异性保持纯洁的友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名人并无崇拜心理的我愿意强烈推荐这部书,因为爱因斯坦毫无疑问是所有科学家中最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学习的那一个,无出其右。

——邢志忠

过渡劳动

【编辑推荐】

当人们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困在系统里的外卖骑手成为一种社会镜像和时代隐喻,整体性的社会关照将由此形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平台劳动的人类学民族志作品,深入探讨了中国平台经济背景下外卖骑手的劳动形态及其社会意义。通过在19个城市历时7年的田野调查,作者带着行动主义的热情,记录下骑手悬浮于正式与非正式劳动之间的真实状态,关注到平台从对劳动者本身的控制转向对劳动过程的精细控制的关键转变,提出了“过渡劳动”这一颇具解释力的劳动概念,反映出劳动者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关切。书中深入探讨了算法技术对骑手劳动的影响,特别关注了女骑手在家庭和工作中的双重挑战,并为此提供了丰富的田野数据和新的研究视角。

如今,平台化正在形塑全新的社会关系。外卖、家政、物流、打车等数字平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也催生了大批依附平台的零工劳动者。本书在对骑手零工进行记录反思的同时,相信个体在不确定性中塑造生活的经验和勇气,憧憬一种更加良性向善的算法。

【名家推荐】

新技术正在变革社会关系、交往关系以及“劳动”,而孙萍博士敏锐捕捉到了新的挑战和问题。她的这部《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通过深入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研究,揭示外卖骑手这一群体在中国平台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的劳动形态及其社会意义。作者从2017年至2024年,对外卖骑手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通过访谈、问卷、跟跑单等多种方式,细致入微地记录了外卖骑手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这本著作通过丰富的实地调研数据,描绘了外卖骑手这一职业群体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展示了他们在城市中如候鸟般来去匆匆的生活。作者指出,外卖骑手虽然在中国城镇化和数字化进程中涌现,但这一职业充满了临时性和过渡性,许多骑手并不打算长期从事这份工作,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过渡性的谋生手段。通过分析外卖骑手的劳动实践,作者提出了“过渡劳动”这一概念,强调外卖骑手的工作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规就业,也不是简单的零工劳动,而是一种悬浮于正式与非正式劳动之间的状态。这种过渡性不仅反映了骑手个体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迷茫和不确定,也揭示了平台经济对劳动者的控制方式的转变——从对劳动者本身的控制,转向对劳动过程的精细化控制。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外卖骑手与平台经济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包括算法技术对骑手劳动的影响、平台组织对骑手流动性的推动等。作者通过深入精细的研究,展示了外卖骑手在面对高强度、高压力工作时的挣扎与努力,揭示了这一群体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劳动困境和生活状态。

《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不仅是对外卖骑手这一群体的生动描绘,更是对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劳动形态变化的深刻反思。对于研究平台社会、平台经济、零工劳动以及现代社会劳动关系、新型传播关系的学者和从业者来说,这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文献。

——陈昌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智媒中心主任

《过渡劳动》是以外卖骑手为研究对象的专著。

作者孙萍博士花了七年时间,以访谈、问卷等多元方法搜集资料;调硏范围遍及国内东西南北的大都市及城镇。所获资料的丰富、深入、多样,应属空前。

孙萍主要以民族志的方式阐述她的发现和分析。她一边书写外卖骑手的生命故事,一边开展与中外相关社会理论的对话,也着紧新理论概念的提炼,故全书不时见到鲜活资料与精辟分析相互映照的情境。

孙萍的分析是历史的、脉络化的、跨学科的、跨社会层次的,见树又见林的。她结合国内的境况,包括经济产业转型、平台资本兴起、联结性网络科技发展及城镇化,来探究外卖骑手何以应运而生的条件、机制和过程。她对平台经济中的劳动组织形态、劳动方式、劳动文化——特別是外卖骑手劳动的过渡性——以至算法在当中的作用,都有深入细致的阐析。

