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籍

国史大纲(修订本)

《国史大纲》著于抗日战争时期,钱穆先生当时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战火纷飞中随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辗转大半个中国。在云南昆明,钱穆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国通史的考证与写作之上。当时生活的窘困、物资的紧缺以及内忧外患的状况都使钱穆将对中国命运的思考贯穿于了全书始末。钱穆指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要务,在于能在国家民族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他希望作为抗战中流的精英分子能够从这样一部张扬士之人力的史纲里汲取力量前行。

《国史大纲》出版之后,即被列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大学用书,风行全国。它是在民族危亡时期,用以唤醒国魂、御敌救国的佳作,表达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深厚之爱情。

钱穆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其所著《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纳,删其琐节。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二十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理解中国历史上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根据。本书代表了他对中国通史的研究成果,与其专题史研究相得益彰、相互发明。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钱穆先生所提倡的史心与史识、智慧与功力至互动。

国史大纲

《国史大纲》著于抗日战争时期,钱穆先生当时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战火纷飞中随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辗转大半个中国。在云南昆明,钱穆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国通史的考证与写作之上。当时生活的窘困、物资的紧缺以及内忧外患的状况都使钱穆将对中国命运的思考贯穿于了全书始末。钱穆指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要务,在于能在国家民族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他希望作为抗战中流的精英分子能够从这样一部张扬士之人力的史纲里汲取力量前行。

《国史大纲》出版之后,即被列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大学用书,风行全国。它是在民族危亡时期,用以唤醒国魂、御敌救国的佳作,表达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深厚之爱情。

钱穆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其所著《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纳,删其琐节。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二十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理解中国历史上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根据。本书代表了他对中国通史的研究成果,与其专题史研究相得益彰、相互发明。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钱穆先生所提倡的史心与史识、智慧与功力至互动。

康熙的红票

🏆豆瓣2024年度图书、年度历史·文化图书

🏆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2024年度十大人文社科原创佳作

🏆南方都市报2024年度十大好书

🏆中华读书报2024年度十大好书

🏆第三届“行读图书奖”新知·中文原创获奖图书

🏆2024年商务印书馆大众类十大好书

“一部高质量的历史读本”

★许倬云、杜家骥、夏伯嘉、罗新、李雪涛联袂荐读★

“这本书以视野开阔、叙事生动、主题新颖和思考深刻而格外引人注目。作者从康熙皇帝发往西方世界的一纸红票为切入点,勾连多语文史料和多领域研究,描绘了一幅高清晰度的历史图景,向读者展示清前期传教士与清 朝统治者之间如何互动,以及清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文化科技发展深刻汇流的机会是如何获得并最终如何失去,从一个前人忽略的角度观察清朝乃至古代其他王朝的政治与文化结构。崭新的视角,鲜活的细节,独特的反思,成就了一部高质量的历史读本。“

——第三届(2024)“行读图书奖”新知·中文原创获奖图书奖颁奖词。

★以全球史视野,透过西方之眼,讲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康熙皇帝。

★一部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全球史新锐之作。

学者推荐:

孙立天撰写的本书,乃是讨论耶稣会会士与清代顺治、康熙、雍正及乾隆四朝皇室之间的互动。耶稣会会士自从明末进入中国,为天主教传教,却也同时将西方的思想与技术传入中国。这一段过程,乃是前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与思想交融的过程。对于中国终于从相对孤立的东亚大帝国,牵入了西方主导的现代世界,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许倬云 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

孙氏精读中西文献,分析入微,对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几个大问题都有原创性的见解,确是一本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

——夏伯嘉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

(本书)阐述的康熙帝以带有私性系统的内务府几次接待教皇使团、俄国使团,以及利用传教士与俄罗斯边界谈判等史事,对于理解清代皇帝皇权行使的某种特点、内廷与外朝行政之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新内容与思路。此外,书稿对史事叙述详实,分析细微深入,文字功夫较好,读来引人入胜。

——杜家骥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耶稣会士与康熙和雍正朝中国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中外关系史实例。自明代以后,西方传教士、特别是耶稣会士的进入,留下了很多的一手史料。孙立天在书中充分运用了这些史料,从而将这段中国历史置于一个广阔的相互关系情境中来予以理解和考察。本书很少有干瘪的历史说教,而是以史书中的事件,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来,康雍时代的精神正是借助于这样鲜活的叙事而得以体现。

——李雪涛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

全书无论序、跋、各章或注释,句句恳切,字字心血。从细微处点点滴滴活现历史的生动场景;从场景中导引出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与言行缘由。不知不觉之中拉开了与前人研究的距离。使读者油然信服具体的和总体的结论,绽显了作者先进的史学理念、分析方法、视野胸怀、才华底蕴的深厚魅力。我觉得这是一部同领域研究成果中带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蔡乐苏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家清史纂修工程评审专家

