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策"编著的书籍

两汉兴衰

以经典史书为底本,着眼两汉之交王莽失败、刘秀胜出的深层原因,讲出大历史的大视野和寓言的教育性、小说的人情味,在历史故事中找寻国人的文化基因。广雅出品

“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之三,学者刘勃、方志远推荐。台湾版由张大春撰写推荐序。原典精华+注释,带你轻松读懂中国历史,领略典籍原貌

【内容简介】

《两汉兴衰》聚焦西汉末年,讲述西汉渐渐崩塌、王莽篡汉、刘秀脱颖而出建立东汉三段历史。两汉之交,纷乱迭起,政权在皇帝、太后、外戚、权臣、军阀之间流转,冒险家、投机者、英雄草莽粉墨登场。但作者不渲染英雄和权贵,而是论人心,着力窥探封建社会统治者对“民心”的操纵、畏惧和利用。书中“原典精华”段落呈现对应故事的文言原文,包括许多典故的出处:得陇望蜀、断袖之癖、有志者事竟成等等。作者的文笔流畅生动,阐释深入浅出,读者完全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完成轻松愉快的历史阅读。本书属于“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丛书。

【“故事里的中国”丛书简介】

“故事里的中国”丛书一套共7本,分7个主题,讲了近400个故事。书中故事的讲述以《吴越春秋》《史记》《左传》《资治通鉴》及几种“纪事本末”为依据,佐以《孙子兵法》《搜神记》《列女传》《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水经注》《三国演义》《世说新语》及“敦煌变文”等多种典籍。故事讲述、典籍节选与精妙评析穿插,补充历史课堂未尽的视角和细节。让读者在快意阅读的过程中,熟悉传统文化、重温历史脉络、提升语文能力。

公孙策致力于“讲故事”已经许多年,讲故事丝丝入扣,讲道理鞭辟入里。就算是初涉历史的年轻学生,或忙碌的社会人,也能在碎片时间里轻松读完这四百个故事。读懂中国历史,读懂典籍。

【本书亮点】

1. 把历史发展与人心向背联系起来。以“人心”破题,凸显乱世中人的愿望和选择,着力窥探封建社会统治者对“民心”的操纵、畏惧和利用。把历史中的重要事件、经典篇章、典型人物、社会发展趋势都联系起来,呈现西汉与东汉之交复杂的社会变迁。

2.将大历史分为一个个小故事,方便读者利用碎片时间阅读。西汉渐渐崩塌、王莽篡汉、刘秀脱颖而出建立东汉,这三段相互交织的历史被作者化作一个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两千字左右。同时,作者的文笔流畅生动,古雅平顺,读者可以利用课余、通勤等碎片时间完成轻松愉快的历史阅读。

3.人物生动,事件典型,丰富作文案例库。作者结合现代生活经验,在故事中穿插分析人物的境遇和行为选择,着眼人物的成败因果和心理活动,以古为镜、以人为镜。方便我们在作文、演讲时信手拈来,化为己用。

4.原汁原味的典籍精华,注释严谨,在读历史的同时领略古文魅力。每个小故事搭配选自《史记》《资治通鉴》等多种典籍的原文选段,采用和古籍一样的竖向排版,典雅疏朗,辅以严谨的注释。在读历史的同时,领略典籍的原貌和古文的魅力。

【名家推荐】

历史故事常读常新、常讲常新。“故事里的中国”这套书讲中国的历史故事,作者公孙策先生立志把历史讲得既有用又有趣。他以《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为本,也不忽视正史之外的野史轶闻,着眼人物的成败因果和心理活动,力图讲出大历史的大视野和寓言的教育性、小说的人情味,希望在历史故事中找寻国人的文化基因。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方志远

把史书中的故事提取出来,很方便作文时当案例库。台湾作者的旧文章,文字是平顺的,个别词句带些古意,而绝未受网文风格熏染,也正适合课余阅读。

——文史作者刘勃

【编辑推荐】

《两汉兴衰》这本书,讲了西汉和东汉政权交替的那段历史,西汉末年皇室衰微,王莽和平篡位但行事荒唐,昙花一现的起义军政权也昏庸无能,最终有胆识有眼光的英雄大都靠向刘秀,东汉王朝得以建立。