《过渡劳动》是一本用力用心写成的专著,有望成为当代劳动研究的一本经典著作,值得在此向大家诚意推荐。

——陈韬文,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荣休教授

那些年轻的生命风雨无阻地奔跑着,连成了一条条城市流动的人体输送带。高精尖的数字智能技术与低端劳动之间的巨大反差,已经成了我们熟视无睹的生活日常。年轻的孙萍博士(和她所在的调研小组)花了7年多的时间、跑了19个城市、访谈了200名骑手,这算得上是当今中国乃至全球学术界的一个壮举。这样的行动主义激情终于透过这本书得以呈现:技术、市场、制度、人性如何“共谋”制造了高科技下新的不平等关系?透过这些骑手的生活和访谈,城乡、阶层、性别等社会问题得到了一一的剖析。

社会人类学家项飙近年来提到“悬浮蜂鸟”,用来形容那些流动中停不下来的生命状态。孙萍的“过渡劳动”,将“不稳定劳动”(precarious labor)做了更聚焦、更深切的概念拓展。“过渡劳动”使外卖劳动所涉及的社会问题显得尤为尖锐:劳动者愿望的临时性和他们对平台的依附性、“过渡”本来蕴含的一个可期许的未来与现实中成了“永久且常态的存在”示

……我们无法寄希望于制造了过渡劳动的资本、技术、生产能让生命顺利过渡到彼岸,那么,如何摆脱过渡劳动的枷锁?我们需要从这本书中寻找答案。

——丁未,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本书彰显了平台社会变迁中一种非常强烈的观感,即永久性的过渡劳动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这是一本鼓舞人心的作品,作者为此付出了持久的、令人钦佩的努力。骑手们精彩的故事、人生经历和街头智慧汇聚于此,想要了解中国平台经济与零工劳动的人,不能错过此书。

——胡正荣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劳动社会学调研报告。作者基于经年累月的田野工作,将原始的生动访谈和精彩的理论分析编织在一起,娓娓道来,讲述了平台经济下外卖骑手这一劳动群体尚未结束的故事。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对劳动者的理解与尊重,在这个旧有结构与新技术权力绞合的时代,释放出一种温暖的力量。

该书的导论其实也是全书的结论,值得重读与思考。“过渡劳动”的概念是作者的重要理论贡献,是对现代劳动渐成趋势的预示和命名。具有工具性而非价值性的劳动在被数字技术进一步破碎化,甚至成为永恒的困局,人生的意义和社会共同体的联结都成了大大的问号。作者揭示的当下和可见未来的困境令人深思。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对于孙萍笔下的外卖骑手来说,他们从事的是一种过渡劳动或临时劳动;但是对于所有劳动者而言,过渡劳动中去中心化但又无比精细的数字化和平台化控制技术,正在成为工作的常态,渗透到各个行业。因此,关切他们的状态,就文献是在关切我们自己。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过渡劳动”关注的是“临时”的现象,却因为突破了对骑手的单一苦情描述,超越了批判的控诉话语,展现了千千万万生命个体丰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世界,从而具有了“长时段”的生命力。七年多的田野调查,作者不仅访谈了骑手,还有店家、平台、消费者等等。作者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我初见时青涩的年轻人,成长为“现场有神灵”的活榜样。只有有着丰富体验和同理心的人才能做出这样“平视”的书写。这本书,也因此适合每一个试图在结构压力和系统困顿之外寻求意义的你。

——吕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数字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孙萍的著作基于长期深入的实地调查,以外卖骑手的劳动和生活体验为中心,结合对数据技术、平台管理方式、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等宏观背景的分析,揭示了平台经济如何把高强度的个体劳动有效组织起来,却让劳动者无法组织自己。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人类学和民族志方法介入当下经济社会变迁的范例。

——项飙,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孙萍以她长期的理论积累与田野经验,聚焦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系统阐释“过渡劳动”这一重要的学术概念,不仅展现外卖骑手的劳动,更刻画他们的生活与生命,构成对当下“数字中国”一个极具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的分析,值得大力推荐。