这是一部分析出色、材料丰富的专著,书写引人入胜、清晰明了。(它)一方面对耶稣会传教士历史(中国部分)去除欧洲中心主义做出了本质上同时又是有针对性的贡献,另一方面又把这段历史从以前被过度赋予的宏大意义中解放了出来。

——Markus Friedrich德国汉堡大学教授

开启了天主教传华史的范式转移……论证回味无穷,孙立天的著作发人深省,研究和布局谋篇都充满智慧。该书推出及时,我建议所有研究清初历史和耶稣会传教史的学者都立即阅读。

——Lars PeterLaamann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高级讲师

通过把前现代文化冲突范式剥离出传统的中西二分法,同时置之于满族文化的背景中,作者为人们熟知的史学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Ashleigh Ikemoto乔治亚州立大学教授

内容简介: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红票”。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

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国际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闭关锁国”“朝贡体系”“文明冲突”等历史论调提出了质疑,是一本学术性与通俗性兼具的佳作。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

◆入选 豆瓣·2019年外国文学非小说类年度十佳

◆编辑推荐

有关汉语诗歌翻译的经典之作。

当今昔皆为汉语的一首诗,变成一首英语诗、一首西语诗、一首法语诗,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发生呢?

伟大的诗歌正是在不断的变形、不断的翻译之境中活着:诗作死于穷途末路。

◆名家推荐

温伯格如同一位古中国的琴师,在山间,寂寞地调音、眺望世间 。

——北岛

世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本书是最经典的标本。艾略特.温伯格让我们眼界大开。不同语言、不同思维方式所构造出的文化差异令人深叹翻译之难。但有意义的翻译总会带给我们诸多启发。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完成自己的方式超出我们的想象。

——西川

◆内容简介

温伯格逐一检点了王维的《鹿柴》这首五言绝句的十九种以及更多种译本。在这段文本的细读之旅中,一面在翻译的横向上挪移,一面在诗的纵向上深入,向我们展示翻译的艺术、存心的得失,展示诗的幽微迷人、难以把捉。当然,也展示了汉语以及英语、法语、德语、西语等每种语言的质地、特色,以及运用。

一部简短而深美的经典小册。

对所有喜欢汉语、英语,喜欢翻译、喜欢诗的人来说,将开启一段迷人的短旅,尤其对于那些爱诗的人,更将如此。而那些在古典诗歌与当代诗歌两地犹疑,甚至把彼此划为敌对阵营并投戈相向的人,也许,会在这次短旅中温和地走向彼此,走向更远。

◆媒体推荐

温伯格对文字的敏感以及清晰思考的天赋在本书处处可见……渊博而迷人……

——《纽约书评》

……有关翻译最好的一个微型读本……同样最有趣、最渴切。

——《巴黎评论》

任何一个对翻译感兴趣的人都不可错过的一次阅读。

——Complete Review

理想国(珍藏本)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是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也就是说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他坚信只有哲学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学家是理想国必然的统治者。

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这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正义和智慧不仅是国家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本质,因为国家的起点“就是永无止境的时间以及时间带来的变化”。

柏拉图的正义表现在爱情上就是节制。在我们很多人看来,柏拉图式的爱情似乎是精神恋的代名词,用来指称那种超越时间、空间,不以占有对方肉体为目的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爱情。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爱情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野性与温情:动物父母的自我修养

动物与人类之间并无天壤之别,“自然”的育儿方式也并不意味着放任和冷酷。

★ 生于荒野的动物具有多面性,是有想法、有情感、有原则的存在

★ 千奇百怪的动物养育行为背后,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演化智慧、社交技能和情感深度

★ 人类的做法并非黄金准则——克服对动物的偏见,从动物的育儿之道中获得全新启示

◎ 编辑推荐

欢迎围观野生动物的家庭生活——

它们的行为有时令人震惊,却往往别具深意!

每个物种都让我们大开眼界:

草原田鼠总是在恰当的时刻为伴侣按摩,以缓解对方的压力;

作为“冷血”的爬行动物,泰塔山蚓螈居然会用自己的皮肤喂养刚刚孵化的后代;

为了教会后代捕猎技能,虎鲸母亲往往忍饥挨饿,甚至不惜付出搁浅的代价。

……

理想的家庭是什么样子?我们应该如何养育子女,又该如何处理与伴侣的关系?动物的解决方案或许将赋予我们全新的启示。

◎ 内容简介

如何养育孩子,是每个父母都关心的话题。讲育儿的书本五花八门,甚至观点相悖,让人更加不知所措。专注于动物行为学研究的沃多琳博士另辟蹊径,立足于最新的科学发现,试图从演化的视角寻找答案。