在这段历史中,许多势力交织,许多英雄人物登场,提供了很大的演绎空间。但是作者公孙策先生没有一味延续“故事里的中国”前两册的路线,他不再以塑造英雄人物为重点,转而分析整体局势和历史走向,最终把影响王朝气运的关键归结为人心向背。

书里有些故事读来让人非常气愤,比如王莽和他的大臣们治理水患时只会说大话;也有一些故事让人意难平,比如来歙、岑彭在打败公孙述的前夕先后被刺杀。书里还讲了许多典故的出处:得陇望蜀、断袖之癖、有志者事竟成等等。除了这些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公孙策先生提到,两汉之交这段历史,还为后来的历史提供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模板”:一个是王莽篡位时搞的“加九锡”,几乎成为后来所有权臣篡位的前奏;一个是东汉王朝的建立和兴盛却成为后世政府偏安、流亡时的榜样,公孙策先生认为,虽然东汉王朝表现可圈可点,但后世以它为榜样的流亡政府却大多只是在拉长老百姓受苦的时间。真的是这样吗?也许我们读过这本书以后会有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这本《两汉兴衰》还整理出一些与书中故事和人物有关的典籍段落,来自《史记》《资治通鉴》的都有,还有一些有趣的文言文文章,辅以注释,我们在读故事、学历史的同时,顺便还温习了古汉语,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学历史、学语文、练习写作的参考。

吴越春秋

以经典史书为底本,讲述楚、吴、越三国的恩仇故事。着眼历史人物的成败因果和心理活动,讲出大历史的大视野和寓言的教育性、小说的人情味,在历史故事中找寻国人的文化基因。广雅出品

“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之一,学者刘勃、方志远推荐。采用小说笔法写历史,历史与轶闻交织,原典精华+注释。带你轻松读懂中国历史,领略典籍原貌。

【内容简介】

本书以《吴越春秋》为底本,讲述春秋战国时代位于南方的楚、越、吴三国的故事。作者以小说笔法写历史故事,呈现出一段波澜壮阔的春秋战国史。故事中有伍子胥、阖闾、夫差、勾践等著名的历史人物,也有西施、钱塘潮、鱼肠剑、越女剑等传奇人物。作者从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中总结历史规律,以史为鉴。“原典精华”段落呈现对应故事的文言原文,引导读者熟悉国文精粹。作者的文笔流畅生动,阐释深入浅出,读者完全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完成轻松愉快的历史阅读。本书属于“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丛书。

【“故事里的中国”丛书简介】

“故事里的中国”丛书一套共7本,分7个主题,讲了近400个故事。书中故事的讲述以《吴越春秋》《史记》《左传》《资治通鉴》及几种“纪事本末”为依据,佐以《孙子兵法》《搜神记》《列女传》《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水经注》《三国演义》《世说新语》及“敦煌变文”等多种典籍。故事讲述、典籍节选与精妙评析穿插,补充历史课堂未尽的视角和细节。让读者在快意阅读的过程中,熟悉传统文化、重温历史脉络、提升语文能力。

公孙策致力于“讲故事”已经许多年,讲故事丝丝入扣,讲道理鞭辟入里。就算是初涉历史的年轻学生,或忙碌的社会人,也能在碎片时间里轻松读完这四百个故事。读懂中国历史,读懂典籍。

【本书亮点】

1.以小说笔法写历史故事,环环相扣,波澜壮阔,令人手不释卷。本书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越国、吴国恩怨交织的一段历史,情节曲折、反转迭起,比武侠小说更甚。作者充分尊重史实,同时保留了赵晔的《吴越春秋》原文中有关鬼神、占卜、侠义等情节的叙述,呈现出一段波澜壮阔的春秋战国史。