——周葆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副院长

消费主义如何操控我们

消费主义是一种过剩、浪费和充满欺骗的经济学。 它寄希望于消费者的非理性,以求唤起消费主义情绪。

◎ 消费主义操控我们的欲望

鲍曼:在消费社会,每一次消费之后产生的不是满足,而是更多的消费欲望。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消费品要在满足欲望之前遭到诋毁和贬值。

◎ 消费主义操控我们的时间观念

鲍曼:消费主义鼓动我们快速消费当下的目标,让我们觉得每一刻都是崭新的开始,一旦错过就不会再来,所有的迟疑和犹豫只会让人痛苦。

◎ 消费主义操控我们的生活意义

鲍曼:消费主义将快乐定为评判一切的唯一标准,将不快乐视为一种应受惩罚的罪行。它向人们承诺:消费能给人快乐,并且是即时的、永续的快乐。

————————

【编辑推荐】

※ 消费主义就是创造你根本不需要的东西,然后让你渴望得到它。

※ 全世界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鲍曼关于消费主义最全面、最透彻的作品之一,堪称《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全面升级版!

※ 为什么总是忍不住买买买?如何识别消费主义经典洗脑话术?为什么越消费只会越空虚和孤独?

※ 消费者社会最突出的特点——无论多么小心地隐藏,多么彻底地掩盖——就是消费者转化为商品;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消费者溶入商品的海洋。

※ 消费社会只要设法使其成员的不满足持久存在,它就会蓬勃发展。

※ 翻开本书,立即获得抵制消费主义的免疫力!

————————

【媒体推荐】

这本书提供了对消费主义最清晰、最直接的分析之一。如果我只能推荐一本关于消费主义的书,那就是这本书了。——亚马逊读者评论

对于这个时代老生常谈的话题,本书是一针效果显著且重要的解毒剂……它大声呼吁,希望人类的美德从一个只关心享受、简单和快速的世界中恢复过来。——Times Higher Education

对消费主义及其无处不在的社会后果的精彩描述和批判……在前所未有的、不受约束的消费主义背景下,这是对社会批判这一紧迫任务的又一个有价值的贡献。——Sociology

这是一次及时的干预,有助于社会学家思考消费社会学所取得的成就。——Sociological Review

本书提供了一个激烈、刺激和尖锐的诊断,它告诉我们在这个由市场主导的社会中,我们在哪里,我们是谁。——Commentary

鲍曼所传达的讯息,要求我们从沉睡中醒来。——Essays in Philosophy

美国的分裂

 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肯尼迪总统的特别助理、美国重量级历史学家小阿瑟•M. 施莱辛格作品简中版首次引进

 战后美国最擅长叙事的严肃史学家,作为时代和事件的亲历者,提供全局性和独到性的历史眼光

 从历史和理论的双重视角出发,调和身份认同和政治正确之间的矛盾

 “大熔炉”或是“巴别塔”,到底哪一个才是美国?

(1)小阿瑟•M. 施莱辛格具有多重身份,作为战后美国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他同理查德•霍夫施塔特、丹尼尔•布尔斯廷、埃里克•戈德曼旗鼓相当,获得过两次普利策奖、两次美国国家图书奖和一次美国历史学最高奖项班克罗夫特奖,同时他还是肯尼迪的白宫特别助理,一位将学者与公职人员的身份很好地在自己身上统一起来的典范。作为学者,作为“一线”观察员,小施莱辛格十分勤奋,留下十几部重要的史学专著以及数量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小施莱辛格的作品至今尚无完整中译本,小阿瑟·M. 施莱辛格史学经典系其作品简体中文版首次引进。

(2)起初是作为学者,后来是作为“一线”观察员,有时还作为亲身参与者来探究美国的内在矛盾。小施莱辛格是为数极少的能让你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的历史学家之一。小阿瑟•M. 施莱辛格一直处于美国政治的核心圈,他的作品反映出的是一个历史学家对政治权力运作和政治事件变幻的独特观察、记录和思考。

(3)严肃史学家中最擅长叙事,作品可读性强,适合大众读者。小施莱辛格的写作手法十分高明,有着文体家的那种自然的热忱和19世纪小说家对景致和人物的专注,故事感强,有面向大众读者的质地。从内容上看,小施莱辛格的作品涉及我们长期以来关注的美国政治、历史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对总统制的研究,提出“帝王总统”的概念,对多元社会、美国认同、种族和族裔问题的关注,对美国政治周期论的观察等。

(4)《美国的分裂》聚焦美国移民史和种族、族裔问题,从历史和理论的双重视角出发,以调和身份认同和政治正确之间的矛盾。

“大熔炉”或是“巴别塔”,到底哪一个才是美国?