从孕育新生命时的胃口不佳到分娩时的状况百出,从初为父母时的过度焦虑到母乳喂养的持续时间,从解决子女之间的纷争到如何给孩子立规矩,从离婚与重组家庭到收养一个孩子……原来人类在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都能在动物家庭中找到影踪。不同的是,动物们尊重天性,少有纠结。它们是如何面对新生命的到来,又是如何养育子女的?尽管有些做法令人大跌眼镜,却也有不少应对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 媒体评价

“引入入胜的观察……沃多琳比较了动物行为和人类行为,并解释了我们可以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成为更好的父母。”

——《华盛顿邮报》

“一本信息量惊人的动物育儿书。”

——《赫芬顿邮报》

“这部科普作品是沃多琳结合自身经历写成的,她参考了众多科研文献,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硬核科学知识……对于如何抚养孩子持不同观点的爸爸妈妈们会觉得这本书富有启发性,喜欢科普的人也一样。”

——《图书馆杂志》

“如果我们认识到动物的多面性,认识到它们是有想法、有情感、有原则的存在,那么这不仅对动物有好处,人类也将从中获益。是时候深入了解动物在复杂的育儿过程中摸索出的解决之道了。”

——马克·贝可夫,美国著名进化生物学教授,本书推荐序作者

“我读过许多关于动物的书,但很少看到作者将科学表现得如此吸引人,如此充满新鲜见解。几乎每一页我都学到了一些新东西。这本书特别适合准父母和已经有小孩的人。”

——杰弗里·马森,《纽约时报》畅销书《当大象哭泣》的作者

“在这本精彩的读物中,沃多琳将科学知识与我们自身的家庭生活和动物的故事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并且提醒我们,我们并不是将家庭看作一切的唯一物种。”

——詹妮弗·霍兰德,《纽约时报》畅销书《不太可能的友谊》系列的作者

“结合自然界中的丰富事例和身边朋友的体会,以及自身成长经历,沃多琳提供了一个生动有趣的育儿视角。我从中了解到很重要的一点:在育儿方式上,人类和动物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我们的做法绝不是黄金标准。”

——乔纳森·鲍尔科姆,《鱼知道什么》作者

武士道-(日)新渡户稻造

《武士道》一书是作者于189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养病时,有感于外国人对日本的传统武士道知之甚少,为了向国外介绍而用英文写成的。由于作者本人是一个在幼年时亲自接受过武士道传统教育的日本人,因此,正如作者所说,他在介绍时,与别的外国的日本研究者至多只不过是个“辩护律师”不同,“可以采取被告人的态度”。的确,我们在读到他所系统介绍的武士道的种种方。面时,颇有入木三分之感。同时,由于作者是为了向国外作介绍而写的,行文中大量引用了西方的历史和文学典故进行比较,所以就更便于外国读者阅读和理解。正因为如此,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外国读者的极大兴趣。据作者自序说,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不仅自己亲自读了此书,还以此书分赠其友人。光是本书的日本版从1900年到1905年的6年之间就重版了10次,本书还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在世界的日本研究书目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在我国的日本研究正深入到探讨日本的文化传统、民族特性对当代日本的影响之时,相信把这本颇享盛名的著作译为中文以飨读者,或许不无意义。自然,由于本书是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前写出来的,其中有些观点不免有过时之感,同时,由于作者本人的立场所限,有些观点也很值得商榷。这是希望读者们注意的。

武士道

《武士道》一书是作者于189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养病时,有感于外国人对日本的传统武士道知之甚少,为了向国外介绍而用英文写成的。由于作者本人是一个在幼年时亲自接受过武士道传统教育的日本人,因此,正如作者所说,他在介绍时,与别的外国的日本研究者至多只不过是个“辩护律师”不同,“可以采取被告人的态度”。的确,我们在读到他所系统介绍的武士道的种种方。面时,颇有入木三分之感。同时,由于作者是为了向国外作介绍而写的,行文中大量引用了西方的历史和文学典故进行比较,所以就更便于外国读者阅读和理解。正因为如此,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外国读者的极大兴趣。据作者自序说,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不仅自己亲自读了此书,还以此书分赠其友人。光是本书的日本版从1900年到1905年的6年之间就重版了10次,本书还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在世界的日本研究书目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在我国的日本研究正深入到探讨日本的文化传统、民族特性对当代日本的影响之时,相信把这本颇享盛名的著作译为中文以飨读者,或许不无意义。自然,由于本书是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前写出来的,其中有些观点不免有过时之感,同时,由于作者本人的立场所限,有些观点也很值得商榷。这是希望读者们注意的。

Github | Docker | Project