2.将大历史分为一个个小故事,方便读者利用碎片时间阅读。春秋末期楚、越、吴三国争霸的历史,被作者化作一个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两千字左右。同时,作者的文笔流畅生动,古雅平顺,读者可以利用课余、通勤等碎片时间完成轻松愉快的历史阅读。

3.人物生动,事件典型,丰富作文案例库。作者结合现代生活经验,在故事中穿插分析人物的性格和行为选择,着眼人物的成败因果和心理活动,以古为镜、以人为镜。方便我们在作文、演讲时信手拈来,化为己用。

4.原汁原味的典籍精华,注释严谨,在读历史的同时领略古文魅力。每个小故事搭配选自《吴越春秋》《史记》《资治通鉴》《搜神记》等典籍的原文段落,采用和古籍一样的竖向排版,典雅疏朗,辅以严谨的注释。在读历史的同时,领略典籍的原貌和古文的魅力。

【名家推荐】

把史书中的故事提取出来,很方便作文时当案例库。台湾作者的旧文章,文字是平顺的,个别词句带些古意,而绝未受网文风格熏染,也正适合课余阅读。

——文史作者 刘勃

历史故事常读常新、常讲常新。“故事里的中国”这套书讲中国的历史故事,作者公孙策先生立志把历史讲得既有用又有趣。他以《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为本,也不忽视正史之外的野史轶闻,着眼人物的成败因果和心理活动,力图讲出大历史的大视野和寓言的教育性、小说的人情味,希望在历史故事中找寻国人的文化基因。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方志远

【编辑推荐】

作为本书的底本,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本身就比大多数史书都要有趣,读的时候完全能沉浸其中。它不仅记录了中原外围的重要历史,还保留了先秦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浪漫奇想,还原了一个激烈、奇谲、磅礴的世界。

我们在历史课本或语文课本里读过“伍子胥过昭关”“卧薪尝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典故,它们都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孙策的《吴越春秋》这本书里面,这些典故被放回它们发生的情境中,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经验,重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把人性的微妙之处凸显出来。我们会看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贪婪或愤怒,最终竟然导致连年征战、生灵涂炭,很有教育意义。

《吴越春秋》讲述的这段历史里有很多典型的历史人物,比如身负血海深仇的伍子胥、忍辱负重野心勃勃的勾践,还有古代史书中难得的丰富的女性角色:红颜祸水夏姬、美女间谍西施、剑术高超的山野女侠越女等等。有没有觉得这些角色设定,都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更不用说莫邪剑、鱼肠剑等传说级别的神剑了。读罢《吴越春秋》,肯定会产生“原来电视剧里那些天雷滚滚的剧情都有历史原型”的感觉。公孙策先生讲故事的时候也凸显了这些典型性,让人常有代入感。

通过这本书,历史人物、典故、知识点都变得有血有肉,蕴于其中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配合书中节选自《史记》《资治通鉴》等典籍的原文,辅以注释,顺便还温习了古汉语。公孙策的这本《吴越春秋》,完全可以作为学历史、学语文、练习写作的参考。

楚汉传奇

以经典史书为底本,讲述项羽和刘邦的千古对决。着眼历史人物的成败因果和心理活动,讲出大历史的大视野和寓言的教育性、小说的人情味,在历史故事中找寻国人的文化基因。广雅出品

“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之二,学者刘勃、方志远推荐。一卷秦末群雄逐鹿的征战图,原典精华+注释+地图。带你轻松读懂中国历史,领略典籍原貌。

【内容简介】

《楚汉传奇》讲家喻户晓的楚汉之争,分为“秦失其鹿”“楚汉争霸““帝国永续”三部分,道出刘邦、项羽在群雄逐鹿的竞争中对决的始末。项羽如同雄狮、刘邦如同懒驴,但最终赢得天下的却是刘邦,为什么?除了刘邦个人素质独特、得到许多人才归附,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人心所向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书中“原典精华”段落呈现对应故事的文言原文,辅以简略地图,清晰呈现战争发展态势。作者的文笔流畅生动,阐释深入浅出,读者完全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完成轻松愉快的历史阅读。本书属于“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丛书。