为什么种族主义是美国实验的巨大失败?

美利坚何以分裂至此?

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为何如此激烈?

(5)《美国的分裂》初版即获《纽约时报》畅销书。简体中文版系列作品邀请复旦大学历史系顾云深教授为丛书书写万字序言,跟着小施莱辛格走近美国核心,理解美国经验。

《美国的分裂: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思考》追溯了美国历史上的三次移民高潮和它们在美国引起的排外主义浪潮,审视了一个又一个多族群国家的经验教训,指出美利坚民族的经典形象——种族、财富、宗教和国籍被“大熔炉”同化——正在被赞美差异和放弃同化的观念所取代。小阿瑟•M. 施莱辛格指出,多样性从一开始就是美国的标志,种族意识的高涨在一个因历史偏见而蒙羞的国家的确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后果,但是种族狂热的兴起可能会危害社会团结,使美国社会分裂到危险的程度。

特权与焦虑

在《特权与焦虑》一书中,具海根审视了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时代韩国中产阶级的变迁,并指出全球经济变革给这个阶级带来的影响远非单纯的经济衰退和阶级规模的缩减。

全球化导致中产阶级内部出现了两极分化,将少数受益于全球化经济的群体与受其负面影响的广大群体区分开来。这种内部分化为韩国社会注入了新的复杂动动力,因为新兴富裕群体试图将自己与其他中产阶级区分开来,并建立新的特权阶级地位。《特权与焦虑》一书探讨了这些紧张关系如何在三个领域(消费与生活方式、居住隔离以及教育实践)发挥作用。在这三个领域,富裕中产阶级的主导取向是保留他们新获得的特权并将其传递给自己的孩子。具海根认为,他们这种新的阶级实践使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下的赢家和输家都承受着巨大的焦虑。

此书是继《韩国工人》之后,具海根教授又一本韩国阶级研究的杰作。它以敏锐的学术视角和现实考察,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产阶层的某种可能走势,对我们理解新的现实变化和重新思考已有的相关理论富有启迪意义。——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具海根的这部著作探讨了韩国中产阶级的发展,特别是在新自由主义政策的驱动下,中产阶级的内部分化和争斗的过程。毫无疑问,这部著作对于研究中国的社会阶层具有参照意义。——沈原,清华大学教授

中产阶层是实现社会转型、突破经济困境的关键。此书关注全球化时代韩国中产阶层的内部分化与地位竞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后全球化时代中产阶层未来前景的参照。——孙立平,清华大学教授

作者在全球化框架下审视韩国中产阶级的萎缩和内部分化问题,分析了新兴富裕群体与其他中产阶级之间的紧张关系如何在消费与生活方式、居住隔离和教育实践领域发挥作用。本书分析透彻,是中国社会分层研究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文献。——王宁,东南大学教授

本书深入分析了全球化时代韩国中产阶级的内部分化。富裕特权阶级企图通过教育实现精英的代际传递和地位再生产,导致教育竞争加剧,使普通中产阶级承受巨大的焦虑和挫败感。研究颇有启发意义。——李春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在出色地研究了韩国工人阶级之后,具海根把研究重点转向了韩国的中产阶级。作为具海根杰出学术生涯的巅峰之作,《特权与焦虑》对于任何对当代韩国或更广泛的中产阶级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必读书籍。——JOHN LIE,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这是一项关于韩国中产阶级的迫切而及时的研究。具海根通过极具说服力的论证抓住了这一群体的时代精神。——JENNIFER JIHYE CHUN,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边缘中组织》(Organizing at the Margins)一书的作者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