【“故事里的中国”丛书简介】

“故事里的中国”丛书一套共7本,分7个主题,讲了近400个故事。书中故事的讲述以《吴越春秋》《史记》《左传》《资治通鉴》及几种“纪事本末”为依据,佐以《孙子兵法》《搜神记》《列女传》《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水经注》《三国演义》《世说新语》及“敦煌变文”等多种典籍。故事讲述、典籍节选与精妙评析穿插,补充历史课堂未尽的视角和细节。让读者在快意阅读的过程中,熟悉传统文化、重温历史脉络、提升语文能力。

公孙策致力于“讲故事”已经许多年,讲故事丝丝入扣,讲道理鞭辟入里。就算是初涉历史的年轻学生,或忙碌的社会人,也能在碎片时间里轻松读完这四百个故事。读懂中国历史,读懂典籍。

【本书亮点】

1.将大历史分为一个个小故事,方便读者利用碎片时间阅读。秦末群雄逐鹿,刘邦与项羽对决,这段历史被作者化作一个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两千字左右。同时,作者的文笔流畅生动,古雅平顺,读者可以利用课余、通勤等碎片时间完成轻松愉快的历史阅读。

2.历史、语文、地理知识穿插互证。作者通过讲故事,塑造出刘邦、张良、项羽、英布等一个个鲜明的人物,而且把秦末汉初楚汉对决那段历史中的重要事件、经典篇章、历史名城、名山大川都联系起来。看过本书,不但历史典故、地理位置都了然,也能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心境,读者能很快在脑中构建出立体的历史图景,更加入戏。

3.人物生动,事件典型,丰富作文案例库。作者结合现代生活经验,在故事中穿插分析人物的性格和行为选择,着眼人物的成败因果和心理活动,以古为镜、以人为镜。方便我们在作文、演讲时信手拈来,化为己用。

4.原汁原味的典籍精华,注释严谨,在读历史的同时领略古文魅力。每个小故事搭配选自《史记》《资治通鉴》及多种古诗文的原文选段,采用和古籍一样的竖向排版,典雅疏朗,辅以严谨的注释。在读历史的同时,领略典籍的原貌和古文的魅力。

【名家推荐】

历史故事常读常新、常讲常新。“故事里的中国”这套书讲中国的历史故事,作者公孙策先生立志把历史讲得既有用又有趣。他以《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为本,也不忽视正史之外的野史轶闻,着眼人物的成败因果和心理活动,力图讲出大历史的大视野和寓言的教育性、小说的人情味,希望在历史故事中找寻国人的文化基因。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方志远

把史书中的故事提取出来,很方便作文时当案例库。台湾作者的旧文章,文字是平顺的,个别词句带些古意,而绝未受网文风格熏染,也正适合课余阅读。

——文史作者刘勃

【编辑推荐】

这本《楚汉传奇》讲了秦朝灭亡,刘邦和项羽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项羽乌江自刎可能是这段历史中流传最广的故事,关于这段故事,民间有着许多不同形式的演绎。在这些演绎中,人们往往将项羽塑造成一位悲剧英雄。项羽虽然战力很高,但并没有造福百姓的觉悟,甚至有嗜杀的劣迹。而项羽的老对手刘邦呢,综合素质卓越,凭真才实干逆袭,开启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还留下“约法三章”的美谈,人物形象和风头却不如项羽。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这本《楚汉传奇》也认为,项羽宛若雄狮,刘邦则好似懒驴,最终为何是刘邦胜出,而且他建立的王朝还绵延了数百年呢?作者公孙策先生尝试通过讲述两人交锋、对决的故事来给出问题的答案。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这本《楚汉传奇》重新理解和思考熟悉的历史故事和人物。

考虑到很多古代的地名现在已经不用了,或者即使地名沿用下来,但各个重要地点的相对位置不够直观,公孙策先生还绘制了简明的地图,让读者一眼就能看明白这场群雄逐鹿的大戏,它的规模、格局、发展。

除了好看的故事、鲜活的人物、清晰的征战图示,这本《楚汉传奇》还整理出一些与这些故事和人物有关的典籍段落,来自《史记》《资治通鉴》的都有,还有一些古诗和文言文文章,辅以注释,顺便还温习了古汉语,完全可以作为学历史、学语文、练习写作的参考。

三国英雄

以史书为底本,讲述一百个三国故事,分析三国英雄的性格与心理,讲出了大历史的大视野和寓言的教育性、小说的人情味,在历史故事中找寻国人的文化基因。广雅出品

“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之四,学者刘勃、方志远推荐。原典精华+注释。带你轻松读懂中国历史,领略典籍原貌。

【内容简介】

《三国英雄》讲了一百个三国故事,涉及上百位三国英雄。作者公孙策效仿东汉末年的“品人”之学,刻画人物性格,分析各英雄的优势劣势,描绘他们丰富的内在和复杂的动机。曹操爱玩文字游戏、诸葛亮擅长经营人设、刘虞对敌人太讲礼貌、蔡邕为吕布叹息、曹丕画壁画气死于禁、典韦退吕布、李孚骗曹操、杨修死于鸡肋、孙权当众嘲讽张昭、公孙瓒修筑大城堡妄想躲过乱世……一百个小故事娓娓道来,打捞容易被世人忽略的细节,道出史家未道破的人物心态,揭示“你没读到的三国”。

【“故事里的中国”丛书简介】

“故事里的中国”丛书一套共7本,分7个主题,讲了近400个故事。书中故事的讲述以《吴越春秋》《史记》《左传》《资治通鉴》及几种“纪事本末”为依据,佐以《孙子兵法》《搜神记》《列女传》《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水经注》《三国演义》《世说新语》及“敦煌变文”等多种典籍。故事讲述、典籍节选与精妙评析穿插,补充历史课堂未尽的视角和细节。让读者在快意阅读的过程中,熟悉传统文化、重温历史脉络、提升语文能力。

公孙策致力于“讲故事”已经许多年,讲故事丝丝入扣,讲道理鞭辟入里。就算是初涉历史的年轻学生,或忙碌的社会人,也能在碎片时间里轻松读完这四百个故事。读懂中国历史,读懂典籍。

【本书亮点】

1.100个三国小故事,分析三国英雄的性格与心理,解读历史。作者效仿东汉盛行的“品人”学,从分析英雄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入手,解读董卓进京、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事件,讲清楚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局面最终如何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看过本书,历史典故、历史人物都能了然。

2.人物生动,事件典型,丰富作文案例库。精彩的三国故事留给我们很多问题:神童孔融当官当得怎么样?张飞怎么会被部下记恨?曹操如何借刀杀祢衡?作者一边讲故事一边回答这些问题,同时揭示日常生活也适用的德行、道理。方便我们在作文、演讲时信手拈来,化为己用。

3.原汁原味的典籍精华,注释严谨,一边读历史,一边学语文。每个小故事搭配选自《资治通鉴》《三国志》《三国演义》等多种典籍的原文选段,采用和古籍一样的竖向排版,典雅疏朗,辅以严谨的注释。在读历史的同时,领略典籍的原貌和古文的魅力。

4.将大历史分为一个个小故事,方便读者利用碎片时间阅读。作者将错综复杂的三国故事化作一百个小故事,每个故事聚焦一两位关键人物,字数也控制在一两千字。同时,作者的文笔流畅生动,古雅平顺,读者可以利用课余、通勤等碎片时间完成轻松愉快的历史阅读。

【名家推荐】

历史故事常读常新、常讲常新。“故事里的中国”这套书讲中国的历史故事,作者公孙策先生立志把历史讲得既有用又有趣。他以《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为本,也不忽视正史之外的野史轶闻,着眼人物的成败因果和心理活动,力图讲出大历史的大视野和寓言的教育性、小说的人情味,希望在历史故事中找寻国人的文化基因。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方志远

把史书中的故事提取出来,很方便作文时当案例库。台湾作者的旧文章,文字是平顺的,个别词句带些古意,而绝未受网文风格熏染,也正适合课余阅读。

——文史作者刘勃

【编辑推荐】

要说“三国”,值得说的人物可太多了,每位都面貌鲜明、性格独特,难以取舍。《三国英雄》就是一本说三国英雄人物的书,它把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分解成一百个小故事,删繁就简,保留历史主干和最精彩的细节,也勾勒出了一百来个简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读完会发现,有些人威名垂千古,其实各有各的扭捏。比如曹操,喜欢玩语言游戏(“一合酥”“鸡肋”“阔”),偶像包袱一吨重(自己写一些热烈剖白心迹的文章),打了败仗就自黑解惭。又比如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但是不主动自荐或托人引荐,而是借亲友在家乡造舆论,等有眼光、有资质的豪杰上钩,促成“三顾茅庐”的千古美谈。还有些人在书中故事里、包括在历史中,都一闪而过,但是令人意难平。比如仁厚爱和平却守不住地盘的刘虞,勇武大气却英年早逝的孙策,会忍不住在心里为他们计算历史的其他可能性。

除了精彩的人物故事,这本《三国英雄》还整理出一些与书中故事和人物有关的典籍段落,来自《资治通鉴》《三国志》,还有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所选段落所记事件本身与所用修辞都非常精彩,注释也比较严谨,保留了古文的原汁原味。我们在读故事、学历史的同时,顺便还温习了古汉语,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学历史、学语文、练习写作的参考。

唐诗风云

着眼大唐中后期的乱局,讲述诗人们在动荡年代的生平遭遇与创作心境。还原千古诗篇的写作情境,再现真实立体的诗人生命,在诗歌与历史故事中找寻国人的文化基因。广雅出品

“故事里的中国”系列之五,学者刘勃、方志远推荐。唐诗+原典精华+注释。带你轻松读懂中国历史,领略典籍原貌。

【内容简介】

《唐诗风云》目光所及,从开元盛世到牛李党争,大唐政坛风起云涌,无数才华横溢的诗人,不得不周旋于军阀、权臣、朋党、宦官之间,他们写下诗篇,也记录下大唐历史的多重面向。

李白的才华、豪迈与天真,遭遇李璘“三分天下”的荒诞野心;杜甫沉郁顿挫的“诗史”,与唐朝大张旗鼓的军事扩张形成鲜明对照;杜牧写下许多风流诗篇,靠政治与军事才能勉强立足;元稹和白居易真挚唱和,他们的友谊也经受了党争乱局的考验。

书中讲述了诗人们在动荡年代的生平遭遇与创作心境,还原千古诗篇的写作情境,再现真实立体的诗人生命。

【“故事里的中国”丛书简介】

“故事里的中国”丛书一套共7本,分7个主题,讲了近400个故事。书中故事的讲述以《吴越春秋》《史记》《左传》《资治通鉴》及几种“纪事本末”为依据,佐以《孙子兵法》《搜神记》《列女传》《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水经注》《三国演义》《世说新语》及“敦煌变文”等多种典籍。故事讲述、典籍节选与精妙评析穿插,补充历史课堂未尽的视角和细节。让读者在快意阅读的过程中,熟悉传统文化、重温历史脉络、提升语文能力。

公孙策致力于“讲故事”已经许多年,讲故事丝丝入扣,讲道理鞭辟入里。就算是初涉历史的年轻学生,或忙碌的社会人,也能在碎片时间里轻松读完这四百个故事。读懂中国历史,读懂典籍。

【本书亮点】

1. 以唐诗名篇为镜,映照“安史之乱”之后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安史之乱前,大唐繁华强盛正处于巅峰,因何急转直下?大唐帝国又如何走向末路?本书通过描写一群才华洋溢、怀抱盛世理想、却处在动荡年代的诗人的生平遭遇与创作心境,展示了大唐政坛的风起云涌,为理解唐朝提供了史家之外的一种视角。借诗读史,以诗论人。

2. 还原唐诗写作的情景,记录大唐历史的多重面向。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写作背后都有特别的历史情景。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背后是永王李璘叛乱;杜甫写“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背后是一次荒唐的科举;韩愈写“雪拥蓝关马不前”不仅牵扯藩镇割据,还与“八仙”之一韩湘子有关……读过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唐诗背后的故事,而且更能与诗人共情。

3.原典精华,注释严谨,一边读历史,一边习古文。搭配选自《资治通鉴》、新旧两《唐书》等典籍的原文选段,采用和古籍一样的竖向排版,典雅疏朗,辅以严谨的注释。在读历史、品唐诗,领略典籍的原貌和古文的魅力。

4.人物生动,事件典型,丰富作文案例库。作者联系现代生活经验,在故事中穿插分析人物的境遇、品行与心理活动,做到以古为镜、以人为镜。方便我们在作文、演讲时信手拈来,化为己用。

5.将大历史分为一个个小故事,方便读者利用碎片时间阅读。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牛李党争等相互交织的复杂历史,被作者化作一个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两千字左右。同时,作者的文笔流畅生动,古雅平顺,读者可以利用课余、通勤等碎片时间完成轻松愉快的历史阅读。

【名家推荐】

历史故事常读常新、常讲常新。“故事里的中国”这套书讲中国的历史故事,作者公孙策先生立志把历史讲得既有用又有趣。他以《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为本,也不忽视正史之外的野史轶闻,着眼人物的成败因果和心理活动,力图讲出大历史的大视野和寓言的教育性、小说的人情味,希望在历史故事中找寻国人的文化基因。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方志远

把史书中的故事提取出来,很方便作文时当案例库。台湾作者的旧文章,文字是平顺的,个别词句带些古意,而绝未受网文风格熏染,也正适合课余阅读。

——文史作者刘勃

【编辑推荐】

我们认识大唐,好像总是先看到文艺、学术、风格气度。读杜甫的诗,哪怕读到他笔下惨淡的真实生活,也首先被诗歌高超的修辞感动。读《祭侄文稿》,哪怕了解其背后满门忠烈的悲壮故事,也首先被这幅书法作品的气势震撼。哪怕知道李白的打架斗殴经验,也首先与他诗歌的豪迈激越联系。好像先有文学艺术的大唐,而真实的大唐历史是诗歌的注脚。

公孙策先生的《唐诗风云》这本书刚好反过来,他把历史中的大唐放在前景,而文学艺术常常是诗人仕途的副产品。安史之乱爆发,皇帝离开京城,其他人蠢蠢欲动,李白恰好上了永王李璘的“贼船”,遂写几十首《永王东巡歌》;后来因为这次站错队获罪被流放,又写了《上三峡》;流放途中得到赦免,才有了我们倒背如流的《早发白帝城》。那为什么加入造反队伍这么大的罪都能获得赦免,则是多亏郭子仪说情。

郭子仪才是真正“改变历史”的那部分人,也是本书的一个关键人物,在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吐蕃入侵等大事件中,他都立下战功。跟着藩将捣乱的回纥军队一看郭令公来,都不打了,下马拜服。他也屡次被夺兵权,但下次朝廷有困难还是毫不犹豫地上马。这本书讲了很多郭子仪这样的人,包括《祭侄文稿》所祭的颜季明与其父颜杲卿,还有冲出重围搬救兵不成又冲回去与城池共存亡的南霁云,等等。他们的品行,夹在昏庸的皇室、野心勃勃的军阀、勾心斗角的权臣之间,与唐诗一样,对后人来说,有万丈光焰。我们看了就知道,历史本身的热血、沉郁、荒唐,有时比诗歌更甚。

除了在讲故事的同时赏析唐诗,书中还选取了《资治通鉴》、新旧《唐书》等史书中与本书故事有关的段落,同样辅以注释,我们在读故事、学历史的同时,顺便还温习了古汉语,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学历史、学语文、练习作文的参考。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